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第三章法律常识 专题8特殊保护自我防范 精练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第三章法律常识 专题8特殊保护自我防范 精练课件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专题8 特殊保护 自我防范
第三章 法律常识
一、选择题
1. (2024江苏连云港)下列适合在“民法典宣传月”中选用的案例是(  )
①伪造身份实施网络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
②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法院判令归还
③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了其作品,被诉侵权
④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C
2. 张某欠债不还,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陈某因醉驾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6个月。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
A. 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B. 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C.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 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B
3. 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的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C
选项 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
A 李某带人将欠钱不还的亲戚打成重伤,被拘役 行政违法行为
B 王某、高某在高铁卫生间吸烟,引发烟雾报警,导致列车降速,被铁路公安处以1 000元罚款 民事违法行为
C 聂某某因非法狩猎野生动物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刑事违法行为
D 朱某在街上卖艺,因其占道导致交通阻塞,被处以200元罚款 民事违法行为
4. 朱某某为谋取经济利益,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在国内开设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向对方违规出售5种亲本稻种。人民法院以“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罪”判处朱某某有期徒刑1年6个月。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②这里的人民法院是法律监督机关
③有期徒刑属于附加刑 ④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C
小奇进入初中后,结识了几个“兄弟”。他们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到网吧玩游戏,有时还结伙打架。后来因参与打架致人重伤,被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据此回答5~6题。
5. 小奇受到的处罚是
(  )
A. 行政处罚 B. 刑罚的主刑
C. 刑罚的附加刑 D. 行政处分
B
小奇进入初中后,结识了几个“兄弟”。他们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到网吧玩游戏,有时还结伙打架。后来因参与打架致人重伤,被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据此回答5~6题。
6. 我们要从小奇身上吸取的教训是
(  )
①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②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初中生不能交朋友
④要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7. 右边漫画中骑电动车人物的行为属于(  )
A. 民事违法行为
B. 行政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B
8. 某班同学针对以下法律案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某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向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的监护人发出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对未成年人实施司法保护
②徐某因在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中虚假填报专项附加扣除被查处——她没有依法行使纳税的权利
③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一起同学间为“吃瓜”而在网络转发他人信息,侵犯对方名誉权的案件,最终判决如下:赔礼道歉,赔偿对方经济损失5 000元——我们应该警惕这种行政违法行为
④2024年4月8日,最高检核准追诉邯郸初中生被害案的3名未成年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国家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力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9. (2024湖南省)湖南省各级检察机关牢牢把握“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深入开展“利剑护蕾”专项行动,为未成年人“向阳而生”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这体现对未成年人的(  )
A. 家庭保护
B. 学校保护
C. 社会保护
D. 司法保护
D
10. 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下列关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解读正确的是(  )
D
选项 事例 解读
A 某中学对学生带入校内的手机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社会保护
B 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 司法保护
C 某烟酒商店门口贴着“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的提示 政府保护
D 某短视频平台设置“青少年模式”,过滤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 网络保护
11. 2024年3月15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并联合卫生健康等部门,严控近视防控产品和服务质量。这些举措(  )
A. 是切实维护中小学生健康和权益的需要
B. 是全面减轻未成年人课业负担的应有之义
C. 是对未成年人实施学校保护的具体体现
D. 说明政府部门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阵地
A
12. 初三学生小明在网上购买了一本名著,拆封后发现是盗版书籍,随即在网络平台申请“七天无理由”退货。商家表示小明已经将商品外包装拆封,影响二次销售,拒绝适用“七天无理由”条款退货。在此案例中,商家的行为是__________,小明可以选择__________。(  )
A. 行政违法行为向人民检察院起诉
B. 民事违法行为向网络平台投诉
C. 合法行为给商家差评
D. 刑事违法行为向消费者协会举报
B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探究】初中生强强路过一家照相馆时,发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竟然被摆在橱窗里展出,用来招揽顾客,而自己对此并不知情。强强将照相馆告上法庭,法院判决照相馆向强强赔偿3 000元。
(1)请你运用法律知识,帮助强强分析以下问题:
①照相馆经营者的行为的违法类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强强还可采用的维权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辨析】学习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后,甲、乙两位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
甲:凡是违法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有本质区别,有不良行为不要紧,不会走向违法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和照相馆老板和解,要求撤下自己的照片;向市场监管局申请调解。(答出一种即可)
(2)请运用所学知识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
甲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要违法,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乙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违法犯罪。我们要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发现问题】
案例一:邓某从他人处购买近百万条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并自行组织搭建、运营涉案平台,非法买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95万余条,涉及卖家200余人。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的规定,判处邓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
案例二:张某10岁的女儿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张某的手机,在王某的诱导下通过其账户分4次向王某转账共计5 949.87元。张某将王某起诉到法院,要求王某返还钱款。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判令王某返还张某5 949.87元。
(1)请你分析两则案例分别涉及哪种违法行为,并简述理由。
案例一涉及的是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理由:该案例中邓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受到了刑罚处罚。
案例二涉及的是民事违法行为。理由:该案例中被告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承担了民事责任。
【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有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①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②网络是把双刃剑,网上存在虚假、不良的信息,青少年容易受影响,沾染不良习气。
【提出对策】
材料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条例的一大亮点是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衔接,明确违反条例规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条例也明确提出,学校、家庭应当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材料二:从源头避免用网误区,需要未成年人增强自控能力,自觉养成规范用网、安全用网、文明用网的习惯,同时提升自护技能。
(3)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铸牢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防火墙”。
①国家要科学立法,不断健全、完善有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②家长要加强家庭保护,加强对未成年子女上网行为的监管,控制上网时间,引导未成年子女正确使用网络。③学校要加强学校保护,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④未成年人要提高网络媒介素养,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学会辨析网络信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