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调研考试高一年级化学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来生产光导纤维,原因是能导电B.氮化硅用作高温结构陶瓷,因为氮化硅具有熔点高,硬度大和性质稳定等特点C.二氧化硫可添加于红酒中,由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D.氢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玻璃中的属于碱性氧化物2.关于实验室安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等钡的化合物均有毒,相关废弃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B.观察烧杯中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时,不能近距离俯视C.温度计中水银洒落地面,用硫粉处理D.硝酸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和通风3.以下物质不能实现从“氧化物酸”直接转化的是( )A. B. C. D.4.下列物质除杂过程中,选用的试剂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浓硫酸除去中混有少量的B.用水除去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用灼热的铜网除去中混有少量的D.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中混有少量的气体5.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硝酸与足量铜反应转移电子数为B.粉与足量粉加热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C.铁片投入足量浓硝酸中,转移的电子数为D.和混合后,分子总数为6.“中国芯”的发展离不开高纯单晶硅,从石英砂(主要成分为)制取高纯硅涉及的主要反应用流程图表示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B.生成的硅可以制硅太阳能电池C.反应①②③均为氧化还原反应D.①③两反应的还原剂可以互换7.时,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转化为石墨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石墨和金刚石互为同位素C.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D.等质量的金刚石和石墨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相同8.对于下列实验,能正确描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A.少量通入溶液中:B.向溶液中通入:C.向溶液中滴加氢硫酸:D.同浓度同体积溶液与溶液混合:9.下列有关含氮化合物的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为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A.实验室采用装置甲可证明能直接被溶液吸收B.用装置乙分离固体氯化钠和氯化铵C.用装置丙除去氨气中的D.用装置丁吸收氨气尾气,可有效防止倒吸10.某同学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所示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和用导线连接,溶液中的移向铁片B.和用导线连接,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和用导线连接,电子从电极经溶液流向铜电极D.无论和是否连接,反应总方程式均为11.硫酸是重要化工原料,工业生产制取硫酸的原理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Ⅰ的化学方程式:B.II中的与在题给条件下可以生成的C.将黄铁矿换成硫黄可以减少废渣的产生D.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液吸收12.某学生按图示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到以下实验现象:①铜丝表面缓慢放出气泡,锥形瓶内气体呈红棕色;②铜丝表面气泡释放速度逐渐加快,气体颜色逐渐变深;③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至几乎无色;④锥形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最终铜丝与液面脱离接触,反应停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阶段铜丝表面气泡释放速度缓慢,原因是铜丝在稀中表面钝化B.锥形瓶内出现了红棕色气体,表明铜和稀反应生成了C.红棕色逐渐变浅的主要原因是D.铜丝与液面脱离接触,反应停止,原因是硝酸消耗完全1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b中现象不能证明a中产物生成的定( )a中反应 b中检测试剂及现象A 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 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B 固体与浓反应生成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 碳与浓反应生成 品红溶液褪色D 浓分解生成 淀粉溶液变蓝14.将一定质量的铜溶于的浓硝酸中,待铜完全溶解后,生成标况下和的混合气体(标况下不考虑转化为),测得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浓度为。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仍为,则气体产物中的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15.(14分)自然界中的含硫物质通过各种化学过程建立起硫循环,其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火山口产生的气体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其具有漂白性B.有毒,其含量是空气污染程度指标之一C.火山口温度过高,附近的单质硫会被直接氧化为D.过程④中,生物体内少量的和反应生成和,说明具有氧化性(2)空气中粉尘可能在过程①中起到________作用,收集一定量的酸雨,发现短时间内样品的值一直在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说明其溶质不仅仅是。(3)微生物的厌氧活动可产生并将其排向大气中,可在空气中被氧化为。①实验室产生多余的,可用溶液进行吸收,当吸收了过量时,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②的水溶液放置在空气中容易出现黄色浑浊,其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③与不能大量共存,在此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4)与酸反应时生成,与相似,易分解。实验室用过量稀硫酸与颗粒混合,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________。A. B. C. D.(5)由于化石能源的开采与使用量的不断增长,直接导致硫循环中的过程________加剧。A.① B.② C.③ D.④16.(14分)I.与、均能发生反应,如图为与发生反应生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转化I、II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下同)能量、完成转化III________能量。(2)和反应的能量变化图可用________(填“A”或“B”)表示。(3)在中燃烧的过程主要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的过程。II.化学反应速率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构成原电池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甲、乙两个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4)若装置甲的溶液M为稀硫酸,两个电极采用镁棒和铝棒。①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②该电池的正极是________(填“镁棒”或“铝棒”),该电极产物W是________(填化学式)。(5)将(4)中原电池生成的气体产物通入电池乙中可制备燃料电池,正极为________(填“电极甲”或“电极乙”)。17.(14分)某工业含铜废料含有、、等成分,利用该含铜废料可生产硝酸铜晶体,生产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焙烧”过程中生成的废气中有害气体的成分是________。(2)“酸化”过程为加快反应速率,可采用的措施有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3)“淘洗”所用的溶液A可以是________(填标号)。a.稀硝酸 b.浓硝酸 c.稀硫酸(4)“反应”一步中使用和,整个过程无红棕色气体产生,则在上述“反应”阶段的作用是________,此过程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_。(5)从“反应”到硝酸铜晶体需要多步操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低温干燥。(6)某工厂用上述工业含铜废料(含铜元素80%)制备,理论上得到的质量为________。18.(16分)氮的氧化物()及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生产硝酸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的混合物),常见处理方法如下:(1)可用氨催化吸收法处理,某化学兴趣小组模拟该处理过程的实验装置如图。①写出图中装稀硝酸的仪器名称:________,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可推测反应后生成的无污染的含氮产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③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④装置C的作用是控制气体通入的速率及比例、吸收硝酸蒸汽及________。(2)用溶液吸收法处理。已知:不能与溶液反应。当被溶液完全吸收时,的值不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A.1.4 B.1.6 C.1.5 D.3.0(3)如下图是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部分装置的夹持仪器已省略),实验室以与浓硫酸反应制备并收集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4)和可用于烟气中的大量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将与的混合气体通入和的混合溶液中,发生如图转化过程,写出反应II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调研考试高一年级化学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A.不导电,因具有优良光学特性,故可用来生产光导纤维,故A错误;B.氮化硅具有熔点高,硬度大和性质稳定等特点,常被用作高温结构陶瓷,B正确;C.二氧化硫有杀菌、抗氧化等作用,红酒中常加入微量的,但不是利用其漂白性,C不正确;D.是酸性氧化物,D不正确。故答案选B。2.【答案】A【解析】A.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和酸,可用作“钡餐”说明对人体无害,无毒性,A错误;B.钠与水反应剧烈且放热,观察烧杯中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时,不能近距离俯视,B正确;C.有毒且易挥发,温度计打碎后应用硫粉覆盖,使转化为难挥发的,C正确;D.硝酸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和通风,D正确。故选A。3.【答案】C【解析】A.与水反应生成,A能实现;B.与水反应生成,B能实现;C.与水不反应,C不能实现;D.与水反应生成,D能实现。故选C。4.【答案】B【解析】A.可以被浓硫酸吸收,不与浓硫酸反应,A不符合题意;B.已知,故气体混有少量不能用水来除杂,B符合题意;C.氧气与灼热铜丝反应,氮气不与铜丝反应,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合题意;D.具有还原性,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5.【答案】B【解析】A.硝酸与足量铜反应,若只发生转化(浓)——,则转移电子,若只发生转化(稀)——,则转移电子,随着反应的进行,即便起初是浓硝酸,也会转化为稀硝酸,所以转移电子数不是,A错误;B.铜与硫反应生成,与足量粉加热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个数为,B正确;C.常温下,铁片遇到浓硝酸会发生钝化现象,不能准确计算转移的电子数,若再加热条件下,铁片投入足量浓硝酸中,铁才能转化为,反应后转移电子,个数为,故题干说法不对,C错误;D.和反应时,氧气过量,反应后生成,若考虑中存在平衡:,导致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所得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小于,不考虑平衡存在,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故D错误。答案选B。6.【答案】D【解析】A.反应①是,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正确;B.硅是半导体,可以制成太阳能电池,B正确;C.反应①是,反应②是,③是,都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均为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D.①③两反应的还原剂不可以互换,③如用碳,硅中会有碳杂质,D错误。答案选D。7.【答案】C【解析】A.石墨的能量小于金刚石,金刚石转化为石墨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B.石墨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C.能量越低越稳定,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故C正确;D.金刚石的能量高,等质量的金刚石和石墨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金刚石比石墨多,故D错误。故选C。8.【答案】D【解析】A.能氧化,A选项错误;B.向溶液中通入,是弱酸,是强酸,弱酸不能制强酸,故不发生反应,B选项错误;C.氢硫酸为弱酸,不能拆开,C选项错误;D.电离出的优先和溶液反应,同浓度同体积的溶液与溶液混合,氢离子和氢氧根恰好完全反应,正确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应为:,D选项正确。答案选D。9.【答案】B【解析】A.不易溶于水,也不与反应,故不能用氢氧化钠进行吸收,A错误;B.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氯化氢气体及氨气,遇冷后在烧瓶底部生成氯化铵固体,B正确;C.氨气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故不能用氯化钙干燥氨气,且气体进入干燥管的方向错误,C错误;D.氨气与稀硫酸反应不能防止倒吸,D错误。故答案选B。10.【答案】C【解析】A.a和b用导线连接,则整个装置构成原电池,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移向铁片,A正确;B.和用导线连接,装置构成原电池,铜片为正极,正极上,B正确;C.a和用导线连接,装置构成原电池,电子不能通过电解质溶液,C不正确;D.无论和是否连接,该装置的总反应都是,D正确。故答案选C。11.【答案】B【解析】A.反应I是黄铁矿和空气中的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和,化学方程式:,故A正确;B.为可逆反应,的与在题给条件下生成的小于,故B错误;C.将黄铁矿换成硫黄,则不再产生,即可以减少废渣产生,故C正确;D.硫酸工业产生的尾气为、,可以用碱液吸收,故D正确。故选B。12.【答案】C【解析】A.金属铜与稀硝酸不会产生钝化。开始反应速率较慢,可能的原因是铜表面有氧化铜,或者开始反应温度低,故A项说法错误;B.由于装置内有空气,铜和稀反应生成的迅速被氧气氧化为红棕色的,产生的浓度逐渐增加,气体颜色逐渐变深,故B项说法错误;C.装置内氧气逐渐被消耗,生成的量逐渐达到最大值,同时装置内的能与溶液中的反应,气体颜色变浅,故C项说法正确;D.由于该装置为密闭体系,生成的无法排出,逐渐将锥形瓶内液体压入长颈漏斗,铜丝与液面脱离接触,反应停止,故D项说法错误。答案选C。13.【答案】D【解析】A.气体溶于水显酸性,但没有漂白性,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能证明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A正确;B.固体与浓反应生成,易挥发,可以让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而硫酸是非挥发性酸,不会进入装置,所以可以证明产生了氯化氢气体,B正确;C.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无漂白性,只有二氧化硫有漂白性,可以证明产生了二氧化硫气体,C正确;D.二氧化氮和硝酸都有氧化性,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也能与碘化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遇淀粉溶液变蓝色的碘,则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色不能证明浓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D错误。故选D。14.【答案】A【解析】将一定质量的铜溶于的浓硝酸中,铜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待铜完全溶解后,生成和的混合气体,并测得溶液中的浓度为,说明反应剩余硝酸的物质的量为,根据元素守恒,反应生成硝酸铜的物质的量为,设生成的为,生成的为,则,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解得,,故生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选A。15.(14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答案】(1)B(2)催化剂(1分) 变小(1分)(3)①②③(4)C(5)A【解析】(1)A.火山口产生的气体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氧化性,说明气体具有还原性,A错误;B.有毒,其含量是空气污染程度指标之一,B正确;C.单质硫无法被氧气氧化为,C错误;D中硫的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性,D错误,故选B。(2)空气中粉尘可能在过程①中起到催化剂作用,收集一定量的酸雨,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的亚硫酸被氧化为硫酸,酸性增强,值一直在变小,反应为:。(3)①当吸收了过量时,溶质为,其离子方程式为:。②的水溶液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③,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4)稀硫酸与可生成和,分解生成和,,不能生成,故选C。(5)化石能源的开采与使用量的不断增长,可以由图可知,硫循环中的过程①加剧。16.(14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答案】(1)吸收(1分) 放出(1分)(2)A(3)化学(1分) 热(1分)(4)①②铝棒(5)电极甲【解析】(1)转化I、II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转化III是化学键生成,要放出能量。(2)如图可知,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为,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放出的总能量大于吸收的总能量,所以是放热反应,故选A。(3)在中燃烧是放热反应,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4)镁的活泼性大于铝,若装置甲的溶液为稀硫酸,两个电极采用镁棒和铝棒,镁是负极、铝是正极。①根据图示,电子由流出,是负极,则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②该电池的正极是铝棒,氢离子在正极得电子生成氢气,该电极产物是。(5)氧气得电子,所以为正极。17.(14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答案】(1)(2)升高温度、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将“焙烧”后的固体粉碎(写出一条即可)(3)c(4)作氧化剂 温度过高会导致分解(5)蒸发浓缩(1分) 冷却结晶(1分)(6)或【解析】(1)“焙烧”时,其中的与空气中的反应生成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2)“酸化”过程为加快反应速率,可采用的措施有升高温度、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将“焙烧”后的固体粉碎。(3)硝酸能溶解铜,常温下铁和浓硫酸发生钝化,所以为减少的损失,淘洗用稀硫酸;故答案为:c。(4)“反应”为20%的溶液和10%的溶液溶解,反应过程中无红棕色气体生成,反应为:,在上述反应中起到氧化剂的作用;加热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温度过高会导致分解,因此温度不宜过高。(5)得到含结晶水的晶体,故操作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低温干燥。(6)生成产品质量为,即,或者。18.(16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答案】(1)①分液漏斗(1分) 除去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或干燥气体)(1分)②③④使气体混合均匀(2)AD(选不全1分,选错不得分)(3)CD(选不全1分,选错不得分)(4)【解析】(1)①根据装置图,装稀硝酸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氨气和一氧化氮中均含有水蒸气,所以碱石灰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或干燥气体)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氮氧化物和氨气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氮气,氮气的电子式为:。③装置A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受热生成氯化钙、氨气、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④C控制气体通入的速率及比例、将气体混合均匀及吸收硝酸蒸汽。(2)不能与溶液反应,能与碳酸钠溶液完全反应,根据(1)可知、的之比为时能被完全吸收,即时能被完全吸收,当被溶液完全吸收时,的值不可能是1.4、3,故选AD。(3)实验室以与浓硫酸反应制备并收集,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在水中溶解度大且能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应选择的装置是。反应的方程式为。(4)由分析可知,反应II的离子方程式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