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中医】专业:中医名词术语 英汉对应翻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职【中医】专业:中医名词术语 英汉对应翻译

资源简介

中医名词的对应英语词汇
整体观念 holism 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并与外环境相统一的思想。
天气 celestial qi 充满于空中的气。
地气 earth qi 弥漫于大地的气。
气立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qi 人体之气正常运行,生理功能正常发挥。
天人相应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强调人对自然的依存与适应关系。
辨证论治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通过四诊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分辨出证候,并拟定治疗方法。也包括中医理论贯穿在预防与养生实践中的过程。
理法方药 principle-method-recipe-medicines 将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综合应用的思维方法,涵盖诊治全过程的四个基本内容。理,指中医理论;法,指诊法治法;方,指方剂;药,指药物。即明确病因病机,确定预防措施或治则治法,组方遣药。
标本 manifestation and root cause 关于事物主次关系的相对概念,“本”指主要方面,“标”指次要方面。如:在经络学说中,经络在四肢者为本,在头面、躯干者为标。在病因病机学说中,从正气与邪气来说,人体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从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原发病与继发病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医患关系中,病人是本,医生是标;在运气学说中,标本指标气与本气。
阴阳 yin-yang 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阴阳学说 yin-yang theory 在阴阳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相反相成的关系贯穿于自然与人体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
阳气 yang qi 事物及运动中具有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轻清的、功能性的等具有阳属性的一面。
阴气 yin qi 事物或运动中具有内里的、向下的、抑制的、重浊的、形质性的等具有阴属性的一面。
生之本 root of life 阴阳是生命源泉与根本。
阴阳对立 opposition of yin-yang 阴阳相反、相斥、相争的关系。
阴静阳躁 steady yin and vexed yang 阴性安静柔和与阳性躁动刚强的基本性质。
阳化气 yang transforming qi 阳主气化,阳性动而发散,事物从有形到无形的变化属阳。
阴成形 yin shaping up body 阴主成形,阴性静而凝聚,事物从无形到有形的变化属阴。
阴阳互根 mutual rooting of yin-yang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消长 waxing and waning of yin-yang 阴阳存在着始终不断地增减盛衰的运动变化。
阴阳转化 mutual convertibility of yin-yang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面转化。
重阳必阴 extreme yang changing into yin 阳重复积累至极即会转化为阴的规律。
重阴必阳 extreme yin changing into yang 阴重复积累至极即会转化为阳的规律。
阴平阳秘 relative equilibrium of yin-yang 阴气平和,阳气固守,双方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阴阳自和 natural harmony of yin-yang 人体保持健康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行 five phases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 five phases theory 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木 wood
火 fire
土 earth
金 metal
水 water
木曰曲直 wood characterized by bending and straightening 木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凡具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肝属木。
火曰炎上 fire characterized by flaring up 火具有温热、升腾的特性,凡具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心属火。
土爰稼穑 earth characterized by sowing and reaping 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凡具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脾属土。
金曰从革 metal characterized by clearing and changing 金具有肃杀、收敛、变革的特性,凡具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肺属金。
水曰润下 water characterized by moistening and descending 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性,凡具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肾属水。
五时 five seasons 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长夏指农历六月。
五方 five orientations 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五行相生 mutual generation of five phases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母气 mother qi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母脏之气即为母气。
子气 child qi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我生者为子,子脏之气即为子气。
母病及子 illness of mother viscera affecting the child one 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由于母脏病变累及子脏的病机传变。
子病及母 illness of child viscera affecting the mother one 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由于子脏病变累及母脏的病机传变。
木生火 wood generating fire 五行之中,木有资生、助长火的作用,用以说明肝对心的资助关系。
火生土 fire generating earth 五行之中,火有资生、助长土的作用,用以说明心对脾的资助关系。
土生金 earth generating metal 五行之中,土有资生、助长金的作用,用以说明脾对肺的资助关系。
金生水 metal generating water 五行之中,金有资生、助长水的作用,用以说明肺对肾的资助关系。
水生木 water generating wood 五行之中,水有资生、助长木的作用,用以说明肾对肝的资助关系。
五行相克 mutual restriction of five phases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所胜 being restrained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我所胜”。如“木克土”,木为“我”,木之“所胜”是土。
所不胜 restraining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我“所不胜”。如“木克土”,土为“我”,土之“所不胜”是木。
木克土 wood restricting earth 五行之中,木有克伐、制约土的作用,用以说明肝对脾的制约关系。
火克金 fire restricting metal 五行之中,火有克伐、制约金的作用,用以说明心对肺的制约关系。
土克水 earth restricting water 五行之中,土有克伐、制约水的作用,用以说明脾对肾的制约关系。
水克火 water restricting fire 五行之中,水有克伐、制约火的作用,用以说明肾对心的制约关系。
金克木 metal restricting wood 五行之中,金有克伐、制约木的作用,用以说明肺对肝的制约关系。
五行相乘 over-restriction of five phases 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五行相侮 counter-restriction of five phases 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亢害承制 restraining excessiveness to acquire harmony 五行某一行偏亢则失去平衡而为害,惟有随之克制亢害之行才能恢复相对平衡。
制化 restriction and generation 制即克制,化即生化。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化生,化中有制,制中有化,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运气学说 doctrine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在中医学中,通过观察每年运与气之间相互生治与承制的关系,用以推测每年气象特点及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影响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干支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天干与地支的合称。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干;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支。
甲子 sixty-year cycle 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天干与地支循环相配,可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组,循环使用,以纪日或者纪年,称为甲子。
运气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五运和六气的合称。
五运 five evolutive phases 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合称,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行变化。
六气 six climatic factors 六气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合称,配一年主气六步分六气。初之气配厥阴风木、二之气配少阴君火、三之气配少阳相火、四之气配太阴湿土、五之气配阳明燥金、六(终)之气配太阳寒水。
主气 host climatic qi 统管一年的正常季节性气候变化的气,也叫主时之气,分为六步,年年不变。
客气 guest climatic qi 与主气相对而言,主所值之年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在天的三阴三阳之气的运行变化。
司天 celestial manager qi 客气中主岁之气。位当三之气,主管上半年的气候、物候等变化。
在泉 qi in the earth 客气中在位置上与司天相对之气。位当终之气,主管下半年的气候、物候等变化。
主运 host evolutive phase 分别主管一年五时的五运之气,可反映一年五时的正常气候变化。每运主一时,各七十三天零五刻,依五行相生的顺序,始于木而终于水。
客运 guest evolutive phase 以中运为初运分别轮值客行于一年五时的五运之气。其运行程式是以每年的中运为初运,按五行相生的次序分做五运,每运各为七十三日零五刻,临加行于主运之上。
岁运 year evolutive phase 统管全年的五运之气,每年由一运所主,按五行相生的顺序,五年为一个周期。
客主加临 guest climatic qi adding to fixed host qi 指每年轮值的客气六步,分别加在年年不变的主气六步之上。
运气相合 combined analysis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各年气候变化的详细情况单从运上来分析或单从气上来分析都不够,必须把各年的干支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把运和气结合起来,才能分析和推算出每年不同的大致情况,称为运气相合。
运气盛衰 rise and fall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根据运和气的五行生克关系以测定运和气的盛衰。运生气或者运克气为运盛气衰;气生运或者气克运为气盛运衰。
天符 coincidence of heavenly qi 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符合。
岁会 yearly weather 岁运与岁支的五行属性相同。
平气 normal climatic factors 指该年岁运之气平和,无太过或不及等情况。
运气太过 excess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即运气盛而有余。凡阳干之年,如甲、丙、戊、庚、壬年分,均属运气太过,太过为本运气胜,则本气流行。
运气不及 deficiency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即运气衰而不足。凡阴干之年,如乙、丁、己、辛、癸年分,均属运气不及,不及为本运气衰,则克气大行。
标本中气 manifestation, root cause and medial qi 风、热、湿、燥、寒、火,天之六气为本,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与标气互为表里之气为中气。本气在上,标气在下,中气在中,标本中气互相影响而有非常之变,人生存于其间,易感而生病。
脏腑 zang-fu viscera 指人体的内脏器官,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统称。
脏象 visceral manifestations 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为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脏象学说 theory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s 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与外在征象的学说。
五脏 five zang viscera 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化生、贮藏功能,生理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中医五脏不局限于解剖概念。
藏精气而不泻 storing essence without leaking 五脏贮藏精气,勿使外泄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神 five emotions 五种精神活动的合称,即神、魄、魂、意、志。
五华 five lustre 五脏精气于体表某些组织或部位的荣华显露,主要表现于面、毛、爪甲、头发和唇四周。
五体 five body constituents 筋、脉、皮、肉 、骨的合称。
五志 five minds 喜、怒、思、忧、恐五种主要情志活动的合称。
七情 seven emotions 人之情志活动的统称,具体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应。
五液 five humors 五脏所化生的液体,即汗、涕、泪、涎、唾。
心 heart 五脏之一,位居胸腔之内,膈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并与舌和汗液密切相关。
心包络 pericardium 心脏外围的包膜,有络,可通行气血,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心气 heart qi 心之精气,表现为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活动。
心血 heart blood 心所主之血,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心气的推动下,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亦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阴 heart yin 心之阴气,与心阳相对而言,心之宁静、内守、濡润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
心阳 heart yang 心之阳气,与心阴相对而言,心之兴奋、推动、温煦的一面。
君火 sovereign fire 与相火相对而言。寄藏于上焦心,主人之后天,有温煦、推动的功能,与相火相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心藏神 heart storing spirit 心藏之神,指人的神志活动。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主血脉 heart governing blood and vessels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
心开窍于舌 heart opening at tongue 心之经脉与舌根相连,心气上通于舌,心的生理和病理表现,可由舌反映出来。
心恶热 heart being averse to heat “恶”为讨厌畏惧之意。如阳热太盛,易影响心的生理功能,可致心神被扰,迫血妄行。
肺 lung 五脏之一,位于胸腔之内,膈之上,左右各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并与鼻窍、皮肤密切相关。
肺气 lung qi 肺之精气,表现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的功能活动。
肺阴 lung yin 肺之阴气,与肺阳相对而言,肺之滋润、宁静、内守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
肺阳 lung yang 肺之阳气,与肺阴相对而言,肺之温煦、运动、升散的一面。
肺主气 lung governing qi 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
肺藏魄 lung storing inferior spirit “魄”为五脏精气所化生。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摄取自然之清气,宣发五脏之精气,以维持机体基本生命功能。
肺朝百脉 lung connecting all vessels 肺具有助心行血于周身血脉的生理功能,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于全身。
肺主治节 lung governing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治节,指治理、调节。即肺通过调控气、血、津液而起到调节全身生理活动的作用。
肺主宣发 lung governing diffusion 肺气升宣与布散的运动形式,与肺主清肃相对而言,表现为排出浊气,宣通皮毛,宣散卫气,敷布津液与血液等。
肺主肃降 lung governing purification and descending 肺气清肃与下降的运动形式,与肺主宣发相对而言,表现为吸入清气,通调水道,下输津液,会聚血液等。
肺司呼吸 lung controlling breathing 肺具有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生理功能。
肺主通调水道 lung governing regulation of water passages 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主皮毛 lung governing skin and hair 皮毛赖肺的精气以滋养和温煦,皮毛的散气与汗孔的开合也与肺之宣发功能密切相关。
肺开窍于鼻 lung opening at nose 肺主呼吸,而鼻是呼吸的通路,为呼吸道的最上端,肺通过鼻与自然界相贯通,肺之经脉与鼻相连,肺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鼻反映出来。
肺恶寒 lung being averse to cold “恶”为讨厌畏惧之意。无论外感寒邪,过用生冷,均易影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各种肺的病变。
脾 spleen 五脏之一,位于中焦,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并与四肢、肌肉密切相关。
脾气 spleen qi 脾之精气,表现为脾运化、升清和统血的功能活动,也指脾之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脾阴 spleen yin 脾之阴气,与脾阳相对而言,脾之宁静、濡养、收摄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
脾阳 spleen yang 脾之阳气,与脾阴相对而言,脾之温煦、推动、升清的一面。
脾主运化 sp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为后天之本 spleen being acquired foundation 人出生以后,生长发育等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脾主升清 spleen governing ascending clear 升,指上升;清,即水谷精微。脾气的特点,以上升为主,脾气上升,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脾统血 spleen controlling blood 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
脾主四肢 spleen governing limbs 脾通过升清和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四肢,以维持四肢正常生理活动。
脾主肌肉 spleen governing muscles 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来充养,脾气健运,肌肉才能丰满、发达、健壮。
脾藏营 spleen storing nutrients 脾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营气。
脾藏意 spleen storing idea “意”指思维记忆功能。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气,是产生记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脾开窍于口 spleen opening at mouth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口为水谷入胃的入口,胃脉挟口环唇,脾与胃相合,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口反映出来。
脾喜燥恶湿 spleen liking dryness and disliking dampness “喜”为喜好之意,“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脾阳气充盛,则运化水液正常,水湿不在体内潴留;而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湿邪内蕴,又最易困脾,而导致脾的病变。
胰 pancreas 位于腹腔后上部,横贴于腹后壁的消化腺,并兼有调节血糖代谢的内分泌功能。
肝 liver 五脏之一,位于腹部,膈之下,右胁之内。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并与筋、目密切相关。
肝气 liver qi 肝之精气,与肝血相对而言,表现为肝主疏泄和主藏血的功能活动,也指肝的气机。
肝血 liver blood 肝所藏之血,与肝气相对而言。具有滋养肝脏,营养机体的功能。
肝阴 liver yin 肝之阴气,与肝阳相对而言,肝之滋养、宁静、柔润的一面,并能制约过亢的肝阳。
肝阳 liver yang 肝之阳气,与肝阴相对而言,是肝之温煦、升发、疏泄的一面。
肝主疏泄 liver controlling conveyance and dispersion 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
肝主升发 liver governing ascending and dredging 肝具有主持气上升、发泄的功能,对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肝为刚脏 liver being bold and firm viscera “刚”为刚强、暴急之意。肝具有刚强之性,其气主升主动,易亢易逆,用以说明肝的生理病理特性。
肝体阴用阳 liver being substantial yin and functional yang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又主筋而司运动,其作用属阳。
肝主筋 liver governing tendons 全身的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盛,筋膜才能强韧健壮。
肝藏血 liver storing blood 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藏魂 liver storing soul “魂”指随心神活动所做的思维意识活动。肝藏血,意识活动需受血之养,如肝血虚则容易出现梦寐恍惚及梦游等异常的意识活动。
肝开窍于目 liver opening at eye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觉功能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肝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目反映出来。
肝恶风 liver being averse to wind “恶”为讨厌畏惧之意。风气偏盛易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肝风病证,出现眩晕、抽掣等症,肝气、肝阳、肝火易于亢而化风,用以说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肾 kidney 五脏之一,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
命门 vital gate 人体气化的本源,生命的根本。
命门之火 vital gate fire 命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密切相关。
精室 essence chamber 男子藏精之处。
肾精 kidney essence 即肾中之精,来源于先天之精,又依赖后天之精的滋养而充盛,为肾之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气 kidney qi 肾精所化生之气,表现为肾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气化等功能活动。
肾阴 kidney yin 肾之阴气,与肾阳相对而言,是肾之宁静、滋润、濡养和成形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
肾阳 kidney yang 肾之阳气,与肾阴相对而言,是肾之温煦、推动、运动、兴奋和气化的一面。
天癸 tian gui 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
相火 ministerial fire 与君火相对而言,寄藏于下焦肝肾,有温养脏腑,主司生殖的功能,与君火相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相火过亢则有害。
肾为先天之本 kidney being congenital origin 生命的发生,本源于出生之前父母生殖之精的结合,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藏于肾,而肾又主人之生殖。
肾主封藏 kidney governing storage 肾有封固闭藏脏腑精气而不妄泄的功能。
肾主生殖 kidney governing reproduction 肾中精气具有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的功能。
肾主水液 kidney governing water metabolism 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肾主纳气 kidney governing inspiration 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
肾藏精 kidney storing essence 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生理功能。
肾藏志 kidney storing will “志”指志向,属精神活动。志虽出于心,但其坚定不移,须依赖于人体精气的充盛。肾藏精,是一身精气之根。肾精充足,志方能坚。
肾主骨 kidney governing bones 肾有充养骨骼的作用,肾藏精,精生髓,髓能养骨,肾精充盛,骨骼才能致密健壮,强韧有度。
肾开窍于耳 kidney opening at ear 肾的经脉上络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脏精气的充养,肾的生理病理状况,可由耳反映出来。
肾恶燥 kidney being averse to dryness “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肾为水脏,主藏精。燥胜则伤津,津液枯涸,则易使肾之阴精亏耗,而导致肾之病变。
六腑 six fu viscera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传化、排泄功能,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传化物而不藏 digesting and transporting food and drink without storing essence 六腑受纳和传化水谷,排出糟粕的生理功能特点。
胆 gallbladder 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胆附于肝,居肝之短叶间,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排泄胆汁,并助肝气之疏泄。
胆气 gallbladder qi 胆的精气,表现为胆分泌与排泄胆汁及主决断的功能活动。
胆汁 bile 胆囊所贮藏的精汁,受肝之余气而成,可排泄下行,注入肠中,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中清之腑 fu-viscera with clear juice 胆的别称,因胆中贮藏清净之胆汁而得名。
中正之官 fu-viscera with decisive character 胆的别称,因胆助肝之疏泄,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主要是人的胆量、勇气与胆气的盛衰有关,胆有主决断的功能。
胃 stomach 六腑之一。位于中焦其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饮食物。
胃气 stomach qi 胃的精气,表现胃受纳和腐熟饮食的功能活动,也指胃之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胃阴 stomach yin 胃的阴液,与胃阳相对而言,指胃之柔和、滋润的一面,与胃阳相互协调,以维持胃的正常通降及纳食化谷功能。
胃阳 stomach yang 胃的阳气,与胃阴相对而言,指胃之受纳、腐熟的一面,与胃阴相互协调,以维持胃的正常通降及纳食化谷功能。
胃津 stomach fluid 胃的津液。
水谷之海 reservoir of food and drink 胃的别称。水谷是水液和谷物等饮食的统称。胃是饮食物汇集并进行腐熟、消化之处,犹如百川汇聚入海。
胃主受纳 stomach receiving food and drink 胃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生理功能,水谷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
胃喜润恶燥 spleen liking moistness and disliking dryness “喜”为喜好之意,“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易阳亢而燥热,需津液源源不断加以滋润,才能维持胃正常功能。如果津液不足,胃失润养,就易发生病变。
小肠 small intestine 六腑之一。小肠居腹中,上口在幽门处与胃相连,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相连。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回肠 ileum 小肠的下段。
受盛化物 reservoir and transformation 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饮食物继续进行消化。
分清泌浊 separating clear and excreting turbid 小肠将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清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为小肠所吸收,上输于脾;其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则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
大肠 large intestine 六腑之一,位于腹中,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接;其下端出口为肛门。其主要功能是接纳传导经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食物糟粕与水液,并吸收其中的水津,经过燥化,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传导之官 official of transportation 大肠的别称。具有传导糟粕,吸收水津,燥化成形和排出粪便的功能。
膀胱 bladder 六腑之一,位于下腹前部中央,呈囊状。其主要功能是贮存水液,经气化排出尿液。
膀胱气化 functioning of bladder 津液代谢后的剩余水液,贮存于膀胱,在肾阳蒸化作用的促进下,膀胱具有排泄尿液的功能。
三焦 sanjiao 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既是体腔的划分概念,也是作为六腑之一的功能概念。
上焦 upper jiao 膈以上部位。
上焦如雾 upper jiao being organ of fogging 上焦具有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的功能,如自然界之雾露弥漫。
中焦 middle jiao 膈以下、脐以上部位。
中焦如沤 middle jiao being organ of soaking 中焦具有腐熟饮食水谷的功能,如水长久渍物使之稀软。
下焦 lower jiao 腹腔脐以下部位。
下焦如渎 lower jiao being organ of draining 下焦具有渗泄水液,排出糟粕的功能,如沟渠排出积水。
奇恒之腑 extraordinary fu-viscera 脑、髓、骨、脉、胆、胞宫六个脏器的合称。这些脏器形态多中空似腑,功能又多能贮藏精气而似脏。
第 &P 页Some terms and names of TCM(中医名词翻译)
03.199 奇恒之腑 extraordinary fu-viscera 脑、髓、骨、脉、胆、胞宫六个脏器的合称。这些脏器形态多中空似腑,功能又多能贮藏精气而似脏。
03.200 脑 brain 奇恒之腑之一,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为神明汇聚之所,有支配精神意识,进行思维活动的功能。
03.201 脑髓 brain marrow 脑和脊髓的合称。
03.202 脑户 door of brain 头的后方,枕骨部位。
03.203 囟门 fontanel 婴儿左右顶骨与颅盖诸骨尚未接合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
03.204 元神之府 fu-viscera of mental activity 脑的别称。脑为神志的本原所在之处,具有支配精神意识,进行思维活动的功能。
03.205 髓 marrow 奇恒之腑之一,包括骨髓和脊髓。髓由肾精所化生,与脑相通,有充养骨骼、补益脑髓的功能。
03.206 骨 bone 奇恒之腑之一,为人身的支架,由筋肉连接,有支撑形体、保护内脏和进行运动的功能。
03.207 髓之府 fu-viscera of marrow 骨的别称。髓汇聚于骨内,髓能养骨,精髓充盛则骨骼强壮,行动稳健。
03.208 骨度 bone-length measurement 以骨节为标志,定出一定度数,以测量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和宽度。
03.209 脉 vessel 奇恒之腑之一,即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03.210 血之府 house of blood 脉的别称。血行脉中,脉为血液汇聚、活动的场所。
03.211 胞宫 uterus; womb 又称“子宫”,“女子胞”。奇恒之腑之一。位于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连接阴道,为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03.212 胞脉 uterine vessels 与胞宫相连,或分布在胞宫上的脉络。
03.213 胞门 uterine ostium 又称“子门”。即胞宫口。
03.214 阴道 vagina 连接子宫与阴户的管道,是排出月经、带下、恶露,娩出胎儿的器官。
03.215 月经 menstruation 育龄妇女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多在女子14~49岁左右期间内发生。
03.216 胎衣 placenta 孕妇胞宫内,包裹胎儿,实现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器官,包括胎盘与胎膜两个部分,具有维持胎儿发育时期的营养、呼吸和排泄的功能,并有保护胎儿的作用。
03.217 脏腑相合 interconnection of zang-fu viscera 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脏与腑之间相互联系的阴阳表里关系。
03.218 心合小肠 heart being connected with small intestine 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构成心和小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心主血,小肠主分清泌浊,奉心生血。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
03.219 肺合大肠 lung being connected with large intestine 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则有利于肺气肃降功能的发挥。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
03.220 脾合胃 spleen being connected with stomach 脾与胃相表里、相毗邻,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构成脾与胃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在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
03.221 肝合胆 liver being connected with gallbladder 肝与胆相表里,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构成肝与胆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是胆汁,在胆中储存,其分泌与排泄亦依赖肝的疏泄作用而进行调节。在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
03.222 肾合膀胱 kidney being connected with bladder 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构成肾与膀胱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肾主水,水液代谢后的剩余水液,贮存于膀胱,并在肾阳蒸化作用的促进下,膀胱开合有度,排出尿液。在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
03.223 心肾相交 intercourse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 又称“水火既济”。心肾之间存在协调平衡的关系。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火下降于肾,能温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能滋养心阴,制约心阳,使心阳不亢。
03.224 肝肾同源 homogeny of liver and kidney 又称“乙癸同源”。肝肾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和转化;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肝肾亏虚或相火过亢,亦常肝肾同治。
03.225 肺肾相生 mutually promotion of lung and kidney 肺肾之间存在相互资生的关系,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下达于肾可滋养肾阴;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肾阴亦可上济于肺以滋养肺阴。
03.226 仓廪之本 root of granary; spleen and stomach “仓廪”即粮食仓库。脾胃共主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化生精气,营养全身;胃与大小肠、三焦、膀胱则能传化水谷和津液,排出糟粕,共同构成饮食水谷津液贮藏、生化之源,这些器官统称为仓廪之本。
03.227 经络 channel; meridian 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03.228 经络学说 channel theory 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建立起来的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和体表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03.229 经脉 channel 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03.230 经气 channel qi 又称“经络之气”。即运行于经络中的气,不但指经脉的运行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
03.231 根结 root and knot “根”是经气始生的腧穴或部位;“结”是经气归结的腧穴或部位。
03.232 气街 pathway of qi 经气聚集通行的道路。
03.233 四海 four seas “海”为汇聚之处。四海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合称。脑为髓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
03.234 十二经脉 twelve regular channels; twelve regular meridians 又称“十二正经”。为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合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
03.235 手三阳经 three yang channels of hand; three yang meridians of hand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称。
03.236 手三阴经 three yin channels of hand; three yin meridians of hand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称。
03.237 足三阳经 three yang channels of foot; three yin meridians of foot 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合称。
03.238 足三阴经 three yin channels of foot; three yin meridians of foot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合称。
03.239 手太阴肺经 Taiyin Lung Channel of Hand; Taiyin Lung Meridian of Hand 本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03.240 手阳明大肠经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03.241 足阳明胃经 Yangming Stomach Channel of Foot; Yangming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 本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03.242 足太阴脾经 Taiyin Spleen Channel of Foot; Taiyin Spleen Meridian of Foot 本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03.243 手少阴心经 Shaoyin Heart Channel of Hand; Shaoyin Heart Meridian of Hand 本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内行主干向下穿过膈肌,联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03.244 手太阳小肠经 Taiyang Small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Taiyang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本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经气于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03.245 足太阳膀胱经 Taiyang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本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至额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头顶部百会穴。直行主干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至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1.5寸,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另一支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经气于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03.246 足少阴肾经 Shaoyin Kidney Channel of Foot; Shaoyin Kidney Meridian of Foot 本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其直行主干从肾分出,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其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经气于此处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03.247 手厥阴心包经 Jueyin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 Jueyin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 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桡侧至末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03.248 手少阳三焦经 Shaoyang Sanjiao Channel of Hand;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 本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03.249 足少阳胆经 Shaoyang Gallbladder Channel of Foot; Shaoyang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本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再向下到耳后,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枕部,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其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行至目眶下,分支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入缺盆后,深入体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直行主干从缺盆下行腋部,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其分支从足背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经气由此处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03.250 足厥阴肝经 Jueyin Liver Channel of Foot; Jueyin Liver Meridian of Foot 本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其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03.251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合称。
03.252 督脉 Governor Channel; Governor Vessel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
03.253 任脉 Conception Channel; Conception Vessel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03.254 冲脉 Chong Channel; Chong Vessel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入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03.255 带脉 Belt Channel; Belt Vessel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横行腰腹,绕身一周。
03.256 阴跷脉 Yin Heel Channel; Yin Heel Vessel 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阴部,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03.257 阳跷脉 Yang Heel Channel; Yang Heel Vessel 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
03.258 阴维脉 Yin Link Channel; Yin Link Vessel 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03.259 阳维脉 Yang Link Channel; Yang Link Vessel 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03.260 十四经 fourteen channels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合称。
03.261 经别 branched channel 十二经脉别行深入体腔,循行于胸腔、腹腔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具有补充十二经脉内外循行联系,加强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之联系的功能。
03.262 经筋 aponeurotic system 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
03.263 皮部 dermal parts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经气布散之所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并能反映十二经脉的病证。
03.264 络脉 collaterals 从经脉分出,遍布于全身的分支脉络,具有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通达经脉未能经过的部位等功能。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03.265 孙络 tertiary collaterals 最细小的络脉。
03.266 浮络 superficial collaterals 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
03.267 别络 connecting collaterals 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等经脉别行分出的较大络脉主干。
03.268 形 physique (1)广义之形,包括一切有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包括头、躯干、肢体、五脏、六腑等;(2)狭义之形,专指皮、脉、肉、筋、骨等。
03.269 皮毛 skin and hair 皮与毛之合称。皮,即皮肤;毛,指附着于皮肤的毫毛。具有防止外邪侵入,调节人体津液与体温的功能,并能辅助呼吸。
03.270 腠理 striae and interstitial space 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组织,具有渗泄体液,流通气血,抵御外邪等功能。
03.271 玄府 sweat pore 又称“汗孔”。体表出汗的孔窍,因其细微不可见,故称玄府。
03.272 肌肉 muscle 包括皮毛、腠理深部的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皮下脂肪、肌肉等组织,具有保护内脏与相关组织,抵御外邪,主司运动等功能。
03.273 筋 (1)soft tissue (2)tendon (1)广义之筋,指除人体骨关节之外的一切软组织;(2)狭义之筋,专指肌腱和韧带。筋具有连属关节,联络形体,主司运动等功能。
03.274 膜 membrane 体内形如薄皮的膜状组织。
03.275 关节 joint 骨与骨相接之处。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活动关节,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
03.276 百骸 bones 全身骨骼的统称。
03.277 完骨 mastoid process 指耳后颞骨乳突。
03.278 枕骨 occipital bone 枕外隆突,位于头顶部的后方,头颅骨的后下方。
03.279 头颅骨 skull 头部覆盖脑实质的骨骼,由左右顶骨和部分额骨、枕骨构成。
03.280 曲牙 mandibular angle 下颌骨角。
03.281 眉棱骨 supra-orbital bone 眼眶上缘骨骼。
03.282 辅骨 (1)condyle (2)fibula and radius 辅助主干的骨骼。(1)膝两侧突出的高骨,即股骨下端的内外髁和胫骨上端之内外髁;(2)腓骨与桡骨。
03.283 高骨 protruding bones (1)腰椎骨;(2)体表骨骼之明显高突处。
03.284 交骨 pubis bone 耻骨。
03.285 颈骨 cervical vertebra 颈椎骨的统称。
03.286 髋骨 hip bone 又称“髁骨”。由髂骨、耻骨与坐骨组成。
03.287 髋 hip 腰以下尾骶部和臀部的统称。
03.288 上横骨 manubrium of sternum 胸骨柄。
03.289 尾闾骨 coccyx 尾骨。
03.290 腰骨 lumbar bone 第三、四、五腰椎骨。
03.291 手骨 hand bone 掌骨和指骨的统称。
03.292 合骨 medial malleolus 足内踝。
03.293 跖 plantar 脚掌。
03.294 头 head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
03.295 精明之府 house of intelligence “精明”指目,也指人体的精气活动。头面部为眼睛五官所在之处,是人体精气活动表现最明显之所在,观察眼睛及头面部的状态,可以测知精气神的盛衰。
03.296 腰 waist 指背部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软组织部位。
03.297 肾之府 house of kidney 肾位于腰部,腰部有肾的俞穴,腰被称为“肾之府”。
03.298 膝 knee 大、小腿交接部分,内有股骨和胫骨连接而成的膝关节,前有髌骨,后有腘窝。
03.299 筋之府 house of tendons 膝为腿部主要肌肉的肌腱的汇聚维络之处,膝被称为“筋之府”。
03.300 膜原 mo yuan; interpleuro-diaphragmatic space (1)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2)明代吴有性又将它用于温病辨证,指半表半里的位置。
03.301 膏肓 gao huang; inter cardiodiaphragmatic part 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
03.302 膈 diaphragm 即膈肌。
03.303 脊 spine 脊椎,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统称。
03.304 背 back 躯体后面,颈以下、腰以上的部位。
03.305 胁肋 lateral thorax 侧胸部,腋下至十二肋骨下缘部位的统称。
03.306 腹 abdomen 胸部下方,膈肌与骨盆之间的部位。
03.307 脐腹 peri-navel region 脐周腹部。
03.308 小腹 lower abdomen 下腹的中部,即脐下至耻骨毛际处。
03.309 少腹 lateral lower abdomen 下腹的两侧部,即小腹两旁。
03.310 四极 four limbs; four poles 四肢。
03.311 五官 five [sense]apertures 鼻、眼、口、舌、耳五个器官的合称。
03.312 七窍 seven orifices 头面部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及口七个孔窍的合称。
03.313 九窍 nine orifices 头面部七窍及前、后阴的合称。
03.314 目 eye 眼睛。
03.315 目系 eye connector 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03.316 五轮八廓 five wheels and eight regions 五轮与八廓的合称。五轮,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的合称,为眼睛由外向内分成的五个部位;八廓,天廓、地廓、风廓、雷廓、泽廓、山廓、火廓、水廓的合称,是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
03.317 肉轮 flesh wheel 上下眼睑。
03.318 血轮 blood wheel 目之两眦,为上下眼睑连接的部位。
03.319 气轮 qi wheel 球结膜与巩膜。
03.320 风轮 wind wheel 角膜部分。
03.321 水轮 water wheel 瞳孔部位。
03.322 眦 canthus 上下眼睑连接的部位。
03.323 目内眦 inner canthus 内眼角。
03.324 目外眦 outer canthus 外眼角。
03.325 目窠 eye socket 眼的凹陷处,包括眼眶、上下眼胞。
03.326 眼带 ocular band 眼球外壁四周不同方位的肌肉,有活动眼球的作用。
03.327 目眶 ocular orbit 眼窝四周的骨骼。
03.328 眼睑 eyelid 又称“目胞”。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睑和下睑,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03.329 睑弦 palpebral margin 眼睑的边缘,外连眼睑,内连睑结膜,包括目上弦、目下弦。
03.330 睫毛 eyelash 生长于睑弦的排列整齐的毛发,有阻挡异物,保护眼珠的作用。
03.331 泪 tear 泪泉分泌的液体。
03.332 泪泉 lachrymal spring 位于眼眶外上方泪腺窝中,是分泌泪液的腺体。
03.333 泪窍 lachrymal punctum 又称“泪点”。上下眼弦内鼻侧端排泄泪液的小孔窍。
03.334 白睛 white eye, bulbar conjunctiva and sclera 眼珠外壁白色不透明的,质地致密而坚韧的组织,即球结膜与巩膜部分,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03.335 黑睛 black eye ,cornea and iris 眼珠外壁前部中央无色透明的膜样组织,即角膜部分,是光线透进眼内必经的通路,且有保护眼珠的作用。
03.336 瞳神 pupil 位于黑睛后方,虹彩中央,形圆而能开缩的圆孔,有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作用。
03.337 虹彩 iris 位于黑睛之后,晶珠之前的环形隔膜样组织,中间的圆孔为瞳神,虹彩具有调节瞳神开缩的作用。
03.338 神水 spiritual water, aqueous humor 为眼珠内之清澈津液,具有濡养眼内组织及维持眼内压力的作用。
03.339 晶珠 crystal pearl; lens 又称“黄精” 。即晶状体。双凸面弹性透明体,位于彩虹之后,神膏之前,正对瞳神圆孔,具有透视屈光作用。
03.340 神膏 vitreum 眼内无色透明的半胶冻状物质,充填着眼珠内面晶珠之后五分之四的空腔。具有从眼珠内面对视衣均匀施加压力,使其贴附于眼珠内壁,并支撑眼珠维持球形的作用。
03.341 视衣 visual cloth 眼珠壁中层和内层的统称,具有供给营养、遮光和产生视觉的作用。
03.342 舌 tongue 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
03.343 舌系 tongue connector; sublingual vessels and ligament 舌下静脉丛及舌系带。
03.344 口 mouth 包括口唇、舌、齿、腭等。
03.345 唇 lip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
03.346 齿 tooth 嘴里咀嚼食物的骨性器官。
03.347 真牙 genuine tooth;wisdom tooth 又称“智齿”。生长最迟的第三磨牙。
03.348 龈 gum 又称“牙龈”。牙床上的肉,分上龈、下龈。
03.349 腭 palate 口腔的上膛,包括硬腭与软腭。
03.350 硬腭 hard palate 腭的前部,由骨和肌肉构成。
03.351 软腭 soft palate 腭的后部,由结缔组织和肌肉构成。
03.352 咽 pharynx 位于鼻腔与口腔的后方,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与喉咽三部分。
03.353 喉 throat 上通咽,下接气管,是呼吸出入之门户,也是发音器官。
03.354 喉核 node of throat; tonsil 位于口咽两侧的扁卵圆形组织,是喉关的组成部分。
03.355 喉关 throat bar 由喉核、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前是口腔,后为咽喉部。
03.356 喉底 bottom of throat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咽后壁。
03.357 颃颡 nasopharynx 鼻咽部,咽的上部与鼻腔相通的部分,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必经通路。
03.358 鼻 nose 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的孔道。
03.359 明堂 (1)nose (2)acupoint chart (1)鼻;(2)特指鼻准;(3)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点,人体经脉腧穴图,称“明堂图”。
03.360 鼻准 nasal apex 鼻尖部。
03.361 頞 nasal root (1)鼻梁;(2)专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
03.362 耳 ear 位于头部两侧对称的听觉器官。
03.363 耳郭 auricle 又称“耳廓”。外耳道以外的整个耳壳。
03.364 前阴 external genitalia 男女外生殖器与尿道口的统称,是排尿和男子排精、女子排出月经及娩出胎儿的器官。
03.365 宗筋 (1)penis and testes (2) convergent tendon (1)专指男性阴茎和睾丸;(2)诸筋的总汇。
03.366 茎 penis 阴茎。
03.367 精窍 seminal orifice; external orifice of male urethra 男性尿道口。
03.368 睾 testicle 又称“阴卵”。即睾丸。
03.369 阴户 vaginal door 女性外生殖器。
03.370 阴门 vaginal orifice 女性阴道外口。
03.371 后阴 anus 肛门,为大肠的下口,是粪便排出的器官。
03.372 魄门 anus 即肛管与肛门及其周围的括约肌组织,有控制粪便排出的作用。
03.373 气 qi 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根本、最微细的物质,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在中医学术语中,气与不同的词合用表达各种不同的意义。
03.374 气化 qi transformation 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03.375 气机 qi movement 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
03.376 升降出入 ascending, descending, exiting and entering 气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向上为升,向下为降,向外为出,向内为入。
03.377 气主煦之 qi warming body 气具有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
03.378 元气 primordial qi 又称“原气”。禀于先天,藏于肾中,又赖后天精气以充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03.379 真气 genuine qi 由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结合而化生,为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
03.380 宗气 pectoral qi 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咙而司呼吸,灌心脉而行气血。
03.381 中气 middle qi 又称“脾胃之气”。中焦脾、胃、小肠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
03.382 卫气 defensive qi 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
03.383 营气 nutrient qi 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行于脉内,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的功能。
03.384 脏腑之气 qi of zang-fu viscera 分布于脏腑的气。不仅指构成脏腑的最基本物质和各脏各腑的生理功能,而且包括脏腑间功能的协调乃至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
03.385 血 blood 行于脉中,并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03.386 营血 nutrient-blood 营气与血的合称。
03.387 血主濡之 blood being responsible for nurturing body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人体的作用。
03.388 津液 fluid 津与液的合称,人体的正常水液。
03.389 津 clear fluid 津液中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的部分。
03.390 液 turbid fluid 津液中性质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润滑作用的部分。
03.391 精 (1)essence (2)semen (1)广义之精为人体一切有形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2)狭义之精专指男女生殖之精。
03.392 精气 essential qi 人体精与气的统称。
03.393 身之本 root of body 精气是构成人体与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被称为“身之本”。
03.394 先天之精 congenital essence 生命的本原物质,受之父母,先身而生,为构成人体胚胎和繁衍后代的基本物质。
03.395 后天之精 acquired essence 人出生之后,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及摄入的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精华成分以及脏腑气化所生成的精微物质。
03.396 神 (1) vitality; (2) spirit; (3) mental activity (1)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2)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3)人的神志活动,包括对一切生理活动协调控制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神明)。
03.397 神机 spiritual mechanism 生命活动的表现和机转。
03.398 元神 primordial spirit 人神志活动的原动力,禀受先天精气而产生,为生命之根本。
第 &P 页中医 术语 英语
魄 inferior spirit 不受意识所支配,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意 idea 意念。获得印象,形成记忆。
志 will 志向。
思 thought 思考。
虑 anxiety 谋虑。
智 wisdom 智能。
气为血帅 qi being commander of blood 气对血有推动、统摄和化生等作用,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 blood being mother of qi 血为气的物质基础,血能化气,并可作为气运行的载体。
津血同源 homogeny of clear fluid and blood 津液和血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二者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同出一源,相互影响的关系。
精血同源 homogeny of essence and blood 血由水谷精气化生,精也有赖于水谷精气的培育补充,二者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同出一源,相互影响的关系。
禀赋 natural endowment 先天赋予的体质因素。
稚阴 tender yin 小儿形神未充,阴精未盛的生理特点。
稚阳 tender yang 小儿形神未充,阳气未盛的生理特点。
变蒸 changing steaming in infant; growing fever and perspiration 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精神、形体出现阶段性的代谢旺盛的生理现象,如出现轻度身热、汗出等。
病因 cause of disease 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 etiology 研究病因的分类及各种病因的性质、致病特点、致病途径的理论。
病起过用 overuse causing disease 中医病因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四季六气与饮食营养本是人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七情本是人对生存环境的精神活动,劳逸作息本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行为方式,但是如果气候反常、饮食失调及人的各种活动过极,就成为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三因 three types of disease causes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合称。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
三因学说 theory of three types of disease causes 是宋代陈言关于中医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
内因 internal cause 三因学说中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伤过度。现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
外因 external cause 三因学说中指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现将六淫和各种疫疬病邪统属外感病因;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
不内外因 non-endo-non-exogenous cause 三因学说中指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所伤,以及溺水等多种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中已很少用此分类法。
邪气 pathogenic qi 各种致病因素的统称。
阳邪 yang pathogen 具有阳属性的病邪。
阴邪 yin pathogen 具有阴属性的病邪。
实邪 excessive pathogen 亢盛的邪气,也指从子脏传向母脏的邪气。
虚邪 deficient pathogen (1)体虚受邪;(2)从母脏传向子脏的邪气。
五邪 five pathogens (1)邪在五脏;(2)中风、伤暑、伤寒、中湿、饮食劳倦五种病因;(3)根据五脏五行属性进行分类的实邪、虚邪、贼邪、微邪、正邪的合称。邪气从子脏传向母脏为实邪,从母脏传向子脏为虚邪,从所不胜传所胜为贼邪,从所胜传所不胜为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为正邪。
时邪 seasonal pathogen 与四季气候相关的病邪,为各种季节性流行病病因的统称。
外感 exogenous disease 六淫、疫疠之气等病邪侵犯人体,导致疾病的过程。
六淫 six climatic exopathogens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
客邪 visiting pathogen 从外而来,侵袭机体的邪气。
风邪 wind pathogen 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升发、向上、向外特性的邪气。
风性开泄 wind pathogen being characterized by opening-dispersing 风邪致病常使人皮毛腠理疏泄而开张,表现为出汗、恶风等症。
风易伤阳位 wind being apt to attack yang portion of body 风邪致病,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的致病特点。
风为百病之长 wind being primary pathogen 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凡寒、湿、燥、热等病邪均可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风性主动 characteristic of wind being mobile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
风善行数变 wind being mobile and changeable 风邪致病有病位游移不定,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
寒邪 cold pathogen 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邪气。
寒易伤阳 cold pathogen being apt to attack yang 寒邪致病易伤人阳气,常表现为恶寒、肢冷、心腹冷痛等症。
寒性凝滞 cold having property of coagulation and stagnation 寒邪致病可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常表现为各种疼痛症状。
寒性收引 cold having property of contraction 寒邪致病易使人体气机收敛,腠理紧闭,脉络拘紧,筋肉挛急,常表现为无汗,肢体疼痛,活动不利等症。
暑邪 summer-heat pathogen 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具有炎热、升散等特性的邪气。
暑性炎热 characteristic of summerheat being scorching-hot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暑邪致病,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
暑性升散 characteristic of summerheat being ascending and dispersive 暑为阳邪,阳性升散,故暑邪致病,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
暑易夹湿 summer-heat being likely to be mixed with dampness 暑季常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邪为病,常夹湿邪而侵袭人体。
暑易扰心 summerheat being likely to disturb heart 暑邪致病,有易扰动心神的特点,常导致心烦不宁,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湿邪 dampness pathogen 具有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邪气。
湿阻气机 dampness hampering qi movement 湿邪致病,留滞于脏腑经络,有阻遏气机的特点,易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气血不畅。
湿性重浊 characteristic of dampness being heavy and turbid 湿邪致病,常表现出易导致肢体沉重及分泌物混浊的特点。
湿性黏滞 characteristic of dampness being sticky and stagnant 湿邪致病,常表现出分泌物黏稠、排出困难且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
湿性趋下 characteristic of dampness being descending 湿邪致病,具有以发生于人体下部病变为主的特点。
燥邪 dryness pathogen 具有易损伤肺脏,易耗伤津液等特点的邪气。
风燥 wind dryness 风与燥相合的病邪。
凉燥 cool dryness 感受燥邪而偏兼寒邪者,与温燥相对而言。
温燥 warm dryness 感受燥邪而偏兼热邪者,与凉燥相对而言。
燥性干涩 characteristic of dryness being dry and puckery 燥邪具有易伤人津液,导致人体阴津亏虚的特点,致病易表现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等症。
燥易伤肺 dryness likely to injure lung 燥邪一般多从口鼻、肌表侵袭人体,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主敷布津液,故燥邪最易伤肺。
火邪 fire pathogen 具有炎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且易扰动心神特点的邪气。
热邪 heat pathogen 又称“温邪”。易导致阳热性病证的邪气的统称,与火邪没有本质区别,常火热并称。
热毒 heat-toxicity 又称“火毒”。火热郁积所成,易导致疔疮痈肿之类的邪气。
火性炎上 characteristic of fire being flaring up 火邪致病具有炎热及向上趋势的特点。
火耗气伤阴 fire consuming qi and injuring yin 感受火热病邪,内耗津液,且迫津外泄,既伤阴津,又耗阳气。
火易生风动血 fire being likely to cause convulsion and bleeding 火热极盛易扰动肝风,出现高热抽搐;又易侵入血分,迫血妄行,导致发癍出血。
火易扰心 fire being likely to disturb heart 火性炎上,火邪致病有易扰乱神明的特点,常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言等症。
疠气 pestilential qi 又称“瘟疫病邪”。各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病邪的统称。
瘟毒 pestilent toxicity 瘟疫病邪中具有毒性者,即兼有易在皮肉组织蕴郁的特点,致病可兼见局部病变,如大头瘟之类。
疟邪 malarial pathogen 能引起疟疾的邪气。
麻毒 toxic pathogen causing measles 能引起麻疹的邪气。
瘴气 miasma 中国南方山林荒野特有的病邪之统称,包括疟邪等。
内伤 internal damage 七情过极、劳倦损伤、饮食失调等致病因素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而发病的过程。
五劳 five consumption 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五种过度劳累而致病的因素的合称。
七伤 seven damages 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的合称。
七情所伤 damaged by excess of seven emotions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引起脏腑气机紊乱,功能失调而致病。
惊恐伤肾 fear impairing kidney 过度惊恐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而致二便失禁,惊慌失措等症。
悲忧伤肺 melancholy impairing lung 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而致气短乏力等症。
思虑伤脾 worry impairing spleen 思虑劳神过度可伤神损脾,使脾气郁结,运化失职,而致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暴喜伤心 overwhelming joy impairing heart 暴喜过度,可伤心神,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而致精神涣散,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大怒伤肝 rage impairing liver 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而致气急上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等症。
喜怒伤气 excessive joy and anger impairing qi 泛指喜怒等各种情志太过,均可使体内气机逆乱,产生疾病。
饮食所伤 injury due to diet 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等各种饮食失调因素而导致内伤。
五味偏嗜 flavor predilection 长期偏好酸、甜、咸、苦、辛辣等食味而损害脏腑。现也包括偏食某种单一食物,以及饮食过寒、过热等饮食不合理的致病因素。
膏粱厚味 greasy and surfeit flavour 油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长期多食此类食物,不但损伤脾胃,还易发生痰热和疮疡等病证。
过用 overuse 体力、脑力的消耗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可损伤身体,成为致病因素。
劳倦 overstrain 过度或长期的劳累疲倦,可损伤身体,成为致病因素。
房劳 excessive sexual intercourse 性生活过度,可使肾之精气亏耗,成为致病因素。
水土不服 non-acclimatization 由于个体迁移,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改变,暂时不能适应而引起病变。
误治 wrong treatment 指诊断、辨证、治疗的失误。
外伤 external injury 跌仆,或受外力撞击、兵器损伤,以及虫兽咬伤,烫、烧、冻伤等致病因素导致皮肉筋骨及内脏受伤。
虫兽伤 bitten by animal and insect 虫兽禽等各类动物对人的伤害。
痰饮 phlegm and fluid retention 痰与饮的合称,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可阻碍气血运行而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
痰 phlegm (1)呼吸道分泌的病理产物;(2)病变部位积存的黏稠物质。
饮 fluid retention 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腔道内的清稀液体。
瘀血 static blood 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包括血溢出于经脉外而瘀积,也包括血脉运行受阻而滞留经脉腔内,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胎毒 fetal toxicity 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自母体的热毒,可成为其出生后易发生疮疹诸病的病因。
禀赋不足 insufficiency of natural endowment 禀赋,即先天体质因素。先天体质虚弱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是正气虚损的主要方面。
酒客 drinker 嗜酒之人。
湿家 person suffering from dampness 素有湿病的病人。
黄家 person suffering from jaundice 黄疸病人。
失精家 person suffering from seminal loss 经常梦遗、滑精的病人。
病机 pathogenesis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病位、病势、脏腑气血虚实变化及其预后等。
病机学说 theory of pathogenesis 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机理的学说。
正气 vital qi 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
正邪相争 struggle between vital qi and pathogen 致病因素与人体正气之间的抗争,双方的盛衰消长,决定了病变发展的趋势与速度。
邪正盛衰 rising and falling of vital qi and pathogen 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病机变化,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以及病证的虚实变化。
传染 infection 疠气相互传播而造成新的感染的发病途径。
新感 new affection 感邪即发病的温病发病类型。
卒发 sudden onset 急暴发生的发病类型。
徐发 insidious onset 徐缓发生的发病类型。
伏邪 hidden pathogen 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
病发于阴 disease arising from yin (1)病发于里,如胸中、心下等部位;(2)病发于少阴。
病发于阳 disease arising from yang (1)病发于人体外部,如体表等部位;(2)病发于太阳。
劳复 recurrence caused by overexertion 疾病新愈,余邪未尽,因过度劳累而复发。
食复 recurrence caused by dietary irregularity 疾病初愈,因饮食失调而复发。
胎传 fetal infection 母亲在受孕至分娩的整个妊娠期间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导致婴儿出生后发生疾病。
虚 deficiency 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精气夺 consumption of vital essence 精气不足而导致虚证的病理变化。
实 excess 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
邪气盛 excess of pathogenic qi 邪气壅盛于体内而导致实证的病理变化。
虚实夹杂 intermingled deficiency and excess 由于邪正相争,形成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变化。
虚中夹实 deficiency complicated with excess 正气虚损并夹有实邪,以虚为主的病理变化。
实中夹虚 excess complicated with deficiency 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不足的病理变化。
上盛下虚 upper excess and lower deficiency 邪气实于上而正气虚于下的病理变化。
上虚下实 upper deficiency and lower excess 正气虚于上而邪气实于下的病理变化。
虚实真假 true-false of excess-deficiency 虚实外证表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病理变化。
真实假虚 true excess disease with false deficient manifestation 实邪结聚为病,反而出现类似虚证的假象。
真虚假实 true deficiency disease with false excessive manifestation 正气虚弱为病,反而出现类似实证的假象。
表虚 superficies deficiency 卫气虚而感受外邪的病理变化。
表实 esuperficies excess 外邪侵入肌表,邪正相争,腠理闭塞的病理变化。
里虚 interior deficiency 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机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里实 interior excess 指外邪入里化热,结于胃肠而阳明腑实,或体内寒凝、气滞、血瘀、食滞、虫积、停痰、留饮等,邪盛而正未虚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 yin-yang disharmony 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的各种病理变化的统称。
阴阳偏盛 excess of either yin or yang 阴偏盛导致阳虚,阳偏盛导致阴虚的病理变化的统称。阴邪以寒、静、湿为特点,侵犯人体,致阴偏盛;阳邪以热、动、燥为特点,侵犯人体,致阳偏盛。
阴盛 yin excessiveness 人体之阴主宁静和抑制,阴偏盛则脏腑组织机能抑制或障碍,温煦气化不足,可出现寒象等病理表现。
阳盛 yang excessiveness 人体之阳主温煦和兴奋,阳偏盛则机能亢奋或热量过剩,可出现明显的热象等病理表现。
阴阳偏衰 deficiency of either yin or yang 机体各种阴阳之气虚弱的病理变化的统称。
阳虚 yang deficiency 机体阳气不足,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变化。
阳虚生寒 cold manifestation due to yang deficiency 阳虚则温煦作用减退,人体产热不足,难以温煦全身而出现寒象的病理变化。
虚阳上浮 deficient yang with upper manifestation 由于阴虚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失所附而浮越于人体上部,出现两颧泛红等症的病理变化。
阴虚 yin deficiency 阴分不足,津血亏损,滋润、荣养不够的病理变化;因阴不制阳,也可出现阳相对亢盛的虚性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阴虚阳亢 hyperactivity of yang due to yin deficiency 阴虚,阴不敛阳,阳相对亢奋而浮越于上的病理变化,可见到头晕目眩,面色潮红等症。
阴虚发热 fever due to yin deficiency 阴虚,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而致虚热内生的病理变化,可见到低热、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盗汗消瘦等症。
阴虚火旺 hyperactivity of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 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而致虚火炽盛的病理变化,可见到烦躁易怒,两颧潮红,性欲亢进等症。
虚火上炎 flaring up of deficient fire 阴虚,水不制火,而致虚火上升的病理变化,可见到咽干咽痛,口舌生疮等症。
阴阳两虚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 阴虚和阳虚并见的病理变化。
阴损及阳 yin deficiency involving yang 人体阴阳互根,阴虚到一定程度,就可累及于阳,使阳气化生不足,而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
阳损及阴 yang deficiency involving yin 人体阴阳互根,阳虚到一定程度,就可累及于阴,使阴气生化不足,而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
阴阳格拒 expulsion of yin-yang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阴阳互根、相互维系的关系破裂,以致阴或阳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而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的病理变化。
阳极似阴 extreme yang with yin manifestation 内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因而格阴于外的病理变化,其本质是真热假寒。
阴极似阳 extreme yin with yang manifestation 阴寒亢盛于里,格阳于外,逼迫虚阳浮越的病理变化。其本质是真寒假热。
内闭外脱 inner blocking causing collapse 邪气壅盛,郁闭于内,元气衰微,脱失于外的病理变化。
亡阳 yang depletion 又称“阳脱”。阳气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
亡阴 yin depletion 又称“阴脱”。阴液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
阴竭阳脱 depletion of yin causing yang collapse 阴液枯涸,阳气衰败,人体功能衰竭,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
阴阳离决 divorce of yin-yang 阴阳分离,失其维系,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
表寒 superficies cold 风寒之邪侵袭肌肤,束于卫表,尚未入里的病理变化。
表热 superficies heat 温热邪气侵袭肌表,伤及卫分,尚未入里的病理变化。
里寒 interior cold 脏腑阴寒偏胜或阳气衰微的病理变化。
里热 interior heat 脏腑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的病理变化。
寒热真假 true-false of cold and heat 由于阴阳格拒而致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寒热表现,包括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
真寒假热 true cold disease with false heat manifestation 阴寒内盛而外见热象的病理变化。
真热假寒 true heat disease with false cold manifestation 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病理变化。
寒热错杂 intermingled cold and heat 寒热邪气并存的病理变化,导致寒热表现同时并见。
表热里寒 superficies heat with interior cold 表有热而里有寒的病理变化。
表寒里热 superficies cold with interior heat 表有寒而里有热的病理变化。
五夺 five exhaustions 因极度羸弱、大汗、大泄、大失血或产后大出血五种原因导致气血津液严重耗损的病理变化。
气血失调 disorder of qi and blood 气与血失去相互协调平衡的病理变化。
气虚 qi deficiency 由劳倦内伤或重病、久病后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抗病力减弱的病理变化。
气虚中满 flatulence caused by qi deficiency 因气虚,运化失职,导致脘腹胀满的病理变化。
气虚不摄 failure of keeping fluid due to qi deficiency 气虚固摄无力,致使体内的各种液态物质易于丢失的病理变化。
气不化津 failure of qi transforming fluid 阳气虚损,蒸化作用减退,水津不能气化的病理变化。
气脱 qi desertion 由于邪气太盛,正气骤伤;或长期损耗,正气衰竭;或大汗大吐大出血致气随液脱、气随血脱等原因,导致气不内守而外逸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
劳则气耗 overexertion leading to qi consumption 疲劳过度,导致精气耗损的病理变化。
气机不利 disorder of qi movement 气流通不畅,甚至阻滞,或气郁不散,从而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郁等。
气滞 qi stagnation 气运行不畅而停滞的病理变化。
气郁 qi depression 气郁结而不得疏泄发散的病理变化。
气郁化火 qi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into fire 气郁日久,化生火热而气火并存的病理变化。
气闭 qi blockage 由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碍气机,使气机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气逆 reversed flow of qi 气机升降出入反常,应降不降,气机上逆,或横逆的病理变化。
气化无权 failure in qi transformation 由于阳气不足,气化作用失职,影响气、血、精、津液等的化生,导致津液代谢产物排除不利而贮留于体内的病理变化。
喜则气缓 excessive joy leading to qi loose 暴喜过度,可导致心气弛缓,精神涣散的病理变化。
怒则气上 rage leading to qi ascending 过度愤怒,可使肝气疏泄失常,过于升发而上逆,甚则血随气逆于上的病理变化。
思则气结 pensiveness leading to qi knotting 思虑过度,劳神损脾,而致气机郁结,阻滞脾胃运化功能的病理变化。
悲则气消 excessive sorrow leading to qi consumption 过度悲忧,使肺气抑郁不伸,气郁化热,耗气伤精的病理变化。
恐则气下 fear leading to qi sinking 恐惧过度,伤损肾气,气虚下陷,肾关不固,导致二便失禁的病理变化。
惊则气乱 fright leading to qi turbulence 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导致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的病理变化。
血虚 blood deficiency 血液亏虚,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病理变化。
血瘀 blood stasis 由于气滞、气虚、血虚、外伤、阴寒内盛等各种原因,导致血液郁滞于一定部位的病理变化。
血寒 cold in blood 外感寒邪,寒入血分,或阳虚不能温煦血脉,而使血行凝涩不畅的病理变化。
血热 heat in blood 外感热邪,热入血分,血受热邪所迫而妄行,导致出血、发癍等的病理变化。
血脱 blood depletion 各种急性大出血,导致的血海空虚,血液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
气滞血瘀 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stasis 气机运行不畅,以致血液运行障碍,形成气滞与血瘀并存的病理变化。
气虚血瘀 blood stasis due to qi deficiency 气虚推动无力而导致血瘀,形成气虚与血瘀并存的病理变化。
气不摄血 qi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 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功能减退,以致血不循经,逸出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变化。
气随血脱 qi desertion due to blood depletion 急性大出血时,气随血液的突然大量流失而脱散的危重病理变化。
血随气逆 bleeding due to qi reversed flow 血随气逆而上冲,甚则动血而吐血,或壅闭清窍而昏厥的病理变化。
伤津 impairment of fluid 由于高热、汗出过多,或感受燥邪而导致的肺、胃津液损伤的病理变化。
津脱 clear fluid depletion 大汗伤津,或吐下伤津,造成津液大量脱失的病理变化。
液脱 turbid fluid depletion 由于汗、吐、下损伤津液,造成阴液脱失的病理变化。
津枯血燥 depletion of fluid causing blood dryness 津血同源,津液亏乏,血亏而燥,以致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
气随液脱 depletion of fluid involving qi desertion 大汗、大吐、大泻,使津液大量丢失,气亦随津液大量外泄而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
气阴两虚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气虚和阴虚同时并见的病理变化。
内风 endogenous wind 又称“肝风内动”,“虚风内动”。指由脏腑机能失调而引起具有动摇、震颤特点之各种症状的病理变化,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包括阴虚风动、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热极生风等。
风胜则动 predominate wind causing motion 风邪侵袭,或肝风内动,出现头目肢体动摇、震颤等的病理变化。
阴虚风动 stirring wind due to yin deficiency 肝肾阴液枯竭,筋脉失养而风气内动的病理变化。
肝阳化风 hyperactive liver yang causing wind 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理变化。
热极生风 extreme heat causing wind 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挛急抽搐的病理变化。
血虚生风 blood deficiency causing wind 血液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的病理变化。
血燥生风 blood dryness causing wind 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致干燥瘙痒及脱屑的病理变化。
痰瘀生风 phlegm stasis causing wind 痰与瘀血壅阻经络,阻碍气血,使脏腑功能失常而引动内风的病理变化。
内寒 endogenous cold 与外寒相对,指脾肾阳虚,不能温煦机体脏腑,而使阴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内湿 endogenous dampness 与外湿相对,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内水液停滞而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
湿胜[则]濡泻 predominant dampness causing diarrhea 湿邪偏盛就容易导致大便湿软泄泻的病理变化。
湿胜阳微 predominant dampness causing weak yang 湿邪过盛而损伤阳气,尤损脾阳,导致脾阳衰微的病理变化。
内燥 endogenous dryness 与外燥相对,指体内津液耗伤而致干燥少津的病理变化。
燥热 dryness-heat 燥邪化热化火的病理变化。
燥结 accumulation of dry feces 因邪热壅盛,或津液亏损,胃肠干燥而致大便秘结不通的病理变化。
燥胜则干 predominant dryness causing withering 燥性干涩,燥邪致病易伤人津液,导致各种干燥症状的病理变化。
燥气伤肺 dry qi impairing lung 燥易伤肺,燥邪致病常表现为肺之功能受损的病理变化。
燥干清窍 dryness affecting clear orifices 燥易伤人津液而导致口、鼻、眼等官窍失却滋润濡养的病理变化。
内热 endogenous heat 与外热相对,指热邪入里,或阴虚生热,而致热势明显的病理变化。
热结 heat accumulation 热邪结聚于里的病理变化。
热郁 heat stagnation 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的病理变化。
热闭 heat blockade 热邪壅闭于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
热遏 blocked heat 热邪阻遏于内,不能透泄发越于外的病理变化。
火郁 fire stagnation 火邪郁阻于内,不能透泄发越于外的病理变化。
火逆 mistreatment by warming therapy 误用烧针、火熨、艾灸等治法而导致病情加重的病理变化。
热胜则肿 predominant heat causing swelling 热邪炽盛,蕴郁肌肤,导致痈肿疮疡的病理变化。
炅则气泄 overheat causing qi leakage 热邪致病,易使腠理疏松,玄府开张而多汗,导致气随津泄的病理变化。
五志化火 five minds transforming into fire 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太过,郁久均可生热化火的病理变化。
心气虚 deficiency of heart qi 心气虚损,功能减退,致运血无力,心动失常的病理变化。
心阴不足 insufficiency of heart yin 心阴亏损,濡养不足,心动失常,心神失养,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心阳不振 devitalization of heart yang 心阳虚弱,鼓动无力,温煦失职,心动失常,心神失养,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心血失养 malnutrition of heart blood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致心动失常,心神不安并全身性濡养不足的病理变化。
心火亢盛 exuberance of heart fire 心经火热亢盛,心火上炎,热扰心神,甚至伤津动血的病理变化。
心火上炎 flaring up of heart fire 心火循经燔灼上炎,而致心神不安,口舌生疮的病理变化。
心血瘀阻 stagnant blockade of heart blood 由于心气虚或心阳不足,血行不畅, 瘀血阻滞心脉的病理变化。
热伤神明 heat affecting spirit 因邪热炽盛,扰乱神明,而致神志障碍的病理变化。
痰火扰心 phlegm-fire disturbing heart 火热痰浊扰乱心神而导致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
痰蒙心窍 heart spirit confused by phlegm 痰浊蒙蔽心窍,引起神志障碍的病理变化。
肺气虚 deficiency of lung qi 肺气虚损,功能减弱,致呼吸不利,卫外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肺阴虚 deficiency of lung yin 肺阴不足,津亏肺燥,失于滋润清肃,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风热犯肺 wind-heat invading lung 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致使肺气宣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风寒袭肺 wind-cold attacking lung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郁于肺卫,致使肺之宣发失常的病理变化。
肺气不宣 failure of lung qi in dispersion 肺的宣发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肺失清肃 impaired depurative descending of lung qi 肺的肃降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肺络损伤 damage of collaterals in lung 肺络受损,络破出血的病理变化。
痰浊阻肺 turbid phlegm obstructing lung 痰浊内阻,致使肺气宣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燥热伤肺 dry-heat impairing lung 燥热犯肺,耗伤肺阴,致使肺气宣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金破不鸣 damaged lung not functioning normally 肺气肺阴虚损,津亏失润而声哑,甚或失音的病理变化。
金实不鸣 obstructed lung not functioning normally 实热壅肺,肺气不宣而声哑,甚或失音的病理变化。
肺为贮痰之器 lung being reservoir of phlegm 肺为痰饮停积的主要脏器。
脾气虚 deficiency of spleen qi 脾气虚弱,功能减弱,致运化无力,形体失养的病理变化。
脾气下陷 sinking of spleen qi 脾气虚弱,中气升举无力,致气虚下陷或脏器下垂的病理变化。
脾阴虚 deficiency of spleen yin 脾阴亏虚,失于濡养,散精不足,运化失常的病理变化。
脾阳虚 deficiency of spleen yang 脾阳不足,功能减退,温煦无力,运化失职,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脾虚湿困 dampness stagnancy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脾虚运化无力而致湿浊内停,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
脾虚生风 spleen deficiency causing wind 脾虚气弱,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虚风内动的病理变化。
脾不统血 spleen failing to manage blood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的病理变化。
湿热蕴脾 dampness-heat stagnating in spleen 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湿蕴化热,湿热郁蒸的病理变化。
脾失健运 dysfunction of spleen in transportation 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脾虚生痰 spleen deficiency generating phlegm 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津液代谢失调,痰浊内生的病理变化。
寒湿困脾 cold-dampness disturbing spleen 寒湿内盛,困遏脾阳,运化功能减低的病理变化。
脾为生痰之源 spleen being source of phlegm 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致使津液代谢失调,是痰饮生成的主要原因。
肝气虚 deficiency of liver qi 肝之精气不足,功能减弱,致升发无力,疏泄不及的病理变化。
肝血虚 deficiency of liver blood 肝脏血液亏虚,致筋脉、头目、爪甲失于濡养的病理变化。
肝阴虚 deficiency of liver yin 肝之阴液亏虚,致筋脉、头目、爪甲失于濡养,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肝阳虚 deficiency of liver yang 肝之阳气不足,疏泄与藏血功能低下,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肝阳上亢 upper 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 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逆于上,导致上实下虚的病理变化。
肝气郁结 stagnation of liver qi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情志抑郁,气血不畅的病理变化。
肝气横逆 transverse dysfunction of liver qi 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肝气横逆侵犯脾胃的病理变化。
肝火上炎 liver fire flaring up 肝火炽盛,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的病理变化。
肝经风热 wind-heat of liver channel 风热之邪,侵袭肝经,循经上扰头目的病理变化。
肝经郁热 stagnated heat of liver channel 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导致气郁与肝经热盛并存的病理变化。
肝经湿热 dampness-heat of liver channel 湿热之邪,蕴结于肝及其经脉,并循经下注为病的病理变化。
肾气虚 deficiency of kidney qi 肾气虚弱,功能减退,封藏固摄功能失职,进一步可致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肾不纳气 deficiency of kidney qi failing to control respiring qi 肾气虚损,不能摄纳肺气,致气交换不足,气浮于上,动则气急的病理变化。
肾气不固 non-consolidation of kidney qi 肾气虚损,封藏固摄功能失职,致膀胱失约,大肠不固,或精关不固、冲任失约的病理变化。
肾阳虚 deficiency of kidney yang 肾阳虚弱,温煦无力,气化失常,阴寒内生,并使性与生殖能力减退的病理变化。
肾虚水泛 water diffusion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肾阳虚损,气化失常,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水湿泛溢的病理变化。
命门火衰 decline of vital gate fire 肾阳衰微,温煦失职,气化无权,致阴寒内盛,并使性及生殖机能明显减退的病理变化。
肾阴虚 deficiency of kidney yin 肾阴亏损,阴不制阳,致虚火虚热内扰,甚则动血扰神,并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的病理变化。
相火妄动 hyperactivity of ministerial fire 相火寄藏于肝肾,肝肾阴亏,阴不敛阳,相火不受其制而偏亢,火势上逆,功能病态亢进的病理变化。
肾精不足 insufficiency of kidney essence 肾精亏虚,功能减退,致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功能减退,或早衰的病理变化。
精脱 depletion of essence 过劳伤精耗气,导致肾中精气亏损脱失,官窍失养的病理变化。
胆经郁热 stagnated heat of gallbladder channel 情志内郁化热,或邪居少阳,热郁胆经,上扰心神的病理变化。
胆郁痰扰 stagnated gallbladder qi with disturbing phlegm 胆郁失疏,痰浊内扰,上扰心神的病理变化。
胆虚气怯 insufficiency of gallbladder qi causing timidity 胆气虚弱,决断不能,易惊多虑,心神不宁的病理变化。
胃气虚 deficiency of stomach qi 胃气虚弱,受纳腐熟功能减退,胃气不降的病理变化。
胃阴虚 deficiency of stomach yin 胃中阴液不足,失于濡润,胃气不降,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胃寒 stomach cold 胃受寒邪侵袭,或饮食生冷,导致胃中阳气虚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
胃热 stomach heat 胃受热邪侵袭,或过食辛温香燥,以致胃中阳热偏亢的病理变化。
胃气不降 failure of stomach qi to descend 又称“胃失和降”。胃的通降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
胃气上逆 adverse rising of stomach qi 胃的通降功能障碍,胃气下降不及,反而逆上的病理变化。
胃热消谷 stomach heat accelerating digestion 胃热、胃火引起腐熟水谷功能亢进的病理变化。
胃火炽盛 exuberance of stomach fire 胃中实热之邪炽盛,胃气失和,机能亢进,胃火上炎,热盛伤津的病理变化。
胃不和 discomfort in stomach 胃气失和,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
胃纳呆滞 anorexia 胃的受纳功能障碍,食欲下降,进食减少的病理变化。
小肠虚寒 deficient cold of small intestine 阳气不足,小肠受盛化物功能低下,虚寒内生,清浊不分的病理变化。
小肠实热 excessive heat of small intestine 又称“心移热小肠”。心火炽盛,循经移热小肠,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
大肠虚寒 deficient cold of large intestine 阳气虚衰,温煦失职,大肠功能减退,虚寒内生,传导失常的病理变化。
大肠液亏 fluid insufficiency of large intestine 大肠津液不足,肠失濡润,大便燥结的病理变化。
大肠热结 heat accumulation of large intestine 大肠热邪炽盛,腑气不通,燥屎内结而迫津下泄的病理变化。
大肠湿热 dampness-heat of large intestine 湿热蕴结大肠,阻滞气机,损伤肠络,传导失常的病理变化。
大肠寒结 cold accumulation of large intestine 阳虚,阴寒之气凝结大肠,传导无力,滞涩不利的病理变化。
热迫大肠 heat invading large intestine 热邪下迫,来势急骤,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膀胱湿热 dampness-heat of bladder 湿热蕴结膀胱,导致膀胱气化不利的病理变化。
热结膀胱 heat accumulation of bladder “膀胱”指下焦部位,热邪与瘀血相搏,瘀热互结于下焦,致小腹硬满,神志如狂的病理变化。
膀胱虚寒 deficient cold of bladder 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力,虚寒内生,贮尿排尿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热入血室 heat invading blood chamber 外感病适逢妇人月经来潮,或月经适断,邪热与血互相搏结的病理变化。
热伏冲任 heat lodging in Chong and Conception Channels 邪热蕴伏于冲任二脉,使阴精暗耗,肾阴亏损,或迫血妄行的病理变化。
冲任不调 disharmony of Chong and Conception Channels 冲任二脉气血不畅,功能失调,影响月经或生育的病理变化。
冲任不固 unconsolidation of Chong and Conception Channels 冲任二脉受损,气血两虚,固摄失职,经血、带下或胎元失固的病理变化。
心肺气虚 qi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ung 心肺精气俱虚,心动失常,运血无力,并肺失宣降,气机不畅的病理变化。
心脾两虚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 心脾气血不足,心动失常,心神不宁,并脾失健运的病理变化。
心肝血虚 blood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iver 心肝血液亏虚,神志、头目、筋脉、爪甲均失于濡养的病理变化。
心肝火旺 hyperactivity of heart-liver fire 心肝两脏火热亢盛,循经上炎,躁扰神明,甚至灼伤脉络,迫血妄行的病理变化。
心肾不交 disharmony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 心肾相交之平衡关系失调,肾阴不能上济心火,阴不制阳,虚火亢动,心神不宁的病理变化。
水气凌心 water pathogen insulting heart 肾阳虚衰,气化无力,水液泛溢,上凌于心,抑遏心阳,导致心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水寒射肺 water-cold attacking lung 肾阳虚衰,气化无力,水湿泛滥,上逆犯肺,导致肺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心虚胆怯 timidity due to deficiency of heart qi 心气虚与胆虚气怯同时并存,心动失常,心神不宁,胆怯易惊的病理变化。
心胃火燔 exuberant fire of heart and stomach 心营热盛,心神不宁,胃火烁津,津伤液燥的病理变化。
肺脾两虚 deficiency of both lung and spleen 肺脾精气俱虚,肺失宣降,脾失健运的病理变化。
肺肾阴虚 yin deficiency of lung and kidney 肺肾阴液虚损,虚火内生,肺失清肃的病理变化。
肺肾气虚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kidney 肺肾精气俱虚,肺失肃降,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
脾胃虚弱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脾胃气虚,受纳运化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脾胃阴虚 yin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脾胃阴液不足,失其濡润,受纳运化功能减退,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脾胃虚寒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 脾胃阳气不足,失其温煦,受纳运化功能减退,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脾胃湿热 dampness-heat of spleen and stomach 湿热内蕴中焦,阻碍脾胃气机,纳运失司,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脾肾阳虚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脾肾阳气虚损, 温煦气化无力,脾主运化与肾主水液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肝肾阴虚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肝肾阴液俱虚,形体官窍失于濡养,且阴不制阳,虚火内扰的病理变化。
肝火犯肺 liver fire invading lung 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或肺络受伤的病理变化。
水不涵木 water failing to nourish wood; kidney failing to nourish liver 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以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
肝气犯脾 liver qi invading spleen 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导致脾之运化失职的病理变化。
肝气犯胃 liver qi invading stomach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纳腐失职的病理变化。
肝郁脾虚 stagnation of liver qi and spleen deficiency 肝失疏泄与脾气虚弱并见,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气本虚,又兼肝气所犯,气机郁滞,运化失职的病理变化。
肝胆湿热 dampness-heat of liver and gallbladder 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排出障碍,并湿热下注的病理变化。
肝胆实热 excessive heat of liver-gallbladder 又称“肝胆实火(excessive fire of liver-gallbladder)”。实热蕴结肝胆,气机不利,并阳热上冲的病理变化。
是动病 disease caused by disorder of this channel 经络循行路线的病证引致所属络脏腑的病证。
所生病 disease of viscera connecting with this channel 脏腑病变延及所属经脉,反映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病证。
卫气虚 deficiency of defensive qi 太阳病初起,卫气不足,营卫失和,肌表失于固护,防御功能低下的病理变化。
营卫不和 disharmony between nutrient qi and defensive qi 太阳病初起,营不内守,卫外不固,营卫失于和调的病理变化。
胃家实 excess of stomach and intestine 阳明病证,热邪结于胃肠,津液受伤,肠胃燥热的病理变化。
阳明燥热 Yangming dryness-heat 阳明病,病邪入里化热,燥热亢盛,消灼津液的病理变化。
阳明腑实 Yangming fu-viscera excess 阳明病,病邪入里化热,燥热与肠中糟粕搏结,劫耗津液,燥结成实的病理变化。
阳明虚寒 Yangming deficient cold 阳明病,由热转寒,由实转虚,发展成为脾虚寒盛的病理变化。
邪郁少阳 stagnant pathogen of Shaoyang 太阳病不解而内传,或病邪直犯少阳,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的病理变化。
半表半里 half-superficies and half-interior 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
太阴寒湿 Taiyin cold-dampness 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生的病理变化。
太阴虚寒 Taiyin deficient cold 中焦阳气受损,病从寒化,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少阴寒化 cold transformation of Shaoyin disease 心肾阳衰,阳不制阴,从阴化寒,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少阴热化 heat transformation of Shaoyin disease 心肾阴虚,阴不制阳,从阳化热,虚火亢盛的病理变化。
厥热胜复 alternate cold and heat 阴阳消长,厥热进退的病理变化。
卫分 weifen 温热病初起,温热之邪侵及肌表,肺卫失和,病势较为轻浅的病理阶段。
卫阳被遏 defensive yang being obstructed 又称“邪郁卫表”。温热外袭,伤及肺卫,卫阳被遏,不得发越,温煦失职,肺气失于和调的病理变化。
气分 qifen 温热病邪由卫入里,邪热亢盛,正邪交争剧烈的病理阶段。
热炽津伤 injury of fluid due to exuberant heat 温热入里,正邪斗争剧烈,机能亢盛,里热壅盛,灼伤津液的病理变化。
营分 yingfen;nutrient tier 温热病由气分深入,热陷心包,心神被扰,并伤津动血的病理阶段。
热入心包 invasion of pericardium by heat 温热病邪内陷,灼液为痰,痰热闭阻心包,扰乱神明,导致神昏肢厥的病理变化。
心营过耗 over consumption of heart nutriment 温热病邪入里,伤及心营,灼伤津液的病理变化。
营阴损伤 nutrient qi and yin fluid being damaged 温热病邪侵入营分,耗损血中阴津的病理变化。
血分 xuefen;blood tier 温热病最深重的病理阶段,邪热壅盛,迫血妄行,扰乱心神,伤阴动风的病理阶段。
热入血分 heat invading xuefen 温热病邪侵入血分,迫血妄行,扰乱心神,伤阴动风的病理变化。
血分瘀热 stagnated heat in xuefen 邪热深入营血,迫血离经致瘀,或热邪壅阻血络而夹瘀,以致瘀热互结于血分的病理变化。
血分热毒 heat-toxicity in xuefen 热毒深陷血分,耗血、伤阴,甚则蒙闭心神,危及生命的病理变化。
上焦湿热 dampness-heat in upper jiao 湿热之邪侵袭上焦,困遏卫阳,肺气不宣的病理变化。
中焦湿热 dampness-heat in middle jiao 湿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湿邪阻遏,热邪不得透发,脾胃纳运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下焦湿热 dampness-heat in lower jiao 又称“湿热下注”。湿热流注于下焦肠腑、膀胱,湿聚热蕴,气机受阻,气化失司,腑气不利的病理变化。
传变 transmission 病位的传移和病情的变化。
从化 transformation in accord with consititution 病证的性质随体质阴阳而变化,如从阳而化热、从阴而化寒等。
顺传 sequential transmission 外感病按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轻逐渐变重的传变方式。如温热病按卫、气、营、血顺序进行传变为顺。
逆传 reverse transmission 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如温热病变从卫分不经气分,直接入营的传变为逆传。
逆传心包 reversed transmission to pericardium 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
转归 sequelae 疾病发展的结局,包括痊愈、死亡,或后遗症等各种情况。
康复 rehabilitation 疾病痊愈,完全恢复健康,为疾病转归的最佳结局。
表邪入里 superficies pathogens involving interior 外邪致病,首先侵袭肌肤卫表,而后逐渐深入,内传入里的传变趋势。
里病出表 interior disease involving superficies 病邪本在脏腑之里,由于正气抗邪,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传变趋势。
表里同病 simultaneous superficies and interior syndromes 在表的病变未解,在里的病变又起,同时并存的病理变化。
两感 cold attack on paired channels 外感热病初期,表里两经均感受病邪,同时发病的病理变化。
阳病入阴 yang disease involving yin 邪气由表入里,或阳气受伤,阳病转变为阴病,均称为“阳病入阴”,大多表示病情加重。
阴病出阳 yin disease involving yang 邪气由里出表,或阳气来复,阴病转变为阳病,均称为“阴病出阳”,大多表示病情好转。
上损及下 deficiency transmitted from upper body to lower body 虚损由上部脏腑发展到下部脏腑的传变趋势,如由肺损开始累及心、脾、肝、肾等其他脏腑。
下损及上 deficiency transmitted from lower body to upper body 虚损由下部脏腑发展到上部脏腑的传变趋势,如由肾损开始累及肝、脾、心、肺等其他脏腑。
气病及血 qi disease involving blood 先发气病,然后累及于血的传变趋势。
血病及气 blood disease involving qi 先发血病,然后累及于气的传变趋势。
脏病及腑 zang-viscera disease involving fu-viscera 五脏病变传至相合的六腑的传变趋势。
腑病及脏 fu-viscera disease involving zang-viscera 六腑病变传至相合的五脏的传变趋势。
直中 direct attack 伤寒病邪不经三阳病的传变过程,直接侵犯三阴经,初起即为三阴病。
循经传 sequential transmission along channel 伤寒病的发展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而传变。
越经传 transmission of skipping to other channel 伤寒病的发展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经次序上有所跨越地进行传变。
再经 disease involving other channel 伤寒六经病证中,一经病证未愈,又传入他经。
过经 disease transmitting from one channel to another 伤寒六经病证中,邪离本经,传入他经。
经尽 disease of one channel without transmission 伤寒六经病证中,病变发展止于一经。
合病 disease involving two or more channels 伤寒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而发病。
并病 disease of one channel involving another channel 伤寒一经病变未解,又出现另一经的病变,两经病证同时存在。
卫气同病 disease involving weifen and qifen 温热病中,邪热入于气分,而卫分证候未解,卫分、气分病变同在的病理变化。
卫营同病 disease involving weifen and yingfen 温热病中,邪热入于营分,而卫分病证未解,卫分、营分病变同在的病理变化。
气营两燔 flaring heat in qifen and yingfen 温热病中,邪热入于营分,而气分证候未解,气分、营分病变同在而邪热炽盛的病理变化。
气血两燔 flaring heat in qifen and xuefen 温热病中,邪热入于血分,而气分证候未解,气分、血分病变同在而邪热炽盛的病理变化。
从阴化寒 cold transformed from yin 指病邪入里,因阴盛体质而转化为寒性病变。
从阳化热 heat transformed from yang 指病邪入里,因阳盛体质而转化为热性病变。
因虚致实 excess resulted from deficiency 疾病本来是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因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水液运行障碍,产生气滞、血瘀、痰饮、水湿等实邪留滞的病理变化。
由实转虚 deficiency transformed from excess 疾病本来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性病变,由于失治、误治,或病情迁延,伤及正气,向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转化的病理变化。
实则阳明 excessive disease located in Yangming 人体感受寒邪,太阳病不解,病邪内传,若患者体质阳气素旺,寒邪入里易于化热伤津,形成燥热内盛之阳明病。
虚则太阴 deficient disease located in Taiyin 人体感受寒邪,太阳病不解,病邪内传,若患者素体阳虚,脾胃虚弱,寒邪入里则可从阴化寒,形成脾胃虚寒之太阴病。
第 &P 页中医 术语 英语
气随液脱 depletion of fluid involving qi desertion 大汗、大吐、大泻,使津液大量丢失,气亦随津液大量外泄而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
气阴两虚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气虚和阴虚同时并见的病理变化。
内风 endogenous wind 又称“肝风内动”,“虚风内动”。指由脏腑机能失调而引起具有动摇、震颤特点之各种症状的病理变化,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包括阴虚风动、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热极生风等。
风胜则动 predominate wind causing motion 风邪侵袭,或肝风内动,出现头目肢体动摇、震颤等的病理变化。
阴虚风动 stirring wind due to yin deficiency 肝肾阴液枯竭,筋脉失养而风气内动的病理变化。
肝阳化风 hyperactive liver yang causing wind 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理变化。
热极生风 extreme heat causing wind 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挛急抽搐的病理变化。
血虚生风 blood deficiency causing wind 血液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的病理变化。
血燥生风 blood dryness causing wind 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致干燥瘙痒及脱屑的病理变化。
痰瘀生风 phlegm stasis causing wind 痰与瘀血壅阻经络,阻碍气血,使脏腑功能失常而引动内风的病理变化。
内寒 endogenous cold 与外寒相对,指脾肾阳虚,不能温煦机体脏腑,而使阴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内湿 endogenous dampness 与外湿相对,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内水液停滞而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
湿胜[则]濡泻 predominant dampness causing diarrhea 湿邪偏盛就容易导致大便湿软泄泻的病理变化。
湿胜阳微 predominant dampness causing weak yang 湿邪过盛而损伤阳气,尤损脾阳,导致脾阳衰微的病理变化。
内燥 endogenous dryness 与外燥相对,指体内津液耗伤而致干燥少津的病理变化。
燥热 dryness-heat 燥邪化热化火的病理变化。
燥结 accumulation of dry feces 因邪热壅盛,或津液亏损,胃肠干燥而致大便秘结不通的病理变化。
燥胜则干 predominant dryness causing withering 燥性干涩,燥邪致病易伤人津液,导致各种干燥症状的病理变化。
燥气伤肺 dry qi impairing lung 燥易伤肺,燥邪致病常表现为肺之功能受损的病理变化。
燥干清窍 dryness affecting clear orifices 燥易伤人津液而导致口、鼻、眼等官窍失却滋润濡养的病理变化。
内热 endogenous heat 与外热相对,指热邪入里,或阴虚生热,而致热势明显的病理变化。
热结 heat accumulation 热邪结聚于里的病理变化。
热郁 heat stagnation 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的病理变化。
热闭 heat blockade 热邪壅闭于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
热遏 blocked heat 热邪阻遏于内,不能透泄发越于外的病理变化。
火郁 fire stagnation 火邪郁阻于内,不能透泄发越于外的病理变化。
火逆 mistreatment by warming therapy 误用烧针、火熨、艾灸等治法而导致病情加重的病理变化。
热胜则肿 predominant heat causing swelling 热邪炽盛,蕴郁肌肤,导致痈肿疮疡的病理变化。
炅则气泄 overheat causing qi leakage 热邪致病,易使腠理疏松,玄府开张而多汗,导致气随津泄的病理变化。
五志化火 five minds transforming into fire 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太过,郁久均可生热化火的病理变化。
心气虚 deficiency of heart qi 心气虚损,功能减退,致运血无力,心动失常的病理变化。
心阴不足 insufficiency of heart yin 心阴亏损,濡养不足,心动失常,心神失养,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心阳不振 devitalization of heart yang 心阳虚弱,鼓动无力,温煦失职,心动失常,心神失养,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心血失养 malnutrition of heart blood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致心动失常,心神不安并全身性濡养不足的病理变化。
心火亢盛 exuberance of heart fire 心经火热亢盛,心火上炎,热扰心神,甚至伤津动血的病理变化。
心火上炎 flaring up of heart fire 心火循经燔灼上炎,而致心神不安,口舌生疮的病理变化。
心血瘀阻 stagnant blockade of heart blood 由于心气虚或心阳不足,血行不畅, 瘀血阻滞心脉的病理变化。
热伤神明 heat affecting spirit 因邪热炽盛,扰乱神明,而致神志障碍的病理变化。
痰火扰心 phlegm-fire disturbing heart 火热痰浊扰乱心神而导致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
痰蒙心窍 heart spirit confused by phlegm 痰浊蒙蔽心窍,引起神志障碍的病理变化。
肺气虚 deficiency of lung qi 肺气虚损,功能减弱,致呼吸不利,卫外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肺阴虚 deficiency of lung yin 肺阴不足,津亏肺燥,失于滋润清肃,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风热犯肺 wind-heat invading lung 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致使肺气宣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风寒袭肺 wind-cold attacking lung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郁于肺卫,致使肺之宣发失常的病理变化。
肺气不宣 failure of lung qi in dispersion 肺的宣发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肺失清肃 impaired depurative descending of lung qi 肺的肃降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肺络损伤 damage of collaterals in lung 肺络受损,络破出血的病理变化。
痰浊阻肺 turbid phlegm obstructing lung 痰浊内阻,致使肺气宣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燥热伤肺 dry-heat impairing lung 燥热犯肺,耗伤肺阴,致使肺气宣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金破不鸣 damaged lung not functioning normally 肺气肺阴虚损,津亏失润而声哑,甚或失音的病理变化。
金实不鸣 obstructed lung not functioning normally 实热壅肺,肺气不宣而声哑,甚或失音的病理变化。
肺为贮痰之器 lung being reservoir of phlegm 肺为痰饮停积的主要脏器。
脾气虚 deficiency of spleen qi 脾气虚弱,功能减弱,致运化无力,形体失养的病理变化。
脾气下陷 sinking of spleen qi 脾气虚弱,中气升举无力,致气虚下陷或脏器下垂的病理变化。
脾阴虚 deficiency of spleen yin 脾阴亏虚,失于濡养,散精不足,运化失常的病理变化。
脾阳虚 deficiency of spleen yang 脾阳不足,功能减退,温煦无力,运化失职,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脾虚湿困 dampness stagnancy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脾虚运化无力而致湿浊内停,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
脾虚生风 spleen deficiency causing wind 脾虚气弱,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虚风内动的病理变化。
脾不统血 spleen failing to manage blood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的病理变化。
湿热蕴脾 dampness-heat stagnating in spleen 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湿蕴化热,湿热郁蒸的病理变化。
脾失健运 dysfunction of spleen in transportation 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脾虚生痰 spleen deficiency generating phlegm 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津液代谢失调,痰浊内生的病理变化。
寒湿困脾 cold-dampness disturbing spleen 寒湿内盛,困遏脾阳,运化功能减低的病理变化。
脾为生痰之源 spleen being source of phlegm 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致使津液代谢失调,是痰饮生成的主要原因。
肝气虚 deficiency of liver qi 肝之精气不足,功能减弱,致升发无力,疏泄不及的病理变化。
肝血虚 deficiency of liver blood 肝脏血液亏虚,致筋脉、头目、爪甲失于濡养的病理变化。
肝阴虚 deficiency of liver yin 肝之阴液亏虚,致筋脉、头目、爪甲失于濡养,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肝阳虚 deficiency of liver yang 肝之阳气不足,疏泄与藏血功能低下,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肝阳上亢 upper 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 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逆于上,导致上实下虚的病理变化。
肝气郁结 stagnation of liver qi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情志抑郁,气血不畅的病理变化。
肝气横逆 transverse dysfunction of liver qi 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肝气横逆侵犯脾胃的病理变化。
肝火上炎 liver fire flaring up 肝火炽盛,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的病理变化。
肝经风热 wind-heat of liver channel 风热之邪,侵袭肝经,循经上扰头目的病理变化。
肝经郁热 stagnated heat of liver channel 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导致气郁与肝经热盛并存的病理变化。
肝经湿热 dampness-heat of liver channel 湿热之邪,蕴结于肝及其经脉,并循经下注为病的病理变化。
肾气虚 deficiency of kidney qi 肾气虚弱,功能减退,封藏固摄功能失职,进一步可致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肾不纳气 deficiency of kidney qi failing to control respiring qi 肾气虚损,不能摄纳肺气,致气交换不足,气浮于上,动则气急的病理变化。
肾气不固 non-consolidation of kidney qi 肾气虚损,封藏固摄功能失职,致膀胱失约,大肠不固,或精关不固、冲任失约的病理变化。
肾阳虚 deficiency of kidney yang 肾阳虚弱,温煦无力,气化失常,阴寒内生,并使性与生殖能力减退的病理变化。
肾虚水泛 water diffusion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肾阳虚损,气化失常,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水湿泛溢的病理变化。
命门火衰 decline of vital gate fire 肾阳衰微,温煦失职,气化无权,致阴寒内盛,并使性及生殖机能明显减退的病理变化。
肾阴虚 deficiency of kidney yin 肾阴亏损,阴不制阳,致虚火虚热内扰,甚则动血扰神,并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的病理变化。
相火妄动 hyperactivity of ministerial fire 相火寄藏于肝肾,肝肾阴亏,阴不敛阳,相火不受其制而偏亢,火势上逆,功能病态亢进的病理变化。
肾精不足 insufficiency of kidney essence 肾精亏虚,功能减退,致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功能减退,或早衰的病理变化。
精脱 depletion of essence 过劳伤精耗气,导致肾中精气亏损脱失,官窍失养的病理变化。
胆经郁热 stagnated heat of gallbladder channel 情志内郁化热,或邪居少阳,热郁胆经,上扰心神的病理变化。
胆郁痰扰 stagnated gallbladder qi with disturbing phlegm 胆郁失疏,痰浊内扰,上扰心神的病理变化。
胆虚气怯 insufficiency of gallbladder qi causing timidity 胆气虚弱,决断不能,易惊多虑,心神不宁的病理变化。
胃气虚 deficiency of stomach qi 胃气虚弱,受纳腐熟功能减退,胃气不降的病理变化。
胃阴虚 deficiency of stomach yin 胃中阴液不足,失于濡润,胃气不降,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胃寒 stomach cold 胃受寒邪侵袭,或饮食生冷,导致胃中阳气虚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
胃热 stomach heat 胃受热邪侵袭,或过食辛温香燥,以致胃中阳热偏亢的病理变化。
胃气不降 failure of stomach qi to descend 又称“胃失和降”。胃的通降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
胃气上逆 adverse rising of stomach qi 胃的通降功能障碍,胃气下降不及,反而逆上的病理变化。
胃热消谷 stomach heat accelerating digestion 胃热、胃火引起腐熟水谷功能亢进的病理变化。
胃火炽盛 exuberance of stomach fire 胃中实热之邪炽盛,胃气失和,机能亢进,胃火上炎,热盛伤津的病理变化。
胃不和 discomfort in stomach 胃气失和,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
胃纳呆滞 anorexia 胃的受纳功能障碍,食欲下降,进食减少的病理变化。
小肠虚寒 deficient cold of small intestine 阳气不足,小肠受盛化物功能低下,虚寒内生,清浊不分的病理变化。
小肠实热 excessive heat of small intestine 又称“心移热小肠”。心火炽盛,循经移热小肠,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
大肠虚寒 deficient cold of large intestine 阳气虚衰,温煦失职,大肠功能减退,虚寒内生,传导失常的病理变化。
大肠液亏 fluid insufficiency of large intestine 大肠津液不足,肠失濡润,大便燥结的病理变化。
大肠热结 heat accumulation of large intestine 大肠热邪炽盛,腑气不通,燥屎内结而迫津下泄的病理变化。
大肠湿热 dampness-heat of large intestine 湿热蕴结大肠,阻滞气机,损伤肠络,传导失常的病理变化。
大肠寒结 cold accumulation of large intestine 阳虚,阴寒之气凝结大肠,传导无力,滞涩不利的病理变化。
热迫大肠 heat invading large intestine 热邪下迫,来势急骤,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膀胱湿热 dampness-heat of bladder 湿热蕴结膀胱,导致膀胱气化不利的病理变化。
热结膀胱 heat accumulation of bladder “膀胱”指下焦部位,热邪与瘀血相搏,瘀热互结于下焦,致小腹硬满,神志如狂的病理变化。
膀胱虚寒 deficient cold of bladder 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力,虚寒内生,贮尿排尿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热入血室 heat invading blood chamber 外感病适逢妇人月经来潮,或月经适断,邪热与血互相搏结的病理变化。
热伏冲任 heat lodging in Chong and Conception Channels 邪热蕴伏于冲任二脉,使阴精暗耗,肾阴亏损,或迫血妄行的病理变化。
冲任不调 disharmony of Chong and Conception Channels 冲任二脉气血不畅,功能失调,影响月经或生育的病理变化。
冲任不固 unconsolidation of Chong and Conception Channels 冲任二脉受损,气血两虚,固摄失职,经血、带下或胎元失固的病理变化。
心肺气虚 qi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ung 心肺精气俱虚,心动失常,运血无力,并肺失宣降,气机不畅的病理变化。
心脾两虚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 心脾气血不足,心动失常,心神不宁,并脾失健运的病理变化。
心肝血虚 blood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iver 心肝血液亏虚,神志、头目、筋脉、爪甲均失于濡养的病理变化。
心肝火旺 hyperactivity of heart-liver fire 心肝两脏火热亢盛,循经上炎,躁扰神明,甚至灼伤脉络,迫血妄行的病理变化。
心肾不交 disharmony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 心肾相交之平衡关系失调,肾阴不能上济心火,阴不制阳,虚火亢动,心神不宁的病理变化。
水气凌心 water pathogen insulting heart 肾阳虚衰,气化无力,水液泛溢,上凌于心,抑遏心阳,导致心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水寒射肺 water-cold attacking lung 肾阳虚衰,气化无力,水湿泛滥,上逆犯肺,导致肺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心虚胆怯 timidity due to deficiency of heart qi 心气虚与胆虚气怯同时并存,心动失常,心神不宁,胆怯易惊的病理变化。
心胃火燔 exuberant fire of heart and stomach 心营热盛,心神不宁,胃火烁津,津伤液燥的病理变化。
肺脾两虚 deficiency of both lung and spleen 肺脾精气俱虚,肺失宣降,脾失健运的病理变化。
肺肾阴虚 yin deficiency of lung and kidney 肺肾阴液虚损,虚火内生,肺失清肃的病理变化。
肺肾气虚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kidney 肺肾精气俱虚,肺失肃降,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
脾胃虚弱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脾胃气虚,受纳运化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脾胃阴虚 yin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脾胃阴液不足,失其濡润,受纳运化功能减退,并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脾胃虚寒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 脾胃阳气不足,失其温煦,受纳运化功能减退,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脾胃湿热 dampness-heat of spleen and stomach 湿热内蕴中焦,阻碍脾胃气机,纳运失司,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脾肾阳虚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脾肾阳气虚损, 温煦气化无力,脾主运化与肾主水液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肝肾阴虚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肝肾阴液俱虚,形体官窍失于濡养,且阴不制阳,虚火内扰的病理变化。
肝火犯肺 liver fire invading lung 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或肺络受伤的病理变化。
水不涵木 water failing to nourish wood; kidney failing to nourish liver 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以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
肝气犯脾 liver qi invading spleen 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导致脾之运化失职的病理变化。
肝气犯胃 liver qi invading stomach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纳腐失职的病理变化。
肝郁脾虚 stagnation of liver qi and spleen deficiency 肝失疏泄与脾气虚弱并见,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气本虚,又兼肝气所犯,气机郁滞,运化失职的病理变化。
肝胆湿热 dampness-heat of liver and gallbladder 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排出障碍,并湿热下注的病理变化。
肝胆实热 excessive heat of liver-gallbladder 又称“肝胆实火(excessive fire of liver-gallbladder)”。实热蕴结肝胆,气机不利,并阳热上冲的病理变化。
是动病 disease caused by disorder of this channel 经络循行路线的病证引致所属络脏腑的病证。
所生病 disease of viscera connecting with this channel 脏腑病变延及所属经脉,反映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病证。
卫气虚 deficiency of defensive qi 太阳病初起,卫气不足,营卫失和,肌表失于固护,防御功能低下的病理变化。
营卫不和 disharmony between nutrient qi and defensive qi 太阳病初起,营不内守,卫外不固,营卫失于和调的病理变化。
胃家实 excess of stomach and intestine 阳明病证,热邪结于胃肠,津液受伤,肠胃燥热的病理变化。
阳明燥热 Yangming dryness-heat 阳明病,病邪入里化热,燥热亢盛,消灼津液的病理变化。
阳明腑实 Yangming fu-viscera excess 阳明病,病邪入里化热,燥热与肠中糟粕搏结,劫耗津液,燥结成实的病理变化。
阳明虚寒 Yangming deficient cold 阳明病,由热转寒,由实转虚,发展成为脾虚寒盛的病理变化。
邪郁少阳 stagnant pathogen of Shaoyang 太阳病不解而内传,或病邪直犯少阳,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的病理变化。
半表半里 half-superficies and half-interior 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
太阴寒湿 Taiyin cold-dampness 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生的病理变化。
太阴虚寒 Taiyin deficient cold 中焦阳气受损,病从寒化,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少阴寒化 cold transformation of Shaoyin disease 心肾阳衰,阳不制阴,从阴化寒,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少阴热化 heat transformation of Shaoyin disease 心肾阴虚,阴不制阳,从阳化热,虚火亢盛的病理变化。
厥热胜复 alternate cold and heat 阴阳消长,厥热进退的病理变化。
卫分 weifen 温热病初起,温热之邪侵及肌表,肺卫失和,病势较为轻浅的病理阶段。
卫阳被遏 defensive yang being obstructed 又称“邪郁卫表”。温热外袭,伤及肺卫,卫阳被遏,不得发越,温煦失职,肺气失于和调的病理变化。
气分 qifen 温热病邪由卫入里,邪热亢盛,正邪交争剧烈的病理阶段。
热炽津伤 injury of fluid due to exuberant heat 温热入里,正邪斗争剧烈,机能亢盛,里热壅盛,灼伤津液的病理变化。
营分 yingfen;nutrient tier 温热病由气分深入,热陷心包,心神被扰,并伤津动血的病理阶段。
热入心包 invasion of pericardium by heat 温热病邪内陷,灼液为痰,痰热闭阻心包,扰乱神明,导致神昏肢厥的病理变化。
心营过耗 over consumption of heart nutriment 温热病邪入里,伤及心营,灼伤津液的病理变化。
营阴损伤 nutrient qi and yin fluid being damaged 温热病邪侵入营分,耗损血中阴津的病理变化。
血分 xuefen;blood tier 温热病最深重的病理阶段,邪热壅盛,迫血妄行,扰乱心神,伤阴动风的病理阶段。
热入血分 heat invading xuefen 温热病邪侵入血分,迫血妄行,扰乱心神,伤阴动风的病理变化。
血分瘀热 stagnated heat in xuefen 邪热深入营血,迫血离经致瘀,或热邪壅阻血络而夹瘀,以致瘀热互结于血分的病理变化。
血分热毒 heat-toxicity in xuefen 热毒深陷血分,耗血、伤阴,甚则蒙闭心神,危及生命的病理变化。
上焦湿热 dampness-heat in upper jiao 湿热之邪侵袭上焦,困遏卫阳,肺气不宣的病理变化。
中焦湿热 dampness-heat in middle jiao 湿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湿邪阻遏,热邪不得透发,脾胃纳运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下焦湿热 dampness-heat in lower jiao 又称“湿热下注”。湿热流注于下焦肠腑、膀胱,湿聚热蕴,气机受阻,气化失司,腑气不利的病理变化。
传变 transmission 病位的传移和病情的变化。
从化 transformation in accord with consititution 病证的性质随体质阴阳而变化,如从阳而化热、从阴而化寒等。
顺传 sequential transmission 外感病按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轻逐渐变重的传变方式。如温热病按卫、气、营、血顺序进行传变为顺。
逆传 reverse transmission 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如温热病变从卫分不经气分,直接入营的传变为逆传。
逆传心包 reversed transmission to pericardium 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
转归 sequelae 疾病发展的结局,包括痊愈、死亡,或后遗症等各种情况。
康复 rehabilitation 疾病痊愈,完全恢复健康,为疾病转归的最佳结局。
表邪入里 superficies pathogens involving interior 外邪致病,首先侵袭肌肤卫表,而后逐渐深入,内传入里的传变趋势。
里病出表 interior disease involving superficies 病邪本在脏腑之里,由于正气抗邪,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传变趋势。
表里同病 simultaneous superficies and interior syndromes 在表的病变未解,在里的病变又起,同时并存的病理变化。
两感 cold attack on paired channels 外感热病初期,表里两经均感受病邪,同时发病的病理变化。
阳病入阴 yang disease involving yin 邪气由表入里,或阳气受伤,阳病转变为阴病,均称为“阳病入阴”,大多表示病情加重。
阴病出阳 yin disease involving yang 邪气由里出表,或阳气来复,阴病转变为阳病,均称为“阴病出阳”,大多表示病情好转。
上损及下 deficiency transmitted from upper body to lower body 虚损由上部脏腑发展到下部脏腑的传变趋势,如由肺损开始累及心、脾、肝、肾等其他脏腑。
下损及上 deficiency transmitted from lower body to upper body 虚损由下部脏腑发展到上部脏腑的传变趋势,如由肾损开始累及肝、脾、心、肺等其他脏腑。
气病及血 qi disease involving blood 先发气病,然后累及于血的传变趋势。
血病及气 blood disease involving qi 先发血病,然后累及于气的传变趋势。
脏病及腑 zang-viscera disease involving fu-viscera 五脏病变传至相合的六腑的传变趋势。
腑病及脏 fu-viscera disease involving zang-viscera 六腑病变传至相合的五脏的传变趋势。
直中 direct attack 伤寒病邪不经三阳病的传变过程,直接侵犯三阴经,初起即为三阴病。
循经传 sequential transmission along channel 伤寒病的发展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而传变。
越经传 transmission of skipping to other channel 伤寒病的发展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经次序上有所跨越地进行传变。
再经 disease involving other channel 伤寒六经病证中,一经病证未愈,又传入他经。
过经 disease transmitting from one channel to another 伤寒六经病证中,邪离本经,传入他经。
经尽 disease of one channel without transmission 伤寒六经病证中,病变发展止于一经。
合病 disease involving two or more channels 伤寒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而发病。
并病 disease of one channel involving another channel 伤寒一经病变未解,又出现另一经的病变,两经病证同时存在。
卫气同病 disease involving weifen and qifen 温热病中,邪热入于气分,而卫分证候未解,卫分、气分病变同在的病理变化。
卫营同病 disease involving weifen and yingfen 温热病中,邪热入于营分,而卫分病证未解,卫分、营分病变同在的病理变化。
气营两燔 flaring heat in qifen and yingfen 温热病中,邪热入于营分,而气分证候未解,气分、营分病变同在而邪热炽盛的病理变化。
气血两燔 flaring heat in qifen and xuefen 温热病中,邪热入于血分,而气分证候未解,气分、血分病变同在而邪热炽盛的病理变化。
从阴化寒 cold transformed from yin 指病邪入里,因阴盛体质而转化为寒性病变。
从阳化热 heat transformed from yang 指病邪入里,因阳盛体质而转化为热性病变。
因虚致实 excess resulted from deficiency 疾病本来是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因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水液运行障碍,产生气滞、血瘀、痰饮、水湿等实邪留滞的病理变化。
由实转虚 deficiency transformed from excess 疾病本来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性病变,由于失治、误治,或病情迁延,伤及正气,向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转化的病理变化。
实则阳明 excessive disease located in Yangming 人体感受寒邪,太阳病不解,病邪内传,若患者体质阳气素旺,寒邪入里易于化热伤津,形成燥热内盛之阳明病。
虚则太阴 deficient disease located in Taiyin 人体感受寒邪,太阳病不解,病邪内传,若患者素体阳虚,脾胃虚弱,寒邪入里则可从阴化寒,形成脾胃虚寒之太阴病。
第 &P 页中医 术语 英文
经络学 subject of channel and collateral; subject of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以经络现象为依据,研究人体上下内外各部之间联系通路,以讨论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原则的一门针灸学科。
腧穴学 subject of point 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应用及其原理的一门针灸学科。
刺法灸法学 subj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 研究针灸治疗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原理的一门针灸学科。
针灸治疗学 subj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hy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灸法等基础知识来研究针灸预防、治疗疾病的一门针灸学科。
实验针灸学 subject of experiment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用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的一门针灸学科。
经络现象 channel phenomenon;meridian phenomenon 在某些条件下,沿经脉循行路线呈现的感觉异常、形态异常或物理、化学指标的相对特异性变化等现象。
循经感传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 经穴受到刺激,沿着经络循行路线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的传导现象。
经络诊断 channel diagnostics; meridian diagnostics 以经络腧穴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穴位病理性反应的各种表现形式为指标,进行疾病证候辨别的诊断方法。
经脉循行 running course of channel;running course of meridian 指经脉在特定的路线运行。
腧穴 point; acupoint 又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腧穴特异性 specificity of point 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腧穴或与其他腧穴比较而具有的特异性。
腧穴定位法 method of point location 审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method of anatomical landmark 依据解剖学体表标志审定腧穴定位的方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 proportional bone measurement 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审定腧穴定位的方法。
指寸定位法 finger-cun measurement 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审定腧穴定位的方法。
同身寸 proportional unit of the body;body cun 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
中指同身寸 middle finger cun;proportional unit of the middle finger 同身寸之一,以中指中节桡侧两纹头间的长度为1寸。
拇指同身寸 thumb cun;proportional unit of the thumb 同身寸之一,以拇指指骨关节横纹两端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 4-finger-breadth measurement 又称“一夫法”。同身寸之一,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经穴 channel point;meridian point 归属于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任脉和督脉的腧穴。
经外[奇]穴 extra point;extraordinary point 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
阿是穴 ashi point 无固定名称与位置,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或缓解点为腧穴。
特定穴 specific point 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经穴。
背俞穴 back-shu point 位于背腰部,为脏腑之气输注之处的特定穴。
募穴 front-mu point 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原穴 yuan-primary point 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特定穴。
络穴 luo-connecting point 由经脉分出络脉之处的特定穴。
五输穴 five-shu point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经气出、溜、注、行、入之处的名为井、荥、输、经、合的五类特定穴。
井[穴] jing-well point 多位于手指、足趾末端,经气所出的五输穴。
荥[穴] xing-spring point 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方,经气所溜的五输穴。
输[穴] shu-stream point 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方,经气所注的五输穴。
经[穴] jing-river point 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经气所行的五输穴。
合[穴] he-sea point 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经气所入的五输穴。
郄穴 xi-cleft point 喻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特定穴。
八会穴 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八个特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八脉交会穴 eight confluence points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即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交会穴 crossing point 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特定穴。
下合穴 lower-he-sea point 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即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小肠合下巨虚,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
中府 zhōngfǔ; L1; LU1 手太阴肺经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肺的募穴。
云门 yúnmén; L2; LU2 手太阴肺经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 tiānfǔ; L3; LU3 手太阴肺经穴。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 xiábái; L4; LU4 手太阴肺经穴。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尺泽 chǐzé; L5; LU5 手太阴肺经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手太阴肺经的合穴。
孔最 kǒngzuì; L6; LU6 手太阴肺经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手太阴肺经的郄穴。
列缺 lièquē; L7; LU7 手太阴肺经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经渠 jīngqú; L8; LU8 手太阴肺经穴。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手太阴肺经的经穴。
太渊 tàiyuān; L9; LU9 手太阴肺经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鱼际 yújì; L10; LU10 手太阴肺经穴。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手太阴肺经的荥穴。
少商 shàoshāng; L11; LU11 手太阴肺经穴。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手太阴肺经的井穴。
商阳 shāngyáng; LI1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
二间 èrjiān; LI2 手阳明大肠经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
三间 sānjiān; LI3 手阳明大肠经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
合谷 hégǔ; LI4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阳溪 yángxī; LI5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
偏历 piānlì; LI6 手阳明大肠经穴。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
温溜 wēnliū; LI7 手阳明大肠经穴。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
下廉 xiàlián; LI8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 shànglián; LI9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 shǒusānlǐ; LI10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 qūchí; LI11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
肘髎 zhǒuliáo; LI12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 shǒuwǔlǐ; LI13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臂臑 bìnào; LI14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髃 jiānyú; LI15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巨骨 jùgǔ; LI16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 tiāndǐng; LI17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扶突 fútū; LI18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口禾髎 kǒuhéliáo; LI19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迎香 yíngxiāng; LI20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承泣 chéngqì; S1; ST1 足阳明胃经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四白 sìbái; S2; ST2 足阳明胃经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巨髎 jùliáo; S3; ST3 足阳明胃经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地仓 dìcāng; S4; ST4 足阳明胃经穴。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大迎 dàyíng; S5; ST5 足阳明胃经穴。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颊车 jiáchē; S6; ST6 足阳明胃经穴。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下关 xiàguān; S7; ST7 足阳明胃经穴。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头维 tóuwéi; S8; ST8 足阳明胃经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人迎 rényíng; S9; ST9 足阳明胃经穴。在颈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水突 shuǐtū; S10; ST10 足阳明胃经穴。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气舍 qìshè; S11; ST11 足阳明胃经穴。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缺盆 quēpén; S12; ST12 足阳明胃经穴。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气户 qìhù; S13; ST13 足阳明胃经穴。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库房 kùfáng; S14; ST14 足阳明胃经穴。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屋翳 wūyì;S15; ST15 足阳明胃经穴。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膺窗 yīngchuāng; S16; ST16 足阳明胃经穴。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乳中 rǔzhōng; S17; ST17 足阳明胃经穴。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乳根 rǔgēn; S18; ST18 足阳明胃经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不容 bùróng; S19; ST19 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承满 chéngmǎn; S20; ST20 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梁门 liángmén; S21; ST21 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关门 guānmén; S22; ST22 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太乙 tàiyǐ; S23; ST23 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滑肉门 huáròumén; S24; ST24 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天枢 tiānshū; S25; ST25 足阳明胃经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大肠的募穴。
外陵 wàilíng; S26; ST26 足阳明胃经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大巨 dàjù; S27; ST27 足阳明胃经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水道 shuǐdào; S28; ST28 足阳明胃经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归来 guīlái; S29; ST29 足阳明胃经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气冲 qìchōng; S30; ST30 足阳明胃经穴。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髀关 bìguān; S31; ST31 足阳明胃经穴。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伏兔 fútù; S32; ST32 足阳明胃经穴。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阴市 yīnshì; S33; ST33 足阳明胃经穴。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梁丘 liángqiū; S34; ST34 足阳明胃经穴。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足阳明胃经的郄穴。
犊鼻 dúbí; S35; ST35 足阳明胃经穴。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足三里 zúsānlǐ; S36; ST36 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
上巨虚 shàngjùxū; S37; ST37 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大肠的下合穴。
条口 tiáokǒu; S38; ST38 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下巨虚 xiàjùxū; S39; ST39 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小肠的下合穴。
丰隆 fēnglóng; S40; ST40 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足阳明胃经的络穴。
解溪 jiěxī; S41; ST41 足阳明胃经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阳明胃经的经穴。
冲阳 chōngyáng; S42; ST42 足阳明胃经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陷谷 xiàngǔ; S43; ST43 足阳明胃经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足阳明胃经的输穴。
内庭 nèitíng; S44; ST44 足阳明胃经穴。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足阳明胃经的荥穴。
厉兑 lìduì; S45; ST45 足阳明胃经穴。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阳明胃经的井穴。
隐白 yǐnbái; SP1 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太阴脾经的井穴。
大都 dàdū; SP2 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足太阴脾经的荥穴。
太白 tàibái; SP3 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原穴。
公孙 gōngsūn; SP4 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足太阴脾经的络穴。
商丘 shāngqiū; SP5 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足太阴脾经的经穴。
三阴交 sānyīnjiāo; SP6 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漏谷 lòugǔ; SP7 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地机 dìjī; SP8 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阴陵泉 yīnlíngquán; SP9 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足太阴脾经的合穴。
血海 xuèhǎi; SP10 足太阴脾经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箕门 jīmén; SP11 足太阴脾经穴。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冲门 chōngmén; SP12 足太阴脾经穴。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府舍 fǔshè; SP13 足太阴脾经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腹结 fùjié; SP14 足太阴脾经穴。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大横 dàhéng; SP15 足太阴脾经穴。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腹哀 fùāi; SP16 足太阴脾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食窦 shídòu; SP17 足太阴脾经穴。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天溪 tiānxī; SP18 足太阴脾经穴。在胸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胸乡 xiōngxiāng; SP19 足太阴脾经穴。在胸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周荣 zhōuróng; SP20 足太阴脾经穴。在胸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大包 dàbāo; SP21 足太阴脾经穴。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脾之大络。
极泉 jíquán; H1; HT1 手少阴心经穴。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青灵 qīnglíng; H2; HT2 手少阴心经穴。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少海 shàohǎi; H3; HT3 手少阴心经穴。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手少阴心经的合穴。
灵道 língdào; H4; HT4 手少阴心经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手少阴心经的经穴。
通里 tōnglǐ; H5; HT5 手少阴心经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阴郄 yīnxì; H6; HT6 手少阴心经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手少阴心经的郄穴。
神门 shénmén; H7; HT7 手少阴心经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
少府 shàofǔ; H8; HT8 手少阴心经穴。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手少阴心经的荥穴。
少冲 shàochōng; H9; HT9 手少阴心经穴。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手少阴心经的井穴。
少泽 shàozé; SI1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
前谷 qiángǔ; SI2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的荥穴。
后溪 hòuxī; SI3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手太阳小肠经穴。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腕骨 wàngǔ; SI4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
阳谷 yánggǔ; SI5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穴。
养老 yǎnglǎo; SI6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
支正 zhīzhèng; SI7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
小海 xiǎohǎi; SI8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处。手太阳小肠经的合穴。
肩贞 jiānzhēn; SI9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臑俞 nàoshù; SI10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天宗 tiānzōng; SI11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秉风 bǐngfēng; SI12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曲垣 qūyuán; SI13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肩外俞 jiānwàishù; SI14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中俞 jiānzhōngshù; SI15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天窗 tiānchuāng; SI16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天容 tiānróng; SI17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颧髎 quánliáo; SI18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听宫 tīnggōng; SI19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睛明 jīngmíng; B1; BL1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攒竹 cuánzhú; B2; BL2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眉冲 méichōng; B3; BL3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曲差 qūchā; B4; BL4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上。
五处 wǔchù; B5; BL5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承光 chéngguāng; B6; BL6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通天 tōngtiān; B7; BL7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络却 luòquè; B8; BL8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玉枕 yùzhěn; B9; BL9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 tiānzhù; B10; BL10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大杼 dàzhù; B11; BL11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骨会。
风门 fēngmén; B12; BL12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 fèishù; B13; BL13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厥阴俞 juéyīnshù; B14; BL14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包的背俞穴。
心俞 xīnshù; B15; BL15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督俞 dūshù; B16; BL16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 géshù; B17; BL17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
肝俞 gānshù; B18; BL18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的背俞穴。
胆俞 dǎnshù; B19; BL19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的背俞穴。
脾俞 píshù; B20; BL20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的背俞穴。
胃俞 wèish; B21; BL21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三焦俞 sānjiāoshù; B22; BL22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的背俞穴。
肾俞 shènshù; B23; BL23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的背俞穴。
气海俞 qìhǎishù; B24; BL24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 dàchángshù; B25; BL25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的背俞穴。
关元俞 guānyuánshù; B26; BL26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 xiǎochángshù; B27; BL27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小肠的背俞穴。
膀胱俞 pángguāngshù; B28; BL28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膀胱的背俞穴。
中膂俞 zhōnglǚshù; B29; BL29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白环俞 báihuánshù; B30; BL30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上髎 shàngliáo; B31; BL31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次髎 cìliáo; B32; BL32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中髎 zhōngliáo; B33; BL33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下髎 xiàliáo; B34; BL34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会阳 huìyáng; B35; BL35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承扶 chéngfú; B36; BL36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