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 分)1. (3 分)A(班固将其收录在《汉书》中并非因为它代表了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选项强加因果 )2. (3 分)D(A 项,材料一并未肯定司马迁对董仲舒“天人感应”等思想的全面继承;B 项,材料一没有明确指出“天”就是自然、生态之意;C 项,材料一未在今之学者与历史学者的对比中表明立场 )3. (3 分)D(鲁迅对《史记》文学价值的称赞,不能支撑材料一关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学理念的观点 )4. (4 分)材料二开篇点明“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思想探索的母题,并阐述“天”的含义;接着指出司马迁受董仲舒和占星术影响,有天命观,但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然后阐述司马迁写通史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提出“见盛观衰”等法则及重“利”史观;最后指出司马迁陷入历史循环观 。5. (6 分)①天命观:受时代影响,承认天命,认为天人有联系,但反对过分强调天命 。②历史发展观:认为社会弊病会引起变革,肯定法家变法图强行为,提出“见盛观衰”法则 。③重“利”史观:从经济条件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④历史循环观:认为历史变迁遵循治乱交替的循环变化规律 。(二)现代文阅读Ⅱ(16 分)6. (3 分)C(涓生称扬娜拉的果决,是为了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非凸显对子君的不满 )7. (3 分)A(小说运用的是倒叙,并非插叙 )8. (4 分)①追求自由独立: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体现出她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②勇敢反抗封建礼教:与叔叔闹开,卖掉首饰与涓生组建家庭,冲破封建家庭束缚 。9. (6 分)《伤逝》中,子君在封建礼教和社会压力下,失去爱情后回到父亲身边,最终死去,这一结局揭示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解放面临的重重困境,展现了理想破灭的悲哀,引发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玩偶之家(节选)》中,娜拉在看清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后,毅然出走,她的结局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发人们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思考,同时也向传统社会秩序发出挑战 。两篇文章中人物结局都围绕女性解放问题,从不同角度揭示社会现实,深化主题,引发读者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变革的关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20 分)10. (3 分)男儿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11. (3 分)C(“谢女”的“谢”是“问候”的意思;“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的“谢”是“道歉”的意思 )12. (3 分)B(李陵拒绝归汉主要是因为“恐再辱”,并非忌惮卫律 )13. (8 分)(1)汉朝已经大赦天下,中原太平,皇上年轻,霍光、上官桀执政 。(2)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14. (3 分)起初,李陵认为自己以五千步卒横行匈奴,因无救援而败,自己没有对不起汉朝,对汉朝诛杀其家人感到不满;后来面对任立政的邀请,李陵虽有归汉之意,但因担心再次受辱而拒绝,对汉朝态度较为复杂,既有对自己遭遇的怨恨,也有对汉朝的失望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15. (3 分)B(第二句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没有拟人 )16. (6 分)相同点:两首诗中的“渔父”都具有超脱世俗的特点 。《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劝屈原随波逐流,不要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表现出超脱世俗的处世态度;本诗中的渔父“轻一世”“直钓去饵五十年”,也体现出超脱世俗、不追逐名利的特点 。不同点:《屈原列传》中的渔父是一位劝诫者的形象,通过与屈原的对话,表达出一种随遇而安的道家思想;本诗中的渔父则是诗人向往的对象,其形象代表着一种自由、闲适、洒脱的生活方式,体现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7. (6 分)(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2)振长策而御宇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8. (4 分)(1)A.惜墨如金 B.索然无味(2)“到”改为“罕”;“抄”改为“妙”19. (3 分)B(文中加点的“像”表示举例,B 项中“像”也表示举例;A 项中“像”表示比喻;C项中“像”表示推测;D 项中“像”表示比较 )20. (4 分)(甲)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乙)却如行云流水21. (5 分)你好!我国庆 3 号出发去云南,想去昆明、大理、丽江游玩。想了解有没有包含这几个景点的旅行套餐,以及酒店住宿、行程安排和价格情况 。22. (4 分)语段中的繁笔是娜拉的语言描写,通过“从今以后再也见不着他了!永远见不着了,永远见不着了……也见不着孩子们了!永远见不着了!”等反复的语句,细腻地表现出娜拉离开家庭时痛苦、绝望又决绝的复杂心理,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高二语文春学竞赛试题2025.3.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也记录了这句话)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为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司马迁付出了巨大务力。在经历艰辛探索后,终于获得历史新知,他表示“虽万被我,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要关注当时人们对于“天”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表达了“天人感应”等很多相关论述,他的思想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哭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数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宇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刘安《淮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材料二“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天”并非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就是“帝”,“天帝”主宰世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式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查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自然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评价以“岂不谬哉”!”。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应对。他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1C因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指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docx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