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6.2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教学重点:如何传承核心思想理念。教学难点:如何做到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政治认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认同中华文化,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坚定文化自信。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核心思想理念的深度;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积极态度。健全人格: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核心思想理念,树立仁爱,正义,诚信等的优秀品质。责任意识:通过加强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核心素养目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如何形成的?(P54)2、★如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P54)3、讲仁爱的要求有哪些?(P54)4、★“重民本”的原因和具体要求(P54)5、守诚信的要求有哪些?(P55)6、“崇正义”的原因和具体要求(P56)7、“尚和合”的原因和具体要求(P56)8、求大同的要求有哪些?(P56)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节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丰富的思想智慧,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自强不息、崇德向善、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第二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教材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 下册6.2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 活 观 察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雪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开幕式上,写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引导牌像一片片小雪花,不断汇聚,组成一朵大雪花,成为本届冬奥会的火炬台。闭幕式上,伴随着主题歌《雪花》,国家体育场上空用烟花打出“天下一家”的字样。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雪花,雪花,开在阳光下,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北京2022年冬奥会既是一场体育盛会, 也是一场文化盛会。 从“雪花”这一设计中,你体会到什么思想理念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的巨型“雪花”设计,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大雪花由标有参赛各国名称的“小雪花”组成,寓意世界大同,和谐包容。这一设计蕴含的传统理念是和而不同。生 活 观 察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如何形成的?(P5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2、★如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P54)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笔 记新教材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 下册6.2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二) 核心思想理念的具体要求探究与分享讲仁爱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观的经典表述,其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亲亲 :指亲爱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父母。这是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情感,也是儒家伦理的起点。仁民 :指对百姓施行仁爱,即普遍地关爱人类所有的人,体现为“仁者爱人”的思想。爱物 :指爱惜自然界或世界上的万物,体现为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3.讲仁爱的要求有哪些?(P54)讲仁爱讲仁爱,要求我们“亲亲”“仁民”“爱物”,即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具体地说,就是要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由爱亲、爱他人、爱人类到爱万物的扩展。笔 记探究与分享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近平多次引用这句古语,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荀子》中说:“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4、★“重民本”的原因和具体要求(P54)重民本笔 记原因:赢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要求:①重民本,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民保民利民。②我们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诚,是为人之本;信,是立身之道。孔子曾言:“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圣人孔子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认为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交往之道。探究与分享守诚信5、守诚信的要求有哪些?(P55)守诚信守诚信,要求我们做到真实无欺、言行一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斯不信”。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笔 记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探究与分享文天祥战败被俘后,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为后世所传颂。中华民族先贤坚守道义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义”作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主张处理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即先公后私,大公无私。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以社会整体利益为首要、最高的价值原则,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主张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这种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和社会整体利益而奉献,为“大义”而献身。 探究与分享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先贤坚守道义的理解。6、“崇正义”的原因和具体要求(P56)崇正义原因:弘扬社会正气,崇尚社会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坚守民族大义,才能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要求:①崇正义,要求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②在面对个人利益选择时,我们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笔 记阅读感悟“和而不同” 的含义是指在保持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容忍和接纳差异和多样性。这个成语强调在相互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也能够包容和尊重各种差异,包括意见、观点、文化、价值观等。春秋时期,齐景公问晏子,“和”与“同”不一样吗 晏子用音乐说明“和而不同”的含义:演奏一首美妙的音乐,既需要很多乐器,也需要宫、商、角、微、羽五声音阶相协调,还需要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等相配合。这就是多种因素“和”的结果。如果乐器只发出一个音调,就很难听,这就是单纯“同”的结果。甲骨文的“和”字,左半边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右半边为“禾”字,表示读音。“和”的本义就是指乐声调和、和谐。7、“尚和合”的原因和具体要求(P56)尚和合原因:①只有多样性的东西相互作用并努力达到平衡,事物才能生生不息,发展壮大;②完全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事物则会失去生机,难以维系。要求:①尚和合,要求我们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②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笔 记相关链接求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是指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大道通行,政治清明,社会公正,人民安居乐业。“天下为公”,是指国家是全民所有,应该由全民来共同治理。表达了古代人民对于社会治理的美好理想和追求。7、求大同的要求有哪些?(P56)求大同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牢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训,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笔 记同学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我们可以通过书法、绘画、故事、格言、诗歌、戏曲等多种形式,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心思想理念,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6.2 做核心思想的传承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具体要求3、讲仁爱的要求有哪些?(P54)4、★“重民本”的原因和具体要求(P54)5、守诚信的要求有哪些?(P55)6、“崇正义”的原因和具体要求(P56)7、“尚和合”的原因和具体要求(P56)8、求大同的要求有哪些?(P56)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如何形成的?(P54)2、★如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P54)1. 202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讲话中强调,面对更加多元的世界,对话多一分、对抗就少一分,包容多一点、隔阂就少一点。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的核心理念( )A.尚和合求大同B.守诚信崇正义C.讲仁爱重民本D.知廉耻懂荣辱A.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A:面对更加多元的世界,对话多-分. 对抗就少-分,包容多一点隔阂就少一点。 这体现尚和合求大同,故A符合题意;BCD:题文中并未涉及诚信、正义、仁爱、以人民为中心、知廉耻懂荣辱,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以下名言与道德伦理对应正确的是(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和合B.天下为公,亿兆己任——讲仁爱C.仁爱之心,与父母均——崇正义D.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守诚信D【解析】本题考查核心思想理念。D:君子-言,驷马难追,这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守诚信,故D说法正确;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是重民本思想,不是尚和合,故A说法错误:B:天下为公,亿兆己任,是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不是讲仁爱,故B说法错误:C:仁爱之心,与父母均,强调了要讲仁爱,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新教材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 下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