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试卷(创新)1.(2024九上·金华期中)熏艾柱是中医调理身体常用的手段,下列制作艾柱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艾叶 B.晒干艾叶C.卷成艾柱 D.燃烧艾柱2.(2024九上·金华期中)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此鱼肉的最佳物质是( )A.纯碱 B.水 C.食盐 D.食醋3.(2024九上·金华期中)要证明某工厂排放的污水呈酸性,用试管取样进行实验,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仍无色C.加入锌片,有气泡产生D.加入碳酸钙,有气泡产生4.(2024九上·金华期中)下列各组物质是按氧化物、单质、混合物进行分类的是( )A.干冰 钢 空气B.冰 金刚石 矿泉水C.酒精 生石灰 过磷酸钙D.五氧化二碳 铁 冰水混合物5.(2024九上·金华期中)盐酸是初中阶段的三大强酸之一,是较为常见的酸溶液,下列关于盐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纯净的盐酸是纯净物B.常用的37%的盐酸可以通过加热浓缩使其浓度增大C.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说明盐酸无腐蚀性D.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该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6.(2024九上·金华期中)《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这是对甲烷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下列有关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的化学式为C2H4B.甲烷属于有机物C.甲烷燃烧只生成水D.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一定不会发生爆炸7.(2024九上·金华期中)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每一项活动都与能量有关,下列关于能量的形式说法错误的是( )A.奔跑的运动员具有机械能B.运动员的食物中含有化学能C.沙滩上强烈的紫外线不属于光能D.篮球场上的照明灯产生的光能是由电能转化而来的8.(2024九上·金华期中)投掷实心球是体育中考项目之一。若不计空气阻力,实心球从离手到落地前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其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大小分别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9.(2024九上·金华期中)自行车是简单机械的巧妙结合,如踏脚用到了杠杆原理。若作用在脚踏板上的力为F,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出该力的力臂的是( )A. B.C. D.10.(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由A点从静止开始下落,相继经过B、C两点,AB=BC。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W1,做功功率P1;在BC段重力做功W2,做功功率P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W1≠W2,P1≠P2 B.W1=W2,P1=P2C.W1=W2,P1>P2 D.W1=W2,P111.(2024九上·金华期中)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A 氯化钠固体(碳酸钠) 稀盐酸 蒸发结晶B 氯化铜溶液(氯化锌) 金属铜 过滤C 二氧化锰粉末(碳粉) 水 过滤D 氯化钾溶液(氯化钡) 适量硫酸钠溶液 过滤A.A B.B C.C D.D12.(2024九上·金华期中)图象能直观反映相关量之间所对应的关系。下列图象与对应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pH与反应时间的关系B.图②表示硝酸银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C.图③表示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溶液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D.图④表示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质量的关系13.(2024九上·金华期中)在CuO和Zn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微热,待反应停止后过滤,滤除不溶物后再向滤液中加入一枚铁钉,若铁钉无变化,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B.滤液全部是氯化锌溶液C.向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D.向不溶物中滴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14.(2024九上·金华期中)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逐渐加铁粉,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变化与加入铁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时,溶液中有三种溶质B.b点时,固体中有两种金属C.往b-c段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D.取d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15.(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两个不同的物体A和B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提升A的过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较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升A的拉力较大 B.提升B做的有用功较多C.A物体的重力较小 D.提升B做的额外功较少16.(2024九上·金华期中)牙膏是清洁口腔的必需品,主要成分有CaCO3、CaHPO4、SiO2等物质,可除去口腔内酸性物质预防龋齿。牙膏中的摩擦剂可增大与牙齿的摩擦除去牙齿表面牙垢。(1)上述牙膏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2)普通的牙膏pH值大于7,呈弱碱性,其作用是 。17.(2024九上·金华期中) 为提高广大市民骑电瓶车出行的安全,今年国家大力推行新国标电瓶车,图甲为电瓶车的结构图、表为结构的主要成分或材料。结构 主要成分或材料把手 金属合金车胎 合成橡胶外壳 合成塑料电池 Li、MnO2、电解质溶液(1)如图电瓶车的把手、车胎、外壳、电池中主要成分为有机合成材料的结构是 。(2)铜丝能作为连接电瓶车中灯泡和电池的导线,这是利用了金属铜具有良好的 性。(3)锂电池是目前比较前沿的电池技术,在电池放电时采用Li和MnO2进行反应生成LiMnO2。请写出锂电池放电时的化学方程式 。18.(2024九上·金华期中)小舟归纳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1)请写出符合图中转化规律①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个即可)。(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使用湿法炼铜,其原理是:第一步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为可溶性的硫酸铜,第二步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其中利用了图中转化规律⑧的是第 步,请写出此步的化学方程式 19.(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甲所示,轻杆OAB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B处挂有重物,小明在A处用竖直向上的拉力提住轻杆,OA:OB=1:2,轻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1)此杠杆为 杠杆;(选填“省力”、“等臂”或“费力”)(2)若增加物重,轻杆仍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拉力的变化量ΔF与物重的变化量之比为 ;(3)若只改变拉力方向,由图甲位置变到图乙位置(杠杆仍保持水平位置平衡),则拉力的大小将 。(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20.(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甲为航母上简化的蒸汽弹射装置,能带动舰载机在2秒内达到起飞速度,图乙为汽油机的工作冲程。(1)图甲中两个滑轮的作用是 。(2)蒸汽弹射装置工作时,气缸内蒸汽体积膨胀,推动活塞做功,使舰载机获得巨大的动能,此时蒸汽内能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蒸汽弹射装置工作时的能量转化与图乙中的 (填字母)所示冲程相同。21.(2024九上·金华期中)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1)“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呈 性(填“酸”或“碱”)。(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请说明理由 。22.(2024九上·金华期中)有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和苛性钠溶液中的一种,现将四瓶溶液编号A、B、C、D,做以下实验:⑴用四支试管分别取出每种溶液,分别滴入几滴酚酞,B和D中都显红色,其余仍为无色。⑵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取出B和D溶液,分别向其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B中产生浑浊,D中仍澄清。⑶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取A和C溶液,分别滴入BaCl2溶液,只有C中出现白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事实,试推断A、B、C、D四种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其中:B是 ,C是 ,D是 。23.(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是小金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装置,小球从斜面上静止释放,沿斜面滚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弹簧,完成三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组别 甲 乙 丙小球质量/克 4 16 4小球下滑高度/厘米 5 5 ?弹簧的最大压缩长度/厘米 4 8 8(1)实验甲、乙中,小球从斜面同一位置静止释放,目的是 。(2)本实验通过 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3)根据实验甲、乙,可得出的结论是 。(4)根据实验数据,实验丙中小球下滑的高度为 厘米。24.(2024九上·金华期中)实验课上,小科发现一瓶久置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的瓶口有白色粉末。在老师指导下,小科对该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研究。[猜想与假设]猜想I;白色粉末是碳酸钠。猜想Ⅱ: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钠。猜想Ⅲ:白色粉末是 。[查阅资料]CaCl2溶液、Ca(NO3)2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取白色粉末溶于水形成溶液A,设计如下实验:⑴由上述实验可知,猜想 肯定不成立。⑵适合操作③的X溶液是 (填字母序号)。A.CaCl2溶液 B.Ca(OH)2溶液 C.Ba(OH)2溶液⑶操作④需要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 。25.(2024九上·金华期中)为了比较两种燃料的热值,小金采用如图甲所示的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烧杯内水的初温和质量相同,实验中忽略热量损失。(1)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杯底,则测量的温度值 (“偏大”、“偏小”或“不变”)。(2)实验中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根据 来比较放出热量的多少。(3)小金选用了燃料a和燃料b进行实验。当燃料燃尽后,小金根据各个时刻烧杯中的水温,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则可初步判断燃料 的热值大。(4)另一组的小华也用图甲的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并重新在烧杯内加入初温和质量相同的水,在燃料烧完后也画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丙图像,燃料1和燃料2的热值之比为 。26.(2024九上·金华期中)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可能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某中学兴趣小组从污水中取样想对其成分进行验证:(1)若要用pH试纸测定该河水的酸碱度其正确的操作方法 (2)要证明污水中是否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写出简单的验证方案如表.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①取样加入足量硝酸溶液 ②取步骤1中反应后的溶液加足量的 溶液 ③过滤 ④在滤液中,滴加 溶液 有气泡 有白色沉淀 含有碳酸钠 含有硫酸钠含有氯化钠27.(2024九上·金华期中)“笔墨书香”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或短时间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猜想与假设)猜想1:在常温下不能反应,在加热条件下也不能反应;猜想2:在常温下不能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实验与现象)步骤1:将一小块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浓硫酸,无明显现象;步骤2:加热该试管,铜片上有气泡生成,并闻到刺激性气味;步骤3:检验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步骤4:立即停止加热;步骤5:将试管中的残液慢慢倒入少量水中,溶液呈蓝色。(1)(结论与解释)Ⅰ:上述两个猜想中,猜想 是正确的;(2)Ⅱ: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SO2,立即停止加热是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SO2;(反思与评价)步骤5中,从安全角度考虑 (填能或不能)将水倒入剩余液体中。(3)小明觉得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设计了如图甲和乙所示的两个改进装置,你认为甲和乙两装置中,更合理的是 装置,理由是 。28.(2024九上·金华期中)高压起重气垫是一种适合于地震救灾的起重工具.它由如图甲所示的高压气瓶、气管、阀门与气垫连接而成.起重时,气垫放入重物与地面的间隙之间,由高压气瓶向气垫内充气,气垫在短时间内可把重物举起一定高度.(1)高压气瓶向气垫内充气时,气瓶内的气体温度 ,内能 。(2)图乙中,质地均匀的长方体石板长为2m、重为6×104N.当气垫内最高气压比外界高106Pa时,石板恰好被顶起,此时气垫和石板的接触面是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气垫恰好顶起石板时,气垫的中心至少离石板右端的支点O的距离是多少?29.(2024九上·金华期中)小乐用如图甲所示的药品进行如图乙所示的酸和碱的反应,烧杯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丙所示。(1)根据图丙可知,图乙所示的胶头滴管中的溶液是 。(2)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30.(2024九上·金华期中)某新型太阳能汽车动力完全由安装在车顶的电池板收集的太阳能提供。汽车 (包括乘务人员)的质量为 1.2t,接收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为 8m2。(1)如汽车匀速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为车重的 0.02 倍,则汽车牵引力为多大?(2)当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恒定功率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求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20s的时间内,牵引力一共做了多少功?(3)若汽车吸收的太阳能有40%转化为机械能,则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为多少?31.(2024九上·金华期中)往125.8克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8%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回答:(1)ab段溶液pH的变化为 ;(2)ab反应至c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32.(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木块以一定的速度滑过A,B点,到C点滑出下落至D点。A和B,C和D之间的垂直距离均为h且AB=BC(AB、BC两个面粗糙程度相同)。若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假定木块滑下AB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则对木块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变化的分析,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动能,请画出AB、BC、CD段动能的变化曲线并说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清洗艾叶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晒干艾叶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卷成艾柱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燃烧艾柱的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答案为:D。2.【答案】A【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水和食盐呈中性,不能中和酸性物质;食醋呈酸性。【解答】要减少酸性物质导致的苦味,应使用碱性物质洗涤,纯碱是碳酸钠,水溶液呈碱性。故答案为:A。3.【答案】B【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酸的性质分析判断。【解答】A.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行,故A不合题意;B.无色酚酞溶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不可行,故B符合题意;C.加入锌片,遇到酸生成氢气,可行,故C不合题意;D.加入碳酸钙,遇到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行,故D不合题意。故选B。4.【答案】B【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化物的化合物。【解答】A、钢是合金,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冰是,属于氧化物;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C、酒精是有机物,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生石灰是氧化钙,属于氧化物;过磷酸钙属于盐,是化合物,故C错误;D、冰水混合物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故答案为:B。5.【答案】D【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混合物;(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4)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解答】A.纯净的盐酸是由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因此它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故A错误;B.常用的37%的盐酸加热后,其中HCl气体的溶解性减弱,会加快挥发,因此浓度会减小,故B错误;C.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盐酸具有腐蚀性,故C错误;D.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该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故D正确。故选D。6.【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根据甲烷化学式为CH4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易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易发生爆炸分析。【解答】A、 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不符合题意;B、 甲烷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符合题意;C、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不符合题意;D、 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 ,不符合题意;故选B。7.【答案】C【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解析】【分析】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解答】A、奔跑的运动员具有动能,动能属于机械能,故A不符合题意;B、食物中含有的能量称为化学能,故B不符合题意;C、紫外线是不可见光,属于光能,故C符合题意;D、照明灯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8.【答案】B【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守恒【解析】【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说明运动的方向与受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做斜抛运动时,物体在最高点的速度不为零,则动能不为零。【解答】实心球从离手到落地前,先向上运动,质量不变,高度变高,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所以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变大。最高点速度不为零,可知动能不会减为零,所以①错误。达到最高点后,实心球开始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变大,到达地面时,动能最大,重力势能减为零。不计空气阻力,则机械能守恒。故答案为:B。9.【答案】B【知识点】力臂的画法【解析】【分析】根据力臂的定义判断。【解答】力臂是从杠杆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根据图片可知,O点为支点,标有F的箭头为力的作用线,那么该力的力臂如下图所示: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10.【答案】D【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功等于功乘以沿力的方向的距离,功率等于功除以时间。【解答】因为AB=BC,所以,根据W=Gh可知,物体在AB段和BC段做的功相等,即W1=W2;因为小球在自由下落时做加速运动,小球在BC段运动的时间短,所以,根据公式P=W/t可知,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功率小于BC段重力做功功率,即P1故答案为:D。11.【答案】A【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解析】【分析】除杂质时,所加试剂不能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要与杂质反应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解答】A、氯化钠与稀盐酸不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所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式获得晶体,故A正确;B、铜的活动性比锌弱,所以铜不能将锌从氯化锌中置换出来,故B错误;C、二氧化锰和碳粉都并不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分离二氧化锰和碳粉,故C错误;D、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是新的杂质,故D错误。故答案为:A。12.【答案】D【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向酸中加碱,溶液的pH逐渐变大。【解答】A、盐酸溶液呈酸性,pH小于7,图中起点pH等于7,故A错误;B、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小于氯化银的质量,可知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减小,且稀盐酸中有水,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B错误;C、稀硫酸和锌粒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的质量就开始增大,所以曲线应从零开始增大,故C错误;D、硫酸和硫酸铜均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由于酸碱优先,可知氢氧化钠先与稀硫酸反应,没有沉淀产生,当硫酸完全反应后,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沉淀的质量增大,当硫酸铜反应完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大,故D正确。故答案为:D。13.【答案】D【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将酸加入到金属氧化物与活泼金属单质混合物中,金属氧化物先与酸反应,接着需要考虑是金属氧化物生成的盐先与金属反应,还是酸先与金属反应。【解答】氧化铜和锌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氧化铜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若此时稀盐酸有剩余,氯化铜先与锌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锌,若锌有剩余,锌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可知,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锌,可能含有氯化铜和稀盐酸。加入铁钉,无变化,说明不含氯化铜和稀盐酸。A、由上述分析可知,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锌,故A不符合题意;B、滤液中只有氯化锌不能与铁反应,所以滤液中一定只含有氯化锌,故B不符合题意;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锌,氯化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C不符合题意;D、铜是不活泼金属,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而不溶物中不一定含有锌,所以加入稀盐酸,不一定有气泡产生,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4.【答案】A【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图像中的转折点说明一个反应的结束和另一个反应的开始,可知b点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c点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解答】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滴加铁粉,铁粉先与硝酸银反应,再与硝酸铜反应。A、硝酸银和铁粉反应产生硝酸亚铁和银,a点硝酸银还没有完全反应,所以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亚铁,故A正确;B、b点时,硝酸银恰好与铁粉恰好完全反应,固体中的金属只有银一种,故B错误;C、bc段硝酸铜与铁粉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硝酸银已完全反应,滴加稀盐酸,不会有白色沉淀产生,故C错误;D、d点铁粉过量,滴加稀盐酸,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有气泡产生,故D错误。故答案为:A。15.【答案】A【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解析】【分析】(1)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根据公式分析两个物体的重力大小;(2)已知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根据公式比较自由端拉力的大小;(3)根据W有=Gh比较有用功的大小;(4)根据W额=G动h比较额外功的大小。【解答】根据公式可知,当动滑轮的重力相同时,机械效率越大,物体的重力越大;因为提升A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所以A的重力大,故C错误;根据公式可知,两个滑轮组中n=2,因为G动相等,且GA>GB,所以FA>FB,故A正确;根据公式W有=Gh可知,当h相同时,物体的重力G越大,提升物体做的有用功越大。因为GA>GB,所以WA>WB,故B错误;根据公式W额=G动h可知,动滑轮的重力和高度h相同时,提升两个物体所做的额外功相同,故D错误。故选A。16.【答案】(1)SiO2(2)中和酸性物质,达到清洁口腔的作用【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氧化物【解析】【分析】(1)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2)碱性物质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中和酸性物质。【解答】(1)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可知属于氧化物。(2)由题中信息可知,引起龋齿的原因是有酸性物质存在于口腔中,所以牙膏呈弱碱性,可中和酸性物质,清洁口腔,起到预防龋齿的目的。17.【答案】(1)车胎、外壳(2)导电(3)Li+MnO2═LiMnO2【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2)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也能根据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1)如图电瓶车的把手、车胎、外壳、电池中主要成分为有机合成材料的结构是车胎(合成橡胶)、外壳(合成塑料)。(2)铜丝能作为连接电瓶车中灯泡和电池的导线,这是利用了金属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3)锂电池放电时,即锂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锰酸锂,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Li+MnO2=LiMnO2 。18.【答案】(1)2Mg+O22MgO(2)二;Fe+CuSO4═Cu+FeSO4【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解析】【分析】(1)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等,都满足条件。(2)金属与盐反应时,要求金属单质比盐中金属更活泼,盐要是可溶性盐。【解答】(1)①是由金属转化为金属氧化物,方程式可以为:2Mg+O22MgO。铝、铁、铜等金属也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2)规律⑧是将盐转化为金属单质,可知上述第二步满足条件,方程式为:。19.【答案】(1)费力(2)2∶1(3)增大【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解析】【分析】(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阻力臂大于动力臂,为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为等臂杠杆。(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列出拉力变化量与物重变化量的比例关系,进而进行判断。(3)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动态分析。【解答】(1)动力的力臂为,阻力的力臂为,阻力臂大于动力臂,可知是费力杠杆。(2)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即,力臂之比为2:1,且力臂之比不变,可知F与G的变化量之比也为2:1.(3)由图可知,阻力与阻力臂不变,拉力的力臂变小,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拉力将变大。20.【答案】(1)改变力的方向(2)减小(3)C【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解析】【分析】(1)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3)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有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其中在做功冲程中,是内燃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压缩冲程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解答】(1)图甲中两个滑轮都是定滑轮,起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2)蒸汽弹射装置工作时,气缸内蒸汽体积膨胀,对外做功,其内能减小,同时推动活塞,使舰载机获得巨大的牵引力,该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3)C图中汽油机两气门都关闭,火花塞点火和活塞向下移动,是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也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与蒸汽弹射装置工作时的原理相似。21.【答案】(1)碱(2)NaOH+HCl=NaCl+H2O(3)不能;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也呈无色【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无色,在碱性条件下为红色;紫色石蕊不会呈无色。(2)刚开始碱能使酚酞变红,说明是可溶性碱。(3)酚酞只能用于检测物质是否呈碱性,不能检测中性或酸性物质。【解答】(1)在酸碱不同条件下呈现红色和无色的物质是酚酞,酚酞在碱性条件下呈红色,可知“空”杯子中涂的是碱。(2)发生的是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是NaOH+HCl=NaCl+H2O,也可能换用其它的酸和可溶性碱。(3)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为无色,所以不能说明溶液呈酸性还是中性。22.【答案】Ca(OH)2;H2SO4;NaOH【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先根据BD能使酚酞变红,可知BD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根据中B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沉淀,可知B是氢氧化钙。与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沉淀为硫酸钡。【解答】BD能使酚酞变红,说明BD呈碱性。向BD中通入二氧化碳,B中产生浑浊,可知B是氢氧化钙,D仍澄清,所以是苛性钠,即氢氧化钠。C能和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可知C是稀硫酸,则A是稀盐酸。23.【答案】(1)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2)比较弹簧被压缩长度(3)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4)10【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2)根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分析;(3)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速度,找出相同的量和变化的量,分析得出动能大小与变化量的关系,据此得出结论;(4)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弹簧压缩的长度扩大的倍数与小球的质量扩大的倍数、小球滚下的高度扩大的倍数的关系,据此推测实验丙中小球的下滑高度。【解答】(1)对比甲图和乙图,小球质量m甲<m乙,质量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2)根据转换法,通过比较弹簧被压缩程度来比较小球到达水平面时动能的大小,这是转换法的应用;(3)分析比较甲和乙两组实验可知,小球的质量不同,从斜面下滑的高度相同,下滑到水平面时速度相同,故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乙中小球质量大,弹簧被压缩程度大,由转换法,可得结论: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4)比较表格中甲、乙数据可知小球的质量扩大4倍,滚下的高度相同,弹簧压缩的长度扩大4倍,说明小球动能大小与小球质量成正比;比较表格中甲、丙两组数据可知小球的质量相同,弹簧压缩的长度扩大4倍,则小球滚下的高度扩大2倍,所以小球滚下的高度为5cm×2=10cm。故答案为:(1)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2)比较弹簧被压缩长度;(3)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4)10。24.【答案】碳酸钠和氢氧化钠;Ⅱ;A;烧杯或漏斗或玻璃棒【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来猜想,即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和全部变质;(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生成沉淀的气体肯定是二氧化碳,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肯定是碳酸钠;(3)操作③的目的是除去钠,并检验溶液是否呈碱性来判断是否有氢氧化钠存在,则在操作时不能加入碱性物质,从而引入氢氧根离子;(4)根据过滤操作选择玻璃仪器。【解答】猜想III:该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氧氧化钠,还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即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1)操作①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气体,该气体可以使澄漘石灰水变街虫,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猜想II肯定不正确 ;(2)操作 ③中滴加过量x溶液的目的是为了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完全除去同时生成中性的物质,防止后续对氧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氯化钙和硝酸钙都可以将碳酸钠除去,同时生成中性的氯化钠和硝酸钠,而氧氧化钙、氧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碱性性的氧氧化钠,故选A:(3)操作④是将沉淀和溶液进行分离,所以是过滤操作,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或漏斗、玻璃棒。25.【答案】(1)偏大(2)温度计上升的示数(3)B(4)8:3【知识点】热量的计算;燃料的热值【解析】【分析】玻璃泡碰到杯底,测量的温度值偏大,用烧杯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来比较放出热量的多少,根据热量计算公式计算吸收的热量之比,根据热值公式计算热值。【解答】(1)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杯底,由于杯底的温度较高,则测量的温度值偏大。(2)由于实验中不能直接观察到燃料放出热量的多少,所以实验中运用转换法,用烧杯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来比较放出热量的多少。(3)由图乙可知,燃料燃尽后,燃料b能使烧杯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更大,所以燃料b放出热量更多,故燃料b的热值大。(4)由图丙可知,燃料1使水温度升高到100℃,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水在5min内,温度由20℃升高到100℃,温度升高80℃,燃料2使水温在15min内,温度由20℃升高到80℃,则燃料2使水温在5min内,升高20℃;则在5min内,两套装置中的水吸收热量之比则在5min内,两套装置中的燃料放出热量之比为4∶1,在5min内,燃料1只燃烧总质量的,燃料2只燃烧总质量的,则燃料1和燃料2的热值之比。26.【答案】(1)用玻璃棒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所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2)硝酸钡;硝酸银;白色沉淀【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测量pH值时,试纸不需要润湿。(2)涉及的方程式为:,。【解答】(1)使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值时,要用玻璃棒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所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能将试纸放进待测液中。(2)由表中数据可知,步骤②得出的结论是存在硫酸钠,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加入的是钡盐,为了不引入其它离子造成干扰,所以添加的是硝酸钡。接着步骤④检测的是氯离子,可知添加的试剂为硝酸银,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27.【答案】(1)2(2)不能(3)乙;用氢氧化钠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可防止污染空气【知识点】浓硫酸的稀释;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含有铜离子的溶液呈蓝色,可知铜单质参与反应。(2)根据浓硫酸稀释时,要将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可知,不能将水之间加入到剩余液体中。(3)有毒气体不能直接释放到空气中,要进行尾气处理。【解答】(1)将残液加入到水中,溶液变蓝,说明有铜离子,可知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可知猜想二是正确的。(2)剩余液体中可能含有浓硫酸,浓硫酸遇水剧烈放热,可知不能直接将水倒入到剩余液体中。(3)二氧化硫有毒,会造成空气污染,应进行尾气处理,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被氢氧化钠吸收,所以乙更合理。28.【答案】(1)降低;减少(2)解:F1=pS=106Pa×0.2m×0.2m=4×104N根据F1L1=F2L2得:答:气垫的中心至少离石板右端的支点O的距离为1.5m。【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1)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气体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2)压力等于压强乘以受力面积,先计算出压力,再结合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解答】(1)向气垫冲气,气瓶内的气体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29.【答案】(1)3.65%盐酸(2)解: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的质量为x2HCl+Ba(OH)2═BaCl2+2H2O73 208200g×3.65% xx=20.8g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20.8g。【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200g,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1)图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到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变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于中,图甲胶头滴管中溶液是稀盐酸。30.【答案】(1)汽车所受的重力为:G=mg=1.2×103kg×10N/kg=1.2×104N,汽车所受阻力为:f=0.02G=0.02×1.2×104N=240N,因为汽车匀速行驶,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牵引力F=f=240N;(2)由图乙可知,汽车匀速行驶时,v=15m/s,则汽车的恒定功率为:P=Fv=240N×15m/s=3600W;汽车在0~20s内牵引力做的功为:W=Pt=3600W×20s=7.2×104J;(3)由题可知,汽车获得的机械功率为:P机=3600W,太阳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的辐射总功率为:,太阳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知道太阳能汽车的质量,根据G=mg求出重力,根据重力和阻力的关系求出阻力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据平衡力条件求出汽车牵引力;(2)汽车在10~20s内做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牵引力等于阻力,利用P=Fv可求汽车的恒定功率,再根据W=Pt可求汽车在0~20s内牵引力做的功;(3)根据可求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的辐射总功率,用总功率除以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得出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31.【答案】(1)由小变大(2)解:8%的氢氧化钠150克,则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m质=150克×8%=12克,由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氯化钠的关系,设氯化钠的质量为xNaOH----NaCl4058.512克x·x=17.55克与MgCl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100克×8%=8克,设生成氢氧化镁质量为y2NaOH+MgCl2=2NaCl+Mg(OH)2↓80588克yy=5.8克质量分数为【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ab段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bc段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结合方程式进行分析。(2)向利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分别求解ab段和bc段消耗氢氧化钠溶质的质量,由质量守恒定律结合方程式计算氯化钠的质量,即为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等于所加物质的质量减去沉淀的质量。【解答】(1)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钠,酸碱优先反应,可知ab段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稀盐酸逐渐减少,酸性减弱,pH逐渐变大。32.【答案】解:AB段:木块滑下AB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则木块的动能不变;BC段:由于克服BC段摩擦做功,导致动能减小;CD段: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根据功能关系可知,AB段:Gh=f1sAB,BC段:△Ek减=f2sBC,CD段:△Ek增=Gh,由于f1<f2,所以f1sAB<f2sBC,即Gh<△Ek减,所以△Ek增<△Ek减,即增加的动能比减少的动能少,所以落至D点瞬间的速度小于B点时的速度。【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1)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2)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即质量越大、高度越大,则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3)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当不计空气阻力和摩擦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解答】AB段:木块滑下AB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则木块的动能不变;BC段:由于克服BC段摩擦做功,导致动能减小;CD段: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根据功能关系可知,AB段:Gh=f1sAB,BC段:△Ek减=f2sBC,CD段:△Ek增=Gh,由于f1<f2,所以f1sAB<f2sBC,即Gh<△Ek减,所以△Ek增<△Ek减,即增加的动能比减少的动能少,所以落至D点瞬间的速度小于B点时的速度。如下图所示:1 / 1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试卷(创新)1.(2024九上·金华期中)熏艾柱是中医调理身体常用的手段,下列制作艾柱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艾叶 B.晒干艾叶C.卷成艾柱 D.燃烧艾柱【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清洗艾叶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晒干艾叶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卷成艾柱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燃烧艾柱的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答案为:D。2.(2024九上·金华期中)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此鱼肉的最佳物质是( )A.纯碱 B.水 C.食盐 D.食醋【答案】A【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水和食盐呈中性,不能中和酸性物质;食醋呈酸性。【解答】要减少酸性物质导致的苦味,应使用碱性物质洗涤,纯碱是碳酸钠,水溶液呈碱性。故答案为:A。3.(2024九上·金华期中)要证明某工厂排放的污水呈酸性,用试管取样进行实验,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仍无色C.加入锌片,有气泡产生D.加入碳酸钙,有气泡产生【答案】B【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酸的性质分析判断。【解答】A.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行,故A不合题意;B.无色酚酞溶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不可行,故B符合题意;C.加入锌片,遇到酸生成氢气,可行,故C不合题意;D.加入碳酸钙,遇到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行,故D不合题意。故选B。4.(2024九上·金华期中)下列各组物质是按氧化物、单质、混合物进行分类的是( )A.干冰 钢 空气B.冰 金刚石 矿泉水C.酒精 生石灰 过磷酸钙D.五氧化二碳 铁 冰水混合物【答案】B【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化物的化合物。【解答】A、钢是合金,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冰是,属于氧化物;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C、酒精是有机物,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生石灰是氧化钙,属于氧化物;过磷酸钙属于盐,是化合物,故C错误;D、冰水混合物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故答案为:B。5.(2024九上·金华期中)盐酸是初中阶段的三大强酸之一,是较为常见的酸溶液,下列关于盐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纯净的盐酸是纯净物B.常用的37%的盐酸可以通过加热浓缩使其浓度增大C.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说明盐酸无腐蚀性D.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该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答案】D【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混合物;(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4)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解答】A.纯净的盐酸是由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因此它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故A错误;B.常用的37%的盐酸加热后,其中HCl气体的溶解性减弱,会加快挥发,因此浓度会减小,故B错误;C.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盐酸具有腐蚀性,故C错误;D.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该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故D正确。故选D。6.(2024九上·金华期中)《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这是对甲烷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下列有关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的化学式为C2H4B.甲烷属于有机物C.甲烷燃烧只生成水D.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根据甲烷化学式为CH4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易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易发生爆炸分析。【解答】A、 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不符合题意;B、 甲烷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符合题意;C、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不符合题意;D、 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 ,不符合题意;故选B。7.(2024九上·金华期中)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每一项活动都与能量有关,下列关于能量的形式说法错误的是( )A.奔跑的运动员具有机械能B.运动员的食物中含有化学能C.沙滩上强烈的紫外线不属于光能D.篮球场上的照明灯产生的光能是由电能转化而来的【答案】C【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解析】【分析】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解答】A、奔跑的运动员具有动能,动能属于机械能,故A不符合题意;B、食物中含有的能量称为化学能,故B不符合题意;C、紫外线是不可见光,属于光能,故C符合题意;D、照明灯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8.(2024九上·金华期中)投掷实心球是体育中考项目之一。若不计空气阻力,实心球从离手到落地前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其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大小分别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答案】B【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守恒【解析】【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说明运动的方向与受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做斜抛运动时,物体在最高点的速度不为零,则动能不为零。【解答】实心球从离手到落地前,先向上运动,质量不变,高度变高,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所以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变大。最高点速度不为零,可知动能不会减为零,所以①错误。达到最高点后,实心球开始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变大,到达地面时,动能最大,重力势能减为零。不计空气阻力,则机械能守恒。故答案为:B。9.(2024九上·金华期中)自行车是简单机械的巧妙结合,如踏脚用到了杠杆原理。若作用在脚踏板上的力为F,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出该力的力臂的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力臂的画法【解析】【分析】根据力臂的定义判断。【解答】力臂是从杠杆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根据图片可知,O点为支点,标有F的箭头为力的作用线,那么该力的力臂如下图所示: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10.(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由A点从静止开始下落,相继经过B、C两点,AB=BC。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W1,做功功率P1;在BC段重力做功W2,做功功率P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W1≠W2,P1≠P2 B.W1=W2,P1=P2C.W1=W2,P1>P2 D.W1=W2,P1【答案】D【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功等于功乘以沿力的方向的距离,功率等于功除以时间。【解答】因为AB=BC,所以,根据W=Gh可知,物体在AB段和BC段做的功相等,即W1=W2;因为小球在自由下落时做加速运动,小球在BC段运动的时间短,所以,根据公式P=W/t可知,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功率小于BC段重力做功功率,即P1故答案为:D。11.(2024九上·金华期中)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A 氯化钠固体(碳酸钠) 稀盐酸 蒸发结晶B 氯化铜溶液(氯化锌) 金属铜 过滤C 二氧化锰粉末(碳粉) 水 过滤D 氯化钾溶液(氯化钡) 适量硫酸钠溶液 过滤A.A B.B C.C D.D【答案】A【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解析】【分析】除杂质时,所加试剂不能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要与杂质反应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解答】A、氯化钠与稀盐酸不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所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式获得晶体,故A正确;B、铜的活动性比锌弱,所以铜不能将锌从氯化锌中置换出来,故B错误;C、二氧化锰和碳粉都并不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分离二氧化锰和碳粉,故C错误;D、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是新的杂质,故D错误。故答案为:A。12.(2024九上·金华期中)图象能直观反映相关量之间所对应的关系。下列图象与对应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pH与反应时间的关系B.图②表示硝酸银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C.图③表示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溶液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D.图④表示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质量的关系【答案】D【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向酸中加碱,溶液的pH逐渐变大。【解答】A、盐酸溶液呈酸性,pH小于7,图中起点pH等于7,故A错误;B、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小于氯化银的质量,可知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减小,且稀盐酸中有水,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B错误;C、稀硫酸和锌粒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的质量就开始增大,所以曲线应从零开始增大,故C错误;D、硫酸和硫酸铜均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由于酸碱优先,可知氢氧化钠先与稀硫酸反应,没有沉淀产生,当硫酸完全反应后,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沉淀的质量增大,当硫酸铜反应完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大,故D正确。故答案为:D。13.(2024九上·金华期中)在CuO和Zn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微热,待反应停止后过滤,滤除不溶物后再向滤液中加入一枚铁钉,若铁钉无变化,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B.滤液全部是氯化锌溶液C.向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D.向不溶物中滴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答案】D【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将酸加入到金属氧化物与活泼金属单质混合物中,金属氧化物先与酸反应,接着需要考虑是金属氧化物生成的盐先与金属反应,还是酸先与金属反应。【解答】氧化铜和锌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氧化铜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若此时稀盐酸有剩余,氯化铜先与锌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锌,若锌有剩余,锌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可知,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锌,可能含有氯化铜和稀盐酸。加入铁钉,无变化,说明不含氯化铜和稀盐酸。A、由上述分析可知,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锌,故A不符合题意;B、滤液中只有氯化锌不能与铁反应,所以滤液中一定只含有氯化锌,故B不符合题意;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锌,氯化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C不符合题意;D、铜是不活泼金属,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而不溶物中不一定含有锌,所以加入稀盐酸,不一定有气泡产生,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4.(2024九上·金华期中)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逐渐加铁粉,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变化与加入铁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时,溶液中有三种溶质B.b点时,固体中有两种金属C.往b-c段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D.取d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答案】A【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图像中的转折点说明一个反应的结束和另一个反应的开始,可知b点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c点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解答】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滴加铁粉,铁粉先与硝酸银反应,再与硝酸铜反应。A、硝酸银和铁粉反应产生硝酸亚铁和银,a点硝酸银还没有完全反应,所以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亚铁,故A正确;B、b点时,硝酸银恰好与铁粉恰好完全反应,固体中的金属只有银一种,故B错误;C、bc段硝酸铜与铁粉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硝酸银已完全反应,滴加稀盐酸,不会有白色沉淀产生,故C错误;D、d点铁粉过量,滴加稀盐酸,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有气泡产生,故D错误。故答案为:A。15.(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两个不同的物体A和B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提升A的过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较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升A的拉力较大 B.提升B做的有用功较多C.A物体的重力较小 D.提升B做的额外功较少【答案】A【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解析】【分析】(1)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根据公式分析两个物体的重力大小;(2)已知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根据公式比较自由端拉力的大小;(3)根据W有=Gh比较有用功的大小;(4)根据W额=G动h比较额外功的大小。【解答】根据公式可知,当动滑轮的重力相同时,机械效率越大,物体的重力越大;因为提升A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所以A的重力大,故C错误;根据公式可知,两个滑轮组中n=2,因为G动相等,且GA>GB,所以FA>FB,故A正确;根据公式W有=Gh可知,当h相同时,物体的重力G越大,提升物体做的有用功越大。因为GA>GB,所以WA>WB,故B错误;根据公式W额=G动h可知,动滑轮的重力和高度h相同时,提升两个物体所做的额外功相同,故D错误。故选A。16.(2024九上·金华期中)牙膏是清洁口腔的必需品,主要成分有CaCO3、CaHPO4、SiO2等物质,可除去口腔内酸性物质预防龋齿。牙膏中的摩擦剂可增大与牙齿的摩擦除去牙齿表面牙垢。(1)上述牙膏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2)普通的牙膏pH值大于7,呈弱碱性,其作用是 。【答案】(1)SiO2(2)中和酸性物质,达到清洁口腔的作用【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氧化物【解析】【分析】(1)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2)碱性物质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中和酸性物质。【解答】(1)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可知属于氧化物。(2)由题中信息可知,引起龋齿的原因是有酸性物质存在于口腔中,所以牙膏呈弱碱性,可中和酸性物质,清洁口腔,起到预防龋齿的目的。17.(2024九上·金华期中) 为提高广大市民骑电瓶车出行的安全,今年国家大力推行新国标电瓶车,图甲为电瓶车的结构图、表为结构的主要成分或材料。结构 主要成分或材料把手 金属合金车胎 合成橡胶外壳 合成塑料电池 Li、MnO2、电解质溶液(1)如图电瓶车的把手、车胎、外壳、电池中主要成分为有机合成材料的结构是 。(2)铜丝能作为连接电瓶车中灯泡和电池的导线,这是利用了金属铜具有良好的 性。(3)锂电池是目前比较前沿的电池技术,在电池放电时采用Li和MnO2进行反应生成LiMnO2。请写出锂电池放电时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车胎、外壳(2)导电(3)Li+MnO2═LiMnO2【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2)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也能根据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1)如图电瓶车的把手、车胎、外壳、电池中主要成分为有机合成材料的结构是车胎(合成橡胶)、外壳(合成塑料)。(2)铜丝能作为连接电瓶车中灯泡和电池的导线,这是利用了金属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3)锂电池放电时,即锂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锰酸锂,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Li+MnO2=LiMnO2 。18.(2024九上·金华期中)小舟归纳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1)请写出符合图中转化规律①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个即可)。(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使用湿法炼铜,其原理是:第一步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为可溶性的硫酸铜,第二步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其中利用了图中转化规律⑧的是第 步,请写出此步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2Mg+O22MgO(2)二;Fe+CuSO4═Cu+FeSO4【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解析】【分析】(1)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等,都满足条件。(2)金属与盐反应时,要求金属单质比盐中金属更活泼,盐要是可溶性盐。【解答】(1)①是由金属转化为金属氧化物,方程式可以为:2Mg+O22MgO。铝、铁、铜等金属也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2)规律⑧是将盐转化为金属单质,可知上述第二步满足条件,方程式为:。19.(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甲所示,轻杆OAB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B处挂有重物,小明在A处用竖直向上的拉力提住轻杆,OA:OB=1:2,轻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1)此杠杆为 杠杆;(选填“省力”、“等臂”或“费力”)(2)若增加物重,轻杆仍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拉力的变化量ΔF与物重的变化量之比为 ;(3)若只改变拉力方向,由图甲位置变到图乙位置(杠杆仍保持水平位置平衡),则拉力的大小将 。(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答案】(1)费力(2)2∶1(3)增大【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解析】【分析】(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阻力臂大于动力臂,为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为等臂杠杆。(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列出拉力变化量与物重变化量的比例关系,进而进行判断。(3)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动态分析。【解答】(1)动力的力臂为,阻力的力臂为,阻力臂大于动力臂,可知是费力杠杆。(2)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即,力臂之比为2:1,且力臂之比不变,可知F与G的变化量之比也为2:1.(3)由图可知,阻力与阻力臂不变,拉力的力臂变小,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拉力将变大。20.(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甲为航母上简化的蒸汽弹射装置,能带动舰载机在2秒内达到起飞速度,图乙为汽油机的工作冲程。(1)图甲中两个滑轮的作用是 。(2)蒸汽弹射装置工作时,气缸内蒸汽体积膨胀,推动活塞做功,使舰载机获得巨大的动能,此时蒸汽内能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蒸汽弹射装置工作时的能量转化与图乙中的 (填字母)所示冲程相同。【答案】(1)改变力的方向(2)减小(3)C【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解析】【分析】(1)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3)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有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其中在做功冲程中,是内燃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压缩冲程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解答】(1)图甲中两个滑轮都是定滑轮,起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2)蒸汽弹射装置工作时,气缸内蒸汽体积膨胀,对外做功,其内能减小,同时推动活塞,使舰载机获得巨大的牵引力,该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3)C图中汽油机两气门都关闭,火花塞点火和活塞向下移动,是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也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与蒸汽弹射装置工作时的原理相似。21.(2024九上·金华期中)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1)“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呈 性(填“酸”或“碱”)。(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请说明理由 。【答案】(1)碱(2)NaOH+HCl=NaCl+H2O(3)不能;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也呈无色【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无色,在碱性条件下为红色;紫色石蕊不会呈无色。(2)刚开始碱能使酚酞变红,说明是可溶性碱。(3)酚酞只能用于检测物质是否呈碱性,不能检测中性或酸性物质。【解答】(1)在酸碱不同条件下呈现红色和无色的物质是酚酞,酚酞在碱性条件下呈红色,可知“空”杯子中涂的是碱。(2)发生的是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是NaOH+HCl=NaCl+H2O,也可能换用其它的酸和可溶性碱。(3)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为无色,所以不能说明溶液呈酸性还是中性。22.(2024九上·金华期中)有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和苛性钠溶液中的一种,现将四瓶溶液编号A、B、C、D,做以下实验:⑴用四支试管分别取出每种溶液,分别滴入几滴酚酞,B和D中都显红色,其余仍为无色。⑵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取出B和D溶液,分别向其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B中产生浑浊,D中仍澄清。⑶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取A和C溶液,分别滴入BaCl2溶液,只有C中出现白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事实,试推断A、B、C、D四种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其中:B是 ,C是 ,D是 。【答案】Ca(OH)2;H2SO4;NaOH【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先根据BD能使酚酞变红,可知BD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根据中B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沉淀,可知B是氢氧化钙。与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沉淀为硫酸钡。【解答】BD能使酚酞变红,说明BD呈碱性。向BD中通入二氧化碳,B中产生浑浊,可知B是氢氧化钙,D仍澄清,所以是苛性钠,即氢氧化钠。C能和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可知C是稀硫酸,则A是稀盐酸。23.(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是小金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装置,小球从斜面上静止释放,沿斜面滚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弹簧,完成三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组别 甲 乙 丙小球质量/克 4 16 4小球下滑高度/厘米 5 5 ?弹簧的最大压缩长度/厘米 4 8 8(1)实验甲、乙中,小球从斜面同一位置静止释放,目的是 。(2)本实验通过 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3)根据实验甲、乙,可得出的结论是 。(4)根据实验数据,实验丙中小球下滑的高度为 厘米。【答案】(1)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2)比较弹簧被压缩长度(3)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4)10【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2)根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分析;(3)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速度,找出相同的量和变化的量,分析得出动能大小与变化量的关系,据此得出结论;(4)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弹簧压缩的长度扩大的倍数与小球的质量扩大的倍数、小球滚下的高度扩大的倍数的关系,据此推测实验丙中小球的下滑高度。【解答】(1)对比甲图和乙图,小球质量m甲<m乙,质量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2)根据转换法,通过比较弹簧被压缩程度来比较小球到达水平面时动能的大小,这是转换法的应用;(3)分析比较甲和乙两组实验可知,小球的质量不同,从斜面下滑的高度相同,下滑到水平面时速度相同,故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乙中小球质量大,弹簧被压缩程度大,由转换法,可得结论: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4)比较表格中甲、乙数据可知小球的质量扩大4倍,滚下的高度相同,弹簧压缩的长度扩大4倍,说明小球动能大小与小球质量成正比;比较表格中甲、丙两组数据可知小球的质量相同,弹簧压缩的长度扩大4倍,则小球滚下的高度扩大2倍,所以小球滚下的高度为5cm×2=10cm。故答案为:(1)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2)比较弹簧被压缩长度;(3)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4)10。24.(2024九上·金华期中)实验课上,小科发现一瓶久置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的瓶口有白色粉末。在老师指导下,小科对该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研究。[猜想与假设]猜想I;白色粉末是碳酸钠。猜想Ⅱ: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钠。猜想Ⅲ:白色粉末是 。[查阅资料]CaCl2溶液、Ca(NO3)2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取白色粉末溶于水形成溶液A,设计如下实验:⑴由上述实验可知,猜想 肯定不成立。⑵适合操作③的X溶液是 (填字母序号)。A.CaCl2溶液 B.Ca(OH)2溶液 C.Ba(OH)2溶液⑶操作④需要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 。【答案】碳酸钠和氢氧化钠;Ⅱ;A;烧杯或漏斗或玻璃棒【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来猜想,即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和全部变质;(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生成沉淀的气体肯定是二氧化碳,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肯定是碳酸钠;(3)操作③的目的是除去钠,并检验溶液是否呈碱性来判断是否有氢氧化钠存在,则在操作时不能加入碱性物质,从而引入氢氧根离子;(4)根据过滤操作选择玻璃仪器。【解答】猜想III:该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氧氧化钠,还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即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1)操作①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气体,该气体可以使澄漘石灰水变街虫,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猜想II肯定不正确 ;(2)操作 ③中滴加过量x溶液的目的是为了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完全除去同时生成中性的物质,防止后续对氧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氯化钙和硝酸钙都可以将碳酸钠除去,同时生成中性的氯化钠和硝酸钠,而氧氧化钙、氧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碱性性的氧氧化钠,故选A:(3)操作④是将沉淀和溶液进行分离,所以是过滤操作,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或漏斗、玻璃棒。25.(2024九上·金华期中)为了比较两种燃料的热值,小金采用如图甲所示的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烧杯内水的初温和质量相同,实验中忽略热量损失。(1)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杯底,则测量的温度值 (“偏大”、“偏小”或“不变”)。(2)实验中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根据 来比较放出热量的多少。(3)小金选用了燃料a和燃料b进行实验。当燃料燃尽后,小金根据各个时刻烧杯中的水温,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则可初步判断燃料 的热值大。(4)另一组的小华也用图甲的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并重新在烧杯内加入初温和质量相同的水,在燃料烧完后也画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丙图像,燃料1和燃料2的热值之比为 。【答案】(1)偏大(2)温度计上升的示数(3)B(4)8:3【知识点】热量的计算;燃料的热值【解析】【分析】玻璃泡碰到杯底,测量的温度值偏大,用烧杯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来比较放出热量的多少,根据热量计算公式计算吸收的热量之比,根据热值公式计算热值。【解答】(1)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杯底,由于杯底的温度较高,则测量的温度值偏大。(2)由于实验中不能直接观察到燃料放出热量的多少,所以实验中运用转换法,用烧杯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来比较放出热量的多少。(3)由图乙可知,燃料燃尽后,燃料b能使烧杯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更大,所以燃料b放出热量更多,故燃料b的热值大。(4)由图丙可知,燃料1使水温度升高到100℃,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水在5min内,温度由20℃升高到100℃,温度升高80℃,燃料2使水温在15min内,温度由20℃升高到80℃,则燃料2使水温在5min内,升高20℃;则在5min内,两套装置中的水吸收热量之比则在5min内,两套装置中的燃料放出热量之比为4∶1,在5min内,燃料1只燃烧总质量的,燃料2只燃烧总质量的,则燃料1和燃料2的热值之比。26.(2024九上·金华期中)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可能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某中学兴趣小组从污水中取样想对其成分进行验证:(1)若要用pH试纸测定该河水的酸碱度其正确的操作方法 (2)要证明污水中是否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写出简单的验证方案如表.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①取样加入足量硝酸溶液 ②取步骤1中反应后的溶液加足量的 溶液 ③过滤 ④在滤液中,滴加 溶液 有气泡 有白色沉淀 含有碳酸钠 含有硫酸钠含有氯化钠【答案】(1)用玻璃棒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所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2)硝酸钡;硝酸银;白色沉淀【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测量pH值时,试纸不需要润湿。(2)涉及的方程式为:,。【解答】(1)使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值时,要用玻璃棒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所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能将试纸放进待测液中。(2)由表中数据可知,步骤②得出的结论是存在硫酸钠,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加入的是钡盐,为了不引入其它离子造成干扰,所以添加的是硝酸钡。接着步骤④检测的是氯离子,可知添加的试剂为硝酸银,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27.(2024九上·金华期中)“笔墨书香”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或短时间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猜想与假设)猜想1:在常温下不能反应,在加热条件下也不能反应;猜想2:在常温下不能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实验与现象)步骤1:将一小块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浓硫酸,无明显现象;步骤2:加热该试管,铜片上有气泡生成,并闻到刺激性气味;步骤3:检验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步骤4:立即停止加热;步骤5:将试管中的残液慢慢倒入少量水中,溶液呈蓝色。(1)(结论与解释)Ⅰ:上述两个猜想中,猜想 是正确的;(2)Ⅱ: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SO2,立即停止加热是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SO2;(反思与评价)步骤5中,从安全角度考虑 (填能或不能)将水倒入剩余液体中。(3)小明觉得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设计了如图甲和乙所示的两个改进装置,你认为甲和乙两装置中,更合理的是 装置,理由是 。【答案】(1)2(2)不能(3)乙;用氢氧化钠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可防止污染空气【知识点】浓硫酸的稀释;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含有铜离子的溶液呈蓝色,可知铜单质参与反应。(2)根据浓硫酸稀释时,要将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可知,不能将水之间加入到剩余液体中。(3)有毒气体不能直接释放到空气中,要进行尾气处理。【解答】(1)将残液加入到水中,溶液变蓝,说明有铜离子,可知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可知猜想二是正确的。(2)剩余液体中可能含有浓硫酸,浓硫酸遇水剧烈放热,可知不能直接将水倒入到剩余液体中。(3)二氧化硫有毒,会造成空气污染,应进行尾气处理,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被氢氧化钠吸收,所以乙更合理。28.(2024九上·金华期中)高压起重气垫是一种适合于地震救灾的起重工具.它由如图甲所示的高压气瓶、气管、阀门与气垫连接而成.起重时,气垫放入重物与地面的间隙之间,由高压气瓶向气垫内充气,气垫在短时间内可把重物举起一定高度.(1)高压气瓶向气垫内充气时,气瓶内的气体温度 ,内能 。(2)图乙中,质地均匀的长方体石板长为2m、重为6×104N.当气垫内最高气压比外界高106Pa时,石板恰好被顶起,此时气垫和石板的接触面是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气垫恰好顶起石板时,气垫的中心至少离石板右端的支点O的距离是多少?【答案】(1)降低;减少(2)解:F1=pS=106Pa×0.2m×0.2m=4×104N根据F1L1=F2L2得:答:气垫的中心至少离石板右端的支点O的距离为1.5m。【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1)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气体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2)压力等于压强乘以受力面积,先计算出压力,再结合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解答】(1)向气垫冲气,气瓶内的气体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29.(2024九上·金华期中)小乐用如图甲所示的药品进行如图乙所示的酸和碱的反应,烧杯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丙所示。(1)根据图丙可知,图乙所示的胶头滴管中的溶液是 。(2)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3.65%盐酸(2)解: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的质量为x2HCl+Ba(OH)2═BaCl2+2H2O73 208200g×3.65% xx=20.8g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20.8g。【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200g,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1)图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到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变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于中,图甲胶头滴管中溶液是稀盐酸。30.(2024九上·金华期中)某新型太阳能汽车动力完全由安装在车顶的电池板收集的太阳能提供。汽车 (包括乘务人员)的质量为 1.2t,接收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为 8m2。(1)如汽车匀速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为车重的 0.02 倍,则汽车牵引力为多大?(2)当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恒定功率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求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20s的时间内,牵引力一共做了多少功?(3)若汽车吸收的太阳能有40%转化为机械能,则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为多少?【答案】(1)汽车所受的重力为:G=mg=1.2×103kg×10N/kg=1.2×104N,汽车所受阻力为:f=0.02G=0.02×1.2×104N=240N,因为汽车匀速行驶,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牵引力F=f=240N;(2)由图乙可知,汽车匀速行驶时,v=15m/s,则汽车的恒定功率为:P=Fv=240N×15m/s=3600W;汽车在0~20s内牵引力做的功为:W=Pt=3600W×20s=7.2×104J;(3)由题可知,汽车获得的机械功率为:P机=3600W,太阳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的辐射总功率为:,太阳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知道太阳能汽车的质量,根据G=mg求出重力,根据重力和阻力的关系求出阻力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据平衡力条件求出汽车牵引力;(2)汽车在10~20s内做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牵引力等于阻力,利用P=Fv可求汽车的恒定功率,再根据W=Pt可求汽车在0~20s内牵引力做的功;(3)根据可求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的辐射总功率,用总功率除以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得出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31.(2024九上·金华期中)往125.8克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8%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回答:(1)ab段溶液pH的变化为 ;(2)ab反应至c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答案】(1)由小变大(2)解:8%的氢氧化钠150克,则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m质=150克×8%=12克,由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氯化钠的关系,设氯化钠的质量为xNaOH----NaCl4058.512克x·x=17.55克与MgCl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100克×8%=8克,设生成氢氧化镁质量为y2NaOH+MgCl2=2NaCl+Mg(OH)2↓80588克yy=5.8克质量分数为【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ab段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bc段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结合方程式进行分析。(2)向利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分别求解ab段和bc段消耗氢氧化钠溶质的质量,由质量守恒定律结合方程式计算氯化钠的质量,即为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等于所加物质的质量减去沉淀的质量。【解答】(1)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钠,酸碱优先反应,可知ab段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稀盐酸逐渐减少,酸性减弱,pH逐渐变大。32.(2024九上·金华期中)如图,木块以一定的速度滑过A,B点,到C点滑出下落至D点。A和B,C和D之间的垂直距离均为h且AB=BC(AB、BC两个面粗糙程度相同)。若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假定木块滑下AB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则对木块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变化的分析,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动能,请画出AB、BC、CD段动能的变化曲线并说明理由。【答案】解:AB段:木块滑下AB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则木块的动能不变;BC段:由于克服BC段摩擦做功,导致动能减小;CD段: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根据功能关系可知,AB段:Gh=f1sAB,BC段:△Ek减=f2sBC,CD段:△Ek增=Gh,由于f1<f2,所以f1sAB<f2sBC,即Gh<△Ek减,所以△Ek增<△Ek减,即增加的动能比减少的动能少,所以落至D点瞬间的速度小于B点时的速度。【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1)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2)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即质量越大、高度越大,则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3)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当不计空气阻力和摩擦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解答】AB段:木块滑下AB斜面时重力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则木块的动能不变;BC段:由于克服BC段摩擦做功,导致动能减小;CD段: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根据功能关系可知,AB段:Gh=f1sAB,BC段:△Ek减=f2sBC,CD段:△Ek增=Gh,由于f1<f2,所以f1sAB<f2sBC,即Gh<△Ek减,所以△Ek增<△Ek减,即增加的动能比减少的动能少,所以落至D点瞬间的速度小于B点时的速度。如下图所示: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试卷(创新)(学生版).docx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试卷(创新)(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