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七下第三单元《1812序曲+第一交响序曲》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七下第三单元《1812序曲+第一交响序曲》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812序曲
第一交响曲
聆听《1812序曲》《第一交响序曲》,感受管弦乐丰富的音色层次与戏剧性张力,能辨识两首序曲中节奏型态、力度对比等音乐要素。
通过打击乐器或身体律动,表现《1812序曲》中“炮火”“钟声”等音响效果,体验音乐中的冲突与胜利场景。
结合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设计音乐与多媒体结合的创意展演方案,深化对音乐叙事功能的理解。
分析《第一交响序曲》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如旋律调式、节奏特点),感悟中国交响乐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课堂导入
如果这些文物会‘说话’,它们会讲述怎样的故事?
作曲家又如何用交响乐为它们‘配音’?
1812序曲
第一交响曲
请听演奏,初步了解序曲。
作品介绍
本作品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为纪念1812年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最终赢得胜利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表现了俄国人民奋起反抗保家卫国的雄伟气魄。
作者介绍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其创作涉及广泛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代表作品有《天鹅湖》《第一钢琴协奏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作为19世纪俄罗斯浪漫乐派巅峰代表,他打破了西方对古典音乐的话语垄断,其作品被学界视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音乐化呈现”。剑桥大学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莫斯科音乐学院以其名字命名,三大芭蕾舞剧至今仍是全球剧院上演率最高的经典剧目。他的创作深刻影响了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后辈作曲家,并成为电影、戏剧等跨媒介艺术的重要灵感来源(如迪士尼《幻想曲》对《胡桃夹子》的视觉重构。
我们接下来继续欣赏柴可夫斯基的《1818序曲》。
大家知道什么是序曲吗?
技术突破:贝多芬将序曲提升至交响乐高度,赋予其哲学深度。
文化符号: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中的《马赛曲》与俄罗斯民歌对决,成为民族精神的音乐图腾。
是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
序曲不仅是音乐戏剧的“开场白”,更成为交响诗的前身 (如李斯特《塔索》由序曲发展而来)。其发展史反映了音乐从服务戏剧到独立表达的演变,例如:
序曲
序曲
历史时期 作曲家 音乐特点 代表作品
古典主义时期 沃尔夫冈 阿玛多伊斯 莫扎特 旋律明快活泼,节奏轻盈,常以音乐主题暗示剧情的喜剧性或情感基调。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古典主义时期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 音乐风格庄严宏大,主题充满力量与戏剧性,擅长通过音乐表达英雄主义、斗争精神或深刻情感。 《费德里奥》序曲
浪漫主义时期 费利克斯 门德尔松 结构自由灵活,注重情感渲染与诗意幻想,旋律优美且富有画面感,常融入文学或自然意象。 《仲夏夜之梦》序曲
浪漫主义时期 彼得 伊里奇 柴可夫斯基 音乐气势磅礴,戏剧性强烈,擅长通过宏大的管弦乐编制和复杂的和声表现情感冲突或历史叙事,常结合特定场景或事件。 《1812 序曲》
再听序曲,思考问题:
1.通过聆听乐曲,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2.作品的情绪是怎样的?
3.旋律有什么特点?
本首作品采用了大型管弦乐队和合唱团的演奏方式,将战争的激烈和紧张感完美地展现出来。
整首乐曲中,鼓点声音如同战鼓擂响,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乐曲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曲调,有的部分凄美悠扬,有的部分激昂豪迈。
整个乐曲的结构严谨,每个部分之间相互衔接紧密,音乐的发展逻辑清晰。
1812序曲
再听序曲,思考问题:
4.序曲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5.由几部分组成?
《1812序曲》采用奏鸣曲式 (Sonata Form)为基础框架,同时融合标题音乐的叙事性,全曲时长约15-16分钟。其结构可分为五个核心部分:
序奏(引子)
主题部(主部与副部主题)
发展部
再现部
尾声
《1812序曲》中用到了什么乐器?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乐器分类 具体乐器 作用/表现场景
木管组 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英国管、大管(巴松管) 演奏俄罗斯民歌(如《在门前的榆树上》),展现田园氛围和民族生命力;英国管用于序奏的宗教主题
铜管组 圆号(法国号)、小号、短号、长号、低音长号、大号 铜管强奏《马赛曲》象征法军侵略;再现俄罗斯国歌《天佑沙皇》或《光荣颂》表现胜利;长号制造战争压迫感
弦乐组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小提琴快速颤音表现战前紧张;中提琴与大提琴六声部演奏东正教圣咏;低音提琴强化战争的低频轰鸣
打击乐组 定音鼓、军鼓、大鼓、钹、三角铁、铃鼓 定音鼓模拟炮火节奏;军鼓象征征兵动员;钹和三角铁点缀民间舞蹈;大鼓强化战争动态
特殊音效乐器 真实加农炮、教堂钟声(管钟或排钟)、榴弹炮(效果器)、军乐队(附加编制) 终章的11响炮声象征胜利;钟声与铜管齐鸣表现神圣凯旋;军乐队强化庆典氛围
其他改编乐器 管风琴、合唱团(含童声) 部分改编版加入人声合唱圣咏(如尼姆·雅尔维版),或替换国歌旋律(苏联时期用《光荣颂》替代《天佑沙皇》)
第一交响曲
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另一首序曲:
作品介绍
《第一交响序曲》是作曲家关峡根据歌剧《悲怆的黎明》的音乐于2003年12月重构而成。作品为带有引子的复三部曲式,乐曲以史诗般的音乐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满怀激情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营造出漫漫岁月中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
作者介绍
关峡(1957年6月—),当代中国著名作曲家,出生于河南开封,满族人。他自幼学习小提琴和二胡,198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校期间,其作品《大提琴狂想曲》获美国齐尔品作曲比赛二等奖,《第一弦乐四重奏》获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比赛二等奖,展现了早期创作才华。
关峡的作品以旋律性强、情感浓烈著称,擅长通过管弦乐营造戏剧性张力。例如:
在《第一交响序曲》中,铜管乐与打击乐构建战争般的激烈冲突,弦乐则承担抒情与叙事功能,形成强烈对比;
其影视配乐注重主题动机的简洁性与重复性,使音乐易于传播并引发共鸣。
再听序曲,思考:各部分的音乐演奏有什么特点?
引子:弦乐以波浪式音型铺垫背景,四支圆号以
同度音程由弱至强奏出号角主题,随后小号、长号与
大号以卡农式进入,配合定音鼓的强力节奏,营造出
中国革命历程中前赴后继的壮烈场景。
主部主题(A段) :弦乐从高音区级进下行,旋律宽
广且富有歌唱性,四度、六度音程跳跃象征中华民族
的昂扬精神(D大调)。
发展部(B段) :钢琴作为领奏乐器,旋律抒情委婉,乐队织体简约平缓,表现对艰难人生的无怨无悔之情。
中部(插部) :在鼓声与铜管变奏中展开激烈斗争,随后由小提琴独奏开启柔美主题(F大调),木管与弦乐交织如星辰闪烁,象征希望与力量的复苏。
再现部(A'段) :交响乐队以恢弘气势重现主部主题,嘹亮的小号对位旋律与弦乐交织,倾诉生命的坚韧与崇高。
第一交响曲
乐器组 主要乐器 功能与表现
木管组 短笛、长笛(2支)、双簧管(含英国管)、单簧管(bB调)、大管(2支) 短笛强化高音区亮度,双簧管与单簧管交替演奏抒情旋律,英国管在插部中增添忧郁色彩
铜管组 圆号(4支)、小号(3支)、长号(次中音、低音各1支)、大号(1支) 圆号主导引子与主题变奏,小号在再现部奏出对位旋律,长号与大号强化低音声部的厚重感
打击乐组 定音鼓、钹(吊钹与钹片)、大鼓、三角铁、小军鼓、大锣 定音鼓主导节奏张力,三角铁与小军鼓在插部中点缀灵动感,大锣强化尾声的史诗性
弦乐组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弦乐贯穿全曲,主部主题由小提琴主导,大提琴与低音提琴铺垫和声基础,中提琴在插部中与小提琴对话
色彩性乐器 钢琴、竖琴 钢琴在发展部独奏抒情主题,竖琴在插部中模仿流水般的音型,增强音乐的梦幻感
拓展提升
请欣赏《悲怆的黎明》里的另一首歌曲,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程,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在音乐中触摸历史的脉搏——从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隆隆炮火到关峡《第一交响序曲》的磅礴史诗,两首跨越时代的交响杰作以音符书写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铜管与定音鼓的对抗,再现了俄法战争的壮烈与胜利的礼赞,教会我们聆听音乐如何用《马赛曲》的变形象征侵略者的溃败;后者则以弦乐与圆号的交织,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时代激情的燃烧,主部主题的宽广旋律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精神图腾”。
课堂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