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10.1 认识民法典政治认同:感知民法典的实施的意义,初步树立"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法治观念:感受《民法典》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民法典的认同感和敬畏感,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民法典,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重点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树立法治意识。难点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我们从事民事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民法典保护我们的哪些权利?导入新课胎儿继承权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16条,胎儿在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民事权利中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例如上海某大学生将遗产捐赠红十字会的遗嘱案例中,明确自然人可自由处分个人财产 出生前:权利起点前移虚拟财产继承 :安徽淮南市公益诉讼案件中,明确出售微信号需承担侵权责任,呼应民法典对虚拟财产的保护原则 ; 冲动消费维权 :直播打赏、游戏充值等行为,民法典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追回大额消费 。成年初期:数字时代权益守护 离婚冷静期 :民法典新增离婚冷静期制度,防止冲动离婚; 共有财产管理 :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有财产时,民法典明确另一方可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婚姻家庭:自由与责任的平衡居住权入法 :民法典规定居住权人可合法占有、使用他人住宅,破解“以房养老”困局; 意定监护制度 :老人可自主选择监护人,保障晚年生活自主权 老年生活:居住权与养老保障数字遗产管理 :民法典明确网络账号、虚拟财产可被继承; 高空抛物追责 :民法典第1254条明确高空抛物责任划分,物业未尽责需担责身后权益:财产与人格权延伸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1.民法典的含义探究与分享早晨 :外卖迟到,平台用“算法免责”遭拒(→第496条:格式条款公平原则) 午后 :老人被忽悠买保健品,子女依法追回全款(→第148条:欺诈可撤销合同) 深夜 :邻居装修扰民,物业不作为被追责(→第286条:业主共同管理权)“24小时:民法典如何守护普通人?”思考: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1)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2)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2.民法典的作用探究与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3.民法典的道德底蕴4.民法典的基本原则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课堂小结民法典的含义法律保障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民法典的作用民法典的道德底蕴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练习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这说明民法典( )①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②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③只规定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④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练习现实生活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时有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有助于解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民法典( )A.彰显社会公德,符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B.唤起社会良知,鼓励人们无条件地予以救助C.更好地保护了侵权人的合法权益D.进一步弘扬了团结友善的中华传统美德A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下列做法正确诠释了民法典诚信原则的是( )①中学生陈某为兑现帮同学搞钱玩游戏的承诺而拦路抢劫②小丽答应小红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绝对保护小红的隐私③商家在客户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补发了交易中漏发的货物④吴某用十年时间兑现了为儿子偿还生前所欠债务的承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练习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对于这些基本原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这些原则是我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指南B.平等原则就是指在民事活动中男女平等C.诚信原则兼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双重特性D.民事活动违背公序良俗没关系,不违法是底线C练习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这部民法典被称为“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从胎儿期到去世后遗体捐献,人生的每一步几乎都浓缩在里面。我们一生的每一个民事行为基本都与民法典相关。这说明( )①在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②要发自内心敬畏法律,将法律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③民法典是我国最科学、最完备的法律④民法典的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大进步,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D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