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1 机械运动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2.测量长度的工具为( )A.刻度尺 B.打点计时器C.电子天平 D.钟表3.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为:12.38cm,12.37cm,12.38cm,12.22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A.12.38cm B.12.365cm C.12.36cm D.12.37cm4.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一诗中写到“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是运动的 B.“云不动”是以两岸“飞花”为参照物C.以“云”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为参照物二、填空题5.如下图所示,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___________cm;图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_s。6.为了减少测量时产生的误差,一般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同一物体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5.2mm、27.2mm、25.3mm,其中明显记录错误的是___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去掉错误的数据,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_mm。7.见过晕车的,也见过晕船的,但是“晕海”的还真是第一次见,“晕海”是什么体验?如图所示的这个女孩看到大海后站立不稳,前后摇晃,她的这个表现就是晕海。女孩之所以站立不稳,主要是她以______为参照物的;如果以海岸为参照物,女孩还会发生“晕海”吗?______。8.元旦假期,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快速的向后“飞去”,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同时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此时汽车的速度是______km/h,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三、实验题9.如图为小亮在做“长度的测量”实验:(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______cm;(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圈,则纸带厚度是______(选填“A”或“B”)。A.B.10.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时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cm 26 ______ ______时间t/s ______ 4 ______平均速度v/(cm/s) ______ ______ 15(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由甲至乙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小车由甲至丙的速度,为什么______。(3)写出会使得平均速度测量误差偏大的两个原因______、______。四、计算题11.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求:(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2)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12.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表。车次 萍乡北站 南昌西站 运行距离G1346 08:38 09:40 360kmG1692 08:49 10:00 360kmG1482 09:11 10:31 360km(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专题01 机械运动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答案】B【解析】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以避免的,故A错误;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C.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以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C错误;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只能减小误差,不可以消除误差,故D错误。故选B。2.测量长度的工具为( )A.刻度尺 B.打点计时器C.电子天平 D.钟表【答案】A【解析】A.刻度尺测量长度,故A符合题意;B.打点计时器可以间接测量速度, B不符合题意;C.电子天平测量质量,故C不符合题意;D.钟表测量时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为:12.38cm,12.37cm,12.38cm,12.22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A.12.38cm B.12.365cm C.12.36cm D.12.37cm【答案】A【解析】四次测量结果中,“12.22cm”与其它三次相差较大,是错误的,应舍去,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l=12.38cm故选A。4.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一诗中写到“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是运动的 B.“云不动”是以两岸“飞花”为参照物C.以“云”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为参照物【答案】D【解析】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与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A错误;B.云与诗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云不动”是以诗人为参照物的,故B错误;C.以“云”为参照物,船与云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C错误;D.以两岸为参照物,云与诗人的位置都在改变,且向东运动,故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5.如下图所示,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___________cm;图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_s。【答案】 1.00 228.7s【解析】[1]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时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cm即为圆筒的直径d=3.00cm-2.00cm=1.00cm[2]图乙中,秒表的内盘指针为分针,在3~4之间,接近4,读数为:3min;秒表的外盘指针为秒针,读数为48.7s,所以此时秒表的读数是3min48.7s=3×60s+48.7s=228.7s6.为了减少测量时产生的误差,一般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同一物体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5.2mm、27.2mm、25.3mm,其中明显记录错误的是___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去掉错误的数据,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_mm。【答案】 27.2mm 25.2【解析】[1]由题意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所记录的测量数据应该准确到毫米位,而数据27.2mm与其它数据的偏差过大,所以27.2mm这个记录数据是错误的。[2]长度测量的结果是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所以该物体的长度为7.见过晕车的,也见过晕船的,但是“晕海”的还真是第一次见,“晕海”是什么体验?如图所示的这个女孩看到大海后站立不稳,前后摇晃,她的这个表现就是晕海。女孩之所以站立不稳,主要是她以______为参照物的;如果以海岸为参照物,女孩还会发生“晕海”吗?______。【答案】 海洋 不会【解析】[1][2]女孩以海洋为参照物,她是运动的,所以会站立不稳;如果以海岸为参照物,女孩是静止的,她将不会发生“晕海”。8.元旦假期,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快速的向后“飞去”,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同时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此时汽车的速度是______km/h,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答案】 自己 90 45【解析】[1]小明看到路边的小树快速的向后“飞去”,是以自己为为参照物,小树的位置相对于自己发生了变化,故小树是运动的。[2]速度表盘的分度值为5km/h,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3]汽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三、实验题9.如图为小亮在做“长度的测量”实验:(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______cm;(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圈,则纸带厚度是______(选填“A”或“B”)。A.B.【答案】 1.50 B【解析】(1)[1]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左侧与1.00 m对齐,右侧与2.50cm对齐,则圆的直径是(2)[2]如图可知,纸带绕了n圈的厚度为,因此纸带厚度为。10.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时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cm 26 ______ ______时间t/s ______ 4 ______平均速度v/(cm/s) ______ ______ 15(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由甲至乙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小车由甲至丙的速度,为什么______。(3)写出会使得平均速度测量误差偏大的两个原因______、______。【答案】 64.0 90.0 2 6 13 16 小于 小车沿斜面往下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先释放小车后计时 小车未静止释放【解析】(1)[1] [2] [3] [4] [5] [6]由图可知,小车从甲到乙走的距离s1=26.0cm,用的时间t1=6s-4s=2s则小车从甲到乙的速度小车从乙到丙走的距离s2=65.0cm-1.0cm=64.0cm用的时间t2=4s,则小车从乙到丙的速度小车从甲到丙走的距离s=91.0cm-1.0cm=90cm用的时间t=10s-4s=6s则小车从甲到丙的速度(2)[7] [8]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由甲到乙的速度小于甲到丙的速度,因为小车沿斜面往下运动速度越来越快。(3)[9] [10]根据知,当先释放小车后计时或小车未静止释放等会导致时间测量偏小,从而造成测量结果偏大。四、计算题11.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求:(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2)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答案】(1)100km/h;(2)0.7h【解析】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s=120km﹣70km=50km则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100km/h(2)由得,从B地到达南宁的时间答:(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2)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0.7h。12.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表。车次 萍乡北站 南昌西站 运行距离G1346 08:38 09:40 360kmG1692 08:49 10:00 360kmG1482 09:11 10:31 360km(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答案】(1)G1482车次;(2)270km/h。【解析】解:(1)由图知,s=30km,限速v=60km/h,驾车到萍乡北站所用的最少时间他们8:20开车出发,到达萍乡北站的时间为8:50,由于到站时火车G1692已出发,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爷孙俩只能赶上G1482车次;(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乘坐G1482到达南昌所用时间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答:(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爷孙俩最快能赶上G1482车次;(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70km/h。专题01 机械运动一.停表如何读数?【方法技巧】首先明确停表里面小圈的指针是分针,读数是多少min,外面大圈的指针是秒针,秒针转一圈就是一分钟,读数是多少s。读数时首先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数值是多少才能准确无误读数。如在图1中,小表盘每一格表示0.5min;大表盘每一小格表示0.1s;小表盘的指针在3min到4min之间,读作3min;大表盘的指针在38s和38.5s之间,读作38.3s。因此,停表读数为3min38.3s。图1【典例剖析】如图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____s。二.刻度尺测长度时如何正确读数?【方法技巧】关键点有两个:①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起始刻度不为零,读数时应减去前面的刻度。【典例剖析】如图所示,测得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三.如何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方法技巧】为了减小误差,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平均值保留小数的位数仍应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即与测量值保留小数的位数一致)。实际求解平均值的位数通常会比测量值的位数多,此时计算平均值时,其位数要比测量值的位数多取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法”去掉它。测量时若存在错误数据时,应该先去掉错误数据,再求平均值。【典例剖析】测物体长度实验中,测得物理课本长为25.75cm、25.55cm、25.74cm、25.76cm。由此可知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和物理课本长为( )A.1cm、25.75cm B.1mm、25.75cm C.0.1mm、25.55cm D.1dm、25.65cm四.如何解答与参照物有关的问题?【方法技巧】物体被选作参照物,我们就视它为静止.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或怎样改变;反之,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时,就应该看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相对于谁的位置在变化(或不变),谁就是该运动物体(或静止物体)的参照物。【典例剖析】李明同学第一次乘火车旅行,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李明只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他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李明是以________参照物,他妈妈是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从而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列车加速出站_______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机械运动。五.如何理解和计算平均速度?【方法技巧】平均速度不等同于速度的平均值,它是用来粗略地描述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但不能精确地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即不知物体何时加速、何时减速、是否中途停留;且平均速度是针对于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而言的。求平均速度一定要注意是对应的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路程和时间一定要对应.无需考虑其中的细节问题。【典例剖析】1.为积极践行“绿色 共享”的理念,市民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共享单车”出行。小明某次扫码后骑行,以骑车的小明为参照物,单车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骑行结束,归还单车之后,系统会自动向小明的手机发送一条如图所示的短信,据此可以算出小明骑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假如小明与一个跑步者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可知小明的速度更快,你是通过______得出结论的。2.(双选题)下图是小明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拍摄到的同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小明对照片进行了分析:他从A点起始,用刻度尺依次测量小球运动到各点时到A点的距离s,并记录在图下方的表格中。位置 A点 B点 C点 D点 E点 F点s/cm 0 4.4 7.8 10.2 11.6 12.0小明得出的以下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A.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球从B点运动到E点,通过的路程是7.2cmC.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10cm/sD.小球在E、F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小六.如何解答运动图像问题?【方法技巧】首先弄清两个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及相应单位;其次根据图像信息分析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如何变化;最后选取已知数值的坐标点,利用速度公式或变形公式求解。若是在s-t图像的同一坐标轴内包含两个物体的运动图像,若定性比较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时,通过向时间轴(或路程轴)做垂线,利用控制变量法选取两个图像时间(或路程)相同时比较路程(或时间)大小求解。【典例剖析】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在这6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无论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都是静止C.物体在0~2s内和4~6s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0~6s内的平均速度为5m/s专题01 机械运动一.停表如何读数?【方法技巧】首先明确停表里面小圈的指针是分针,读数是多少min,外面大圈的指针是秒针,秒针转一圈就是一分钟,读数是多少s。读数时首先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数值是多少才能准确无误读数。如在图1中,小表盘每一格表示0.5min;大表盘每一小格表示0.1s;小表盘的指针在3min到4min之间,读作3min;大表盘的指针在38s和38.5s之间,读作38.3s。因此,停表读数为3min38.3s。图1【典例剖析】如图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____s。【答案】64【解析】由图可知,小表盘的单位是min,分度值为0.5min,其指针介于1和2之间,故其示数为1min=60s大表盘的单位是s,分度值为0.1s,因为小表盘的指针未超过二分之一刻度,所以大表盘的读数按小于30的刻度读数,故其示数为4s,则该停表的读数为60s+4s=64s二.刻度尺测长度时如何正确读数?【方法技巧】关键点有两个:①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起始刻度不为零,读数时应减去前面的刻度。【典例剖析】如图所示,测得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答案】4.63【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3.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7.63cm刻度线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7.63cm-3.00cm=4.63cm三.如何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方法技巧】为了减小误差,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平均值保留小数的位数仍应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即与测量值保留小数的位数一致)。实际求解平均值的位数通常会比测量值的位数多,此时计算平均值时,其位数要比测量值的位数多取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法”去掉它。测量时若存在错误数据时,应该先去掉错误数据,再求平均值。【典例剖析】测物体长度实验中,测得物理课本长为25.75cm、25.55cm、25.74cm、25.76cm。由此可知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和物理课本长为( )A.1cm、25.75cm B.1mm、25.75cm C.0.1mm、25.55cm D.1dm、25.65cm【答案】B【解析】对于测量值“25.75cm、25.55cm、25.74cm、25.76cm”,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比较测量结果可以看出:25.55cm与其它数值相比,准确值不同,所以是错误的,应该去掉;物体的长度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四.如何解答与参照物有关的问题?【方法技巧】物体被选作参照物,我们就视它为静止.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或怎样改变;反之,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时,就应该看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相对于谁的位置在变化(或不变),谁就是该运动物体(或静止物体)的参照物。【典例剖析】李明同学第一次乘火车旅行,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李明只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他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李明是以________参照物,他妈妈是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从而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列车加速出站_______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机械运动。【答案】 另一辆列车 站台 属于【解析】[1]李明乘坐的火车相对于另一辆列车产生了位移是运动的,所以李明是以另一辆列车为参照物。[2]列车相对于站台没有发生位置,是静止的,所以他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3]列车加速出站,列车相对于车站的位置随着时间在变化,所以属于机械运动。五.如何理解和计算平均速度?【方法技巧】平均速度不等同于速度的平均值,它是用来粗略地描述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但不能精确地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即不知物体何时加速、何时减速、是否中途停留;且平均速度是针对于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而言的。求平均速度一定要注意是对应的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路程和时间一定要对应.无需考虑其中的细节问题。【典例剖析】1.为积极践行“绿色 共享”的理念,市民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共享单车”出行。小明某次扫码后骑行,以骑车的小明为参照物,单车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骑行结束,归还单车之后,系统会自动向小明的手机发送一条如图所示的短信,据此可以算出小明骑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假如小明与一个跑步者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可知小明的速度更快,你是通过______得出结论的。【答案】 静止 3 小明骑完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解析】[1]单车相对于小明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骑车的小明为参照物,单车是静止的。[2]小明骑行的平均速度[3]由图可以看出,小明骑完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根据可知,小明的速度更快。2.(双选题)下图是小明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拍摄到的同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小明对照片进行了分析:他从A点起始,用刻度尺依次测量小球运动到各点时到A点的距离s,并记录在图下方的表格中。位置 A点 B点 C点 D点 E点 F点s/cm 0 4.4 7.8 10.2 11.6 12.0小明得出的以下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A.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球从B点运动到E点,通过的路程是7.2cmC.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10cm/sD.小球在E、F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小【答案】BD【解析】A.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若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B、BC、CD、DE、EF之间的距离应该相等,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距离不相等,所以A到F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根据表格可知,小球从B点到E点通过的路程为10.2cm和4.4cm之差,通过的路程是7.2cm,故B正确;C.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D.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当时间相同时,速度和路程成正比,因为E、F两点间的路程最小,所以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小,故D正确。故选BD。六.如何解答运动图像问题?【方法技巧】首先弄清两个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及相应单位;其次根据图像信息分析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如何变化;最后选取已知数值的坐标点,利用速度公式或变形公式求解。若是在s-t图像的同一坐标轴内包含两个物体的运动图像,若定性比较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时,通过向时间轴(或路程轴)做垂线,利用控制变量法选取两个图像时间(或路程)相同时比较路程(或时间)大小求解。【典例剖析】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在这6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无论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都是静止C.物体在0~2s内和4~6s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0~6s内的平均速度为5m/s【答案】D【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根据图像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即速度为0;由图像可知,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较其大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AB.由s—t图像可知,在2 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即速度为0,则物体在这6s内做变速运动,若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则该物体是运动的,故AB错误;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10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30m 10m=20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D.物体在0~6s内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中考物理临考解题技法速练--专题01 机械运动(习题精选练习)(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物理临考解题技法速练--专题01 机械运动(习题精选练习)(解析版).docx 2025年中考物理临考解题技法速练--专题01 机械运动(方法与技巧)(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物理临考解题技法速练--专题01 机械运动(方法与技巧)(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