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物理临考解题技法速练--专题03 物态变化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物理临考解题技法速练--专题03 物态变化 (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03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如图所示的物理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厨房蒸笼旁的“白气” B.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
C.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 D.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
3.铺设柏油马路时,需要把沥青由固态熔化成液态。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这一过程的是(  )
A. B.
C. D.
4.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
A.B.C.D.
二、填空题
5.据报道,2021年4月28日下午,文山州突降冰雹,倾盆大雨裹挟着冰雹从天而降,整个过程虽然只持续了10多分钟,但街道却瞬间成为冰河。从物态变化角度来看,冰雹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会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6.相信你经历过:①刚买的新鲜蔬菜没得及时吃,就会用保鲜膜包起来或者放入冰箱冷藏起来,前者是通过___________来减慢蒸发的,后者是通过_________来减慢蒸发的。②年终时节,会买来许多牛肉烘干,方便储藏,已备来时之需,这样是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来_________蒸发的(填“加快”或“减慢”)。
7.在香山湖南门附近经常有一个卖糖画的艺人,他一边吆喝一边现场制作。他吆喝时声音是由于声带___________产生的。如图,是他制作的一幅糖画,先将白糖___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各种图案,凝固后就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8.夏天人们常用喷雾杀虫剂灭蚊,当用力按下按钮时,喷嘴即会喷出药剂,根据日常经验,杀虫剂在金属罐中是液态,在罐装时是通过________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储存在金属罐中的。当按钮被按下时喷嘴喷出一定的药剂后,会感觉到金属罐变________(选填“冷”或“热”)。
三、实验题
9.小聪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A实验装置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小聪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B、C所示,则图___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2)纠正错误后,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小聪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所示,说明此时气压___________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为了受热均匀,另一位同学采用隔水加热的方法来研究试管内水的沸腾,如图E所示。你认为试管内的水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这个装置和图A相比___________(填“更完善”或“不合理”)。
(4)同组的小阳用相同的火力,选择了初温不同的甲乙两杯水,做了两次实验,同时加热发现两杯水却同时沸腾,绘制成图F的a、b两条图象,聪明的小阳分析造成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不同,且ma___________m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0.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___________℃。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 ___________。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可知冰是 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 ___________(选填“试管”、“烧杯”或“试管和烧杯”)中的水发生了沸腾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
四、简答题
11.当我们买来冻鱼、冻鸡、冻肉等食品时,为了化开冰把它放在凉水中浸泡,泡到相当长时间,就会发现冻鱼外面结了一层冰,当这层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揭掉鱼身的冰层可见到鱼已化冻,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冷水拔冰”,请你解释为什么要用冷水而不用热水?
12.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云、雨、露、雾、霜、雪、雹的形成
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蒸发而来的。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水。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这些浮尘上面,这就是雾。
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放出大量的热而直接在地面、花草、石块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颗粒很微小,能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再凝华到小冰晶上,小冰晶变得越来越大,当上升的气流托不住它时,冰晶就会从天上落下来,如果在下落过程中的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雪。如果温度高于0℃,冰晶就熔化形成雨。夏季,上升的气流很强、很不稳定。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大冰块。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降到地面,这就是冰雹。
(1)请根据短文提供的资料,说出以上自然现象主要涉及哪些物态变化过程?在这些物态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生产、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自然现象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灾害,并提出合理利用这些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降水和减小这些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建议和措施。专题03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AB.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不能碰到烧杯底和壁,故AB错误;
CD.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要与被测物充分接触,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离开待测物,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的物理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厨房蒸笼旁的“白气” B.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
C.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 D.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
【答案】B
【解析】
A.厨房蒸笼旁的“白气”,是蒸笼内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铺设柏油马路时,需要把沥青由固态熔化成液态。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这一过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沥青属于非晶体。
A.如图所示,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如图所示,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下降,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所示,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C符合题意;
D.如图所示,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
A.B.C.D.
【答案】D
【解析】
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凝固形成的,因为冰是晶体,因此从图中找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即可。
A.由图知,液体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
B.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熔点为0℃,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冰的熔化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液体温度降低到0℃时,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冰的凝固特点,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5.据报道,2021年4月28日下午,文山州突降冰雹,倾盆大雨裹挟着冰雹从天而降,整个过程虽然只持续了10多分钟,但街道却瞬间成为冰河。从物态变化角度来看,冰雹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会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 凝华 放出
【解析】
[1]冰雹是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2]凝华过程会向外放出热量。
6.相信你经历过:①刚买的新鲜蔬菜没得及时吃,就会用保鲜膜包起来或者放入冰箱冷藏起来,前者是通过___________来减慢蒸发的,后者是通过_________来减慢蒸发的。②年终时节,会买来许多牛肉烘干,方便储藏,已备来时之需,这样是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来_________蒸发的(填“加快”或“减慢”)。
【答案】 减小液体的表面积 降低液体温度 加快
【解析】
[1]用保鲜膜把菜包起来,保鲜膜使水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是通过减小液体的表面积来减慢蒸发的。
[2]把菜放入冰箱冷藏起来,菜的温度降低,是通过降低液体温度来减慢蒸发的。
[3]把牛肉烘干时,提高了牛肉的温度,这样是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来加快牛肉中水分的蒸发,防止变质。
7.在香山湖南门附近经常有一个卖糖画的艺人,他一边吆喝一边现场制作。他吆喝时声音是由于声带___________产生的。如图,是他制作的一幅糖画,先将白糖___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各种图案,凝固后就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答案】 振动 熔化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他吆喝时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2]让白糖变成糖浆,即固态变为液态,故是熔化,该过程是吸热的。
8.夏天人们常用喷雾杀虫剂灭蚊,当用力按下按钮时,喷嘴即会喷出药剂,根据日常经验,杀虫剂在金属罐中是液态,在罐装时是通过________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储存在金属罐中的。当按钮被按下时喷嘴喷出一定的药剂后,会感觉到金属罐变________(选填“冷”或“热”)。
【答案】 压缩体积 冷
【解析】
[1]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压缩体积、降低温度;杀虫剂在金属罐中是液态,在灌装时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成液体储存在金属罐中的。
[2]当按钮被按下时喷嘴喷出一定的药剂后,会感觉到金属罐变凉,这是因为液态的药剂在喷出后,迅速汽化为气态,且汽化时吸热,使金属罐温度降低,故会变冷。
三、实验题
9.小聪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A实验装置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小聪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B、C所示,则图___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2)纠正错误后,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小聪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所示,说明此时气压___________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为了受热均匀,另一位同学采用隔水加热的方法来研究试管内水的沸腾,如图E所示。你认为试管内的水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这个装置和图A相比___________(填“更完善”或“不合理”)。
(4)同组的小阳用相同的火力,选择了初温不同的甲乙两杯水,做了两次实验,同时加热发现两杯水却同时沸腾,绘制成图F的a、b两条图象,聪明的小阳分析造成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不同,且ma___________m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 见解析 C 大于 不会 不合理 大于
【解析】
(1)[1]由图A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2]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图象;C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是沸腾前的图象。
(2)[3]由图D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100℃;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读数,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导致所测温度偏低;此时温度计温度是100℃,故实际温度高于100℃,说明当时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
(3)[4][5]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所以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由于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因此这个装置不合理。
(4)[6]读图F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快,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b的初温小于a的初温,水的质量越大,升温会越慢,其原因应该是b的质量小于a的缘故。
10.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___________℃。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 ___________。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可知冰是 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 ___________(选填“试管”、“烧杯”或“试管和烧杯”)中的水发生了沸腾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 -4 缓慢均匀熔化 晶体 固液共存态 烧杯
【解析】
(1)[1]温度计中指示温度的液柱表面未升到0℃,说明此时待测温度在0℃~-10℃之间。为-4℃。
(2)[2]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种加热方法称为水浴法。这种加热方法的优点是:加热均匀、被加热物体温度升高较慢,便于准确测量冰块的温度变化。
(3)[3]通过图像发现,冰块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块是晶体。
[4]第6min时,冰块已经开始熔化,但还未完全熔化为水,此时为固液共存状态。
(4)[5]烧杯中的水能够沸腾。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因为热传递的缘故温度也能够达到沸点,但这些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与烧杯中的水没有温度差,就不能再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了,所以不能够沸腾。
四、简答题
11.当我们买来冻鱼、冻鸡、冻肉等食品时,为了化开冰把它放在凉水中浸泡,泡到相当长时间,就会发现冻鱼外面结了一层冰,当这层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揭掉鱼身的冰层可见到鱼已化冻,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冷水拔冰”,请你解释为什么要用冷水而不用热水?
【答案】冷水较热水更容易凝固结冰,而水凝固时会放热,使食品上的冰较容易熔化
【解析】
解:将冷冻食品放在冷水中时,由于食品的温度低于水,食品吸热,水放出热量,冷水由于放出热量而使自己变成冰,当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说明食品与水都达到了0℃,食品己化开;如果在热水中浸泡,热水很容易将食品外表烫熟,烫熟的外表是热的不良导体,不易进行传热,所以不能用热水。
12.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云、雨、露、雾、霜、雪、雹的形成
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蒸发而来的。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水。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这些浮尘上面,这就是雾。
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放出大量的热而直接在地面、花草、石块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颗粒很微小,能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再凝华到小冰晶上,小冰晶变得越来越大,当上升的气流托不住它时,冰晶就会从天上落下来,如果在下落过程中的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雪。如果温度高于0℃,冰晶就熔化形成雨。夏季,上升的气流很强、很不稳定。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大冰块。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降到地面,这就是冰雹。
(1)请根据短文提供的资料,说出以上自然现象主要涉及哪些物态变化过程?在这些物态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生产、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自然现象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灾害,并提出合理利用这些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降水和减小这些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建议和措施。
【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由题意知:水蒸气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这些浮尘上面,这就是雾。所以露和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直接在地面、花草、石块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所以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颗粒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故云的形成既包括了液化又包括了凝华,这两个过程放热。冰晶熔化形成雨,所以雨是冰晶熔化形成的,熔化吸热。小水滴在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故知,冰雹是小水滴凝固而成,凝固放热;
(2)为了防止干旱,采用人工降雨。利用防雹弹预防冰雹的形成:将药物催化剂(如干冰或碘化银)撒到云里,使过冷水滴变成很小的冰晶,这样冰雹就难以形成,借以达到消雹的目的。专题03 物态变化
一.如何正确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方法技巧】首先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然后看温度计液柱上表面在零刻线上方还是下方;最后从零刻线开始数格,先数大格数,再数小格数,两者相加既是温度计的示数。
【典例剖析】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性质制成的,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的温度为0摄氏度,_________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如图温度计读数为_________摄氏度。
二.电风扇对着温度计吹,能使温度计示数下降吗?
【疑难诠释】电风扇能使人凉爽,是因为加快了皮肤表面空气流动,加快了皮肤上汗液的蒸发吸热。电风扇对着温度计吹,不能使温度计示数下降,这是因为温度计玻璃泡上没有水分蒸发而达到致冷的效果。空调机吹出来的是冷风,比环境温度低,这与电风扇吹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
【典例剖析】小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到酒精中消毒,取出温度计后迅速用电风扇不停地吹,会发现温度计的示数(  )
A.一直降低 B.一直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三.“白气”是水蒸气吗?
【疑难诠释】冬天人们嘴里哈出“白气”,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这里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气体。
通过下图来正确认识“白气”的形成过程。
【特别说明】:液化后的水蒸气呈现形式有三种:
①“白气”现象是水蒸气降低温度液化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②“出汗”现象是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的小水滴附在冷的物体上。
③“模糊”现象是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的小水滴附在冷的镜片上导致视线模糊。
注意:更不要误认为“白气”是烟,因为烟是固体小颗粒组成。
【典例剖析】夏季,小李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C.两股“白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吸热
四.如何辨析物态变化类型?
【方法技巧】首先明确研究对象现在的状态,再搞清楚研究对象发生物态变化前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对号入座,同时判断这个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另外,还要熟知自然现象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实例(如:雾、露、霜、冰花、雾凇等)。
【典例剖析】中华诗词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对下列诗句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升化现象
D.“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五.如何解读物态变化图象?
【方法技巧】物态变化是反映物质的温度随吸热(或放热)时间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根据图象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判断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过程。看图象走势,若走势上升则是吸热过程;若走势下降则为放热过程。
2.判断物体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以及确定熔点、沸点、凝固点的大小。看图象“水平段”(与时间轴平行)。它表示物质虽然继续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这个对应的温度为熔点、沸点或凝固点的值。
另外,根据“水平段”还可以确定晶体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时间和物质的状态。
【典例剖析】在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分了若干小组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两个实验,如图所示。
(1)A组在图甲的烧杯中加入碎冰,等冰熔化成水再进行加热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冰的熔点是______
,表示冰熔化过程是______段;由实验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
(2)B组利用图丙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实验方法的优点是:______;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B组持续加热,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发现在标准大气压下能得到图象中的DE段,但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______;
(3)C和D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水的初温相同,且同时开始实验,但C组烧杯中的水先开始沸腾,原因可能是:______。
六.玻璃窗上的“冰花”或“水雾”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方法技巧】关键是明晰“冰花”或“水雾”形成原因则迎刃而解。“冰花”和“水雾”的形成分别是温暖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凝华和液化形成的。因此,只需要比较玻璃内、外两侧的水蒸气的温度高低就可以判断出附着在玻璃的哪一个表面。譬如,在寒冷的冬天,室内的水蒸气比室外的水蒸气温度高,深夜时,室内温暖的水蒸气就会凝华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冰花”。
【典例剖析】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冷冻的冰红茶,过一会儿发现瓶子全身“冒汗”这是由于瓶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______现象;若不小心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这是因为地面上的冰红茶发生了______现象;寒冷冬天的夜晚,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窗花”的形成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窗花”出现在玻璃的______(填“内”或“外”)表面。
七.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物态变化历程是怎样的?
【疑难诠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物态变化见下图所示。
【典例剖析】如图,是水循环的示意图,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___________;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 ___________形成小冰晶,有的 ___________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均填物态变化)专题03 物态变化
一.如何正确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方法技巧】首先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然后看温度计液柱上表面在零刻线上方还是下方;最后从零刻线开始数格,先数大格数,再数小格数,两者相加既是温度计的示数。
【典例剖析】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性质制成的,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的温度为0摄氏度,_________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如图温度计读数为_________摄氏度。
【答案】 液体热胀冷缩 冰水混合物 沸水 -3℃
【解析】
[1]常用的温度计的感温物质是水银、酒精、煤油等,这些都是液体,这些液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在温度下降时体积收缩,所以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3]温标主要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开氏温标。其中摄氏温标是这样规定的: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4]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下面3个格处,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3℃。
二.电风扇对着温度计吹,能使温度计示数下降吗?
【疑难诠释】电风扇能使人凉爽,是因为加快了皮肤表面空气流动,加快了皮肤上汗液的蒸发吸热。电风扇对着温度计吹,不能使温度计示数下降,这是因为温度计玻璃泡上没有水分蒸发而达到致冷的效果。空调机吹出来的是冷风,比环境温度低,这与电风扇吹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
【典例剖析】小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到酒精中消毒,取出温度计后迅速用电风扇不停地吹,会发现温度计的示数(  )
A.一直降低 B.一直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D
【解析】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酒精中,取出后迅速用电风扇不停地吹,加快酒精蒸发,因为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及周围吸收热量,所以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降低了,当酒精全部蒸发后,温度计又上升到室温,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三.“白气”是水蒸气吗?
【疑难诠释】冬天人们嘴里哈出“白气”,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这里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气体。
通过下图来正确认识“白气”的形成过程。
【特别说明】:液化后的水蒸气呈现形式有三种:
①“白气”现象是水蒸气降低温度液化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②“出汗”现象是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的小水滴附在冷的物体上。
③“模糊”现象是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的小水滴附在冷的镜片上导致视线模糊。
注意:更不要误认为“白气”是烟,因为烟是固体小颗粒组成。
【典例剖析】夏季,小李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C.两股“白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吸热
【答案】A
【解析】
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气”向下飘出,是因为打开的冰箱门附近空气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向下飘出。烧开水时壶嘴向上冒“白气”是壶内的水汽化后从壶嘴喷出来向上运动时,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所以两股“白气“的本质相同,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这个过程要放热。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四.如何辨析物态变化类型?
【方法技巧】首先明确研究对象现在的状态,再搞清楚研究对象发生物态变化前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对号入座,同时判断这个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另外,还要熟知自然现象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实例(如:雾、露、霜、冰花、雾凇等)。
【典例剖析】中华诗词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对下列诗句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升化现象
D.“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D
【解析】
A.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物体上形成的,故A错误;
B.冰是由液态的水凝固形成的,故B错误;
C.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漂浮在空气中,故C错误;
D.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物体上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五.如何解读物态变化图象?
【方法技巧】物态变化是反映物质的温度随吸热(或放热)时间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根据图象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判断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过程。看图象走势,若走势上升则是吸热过程;若走势下降则为放热过程。
2.判断物体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以及确定熔点、沸点、凝固点的大小。看图象“水平段”(与时间轴平行)。它表示物质虽然继续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这个对应的温度为熔点、沸点或凝固点的值。
另外,根据“水平段”还可以确定晶体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时间和物质的状态。
【典例剖析】在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分了若干小组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两个实验,如图所示。
(1)A组在图甲的烧杯中加入碎冰,等冰熔化成水再进行加热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冰的熔点是______ ,表示冰熔化过程是______段;由实验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
(2)B组利用图丙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实验方法的优点是:______;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B组持续加热,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发现在标准大气压下能得到图象中的DE段,但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______;
(3)C和D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水的初温相同,且同时开始实验,但C组烧杯中的水先开始沸腾,原因可能是:______。
【答案】 0℃ BC 继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 使冰受热均匀 不能 试管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从烧杯中吸热 C组同学烧杯放水的质量少,也可能是D组同学没有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解析】
(1)[1][2][3]图乙中,BC段温度保持不变,这个过程所对应的温度0℃就是该晶体的熔点,表示冰熔化过程是BC段;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的特点是:温度保持不变。
(2)[4]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试管中的冰各个方向都能从烧杯吸收热量,使冰受热均匀。
[5][6]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试管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从烧杯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3)[7]C和D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水的初温相同,且同时开始实验,C组烧杯中的水比D组先沸腾,两杯水的沸点相同,所以C组烧杯中水的质量少,也可能是D组没有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六.玻璃窗上的“冰花”或“水雾”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方法技巧】关键是明晰“冰花”或“水雾”形成原因则迎刃而解。“冰花”和“水雾”的形成分别是温暖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凝华和液化形成的。因此,只需要比较玻璃内、外两侧的水蒸气的温度高低就可以判断出附着在玻璃的哪一个表面。譬如,在寒冷的冬天,室内的水蒸气比室外的水蒸气温度高,深夜时,室内温暖的水蒸气就会凝华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冰花”。
【典例剖析】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冷冻的冰红茶,过一会儿发现瓶子全身“冒汗”这是由于瓶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______现象;若不小心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这是因为地面上的冰红茶发生了______现象;寒冷冬天的夜晚,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窗花”的形成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窗花”出现在玻璃的______(填“内”或“外”)表面。
【答案】 液化 汽化 凝华 内
【解析】
[1]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冻红茶温度较低,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所以看起来瓶子全身“冒汗”。
[2]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是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3][4]寒冷冬天的夜晚,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放热凝华,所以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物态变化历程是怎样的?
【疑难诠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物态变化见下图所示。
【典例剖析】如图,是水循环的示意图,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___________;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 ___________形成小冰晶,有的 ___________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均填物态变化)
【答案】 汽化 凝华 液化
【解析】
[1]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
[2][3]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变为小水滴,物质在凝华、液化过程中都要放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