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10.1 认识民法典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目录
mu lu
核心素养目标
01
课堂小结
02
新课讲授
03
课后练习
04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道德素养: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法治观念: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健全人格: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责任意识: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议题:结合视频和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民法典如何保护我们一生。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一、民法典的含义
我国民法典采用了创新的“七编制”,体例独树一帜。这七编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民事主体一切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活动,与社会民生、市场经济发展等具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民法典的颁布施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法律保障。
思考: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马某等人到老李经营的餐馆就餐,餐后未买单并迅速逃离。老李发现后,呼喊马某等人付款并沿路追赶,同时拨打电话报警。马某在逃跑过程中摔伤,花去医疗费数万元。后马某提起诉讼,要求老李赔偿医疗费等损失,被判败诉。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条规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联系以上材料谈谈民法典对生活有哪些重要意义?
(1)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二、民法典的作用
探究与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李某有一儿一女,儿子曾与李某发生争吵闹上法庭。此后多年,儿子再未对父亲进行赡养。李某直至去世都住在女儿家,由女儿照顾。李某去世后,儿子要求多分遗产。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节选)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结合案例及法律链接,你认为李某的儿子应该多分遗产吗?说说理由。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三、民法典的道德底蕴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
点拨
①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七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九条规定,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的,完成该行为的人可以请求其支付。
②赵某作为拾得遗失物品的人,在合理范围内获得相应的报酬,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方某悬赏寻找遗失物,在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四、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一位老人在小区内散步时,被一名玩耍的儿童无意撞倒受伤。儿童家长主动提出承担全部医疗费用,并带老人前往医院检查治疗,还多次上门看望道歉,老人及其家属也体谅儿童并非故意为之,接受道歉并表示不需要额外赔偿。小区居民纷纷赞扬双方的行为,此事在社区中成为美谈,也符合民法典中倡导的公序良俗原则。
案例体现了民法典哪些基本原则?
好
学
好
习
课堂小结
民法典的含义
认识民法典
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民法典的作用
民法典的道德底蕴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
好
学
好
习
课堂练习
1.“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的这一规定( )
①引领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风尚
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助于将全部中华传统美德都上升为法律
④体现出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下列规定集中体现了( )
①民法典高度重视家庭家风建设
②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道德只有依靠法律的规定才有人遵守
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C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下列规定集中体现了( )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①民法典高度重视家庭家风建设
②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道德只有依靠法律的规定才有人遵守
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实施民法典( )
①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②通过公正司法保护和促进人权
③通过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保护促进人权
④有利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5.我国的民法典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民法典第九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有利于( )
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可持续发展
②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③激发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热情
④倡导公民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xie xie guan kan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