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碳循环的过程讨论: 1.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还有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什么形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01碳循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来源: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去路: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生产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摄食呼吸作用消费者来源:摄食:将前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去路: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分解者分解者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煤、石油其他途径遗体和排出物摄食燃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化石燃料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大气中的CO2库分解作用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1.过程01碳循环1.过程01碳循环(1)循环形式:①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CO2②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1.过程01碳循环(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光合作用②化能合成作用(3)返回非生物环境的方式: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1)存在形式①非生物环境中:CO2和碳酸盐②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2)循环形式①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CO2②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3)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光合作用②化能合成作用(4)返回非生物环境的方式: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一、碳循环的过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CO2、CH4、N2O等)相当于保温层。大气中CO2越多,地球上的温度升高就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①原因与社会的联系:温室效应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过多的CO2;植被破坏,降低了植物对CO2的吸收。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保护植被,增大绿化面积②对应措施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物质循环。C、H、O、N、P、S等元素2、特点:①具有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②循环往复运动3.运用:农业生产可以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稻田养鸭三、 生物富集1.概念: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2.物质②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如DDT、六六六等。①重金属: 如铅(Pb)、镉(Cd)、汞(Hg)等。这些有害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它们的循环过程却与C、N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煤和矿石中的铅空气中的铅颗粒土壤、水体中的铅生产者、浮游动物各级消费者最高营养级含铅量最高燃烧冶炼降雨吸收捕食积累3.生物富集的实例——铅的富集随营养级升高,浓度逐级递增,呈现生物放大现象。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化学元素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范围形式过程特点过程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生物圈光能→化学能→热能化学元素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二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③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循环往返。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常考基础诊断×√√√√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分解速度主要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2.实验过程:提出问题实验设计 自变量实验组对照组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对土壤高温处理(灭菌)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案例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实验现象:落叶未腐烂落叶腐烂案例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土壤60℃灭菌:无微生物土壤不进行处理,自然状态结 论: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纱布烧杯土壤水玻璃棒水取出1.配制土壤浸出液一、实验原理淀粉碘液变蓝淀粉葡萄糖产生砖红色沉淀分解斐林试剂加热二、实验步骤案例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A、B淀粉糊加入土壤浸出液加入碘液AB加入蒸馏水A1A2B1B2加入碘液加入斐林试剂加入斐林试剂实验结果不变蓝出现砖红色沉淀变蓝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室温(20℃)环境放置7d后结论:(淀粉分解成葡萄糖)(淀粉没有分解)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1)参与物质循环的对象是含有碳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 )(3)沼渣等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4)在碳循环中生产者只起固定CO2的作用( )(5)由于过度地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辨析易错易混××√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①过程实现的C.图中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①⑥⑦⑧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②③④⑤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检测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Ⅰ~Ⅳ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⑧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CO2库次级消费者【检测2】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2、4、5C.C→D之间碳元素以CO2形式传递,D→A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初级消费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生产者感谢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