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2
高中生物学
(2019人教版)
问题探讨
茶卡盐湖
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
讨论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人类活动并非一定会破坏环境,要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讨论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01
1.概念:
2.换算(以一个人为例):
一、生态足迹
又叫___________,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_________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和 。
生态占用
人口单位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占用)
一个人粮食消费量
生产粮食所用耕地面积
可转换为
一个人排出的CO2
吸收CO2需要的森林、
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可转换为
某一单位人口
需要
产生
资源
建设用地
林地
草地
耕地
渔业
碳足迹
交通、住房、工业、水电库区
木材、纸浆、薪柴
畜牧产品
农产品、饲料、橡胶
水产品
吸收化石燃料排放的CO2
所需的森林面积
3.内容:
废物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占用)
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______生态足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4、特点: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因此,为了减小生态压力,应_________生态足迹的值。
减小
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________生态足迹。
增大
增大
思考:
原因: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原因: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为什么?
为什么?
近几十年来,全球人口飞速增长,养活地球人口的压力不断增大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占用)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现状:
生态足迹增长很快,生态承载力(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增长较慢,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2)采取的措施:
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料1 18 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左下图所示。
资料2 有研究显示,20 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右下图)。地球早已进人生态超载的状态。
思考·讨论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人口/亿)
发展中国家
世界总人口
(总量/10亿全球公顷)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
生态足迹总量
1.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
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核心归纳
消费水平提高
人口继续增长
生态足迹量大于生态承载量出现生态赤字,因而生态超载。
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少
城市化和老龄化加速
生态足迹大
我国
思考·讨论
资料3 1750年,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 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资料4 2010年, 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却是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而且,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等等。
讨论: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02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化
①形成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
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②危害: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
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③防治措施: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B.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1.生态环境问题: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水资源短缺
①形成原因: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人口
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
源短缺的危机。
②危害: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③防治措施:节约用水。
2021.04 日月潭内近日也已多处干涸见底,湖内用来测水位的“九蛙”已全部露出
风景秀丽的日月潭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臭氧层破坏
①形成原因: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②危害: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
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③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CFCs)、哈龙等物质。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4)土地荒漠化
①形成原因:植被的破坏(草原开垦,过度放牧)。
②危害: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退化,甚
至完全荒漠化,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③防治措施:保护草地、植树造林。
宁夏的荒漠化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塞罕坝今昔
(5)生物多样性丧失
①形成原因:栖息地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
②危害: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③防治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位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中的世界动物墓地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6)环境污染
①分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②形成原因: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③危害:导致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频发。
④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水华
赤潮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污染类型 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
大气污染 温室效应
酸雨
雾霾
臭氧层空洞
水体污染 无机污染
有机污染
土壤污染 重金属 农药污染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使大气CO2过多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SO2等过多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细颗粒物增多
水中富含N、P等无机营养
氟氯烃等化合物使用
重金属、农药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
水中富含有机物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
危害人类生活,
危害植物生长。
呼吸道疾病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使大气中臭氧含量下降,地表紫外线增强
浮游藻类繁殖,水体缺氧,生物大量死亡
异养生物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
通过生物富集,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死亡
池塘、湖泊、海湾(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
藻类植物、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进行有氧呼吸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体由需氧微生物进行分解
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
水中溶氧量减少
死亡
厌氧微生物
富营养化
淡水中形成水华
海水中形成赤潮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
汇集
大量耗氧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一些环境污染具有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性
(2)当代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其影响的范围是全球性,它们产生的后果也是全球性的
(3)当代许多环境问题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层空间,其影响的空间尺度已远超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出现的一般环境问题,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点
2.特点:
全球性 。
3.影响:
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措施: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可持续发展
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就是指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国家节水标志
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节能环保,广为宣传。
采用“素食、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小个人的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
(1)概念
(2)我国政策
课堂小结
1.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 )
2.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
3.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
4.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
×
[辨正误]
练习与应用
1. 我们既要关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也要注意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请在左右两栏之间画上适当的连线。
一、概念检测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劳动力不足
资源短缺
人口老龄化
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
练习与应用
2.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正在逐年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 B.温室效应 C.大气污染 D.海洋污染
3. 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进行垃圾分类 B.大力植树造林
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B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