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第一课时)教学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第一课时)教学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学习目标】
1.简述目的基因的筛选和获取方法
2.简述PCR的原理、条件及过程
【重难点】
利用PCR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
目 录
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01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02
转基因抗虫棉(使棉铃虫死亡,左)与非转基因抗虫棉(右)
1997年,我国政府首次批准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到2015年,我国已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00多个,减少农药用量40万吨,增收节支社会经济效益450亿元。
你知道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的机制是什么吗?
从社会中来
01
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苏云金杆菌通过产生苏云金杆菌伴胞晶体蛋白(Bt抗虫蛋白),破坏鳞翅目昆虫的消化系统来杀死棉铃虫。科学家通过实验,将该细菌的“杀虫基因”转到棉花里,让棉花也能产生Bt抗虫蛋白抵抗虫害。
这个“杀虫基因”就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用到的
目的基因——Bt抗虫蛋白基因,简称Bt基因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目的基因:在基因工程的设计和操作中,用于改变受体细胞性状或获得预期表达产物等的基因就是目的基因
主要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目的基因的种类:根据需求的不同,目的基因也不同,如生物抗逆性、生产药物、毒物降解和工业用酶等相关的基因
那么,如何筛选与获取目的基因呢?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筛选合适的目的基因)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序列数据库(GenBanK)、序列比对工具(如BLAST)等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为人们所知,为找到合适的目的基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从相关的已知结构和功能清晰地基因中进行筛选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1.通过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
DNA合成仪
要求:①基因比较小
②核苷酸序列已知的基因
2.通过构建基因文库获取目的基因
基因文库种类:①基因组文库(包含一种生物的所有基因)
②部分基因文库(只包含一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如cDNA文库)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拓展:基因文库的构建过程
某生物体全部DNA
许多DNA片段
受体菌群体
限制酶
与载体连接、导入
受体菌群体
cDNA
某生物体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
逆转录
与载体连接、导入
基因组文库
cDNA文库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3.利用PCR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常用)
苏云金杆菌
Bt基因

快速获得大量Bt基因
提取
前提:已知目的基因或其上下游的核苷酸序列
引物是一小段能与DNA母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短单链核酸
(长度通常为20-30个核苷酸)
⑴ 全称:聚合酶链式反应
⑵ 原理:DNA的半保留复制(在体外大量复制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⑶ 原料:DNA模版、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复习回顾:DNA复制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C与G配对保证复制的准确进行)
(2)条件: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的两条链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ATP
(3)复制原则:
能量:
模板:
原料:
酶: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1)特点:
合成子链
解旋
形成新DNA
解旋酶
DNA聚合酶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DNA复制和PCR反应的条件对比
解旋酶
DNA母链
4种脱氧核苷酸
DNA聚合酶
引物(通常为小的单链RNA)
无需解旋酶,用高温代替
DNA(目的基因)模板
4种脱氧核苷酸(dNTP)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
引物(通常为小的单链DNA至少需要2种引物)
反应还需要其它条件,如控温系统、缓冲液(一般添加Mg2+)---能够调节pH,激活真核细胞和细菌的DNA聚合酶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5) PCR扩增的过程
5’
3’
3’
5’
3’
5’
5’
3’
变性
双螺旋解开
PCR仪
①变性:当温度超过90℃时,双链DNA解旋为单链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②复性:温度下降到50℃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5’
3’
3’
5’
复性
3’
5’
两种引物
3’
5’
注意:复性温度过高会破坏引物与模板碱基互补配对
复性温度过低,会造成引物与模板结合位点增加,导致非特异性产物增加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③延伸:当温度上升到72℃左右时,溶液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5’
3’
3’
5’
延伸
3’
5’
3’
5’
5’
3’
3’
5’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3’
5’
3’
5’
5’
3’
3’
5’
第一轮循环的产物作为第二轮反应模板,经过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产生第二轮循环产物
5’
3’
5’
3’
3’
5’
3’
5’
3’
5’
5’
3’
3’
5’
5’
3’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5’
3’
5’
3’
3’
5’
3’
5’
3’
5’
5’
3’
3’
5’
5’
3’
第二轮循环的产物作为第三轮反应模板,经过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产生第三轮循环产物
5’
3’
3’
5’
5’
3’
3’
5’
5’
3’
3’
5’
5’
3’
3’
5’
5’
3’
3’
5’
5’
3’
3’
5’
5’
3’
3’
5’
5’
3’
3’
5’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
(6) 结果与鉴定
①结果:重复循环多次,每一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量可以增加一倍,即成指数形式扩增(约为2n,其中n为扩增循环的次数
水平电泳仪
②鉴定:常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PCR的产物
探究·实践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1.PCR在体外进行DNA片段的扩增原理
PCR利用了DNA热变性和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
2.DNA片段电泳鉴定的原理
DNA分子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可以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这个过程就是电泳。
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像等有关。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以在波长为300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3.材料用具
(1)试剂
①4种脱氧核苷酸等量混合液、2种引物、Taq DNA聚合酶、模板DNA、扩增缓冲液、无菌水。
②电泳缓冲液、凝胶载样缓冲液、琼脂糖和核酸染料等。
③PCR反应体系的配方(见教材)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2)用具
①PCR仪 (自动控温,实现DNA的扩增)
②微量离心管 (实际上是进行PCR反应的场所)
③微量移液器 (用于向微量离心管转移PCR配方中的液体)
④一次性吸液枪头(微量移液器吸取一种试剂更换一次枪头)
⑤电泳装置(包括电泳仪、电泳槽等)
PCR仪
微量离心管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1)移液:用微量移液器按照PCR反应体系配方或PCR试剂盒的说明书,在微量移液管中依次加入各组分。
PCR反应体系的配方 10倍浓缩的扩增缓冲液 5ul
20mmol/l 的4种脱氧核苷酸的等量混合液 1ul
20umol/l 的引物I 2.5ul
20umol/l 的引物II 2.5ul
H2O 28-33ul
1-5U/ul 的Taq DNA聚合酶 1-2U
模板DNA 5-10ul
总体积 50ul
(2)离心:待所有组分都加入后,盖严离心管的盖子。将微量离心管放入离心机里,离心约10s,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的底部。
(3)扩增:参照下表的参数,设置好PCR仪的循环程序。将装有反应液的微量离心管放入PCR仪中进行反应。
4.方法步骤(PCR)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4.方法步骤(电泳鉴定)
(1)配制琼脂糖溶液:根据待分离DNA片段的大小,用电泳缓冲液配制琼脂糖溶液,一般配制质量体积比0.8%-1.2%的琼脂糖溶液。在沸水浴或微波炉内加热至琼脂糖熔化。稍冷却后,加入适量的核酸染料混匀。
(2)制备凝胶:将温热的琼脂糖溶液迅速倒入模具,并插入合适大小的梳子,以形成加样孔。凝胶溶液完全凝固,小心拔出梳子,取出凝胶放入电泳槽内。将电泳缓冲液加入电泳槽中,电泳缓冲液没过凝胶1mm为宜。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3)加样:将扩增得到的PCR产物与凝胶载样缓冲液(内含指示剂)混合,再用微量移液器将混合液缓慢注入凝胶的加样孔内。留一个加样孔加入指示分子大小的标准参照物(Marker)。
(4)电泳、观察:接通电源,根据电泳槽阳极至阴极之间的距离来设定电压,一般为1~5V/cm。待指示剂前沿迁移接近凝胶边缘时,停止电泳。取出凝胶置于紫外灯下观察和照相。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注意
1.为避免外源DNA等因素的污染,PCR实验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枪头和蒸馏水等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2.该实验所需材料可以直接从公司购买,缓冲液和酶应分装成小份,并在-20℃储存。使用前,将所需试剂从冰箱拿出,放在冰块上缓慢融化。
3.在向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反应组分时,每吸取一种试剂后,移液器上的枪头都必须更换。
4.在进行操作时,一定要戴好一次性手套。
5.PCR扩增不能随意加大试剂用量。
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5. 结果分析与评价:
(1)你是否成功扩增出 DNA 片段的断依据是什么?
在紫外灯下直接观察DNA条带的分布及粗细程度(条带的分布代表扩增产物的类型;条带的粗细代表扩增产物量的多少)。
(2)通过电泳条带能否确定扩增产物一定是所需的DNA 片段?为什么?
不能;因为电泳条带仅能显示扩增片段的大致长度,不能显示精准的DNA碱基数量,也不能呈现碱基序列。
课堂小结
目的基因的
获取与筛选
筛选合适的目的基因
获取目的基因
测序技术、序列数据库、序列对比工具
利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通过构建基因文库获取目的基因
利用PCR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
随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的是( )
A.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B.利用PCR技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
C.利用逆转录法获取目的基因
D.利用DNA连接酶复制目的基因
答案:D 解析: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利用PCR技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利用逆转录法获取目的基因等。DNA连接酶是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的酶,利用DNA连接酶不能复制目的基因,故选D。
随堂练习
2.传统的多重PCR(MPCR)是在普通PCR的基础上,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的引物对,针对不同的模板或同一模板的不同区段进行特异性的扩增,从而得到多个目的片段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MPCR技术在扩增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不再局限于在同一反应管中进行扩增,而是将不同的引物对和模板分散于相应独立的空间中进行扩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同一DNA片段的不同区段进行扩增时,不同引物的碱基排列顺序不能互补
B.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不同模板时需加入更多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才能使扩增正常进行
C.在目的DNA片段扩增时,若复性阶段温度控制过高,可能导致无产物
D.PCR扩增DNA时打开双螺旋的方式与细胞内不同,实质都是磷酸二酯键断裂
解析:A.对同一模板不同区段进行扩增时,不同引物的碱基排列顺序不能互补,如果互补就会形成双链,不能与模板链结合,不能完成扩增,A正确;B.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不同模板时需要加入更多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才能使扩增正常进行,因为扩增不同片段需要结合的酶的数量较多,B正确;C.在目的片段扩增时,温度的控制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若复性阶段温度控制过高,导致引物不能与模板链结合,可能导致无产物,C正确;D.PCR扩增DNA时通过高温将双螺旋打开,而细胞内进行DNA复制通过解旋酶将双螺旋打开,二者断裂的都是氢键,D错误。
D
随堂练习
3.反向PCR是一种通过已知序列设计引物对未知序列进行扩增的技术,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化阶段,可选E.coli DNA连接酶而不能选T4DNA连接酶
B.图中环状DNA进行PCR的过程中,沿左侧引物延伸子链的方向是逆时针
C.PCR产物是包含所有已知序列和未知序列的环状DNA分子,其中含有EcoR I的酶切位点
D.应选择引物2和引物3进行PCR扩增
答案:B 解析:图示末端为黏性末端,所以环化阶段,可选E.coli DNA连接酶也能选T4DNA连接酶,A错误。据图中未知序列的位置可知,图中环状DNA进行PCR的过程中,沿左侧引物延伸子链的方向是逆时针,沿右侧引物延伸子链的方向是顺时针,B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DNA分子被限制酶EcoR I切割后环化,再通过PCR扩增得到包含所有已知序列和未知序列的链状DNA分子;未知序列含有EcoR I的切割位点,故PCR产物含有EcoR I的酶切位点, C错误。DNA子链合成的方向是5'→3',要通过已知序列设计引物,应选择引物1和引物4进行PCR扩增,D错误。
随堂练习
4.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在常规PCR的基础上,加入与模板DNA某条链互补的荧光探针(一类两端经过特殊基团修饰的单链DNA片段),当子链延伸至探针处时DNA聚合酶会水解掉探针一端并生成荧光分子,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DNA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项技术可用来直接检测样本中新冠病毒核酸的含量
B.1个双链DNA分子经过3轮循环一共会生成8个荧光分子
C.1个双链DNA分子经过5轮循环一共需要消耗15对引物
D.该PCR技术中DNA聚合酶既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又催化断裂磷酸二酯键
答案:D 解析:A、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进行DNA的含量测定,模板DNA越多,荧光信号越强,而新冠病毒的核酸为RNA,无法直接用该技术检测,A错误;
B、荧光探针只能跟模板DNA的某条链互补配对,DNA分子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3轮循环后得到8个DNA分子,即扩增形成了7个新DNA分子,一共会生成1+2+4=7个荧光分子,B错误;
C、1个双链DNA分子经过5轮循环一共会形成32个DNA分子,即形成64条链,其中62条链都是新合成的,一共需要消耗31对引物,C错误;
D、子链延伸时DNA聚合酶可在子链的3'端不断添加脱氧核苷酸,从而形成磷酸二酯键,当子链延伸至探针处时DNA聚合酶可以利用5'-3'外切酶活性水解DNA单链探针的一端,使其有关基团出现荧光,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