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练习
一、单选题
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中,你能感悟到( )
A.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古训
C.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理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下面最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活理念的选项是( )
A.俭约自守、中和泰和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C.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D.刚柔并济、动静相宜
3.中华人文精神所蕴含的道理影响着世人。以下能体现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的有( )
①外出购物时携带环保袋,拒绝过度包装
②某校篮球队以“发展个性、凝聚共识”为队训鼓舞人心
③制订班规时,既要尊重不同意见,更要找到最大公约数
④将已经过时的衣服作为睡衣继续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同学们围绕“我想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心声。
小燕:“家和万事兴。”每个“小家”过得和和美美,国家这个“大家”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小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要坚信“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下列古语最能体现同学们心声的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D.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5.近年来,传统文化游、古建古镇游、文博游成为风向标,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上述材料体现了( )
A.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6.“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要求我们( )
A.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B.倡导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
C.不为物役,追求和谐统一
D.只关注个人利益,不顾及他人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讲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 )
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的核心理念
②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
③展现了中华民族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④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对于中华人文精神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又保留不同点
②求同能让人们表面和谐,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包容
③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消除不同意见
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梅、兰、竹、菊“四君子”经常出现在文人雅客的文学作品之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文中的花木草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体现了( )
A.文人墨客对美好事物的丰富情感
B.只有诗名才能最精准表达诗人的思想
C.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D.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追求
10.下面图片是为不同城市设计的“福”字。“北京福”融合了天安门、故宫和京剧等元素;“上海福”简直就是一张外滩的艺术照;“重庆福”有重庆特色的火锅和交通;“西安福”中兵马俑住进了大雁塔……这些“福”字( )
①设计随意,是对汉字基本知识缺少了解的表现
②匠心独具,展现了美妙的形态和独特的神韵
③求同存异,是对各地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的表现
④形神兼备,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中华人文精神中的“中和”状态是指( )
A.事物间相互对立冲突
B.事物存在的混乱状态
C.事物间相互和谐,各得其所
D.只追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12.下列能体现“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有( )
①九旬老人拾荒行善20余年,资助上百名学生
②王梅以雷锋为榜样,经常到敬老院做公益
③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方案求解全球发展难题
④小林有时偷偷吸烟,逃课并跟着社会青年闲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以下体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教化思想的是( )
A.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B.人们只注重物质消费
C.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
D.只追求娱乐,不关注文化内涵
14.下列最能体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美学追求的是( )
A.只注重作品的形式而忽视内涵
B.作品既有美妙形态又富有独特神韵
C.只追求作品表达的思想而不顾及表现形式
D.作品只注重写实而缺乏意境营造
15.某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向学生征集宣传标语。下列标语最适合的是( )
A. B.
C. D.
16.下列属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内涵的处世方法的是( )
A.针锋相对,绝不妥协
B.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C.人云亦云,盲目跟从
D.只强调自我,不顾他人
17.下列行为中,符合中华人文精神中“和而不同”理念的是( )
A.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 B.只与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交往
C.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个性 D.要求别人与自己完全一致
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体现了( )
①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②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③民族独特的处世方法和教化思想
④悠久的礼仪文化、中和泰和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非遗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热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之中
②人文精神能发挥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③人文精神只有通过优秀节目才能广泛传播
④这些节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人们向上向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中国传统艺术非常重视造型,在很早就讲究“是而非是”,即“形似”与“神似”问题。魏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与“迁想妙得”的美学命题;清代石涛认为,“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换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这说明中国传统艺术追求( )
A.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B.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C.动静结合、画工细致
D.注重写实、画风严谨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家训往往浓缩了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饱含深厚的爱子之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意义。以下是《朱子家训》的两条家训。
家训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家训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材料中的家训说明了什么?
(2)践行家训二,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具体行动?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4年12月9日,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江苏苏州博物馆开讲。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们同上一堂课,不仅有大中小学教师授课,还有博物馆专家现场解答。这堂课由“传承”这一话题开场,延伸至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的建筑美学,再拓展至一座2500年历史底蕴与现代创新活力并存的“双面绣”之城,在润物细无声中夯实青少年的思想根基。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一中的思政课带给学生的收获。
材料二 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是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所需。让博物馆里的藏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遇,不仅有利于激活文物的生命力,也能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毛绒玩具,三星堆博物馆以三星堆文物为原型的三星堆盲盒……推动文物合理利用,让文物亲民而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才能更好擦亮文化瑰宝,让文化浸润人们的精神生活。
(2)在“博物馆+”上多下功夫、做文章,既能推动更多人触摸历史文化、感悟文脉流淌,也能为美好生活添彩。请你为“博物馆+”出出主意。
23.材料一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季羡林先生曾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敦煌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作为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王救太子”“九色鹿”等敦煌壁画不仅向世人展现了独具神韵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
(1)结合材料一,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
材料二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我国,菊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古今吟咏菊花的诗词歌赋俯拾即是,有的咏其色,有的赞其姿,更有的借菊言志,抒发感情。可见,赏花品草不仅是闲情逸致,而且可以使人们熔铸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格。
(2)请你写出一首描写菊花的诗词歌赋,并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有二十三万余行,讲述了传奇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七代带领柯尔克孜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玛纳斯》经久流传、生生不息,以史诗的恢宏的叙事主题和崇高的演述风格凝聚民心、团结人民,给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和向往。
材料二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其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玛纳斯》体现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哪一精神内涵?这一精神内涵有何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千里江山图》体现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哪一精神内涵?你如何理解这一内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B C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B A B C B D A
1.C
【详解】本题考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思想,求大同的要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内容。
C: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体现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可以感悟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故C符合题意;
ABD:材料主要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并未体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俭约自守、中和泰和”,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人文精神。
A:一、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属于生活理念,A符合题意;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属于生活理念,B与题意不符;
C: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指当心中没有了斤斤计较的念头,便能常常体会到愉悦。在尽己所能之后,能坦然地随遇而安,如此,内心便会时常被满足感充盈,属于处事方式,C与题意不符;
D:刚柔并济、动静相宜意思是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配合,动和静交融是生命的和谐和平衡,不属于生活理念,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①④:根据所学,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据此,外出购物时携带环保袋,拒绝过度包装;将已经过时的衣服作为睡衣继续穿,体现了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与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无关,故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
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这体现了家和万事兴和团结的力量,故C符合题意;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意思是几时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这句话是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故A不符合题意;
B:“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故B不符合题意;
D: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的意思是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启示我们学习要注重积累,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
B: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是指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故B说法正确;
ACD:题干体现的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俭约自守、中和泰和”。
C: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是一种生活理念,强调勤俭节约、谦虚谨慎和内心的美好。这要求我们要不为物役,追求和谐统一,故C符合题意;
A:不能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要努力奋斗,故A说法错误;
B:应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故B说法错误;
D:我们要顾及他人的正当利益,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7.C
【详解】本题考查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②④:古人认为,观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知晓四季转换的规律;观察人间万象,可以知晓人和社会的道理,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的文明。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故②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的核心理念,故①不符合题意;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8.B
【详解】本题考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内涵及作用。
①④: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故①④说法正确;
②: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②说法错误;
③:“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
C:诗文中的花木草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故C说法正确;
A:题干没有体现文人墨客对美好事物的丰富情感,故A不符合题意;
B:“只有……才”说法太绝对,表达诗人思想的途径有很多,故B说法错误;
D:诗文中花木草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图片中不同城市设计的“福”字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表现;它匠心独具,展现了美妙的形态和独特的神韵;它形神兼备,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同时做到了求同存异,是对各地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的表现,故②③④说法正确;
①:这些“福”字是精心设计,是对汉字基本知识深入了解的表现,故①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1.C
【详解】本题考查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内容。
C:在“中和”的状态下,天地万物和谐地共存发展、各得其所,繁荣兴旺,故C说法正确;
AB:“中和”状态下,万事万物和谐地共存展,“相互对立冲突”、“混乱状态”不符合这一要求,故AB说法错误;
D:“中和”状态下,万事万物各得其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不符合这一要求,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2.C
【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①②③: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立己达人,兼善天下”意指通过自我修养和自强自立,不仅实现个人的成功和品德的提升,还积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因而拾荒老人资助上百名学生、以雷锋为榜样,到敬老院做公益;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方案求解全球发展难题均能体现“立己达人,兼善天下”,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偷偷吸烟,逃课并跟着社会青年闲逛属于不良行为,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3.A
【详解】本题考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重要意义。
A:“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承载做人做事的道理,感化人、教育人、成就理想人格,“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体现这一教化思想,故A说法正确;
B:我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要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故B说法错误;
C:“不良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要及时制止,故C说法错误;
D: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关注文化内涵,积极参与和倡导健康的娱乐形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娱乐环境,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4.B
【详解】本题考查美学追求。
B:“形神兼备”是指绘画艺术既注重作品的形式,又注重内涵;“情景交融”是指绘画艺术既注重作品表达的思想,又注重表现形式。故B符合题意;
A:我们既要注重作品的形式,也要注重内涵,故A说法错误;
C:我们不仅要追求作品表达的思想,也要顾及表现形式,故C说法错误;
D:作品不仅要注重写实,也要注意意境营造,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5.A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A:“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强调的是一种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故A符合题意;
B:“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强调目标和勤奋的重要性,故B不符合题意;
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故C不符合题意;
D:“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意思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先,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6.B
【详解】本题考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内涵。
B:“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意思是在与人相处时,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追求和谐但不强求一致,这是中国传统处世之道,属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内涵的处世方法,故B说法正确;
A:“针锋相对,绝不妥协”容易使交往陷入僵局,甚至演变成争吵和冲突,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故A说法错误;
C:“人云亦云,盲目跟从”是没有主见的表现,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故C说法错误;
D:“只强调自我,不顾他人”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7.C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
A:我们要尊重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故A说法错误;
B: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故B说法错误;
C:“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个性,符合“和而不同”理念,故C说法正确;
D: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和自己完全一致,要尊重不同的意见,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8.B
【详解】本题考查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①:材料中提到“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这种对称和韵律涉及形神兼备的美学,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中强调这是中国理想都城的典范,独特的设计反映民族的审美气质,②符合题意。
③:处世方法和教化思想可能更偏向于行为准则或道德教育,而题目中主要讲的是建筑布局和美学,③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提到“国家礼仪场所”,礼仪文化,体现悠久的礼仪文化、中和泰和思想,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9.D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
①②④:一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热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体现出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之中,人文精神能发挥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这些节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人们向上向善,①②④说法正确;
③:人文精神通过优秀节目有助于广泛传播,③错误;
故本题选D。
20.A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文精神。
A: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体现为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讲究“形似”与“神似”问题,说明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故A说法正确;
BCD:说法正确但题干体现的是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1.(1)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②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③这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2)①爱惜粮食,理性点餐。②践行光盘行动,剩饭剩菜打包带回。③衣着朴素整洁,不追求名牌服装。④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
【分析】考点考查: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往往浓缩了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可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②:《朱子家训》中的两条“经书不可不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可链接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
关键词③:家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意义”→可链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可链接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等;
关键词②: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链接衣着朴素、不奢侈浪费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2.(1)①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弥新。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③理解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2)将考古现场做成虚拟展厅、“线上展览”、云课堂、观展互动等。
【分析】考点考查: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的有关知识,从道理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这堂课由“传承”这一话题开场,延伸至苏州博物馆“中而新……在润物细无声中夯实青少年的思想根基→可链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理解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为“博物馆+”出出主意,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要点符合题意即可。
23.(1)①敦煌文化因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而形成,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②敦煌壁画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反映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③敦煌壁画记录的故事承载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2)示例: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通过菊花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高洁孤傲的品质。
【分析】考点考查: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原因、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表现、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原因、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敦煌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链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关键词②:敦煌壁画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链接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③:作为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王救太子”“九色鹿”等敦煌壁画不仅向世人展现了独具神韵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链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写一首描写菊花的诗词歌赋,并说出它体现的精神,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4.(1)《玛纳斯》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这一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2)《千里江山图》体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分析】考点考查: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作用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
【详解】(1)小问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以史诗的恢宏的叙事主题和崇高的演述风格凝聚民心、团结人民,给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和向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本题考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的作用,可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2)小问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其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本题考查对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的内涵的理解,可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