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2 犯罪与刑罚 练习一、单选题1.小丽将电动车停放在楼下有监控摄像头正面拍摄处,第二天发现电动车被人偷走,她还发现附近泥地上有鞋印,于是她报案时可以提供的证据是( )①指纹 ②鞋印 ③发票 ④录像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学生小文收集了几幅图片,其中图片中人物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是( )A. B.C. D.3.李某在网络游戏中以“赠送游戏皮肤”“低价购买账号”等名义,对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先后骗取5名未成年人的钱财共计6万余元。关于此案的判决书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判决书(摘选) 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依法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 ①李某的行为社会危害性较轻微 ②有期徒刑和罚金均属于刑罚中的主刑 ③李某的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 ④李某的行为属于犯罪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学校法律社团举行模拟法庭活动,小法官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李某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该判决依据的法律是刑法②李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③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附加刑④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4年3月8日晚,南丰一中两位学生,在学校南大门发现两名在校外停车场盗窃电动车配件的人员,两人商量后联合学校保安,将盗窃人员抓获。这两位学生( )①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②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见义智为③具有较强的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④面对违法犯罪,做到了见义勇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6.2024年7月,公安部与缅甸政府执法部门开展国际警务执法合作,在中国驻缅大使馆的协助下,成功抓获张安龙、马文祥、杨金梅三名潜逃缅北地区多年的公开悬赏通缉重大涉毒逃犯。随后,这三名重大涉毒逃犯被我国公安机关成功押解回国。下列对这三名逃犯分析正确的是( ) ①会受到刑罚处罚 ②其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③要受到行政处分 ④其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在“法不可违”议题学习中,小丽分享了一个“违法行为分析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的最佳内容是( )A.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B.警告罚款,记过降级C.管制拘役,有期徒刑 D.有期徒刑,附加罚金8.我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的这一规定表明( )A.侵犯公民人格尊严要承担刑事责任B.刑法旨在限制公民的自由和权利C.侮辱或者诽谤他人要受到刑法制裁D.刑法是保护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9.近日,一起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在江苏法院公开宣判,87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15年至8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共计1132万余元。有同学对该案例进行探究。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小颖:本案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B.小丽:本判决中的“有期徒刑”和“罚金”都属于附加刑C.小杰:该判决的法律依据为我国的民法典D.小军:所有违法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10.为了澄清“刑法”与“刑罚”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小明在复习时整理如下笔记,正确的表述是( )A.刑法与刑罚都与犯罪无关联B.刑罚包括警告、赔礼道歉与没收财产C.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违法,并给予什么样的处罚D.刑法是法律,刑罚是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11.吕先生在散步时被宠物狗咬伤小腿入院治疗。找到狗的主人协商赔偿事宜,狗的主人拒不赔偿。无奈,吕先生向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判决,宠物的主人承担吕先生的医疗费用赔偿责任。这说明( )A.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B.诉讼是公民维权的唯一途径C.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D.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12.2024年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做出重审一审判决。下列对判决书解读准确的是( )判决书(摘选)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①被告人余华英已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②拐卖儿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③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④有期徒刑和剥夺政治权利是主刑,没收财产是附加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下列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是( )①某市民谎报警情,谎报有火灾,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②王某闯红灯触犯《交通法》③某明星吸毒被处拘留④李某抢劫1元被处拘役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4.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同学们收集到以下案例并进行了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①某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采用民事诉讼→诉讼是最权威的维权手段②曾某利用工作之便为境外人员提供我国核心情报→此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要接受行政处罚③丁某为博流量,发布有关地震的不实言论,造成恐慌→需要接受刑罚处罚→有期徒刑和罚金是最严苛的主刑④某餐饮公司未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行政违法行为→需接受行政处罚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5.2019年7月3日晚,河南谭某某醉酒驾车,先剐蹭8车,强行逃离,两分钟后追尾,致2死4伤。谭某某的行为( )①是行政违法行为,应被行政拘留②是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③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④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理应受法律的制裁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6.宁宁在进行期中考复习时,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B.刑法是惩治违法、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C.民事诉讼又称为“民告官”,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D.刑罚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式17.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热播,引起了小蒋同学对相关法律的浓厚兴趣。《____》第二十条内容: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规定该条款的法律是( )A.《宪法》 B.《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C.《刑法》 D.《刑事诉讼法》18.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为了用事实来说明,学生列举了四个案例。请你选出最合适的案例。( )案例一:因老板拖欠工钱,在多次索要无果的情况下,张某绑架了老板的儿子 案例二:曹某因帮助境外人员携带病毒入境获刑 案例三:刘某在高铁卫生间内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案例四:赵某因被人给差评在平台上辱骂评价人A.案例一和案例二 B.案例三和案例四C.案例一和案例四 D.案例二和案例三19.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小法官宣读了如下判决:判决书(摘选)本院认为,被告人孙某在公共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据此,依照…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孙某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被告人孙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②处罚中的拘役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③判决书中的“本院”指的是人民法院④本次判决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体育考试备考期间,一种宣称能“提升运动状态”“跑得更快”“无副作用”的“体考神器”热销,有很多同学都在服用,为了避免上当受骗,小秦查阅整理了如下资料。这种产品是以液体氮泵为主的运动补剂,并无国药准字号及保健食品“蓝帽”标识。每50ml就包含了180mg的咖啡因,是同容积普通功能饮料的18倍。除咖啡因外,还含有超标牛磺酸。有考生因服用该产品出现呼吸困难、呕吐等症状。由此可见( )①商家做了虚假宣传,必须受到刑法处罚②“体考神器”不靠谱,有损健康危害多③提高成绩要依靠锻炼,不能妄想走捷径④盲目跟风不可取,要理性选择守护健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十六周岁的中学生小慧是一名不良少年。2018年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他趁夜深人静时对单身妇女实施抢劫。共抢人民币1000余元,一部价值万元的手机,还有金银首饰等。经人民法院不公开审理,判处小慧有期徒刑3年。(1)小慧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2)上述行为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3)有期徒刑属于刑罚种类中的哪一类 22.快递员小明送快递到某出租屋时,发现屋内的几人正在用手机或电脑与外界联系,怀疑他们在实施电信诈骗。小明悄悄观察了屋内的情况,不动声色地离开后,及时拨打报警电话,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的行为是什么行为?(2)小明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八年级某班同学在道德与法治老师的指导下,围绕“做守法的公民”模拟审理了一起案件。案件展示杜某某伙同其他三人,对外谎称可为临近退休的社会群众办理一次性补缴类型养老保险,大量收取参保款,对参保人作出虚假承诺。共计诈骗参保群众1000余人,诈骗参保款项2900余万元,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严重侵害了他人财产权益。(1)结合案例,请你分析杜某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并说明理由。根据案件始末,“审判长”拟写了如下判决书:判决书经本庭合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决如下: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责令将诈骗款项依法退赔被害人。(2)杜某某的判决结果给我们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活动最后,小组成员制作了以下有关远离违法犯罪的警示标语并张贴在教室展示栏处,以提醒大家杜绝违法犯罪。示例:守法者自由,违法者自囚。(3)请你再拟写一条有关远离违法犯罪的警示标语。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学习法律相关内容时,某班组织了一次模拟法庭活动,下面是他们准备“庭审”的一个案例,回答问题。15岁的陈某,原本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甚至旷课;后来逐渐放纵自己,反而经常偷窃财物,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庭前准备】(1)针对上述案例,你准备查阅哪几部法律?(至少两部)【法庭审判】关于陈某的判决,有同学这样写道:经本庭合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判决如下:判处陈某行政拘留14天,罚金2万元,并向受害人赔礼道歉……(2)如果你是审判长,你会采纳该同学拟好的判决书吗?请说明理由。【庭后分享】(3)参加本次模拟庭审后,请分享你从陈某身上吸取的教训。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A D A D D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A C C A C A B B1.C【详解】本题考查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②④:依法维权要靠证据,一切能够证明案情事实的材料都可以成为证据,例如合同、书信、指纹、录音、电子邮件、证人证言等。本题中,监控摄像头正面拍摄的录像、泥地上的鞋印可以作为报案的证据,②④符合题意;①③:题干没有存在指纹、发票的证据,①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D【详解】本题考查对犯罪的认识。ABC:图片中的“霸座”行为、在文物上刻字、翻越栅栏的行为,影响公共治安,是行政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故ABC不符合题意;D:向国外间谍出卖国家秘密,会严重危害国家的安全,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故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D【详解】本题考查预防犯罪。③④:结合题干,李某的诈骗行为受到了刑罚处罚,说明他的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属于犯罪,故③④符合题意;①:李某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是刑罚处罚,说明李某是严重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严重,故①说法错误;②: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附加刑,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4.A【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①③:依据教材知识,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从题文中“受贿罪、有期徒刑、罚金”等语句中可知,李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即严重违法行为,判决依据应是刑法;根据教材知识可知,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附加刑,故①③说法符合题意;②:李某的行为是犯罪,不是行政违法行为,故②说法错误;④: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5.D【详解】本题考查同违法犯罪作斗争。①②④: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两位学生发现两名在校外停车场盗窃电动车配件的人员,联合学校保安,将盗窃人员抓获,说明两位学生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见义智为,面对违法犯罪,做到了见义勇为,故①②④说法正确;③:题干中两位学生的行为与参与社会管理无关,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6.A【详解】本题考查对犯罪的认识。①②:依据教材知识,公安部与缅甸政府执法部门开展国际警务执法合作,成功抓获张安龙、马文祥、杨金梅三名潜逃缅北地区多年的公开悬赏通缉重大涉毒逃犯,表明这些逃犯对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会受到刑罚处罚,故①②说法正确;③④:题文中三名逃犯的行为违反了刑法,要受到刑罚处罚,故③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7.D【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刑罚的定义和种类、犯罪的定义和基本特征。D:公职人员醉酒之后回车闯红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行为,其后果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所以可能受到有期徒刑和罚金的处罚,故D符合题意;A: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属于民事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的责任,故A不符合题意;B:警告罚款,记过降级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的责任,故B不符合题意;C: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均属于主刑,主刑只能单独使用,不能附加并用,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8.D【详解】本题考查刑法。D:依据教材知识,题干表述的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体现出刑法是保护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D说法正确;AC: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侮辱或者诽谤他人要受法律制裁,承担法律责任,但不一定受刑法制裁,承担刑事责任,AC错误;B:法治是自由的保障,刑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B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9.A【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相关知识。A:分析材料可知,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故A符合题意;B:“罚金”属于附加刑,“有期徒刑”属于主刑,故B说法错误;C:该判决的法律依据为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故C说法错误;D:所有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0.D【详解】本题考查刑罚的定义和种类、犯罪的定义和基本特征。D:刑法是关于犯罪及刑事责任的法律,是法律的一种;而刑罚是刑法中的处罚措施,是对犯罪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故D符合题意;A:刑法与刑罚的核心内容都与犯罪有关,刑法定义了犯罪及其法律后果,而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方式,故A说法错误;B:警告和赔礼道歉不属于刑罚,故B说法错误;C: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并给予什么样的处罚,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11.A【详解】本题考查依法维权和违法行为。A:从题干可知,宠物咬伤吕先生,宠物狗管理者拒绝赔偿,经法院判决,宠物狗管理者承担吕先生的医疗费用赔偿责任,说明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A符合题意;B:诉讼是公民维权的途径之一,B说法错误;C:从法院判决的结果可知,宠物主人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也没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C不符合题意;D: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犯罪行为受到刑罚处罚,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2.C【详解】本题考查刑罚的相关知识。①:依据材料可知,被告人余华英违反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故①说法错误;②③:“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说明余华英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受到了刑罚处罚,违反了法律,属于犯罪行为,其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故②③符合题意;④: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有期徒刑的内容,且剥夺政治权利属于附加刑,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3.A【详解】本题考查行政违法行为。①②③:依据教材知识,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如《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到的行政制裁行为,谎报警情、闯红灯触犯《交通法》、吸毒被处拘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李某抢劫1元被处拘役属于犯罪行为,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4.C【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刑罚的种类、依法求助。①:分析可知,某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属于民事违法行为,作者可采用民事诉讼,诉讼是最权威的维权手段,故①说法正确;②:分析可知,曾某利用工作之便为境外人员提供我国核心情报,此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要接受刑罚处罚,故②说法错误;③:分析可知,丁某为博流量,发布有关地震的不实言论,造成恐慌,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需要接受行政处罚,罚金属于附加刑,故③说法错误;④:分析可知,某餐饮公司未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需接受行政处罚,故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15.C【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①④:该行为不是行政违法行为,也不是一般违法行为,故①④说法错误;②③:谭某酒后剐蹭8车,强行逃离,造成2死4伤的严重后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严重违法行为,也就是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故②③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16.A【详解】本题考查违法犯罪和诉讼的分类。A:根据教材知识可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故A说法正确;B: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故B说法错误;C:行政诉讼又称为“民告官”,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故C说法错误;D:刑罚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式,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7.C【详解】本题考查刑法的内容。C:结合题干,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属于刑法的内容,故C符合题意;ABD:选项都是我国的法律,但是与题干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8.A【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ABCD:因老板拖欠工钱,在多次索要无果的情况下,张某绑架了老板的儿子,绑架他人具有严重社会 危害性,触犯刑法,属于犯罪;曹某因帮助境外人员携带病毒入境获刑,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刘某在高铁卫生间内吸烟导致列车降速,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赵某因被人给差评在平台上辱骂评价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故A说法正确,B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9.B【详解】本题考查刑罚的种、人民法院的职权等。②③:分析题文可知,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因此,判决书中的“本院”指的是人民法院,处罚中的拘役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故②③符合题意;①:被告人孙某被判处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因此,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故①错误;④:本次判决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故④错误;故本题选B。20.B【详解】本题考查爱护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犯罪的定义和基本特征。②:“体考神器”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和超标牛磺酸,可能导致一些健康问题,如呼吸困难、呕吐等症状,这表明“体考神器”并不是可靠的提升运动状态的产品,反而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故②符合题意;③:提高成绩应该依赖于系统的锻炼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而不是依赖所谓的“神器”。寄希望于走捷径可能会适得其反,损害健康,故③符合题意;④:消费者应具备理性消费的意识,对于市场上所谓的“神奇”产品,不应盲目跟风。特别是在涉及健康的问题上,更要慎重选择,避免上当受骗和健康受损,故④符合题意;①:商家进行了虚假宣传,但并非所有虚假宣传都会受到刑法处罚。只有当商家的行为构成犯罪时,才会受到刑罚的惩处,故①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1.(1)犯罪行为(或刑事违法行为)。(2)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3)主刑。【分析】考点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分类。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青少年,需要运用违法行为的分类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抢人民币1000余元,一部价值万元的手机,还有金银首饰→可链接犯罪行为或刑事违法行为。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犯罪的基本特征,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青少年,需要运用刑罚的分类的有关知识,从认知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判处小慧有期徒刑3年→可链接主刑。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2.(1)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2)①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②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分析】考点考查:善于斗争能力考查:提炼观点和分析描述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调用善于斗争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快递员小明送快递时,发现出租屋内有可疑人员,不动声色离开并及时拨打报警电话,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信息→联系是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调用善于斗争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快递员小明发现可疑人员及时报警→联系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3.(1)刑事违法行为或严重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理由:因为杜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2)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③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④法不可违,任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3)①违法代价沉重,守法人生心安。②违法如跳火坑,守法如行坦途。【分析】考点考查:违法行为、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预防犯罪的要求。能力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1)小问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违法行为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共计诈骗参保群众1000余人,诈骗参保款项2900余万元,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严重侵害了他人财产权益→可链接刑事违法行为。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小问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共计诈骗参保群众1000余人,诈骗参保款项2900余万元,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严重侵害了他人财产权益→可链接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预防犯罪的要求的有关知识,从警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责令将诈骗款项依法退赔被害人→可链接预防犯罪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本题要求拟写一条有关远离违法犯罪的警示标语,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4.(1)《刑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2)不采纳。判决书中的行政拘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会受到的制裁。陈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不适用行政拘留。(3)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分析】考点考查: 刑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犯罪行为、预防违法犯罪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刑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经常偷窃财物,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可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关键词②: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 可链接《刑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犯罪行为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判处陈某行政拘留14天→可链接不采纳。行政拘留属于行政制裁;陈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预防违法犯罪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逐渐无心学习,甚至旷课→可链接杜绝不良行为。关键词②:陈某由品学兼优的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可链接增强法治观念,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关键词③:经常偷窃财物,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可链接珍惜美好生活,认识犯罪危害,远离犯罪。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