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道德与法治》中考备考第一轮复习第19单元:文明与家园课件(共24张PPT)+教案+学生演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道德与法治》中考备考第一轮复习第19单元:文明与家园课件(共24张PPT)+教案+学生演练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课题:2025年《道德与法治》名师导航中考备考复习
------第19单元 文明与家园------
小先生道法工作室
【统编版本,可全国通用】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1)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
(3)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额内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
(4)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
(5)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2、责任意识:
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
思维导图
文明与家园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特点
文化自信
文明
传统美德
家园
中华文化
内涵
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灵魂。精神追求、精神标识、精神动力。
为什么坚定
如何坚定
特点
弘扬传统美德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内涵
...爱国情怀...奋进品格...和乐风范...高尚情操...
为什么要弘扬
青少年怎么弘扬
民族精神
内涵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弘扬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
青少年怎么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什么要弘扬
青少年怎么弘扬
文明与家园
文明
家园
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人口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资源
环境
绿色发展
原因
做法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计划生育国策
节约资源国策
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核心知识点梳理
考点 中华文化
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重要性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坚定文化自信意义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内涵)
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做法 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考点练习
1.(2024·四川资阳·中考真题)2024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主标识以“龘”(dá)字为主视觉符号。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的九叠篆为灵感来源的“龘”字造型,酷似科技感十足的现代芯片。主标识的整体设计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③一切传统文化都必须继承和弘扬
④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作的宝贵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特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原因
【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识。
①②④:依据题文描述,春晚主标识以“龘”(dá)字为主视觉符号,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的九叠篆为灵感来源的“龘”字造型,酷似科技感十足的现代芯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也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作的宝贵资源,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造力,①②④说法正确;
③: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必须继承和弘扬,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核心知识点梳理
考点 传统美德
特点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内涵 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意义 ①有利于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②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
③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⑤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繁荣发展。
⑥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法 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考点练习
2.(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下列故事与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对应正确的是( )
A.程门立雪——尊敬师长 B.凿壁偷光——勤俭节约
C.孔融让梨——宽以待人 D.愚公移山——助人为乐
【答案】A
【知识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作用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A:程门立雪的典故,描述了宋代的学生杨时和游酢对老师程颐的尊重,故A符合题意;
B:凿壁偷光,体现的是勤奋学习的精神,故B说法错误;
C:孔融让梨,体现的是谦让和分享的品质,故C说法错误;
D:愚公移山,体现的是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考点 民族精神
内涵 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①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②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④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核心知识点梳理
考点练习
3.(2021·福建·中考真题)小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四史,树理想”系列研学活动,被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他暗下决心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材料说明( )
①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②情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选择
③情感是短暂的且会随情境变化 ④情感可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获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情感与情绪的关系、感受美好情感、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详解】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正确认识。
②④:题文中小闽通过参加“学四史,树理想”系列研学活动,激发了爱国情感和责任感,说明情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选择,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获得美好情感,②④说法正确;
①:体现的是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多样化,①说法与题不符;
③:情感是相对稳定的,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考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 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核心知识点梳理
考点练习
4.(2025·山西晋中·一模)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授予王永志等4人“共和国勋章”,授予王小谟等10人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的举行有利于( )
①发挥榜样力量,营造崇尚实干的社会氛围
②夯实法治基石,维护模范人物的荣誉尊严
③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④表彰先进模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止于至善的内涵及要求
【详解】本题考查止于至善、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可以发挥榜样力量,营造崇尚实干的社会氛围,故①说法正确;
③: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对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杰出贡献者的表彰,这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故③说法正确;
④:通过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可以表彰先进模范,树立正面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故④说法正确。
②: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主要是对先进模范人物的表彰,与夯实法治基石无直接关联,故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考点 绿色发展
内容 ①人口现状: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②新的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绿色发展道路怎样走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 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核心知识点梳理
考点练习
5.(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谈及“两山理论”时常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比喻从一定角度阐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②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此消彼长的 ④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保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详解】本题考查绿色发展。
①②④: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的“两山论”,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保护,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不是此消彼长,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真题演练
1.(2024·海南·中考真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海南人民创造了数量较多、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琼侨歌谣、东坡笠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这对海南本土非遗文化传播的启示是( )
A.坚定文化自信,抵制外来文化
B.借鉴一切文化成果,发展海南本土文化
C.全面传承传统文化,铸就文化新辉煌
D.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原因
【详解】本题考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
D:海南人民创造了数量较多、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启示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故D符合题意;
A: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但不能抵制外来文化,要学习优秀的外来文化,故A说法错误;
B: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故B说法错误;
C:“全面继承”说法错误,要批判性地继承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2024年4月,宋乐被评为2024年第一季度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是无锡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他被誉为“行走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热心的“口袋急救侠”、满腔“热血”的志愿者……我国举办“中国好人”系列评选活动,是因为( )
①优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②我国青少年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③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中华传统美德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模范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详解】本题考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③:国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题干中,我国举办“中国好人”系列评选活动,是因为优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题干未涉及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故②不符合题意;
④:题干未涉及中华传统美德,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陈毅元帅《梅岭三章》中的名句,抒发了作者为国为民,甘愿牺牲个人生命的博大胸怀和壮烈气概。下列选项与这一名句所包含的思想相似的是( )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网络交往要注意的问题、培养批判精神、正确对待青春期身体的变化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对待生理变化、批判性思维、慎重结交网友、坚持集体主义。
①:小明长喉结了,声音变粗,和老头一样,很烦恼,建议他要悦纳生理变化,关注外在美也要关注内在美,故①说法正确;
②:老师上课讲题时,小磊和他思路不同也不敢表达,很无奈,说明小磊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故②说法正确;
③:要合理利用网络,故③说法错误;
④:小倩周末想去看电影,老师安排她组织同学练习合唱,很郁闷,建议小倩要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集体主义,故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C。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表现
【详解】本题考查爱国主义。
①④:题干中的诗句体现了诗人为国为民甘愿牺牲的情怀;分析选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均体现了爱国主义,①④符合题意;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意思是正午时分,农民还在为禾苗除草,汗水不断的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壤里;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②不符合题意;
③:“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意思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做成大事情。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干成大事业;体现了集体的力量,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4.(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经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而茶背后蕴藏着中国人的谦、和、礼、敬等价值观,也随茶一起声名远播。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B.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C.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
D.是最优秀的世界文化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特点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A:分析题文,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而茶背后蕴藏的价值观也随茶一起声名远播,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A符合题意;
B:题干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故B不符合题意;
C: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性继承;故C错误;
D:中华文化是优秀的世界文化,但不能说是最优秀的;故D错误;
故本题选A。
5.(2024·海南·中考真题)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下列做法符合“和谐”理念的是( )
A.与人发生冲突时,逼迫对方让步
B.参加班级劳动时,袖手旁观
C.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
D.不听父母劝告,沉迷网络游戏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C: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分析选项,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是尊老爱幼的表现,符合“和谐”理念,故C符合题意;
A:与人发生冲突时,逼迫对方让步,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故A说法错误;
B:参加班级劳动时,袖手旁观,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故B说法错误;
D:不听父母劝告,沉迷网络游戏,是不孝亲敬长的表现,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5.(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传承文化心系家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1)为何要强调“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答案】(1)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自信
5.(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传承文化心系家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领略文化魅力】作为鲁南门户城市,枣庄是人文宝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75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孕育了中华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凿壁偷光”苦学成才的匡衡等众多历史名人;作为红色文化高地,是台儿庄战役的发生地,广为流传着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近年来,枣庄持续深耕人文沃土,扎实开展优秀地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推动运河文化活化利用,擦亮中兴工业文化名片,充分挖掘石榴文化特色,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工程,培育9大文创产业链,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枣庄是齐鲁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的汇集之地和对外的窗口、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2)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自信
7.(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赋能乡村振兴 关注家乡发展】
永登县境内的庄浪河是当地人的“母亲河”。县政府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开展庄浪河沿岸的“生态重塑”行动,并整治出13万亩高标准农田。驱动沿岸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之路。
根据材料,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分析永昼县如何走出“双赢之路”?
【答案】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坚持绿色惠民;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知识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名师导航《道德与法治》备考复习教学设计
课题 专题19 文明与家园 单元 三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组成。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创造的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延续文化血脉,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和践行华传统美德,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中国在快速发展、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面对挑战,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正视发展挑战,中国坚持并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生命家园。
学习目标 1、政治认同:(1)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3)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额内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4)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5)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2、责任意识: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
重点 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和资源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难点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我国人口政策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扩展知识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理清这部分要掌握的大致内容
讲授新课 梳理知识点对于一般性的题目,阅读即可,无需记忆,但要掌握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认知核心知识点要求:学生读一遍,顺便找一找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考点一:中华文化要求掌握:重要性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做法课堂练习讲解考点二:传统美德要求掌握:特点内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意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法课堂练习讲解考点三:民族精神要求掌握:内涵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课堂练习讲解考点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掌握:内容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练习讲解考点五:绿色发展要求掌握:内容绿色发展道路怎样走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课堂练习讲解 一般知识点和核心知识点,学生记忆,用较短的时间读一遍,并且用心记忆,课外要求,背的。学生讨论或查找内容完成 让学生知道复习的考点,并清楚考点中的重点,让学生关注学习要掌握的内容,从而导入本节课学习可以学生的情况来增减适当的内容。这类题型主要存在于选择题中,或者简单的答题之中,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增加答题答对几率
真题演练 一、单选题1.(2024·海南·中考真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海南人民创造了数量较多、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琼侨歌谣、东坡笠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这对海南本土非遗文化传播的启示是( )A.坚定文化自信,抵制外来文化B.借鉴一切文化成果,发展海南本土文化C.全面传承传统文化,铸就文化新辉煌D.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2.(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2024年4月,宋乐被评为2024年第一季度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是无锡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他被誉为“行走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热心的“口袋急救侠”、满腔“热血”的志愿者……我国举办“中国好人”系列评选活动,是因为( )①优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②我国青少年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③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中华传统美德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3.(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陈毅元帅《梅岭三章》中的名句,抒发了作者为国为民,甘愿牺牲个人生命的博大胸怀和壮烈气概。下列选项与这一名句所包含的思想相似的是(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③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4.(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经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而茶背后蕴藏着中国人的谦、和、礼、敬等价值观,也随茶一起声名远播。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B.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C.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D.是最优秀的世界文化5.(2024·海南·中考真题)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下列做法符合“和谐”理念的是( )A.与人发生冲突时,逼迫对方让步B.参加班级劳动时,袖手旁观C.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D.不听父母劝告,沉迷网络游戏二、分析说明题6.(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传承文化心系家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1)为何要强调“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领略文化魅力】作为鲁南门户城市,枣庄是人文宝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75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孕育了中华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凿壁偷光”苦学成才的匡衡等众多历史名人;作为红色文化高地,是台儿庄战役的发生地,广为流传着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近年来,枣庄持续深耕人文沃土,扎实开展优秀地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推动运河文化活化利用,擦亮中兴工业文化名片,充分挖掘石榴文化特色,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工程,培育9大文创产业链,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枣庄是齐鲁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的汇集之地和对外的窗口、是中华文化的缩影。(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哪些特点?7.(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赋能乡村振兴 关注家乡发展】永登县境内的庄浪河是当地人的“母亲河”。县政府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开展庄浪河沿岸的“生态重塑”行动,并整治出13万亩高标准农田。驱动沿岸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之路。根据材料,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分析永昼县如何走出“双赢之路”? 选择题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学生自己讲解,自己学习;其余题目演练,让学生多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复习课,做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做题是不可少的内容
课堂小结 回顾一节课复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还没掌握的内容,利用自习课加固所复习内容 个人自己发言或所想
板书 考点一:中华文化考点二:传统美德考点三:民族精神考点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点五:绿色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025年《道德与法治》名师导航中考备考复习
第19单元:文明与家园
1、中华文化的产生、组成和特点?
(1)产生: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中华文化为什么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内涵)
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6、★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②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③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8、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和内容?
(1)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内容: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9、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0、(补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有利于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②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
③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⑤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繁荣发展。
⑥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补充)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和公民应该怎么做?
(1)国家:①完善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方面的法律法规。②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与创新。③加大对破坏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④加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参与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公民:①通过课文阅读、艺术欣赏和社会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粹;②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自觉保护文化遗产,敢于同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作斗争。
12、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品格?
①内涵: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品格: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4、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和本质?
(1)重要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2)本质: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15、★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精神?(伟大民族精神的新内涵)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16、★伟大建党精神
(1)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2)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17、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
18、★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①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②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④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19、★价值观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20、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22、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23、(补充)模范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①自身方面:珍爱生命、自信自强、积极乐观、勇对挫折、勤奋好学、顽强拼搏
②对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见义勇为、敢于承担责任、孝老爱亲
③对职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
④对国家和社会:热爱祖国、热心公益、无私奉献、服务社会
24、(补充)开展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社会正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③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⑤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5、为什么要重视人口问题?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②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③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6、★我国的人口现状及特点?
①人口现状: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②新的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27、为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
③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1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8、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危机有哪些?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9、我国的资源问题
(1)现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形成原因: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3)危害: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会越来越小。(2024年秋新教材在此处删除四个“的”、一个“也”)
(4)警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30、我国的环境问题
(1)现状:①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2)形成原因: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
(3)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警示:①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②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31、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2、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④★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⑤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33、★怎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34、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35、★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36、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7、(补充)实行垃圾分类,加强环境保护,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②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38、(补充)为了保护环境,国家、企业、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国家: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③加大环境治理和宣传力度,增强公民节能环保意识。
(2)企业: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落实节能减排政策。②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③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④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3)青少年:①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②积极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③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④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环保行动。
一、单选题
1.(2024·海南·中考真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海南人民创造了数量较多、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琼侨歌谣、东坡笠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这对海南本土非遗文化传播的启示是( )
A.坚定文化自信,抵制外来文化
B.借鉴一切文化成果,发展海南本土文化
C.全面传承传统文化,铸就文化新辉煌
D.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
2.(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2024年4月,宋乐被评为2024年第一季度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是无锡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他被誉为“行走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热心的“口袋急救侠”、满腔“热血”的志愿者……我国举办“中国好人”系列评选活动,是因为( )
①优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②我国青少年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③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中华传统美德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陈毅元帅《梅岭三章》中的名句,抒发了作者为国为民,甘愿牺牲个人生命的博大胸怀和壮烈气概。下列选项与这一名句所包含的思想相似的是( )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经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而茶背后蕴藏着中国人的谦、和、礼、敬等价值观,也随茶一起声名远播。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B.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C.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
D.是最优秀的世界文化
5.(2024·海南·中考真题)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下列做法符合“和谐”理念的是( )
A.与人发生冲突时,逼迫对方让步
B.参加班级劳动时,袖手旁观
C.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
D.不听父母劝告,沉迷网络游戏
二、分析说明题
6.(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传承文化心系家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1)为何要强调“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领略文化魅力】作为鲁南门户城市,枣庄是人文宝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75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孕育了中华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凿壁偷光”苦学成才的匡衡等众多历史名人;作为红色文化高地,是台儿庄战役的发生地,广为流传着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近年来,枣庄持续深耕人文沃土,扎实开展优秀地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推动运河文化活化利用,擦亮中兴工业文化名片,充分挖掘石榴文化特色,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工程,培育9大文创产业链,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枣庄是齐鲁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的汇集之地和对外的窗口、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7.(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赋能乡村振兴 关注家乡发展】
永登县境内的庄浪河是当地人的“母亲河”。县政府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开展庄浪河沿岸的“生态重塑”行动,并整治出13万亩高标准农田。驱动沿岸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之路。
根据材料,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分析永昼县如何走出“双赢之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