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丨第0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常考实验探究精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下丨第0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常考实验探究精选(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 第04章 月考--实验探究精选
【绍兴月考】
土壤中其实有很多小孔,体积被空气占据着。小敏同学想测出某块土壤中空气所占的比例。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小敏的想法有如下两种,其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
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
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正方体。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甲块或铁块时,  ▲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 ▲ 处的操作应是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该土壤所占的体积中,空气体积占到的比例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答案】(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为胶头滴管滴水;②;③B。
【解析】(1)土块容易切割改变体积,铁块不易改变体积,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正方体,可操作性强,故选②;
(2)①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用滴管添加水更精确缓慢,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停止用量筒倒水,改为胶头滴管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②土块中比铁块多添加的水的体积等于空气的体积,即空气体积为V1﹣V2;空气体积占到的比例为;
③杯子越低,不易把土块冲坏,杯子底面积越小,添加水的体积越小,差异越明显,故选:B。
故答案为:(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为胶头滴管滴水;②;③B。
【杭州月考】
倪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课本上“植物植物细胞细胞失水的实验”后,要求同学们再想出其它方法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条件。小森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分别取20mL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A、B、C三个烧杯。
步骤二: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淹没),都静置浸泡5分钟。
步骤三:取出萝卜块,分别测量出三只烧杯中液体的体积。
步骤四:记录数据于下列表中。
周围溶液浓度(%)
清水(A) 5%的食盐水(B) 10%的食盐水(C)
溶液体积(mL) 19.5 22.6 24.4
(1)步骤二中存在明显不足,请帮助指正:          。
(2)A组清水测出的值略变小(不考虑蒸发、读数误差),原因最可能是:              。
(3)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4)该实验除了通过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过观察          来定性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答案】(1)萝卜块的大小、新鲜程度等都应该一样。(2)萝卜块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萝卜块吸水。(3)当萝卜块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浓度差别越大时,萝卜块失水越多。(4)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
【解析】(1)这是一个对照试验,变量是溶液的浓度,所以不能有其他的变量,因此萝卜块的大小、新鲜程度等都应该一样。
(2)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A组清水体积略变小,原因最可能是:萝卜块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萝卜块吸水,导致A组清水体积略变小。
(3)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当萝卜块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浓度差别越大时,萝卜块失水越多。
(4)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不只通过溶液体积的变化来定量证明,也可以通过测量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来定性证明,萝卜块变的硬挺表示它吸水了,吸水越多越硬;萝卜块变的软缩表示失水了,失水越多越软。
故答案为:(1)萝卜块大小应该一样。(2)萝卜块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萝卜块吸水。(3)当萝卜块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浓度差别越大时,萝卜块失水越多。(4)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
【浙江月考】
小文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用红墨水染色后发现细胞膜与细胞壁出现分离的现象(简称“质壁分离”),查阅资料:“质壁分离”是由于液泡失水而产生的,若将“质壁分离”的细胞再放入清水的环境中能够恢复原来的状态。小明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相应的操作后,的确观察到复原。接下来小明想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60秒 55秒 25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如图是某次实验中记录细胞所处的三种不同的状态,清水主要进入植物细胞的    (填细胞结构)。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
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像蔗糖一样甜的其它溶液,发生“分离”所需的时间也较长
(4)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可能原因是                  。
【答案】(1)溶液种类;(2)液泡;(3)AB;(4)外界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过度已经死亡。
【解析】(1)由表格可知,小明用了25%的蔗糖溶液、25%的苏打溶液、25%的食盐溶液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这说明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的关系。
(2)由图可知,质壁分离复原后,液泡变大。液泡内具有细胞液,细胞液中贮存有各种物质,故清水主要进入植物细胞的液泡。
(3)AB、从表格的现象分析可知不同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25%的食盐溶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质壁分离速度最快,25%的蔗糖溶液分离最慢,AB正确。
C、没有做其他的甜溶液的实验与25%的蔗糖溶液形成对照,所以无法得出此结论,C错误。
故选:AB。
(4)从表中可以看出25%的食盐溶液没法复原,这是因为外界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过度已经死亡。
故答案为:(1)溶液种类;(2)液泡;(3)AB;(4)外界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过度已经死亡。
【杭州月考】
有研究者设计了简单有效地测定植物组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方法,步骤如下。
①取12支试管,分成六组,在每组试管中注入等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a1、b1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为0.0125M,a2、b2试管中为0.025M,a3、b3试管中为0.05M,a4、b4试管中为0.1M,a5、b5试管中为0.2M,a6、b6试管中为0.4M(M为溶液浓度单位);
②给植物叶片打洞,取得相同叶圆片若干,在a1~a6每一试管中加入等量小圆片,放置15分钟,期间摇动数次;
③再往a1~a6试管中加入一粒极小的亚甲基蓝结晶,轻轻摇动,溶解后使溶液呈蓝色(该过程对溶液浓度影响极小,可忽略不计);
④用特制的滴管依次从每组的a试管中吸一滴蓝色溶液,滴管伸入对应的b试管的中部轻轻放出一滴溶液,如图,观察该滴蓝色小液滴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下表中。
(说明:如果a管中溶液浓度变大,取出的蓝色小滴将在相应的b管溶液中下沉;如果溶液浓度变小,蓝色小滴将上浮;如果溶液浓度不变,蓝色小滴将均匀扩散)
组别 a1、b1 a2、b2 a3、b3 a4、b4 a5、b5 a6、b6
蔗糖溶液浓度 0.0125M 0.025M 0.05M 0.1M 0.2M 0.4M
蓝色液滴运动方向 下沉 不动 微微上浮 微上浮 上浮 明显上浮
请分析以下问题:
(1)本实验的原理: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     (选填“吸水”或“失水”);实验中,若a中取出的蓝色液滴在相应的b试管中下沉,则叶圆片在a试管的蔗糖溶液中发生了     (选填“吸水”或“失水”)。
(2)若发现这6组的实验结果是蓝色小滴均上浮,实验应如何改进?                。
(3)实验结论:植物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约相当于浓度为     的蔗糖溶液的浓度。
【答案】(1)吸水;吸水;(2)配制浓度更低的蔗糖溶液重新实验;(3)0.025M。
【解析】(1)本实验的原理:植物细胞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吸水或失水现象;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会使外界浓度发生变化,而外界浓度的变化可通过蓝色小液滴的浮沉,蓝色溶液是中间的一个载体,并没有直接测出细胞液的浓度,必须二次计算比较才有结果。蓝色小液滴代表这a中的溶液浓度,间接代表叶圆片中细胞液浓度相反状态。
在b试管中蓝色小液滴有三种情况:上浮、下沉、均匀扩散,代表浓度关系是a1<b1、a1>b1、a1=b1。代表a中叶片细胞液浓度分别小于、大于和等于b内的溶液溶度。观察到a 中取出的蓝色液滴在b试管中下沉比较两种溶液的密度则说明 a1>b1;说明叶片细胞吸水使a中水分减少、导致蔗糖溶液浓度增大。
(2)表中a3、b3组中蓝色小液滴均匀扩散;说明ab溶液浓度一样,就代表了叶片细胞液浓度。其他五组为实验组。若发现这6组的实验结果是蓝色小滴均上浮,很明显蔗糖浓度设置太高高于细胞液浓度,必须降低,将蔗糖溶液溶度低于0.0125M后再分六个梯度测定(浓度差为0.0025M)即可。
(3)根据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a管中蔗糖溶液的浓度,观察指标是蓝色小液滴的移动方向,实验结论是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当于0.025M的蔗糖溶液。
故答案为:(1)吸水;吸水;(2)配制浓度更低的蔗糖溶液重新实验;(3)0.025M。
【温州月考】
图一、图二是小明同学针对“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这个问题进行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用带叶枝条的下端浸到红墨水中,并将其放在温暖、向阳的地方(图一),一段时间后,当看到        现象时,再进行图中A所示的过程。
(2)如果用放大镜观察茎的横切面,就会出现图二所示的图像,你会发现图二中数字③所示的结构   被染成了红色。
(3)此实验说明了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是通过    由下往上运输的。
(4)图中数字②表示的结构是    ,请你写出它具有的作用:                  。
【答案】(1)叶脉变得微红;(2)导管(木质部);(3)导管;(4)形成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细胞。
【解析】(1)、(2)在探究“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实验时,选择带叶枝条,并放在了温暖向阳的地方,利于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又因茎中的导管与叶脉中的导管相同,当叶脉变得微红时,说明了红墨水已经通过茎中导管到达叶脉。由于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导管运输的,所以会发现③导管被染成红色。
(3)通过实验探究发现③导管被染成红色。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运输的。导管会自下而上把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运输叶、花、果实、种子。
(4)图中②是指形成层,形成层中的细胞不断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细胞,也就是可以不断产生新的木质部与韧皮部,使茎或根不断加粗。所以木本植物之所以粗壮高大,就是因为有形成层。
故答案为:(1)叶脉变得微红;(2)导管(木质部);(3)导管;(4)形成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细胞。
【绍兴月考】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童设计实验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瓶盛有一定量稀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1)该实验选择的木本植物枝条上带有一定数量的叶片的目的是         ;为了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应将植株放在    (写出一点,合理即可)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B组枝条横切面上染色部位是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树皮 D.筛管
(3)小童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自下而上运输的,需要再继续实验步骤三,请你写出步骤三的实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
【答案】(1)进行蒸腾作用;有阳光。(2)A。(3)将B组枝条纵切,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的染色部位,观察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颜色变得越来越浅。
【解析】(1)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叶片上气体散失的“窗口”是气孔,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叶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枝条上保留的叶片数量越多蒸腾作用越强烈,越有利于枝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叶脉变红的速度快。为了让绿叶充分进行蒸腾作用,应将植物放在有光的环境中。
(2)导管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因此红墨水中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的。故观察到就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
(3)将B组枝条纵切,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的染色部位,观察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颜色变得越来越浅,就可以进一步证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故答案为:(1)进行蒸腾作用;有阳光。(2)A。(3)将B组枝条纵切,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的染色部位,观察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颜色变得越来越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 第04章 月考--实验探究精选
【绍兴月考】
土壤中其实有很多小孔,体积被空气占据着。小敏同学想测出某块土壤中空气所占的比例。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小敏的想法有如下两种,其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
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
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正方体。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甲块或铁块时,  ▲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 ▲ 处的操作应是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该土壤所占的体积中,空气体积占到的比例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杭州月考】
倪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课本上“植物植物细胞细胞失水的实验”后,要求同学们再想出其它方法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条件。小森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分别取20mL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A、B、C三个烧杯。
步骤二: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淹没),都静置浸泡5分钟。
步骤三:取出萝卜块,分别测量出三只烧杯中液体的体积。
步骤四:记录数据于下列表中。
周围溶液浓度(%)
清水(A) 5%的食盐水(B) 10%的食盐水(C)
溶液体积(mL) 19.5 22.6 24.4
(1)步骤二中存在明显不足,请帮助指正:          。
(2)A组清水测出的值略变小(不考虑蒸发、读数误差),原因最可能是:              。
(3)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4)该实验除了通过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过观察          来定性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浙江月考】
小文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用红墨水染色后发现细胞膜与细胞壁出现分离的现象(简称“质壁分离”),查阅资料:“质壁分离”是由于液泡失水而产生的,若将“质壁分离”的细胞再放入清水的环境中能够恢复原来的状态。小明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相应的操作后,的确观察到复原。接下来小明想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60秒 55秒 25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如图是某次实验中记录细胞所处的三种不同的状态,清水主要进入植物细胞的    (填细胞结构)。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
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像蔗糖一样甜的其它溶液,发生“分离”所需的时间也较长
(4)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可能原因是                  。
【杭州月考】
有研究者设计了简单有效地测定植物组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方法,步骤如下。
①取12支试管,分成六组,在每组试管中注入等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a1、b1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为0.0125M,a2、b2试管中为0.025M,a3、b3试管中为0.05M,a4、b4试管中为0.1M,a5、b5试管中为0.2M,a6、b6试管中为0.4M(M为溶液浓度单位);
②给植物叶片打洞,取得相同叶圆片若干,在a1~a6每一试管中加入等量小圆片,放置15分钟,期间摇动数次;
③再往a1~a6试管中加入一粒极小的亚甲基蓝结晶,轻轻摇动,溶解后使溶液呈蓝色(该过程对溶液浓度影响极小,可忽略不计);
④用特制的滴管依次从每组的a试管中吸一滴蓝色溶液,滴管伸入对应的b试管的中部轻轻放出一滴溶液,如图,观察该滴蓝色小液滴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下表中。
(说明:如果a管中溶液浓度变大,取出的蓝色小滴将在相应的b管溶液中下沉;如果溶液浓度变小,蓝色小滴将上浮;如果溶液浓度不变,蓝色小滴将均匀扩散)
组别 a1、b1 a2、b2 a3、b3 a4、b4 a5、b5 a6、b6
蔗糖溶液浓度 0.0125M 0.025M 0.05M 0.1M 0.2M 0.4M
蓝色液滴运动方向 下沉 不动 微微上浮 微上浮 上浮 明显上浮
请分析以下问题:
(1)本实验的原理: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     (选填“吸水”或“失水”);实验中,若a中取出的蓝色液滴在相应的b试管中下沉,则叶圆片在a试管的蔗糖溶液中发生了     (选填“吸水”或“失水”)。
(2)若发现这6组的实验结果是蓝色小滴均上浮,实验应如何改进?                。
(3)实验结论:植物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约相当于浓度为     的蔗糖溶液的浓度。
【温州月考】
图一、图二是小明同学针对“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这个问题进行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用带叶枝条的下端浸到红墨水中,并将其放在温暖、向阳的地方(图一),一段时间后,当看到        现象时,再进行图中A所示的过程。
(2)如果用放大镜观察茎的横切面,就会出现图二所示的图像,你会发现图二中数字③所示的结构   被染成了红色。
(3)此实验说明了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是通过    由下往上运输的。
(4)图中数字②表示的结构是    ,请你写出它具有的作用:                  。
【绍兴月考】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童设计实验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瓶盛有一定量稀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1)该实验选择的木本植物枝条上带有一定数量的叶片的目的是         ;为了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应将植株放在    (写出一点,合理即可)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B组枝条横切面上染色部位是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树皮 D.筛管
(3)小童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自下而上运输的,需要再继续实验步骤三,请你写出步骤三的实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