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 教学设计——【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学七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 教学设计——【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学七下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 ——土壤的形成与成分》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知道土壤是由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逐渐形成的;理解土壤的分层结构,认识土壤包含矿物质颗粒、腐殖质、微生物、水和空气等成分,以及各成分在土壤中的作用。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土壤成分与生物生长的关系,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探究实践:设计实验检验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提升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4.态度责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土壤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成分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综合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教师:同学们,袁隆平院士培育的 “海水稻” 能在盐碱地生长,而普通水稻只能在一般水田里生长。大家想想,普通水田和盐碱地的土壤结构和质地可能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盐碱地可能更咸、更硬等。 教师:大家的想法都很有趣。要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得先知道土壤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它由哪些成分组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土壤的形成与成分。 (二)新课内容(35分钟) 1.土壤的形成 教师:(展示风化和侵蚀的图片)同学们,人类很早就开始种植农作物,那土壤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过程,侵蚀和风 化。谁能说一说侵蚀是什么? 学生:侵蚀是风、水、冰或重力等作用破坏岩石、搬运岩石碎屑物的过程。 教师:非常正确!那风化又是什么呢? 学生:风化是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变化的现象。 教师:很好。风化还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展示物理风化的相关图片,如岩石因水结冰膨胀、压力变化、植物根生长而破碎的图片)大家看这些图片,谁能总结一下物理风化的特点? 学生:岩石会破裂成越来越小的碎屑,每块碎屑保持原有物质性质,受温度、压力、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 教师:完全正确。那化学风化呢?(讲解化学风化的概念) 学生: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成分改变的过程。 教师:没错,而且岩石通过物理风化碎裂成碎屑后,表面积增大,更易遭受化学风化作用。大家想想,岩石形成土壤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岩石特性、气候、地形、生物活动等因素。 教师:土壤形成后,还会分层。(展示土壤分层的图片)最下面是母质层,靠近地表的是表层,中间是淀积层,谁能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学生:回答各层特点,教师补充完善。 2.土壤的成分 教师:(展示土壤成分的示意图)土壤由很多成分组成,矿物质颗粒是主要成分,颗粒之间有孔隙,充满气体和水分。土壤里还有各种生物。大家知道土壤中的气体和水分主要来自哪里吗? 学生:气体大部分来自大气,水分主要由地表渗入。 教师:非常好。很多土壤生物生存除了需要空气和水,还需要有机物。(讲解检验土壤中有机物的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取经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称取 50g,然后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大家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土壤颜色变化。 教师:待土壤冷却后,再称一下质量,看看有什么变化。(学生操作并回答质量减少)大家想想,为什么质量会减少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土壤中有有机物,有机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完全正确。有机物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形成腐殖质,对植物生长有很大好处。那土壤中还有无机盐,怎么检验呢?(讲解检验土壤中无机盐的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蒸发皿中的残留物。 教师:当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中有很细的晶体,这就是无机盐。土壤中还有大量生物,像蚯蚓、细菌、真菌等,它们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蚯蚓改良土壤结构、微生物促进物质循环等作用。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土壤的知识,谁来总结一下? 学生:总结土壤的形成过程、分层结构、成分及其作用。 教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土壤对植物生长非常重要,我们要保护好土壤资源。课后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哪些不同。
板书设计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 ——土壤的形成与成分 1.土壤的形成 侵蚀:风、水等破坏岩石、搬运碎屑 风化 物理风化:碎屑保持原性质 化学风化:成分改变 分层:母质层、表层、淀积层 2.土壤的成分 矿物质颗粒 气体和水分 有机物:检验方法、作用 无机盐:检验方法、作用 生物:蚯蚓、微生物等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海水稻” 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验环节也让学生积极参与。但在讲解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区别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需要增加更多实例帮助理解。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今后应加强指导。整体上,学生对土壤的形成和成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综合运用方面还需加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