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2) ——各种各样的土壤》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2) 课程类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认识土壤的多种结构类型,理解团粒结构的优势;明确土壤颗粒的分类标准,知晓不同类型土壤(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的特点和组成差异;理解土壤结构和质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道壤土类土壤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2.科学思维:通过对不同土壤颗粒渗水实验的分析,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对比不同类型土壤的性状,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观点,学会从现象中总结规律。 3.探究实践:进行土壤颗粒渗水实验和土壤搓条实验,学会控制变量、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提升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4.态度责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土壤颗粒的分类;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壤土类土壤的优势。 2.教学难点:理解土壤结构和质地与土壤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形成和成分,那大家知道土壤还有不同的结构吗?像块状、柱状、片状,还有一种团粒状结构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上最有价值,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学生:表现出好奇,纷纷表示想知道。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各种各样的土壤,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内容(35分钟) 1.土壤的结构 教师:(展示土壤团粒结构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土壤的团粒结构,它疏松多孔。谁能猜猜这种结构对土壤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提到保水、透气等。 教师:大家说得很对!团粒结构能让土壤既能保水又能透水,透气性和保温性也很好,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和养分供应。那人类活动对土壤结构有影响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得出多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有利于团粒结构形成。 2.土壤颗粒的分类 教师:(拿出砂粒和黏粒样本)土壤结构和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根据颗粒大小,土壤矿物质颗粒分为砂粒、粉砂粒和黏粒。现在大家用大拇指和食指蘸一些砂粒和黏粒,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学生:操作后回答砂粒粗糙,黏粒细滑。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做个实验,取两只漏斗,分别放入砂粒和黏粒,再往里面倒 50mL 水,观察渗水情况。(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漏斗 A(放砂粒)渗到锥形瓶内的水量较多。 教师:那粉砂粒的渗水情况呢?大家可以根据粉砂粒的特性设想一下。 学生:思考并回答粉砂粒渗水情况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间。 教师:没错,砂粒通气、透水性能强,保水性能差;黏粒则相反;粉砂粒在两者之间。 3.土壤的分类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土壤的图片)根据大小不同矿物质颗粒的比例和排列方式,土壤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和壤土类。大家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后回答砂土类砂粒多、黏粒少;黏土类黏粒、粉砂粒多;壤土类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教师:非常好。那这三类土壤在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上有什么差异呢?大家思考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砂土类通气性最好、保水性最差;黏土类通气性最差、保水性最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搓条和渗水实验)现在我们分别取菜地、山坡地和稻田的土样,加少许水搓一搓,再用渗水性实验装置测试渗水量,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稻田土壤能搓成条状体,黏性最强;山坡地土壤渗水量最多,稻田土壤渗水量最少。 教师:黏性较差的土壤,孔隙大,通气好但保水保肥差;黏性强的土壤则相反。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也就是壤土类土壤。大家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植物适合在壤土类土壤中生长? 学生:思考并举例,教师补充。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土壤的新知识,谁来总结一下? 学生:总结土壤的结构类型、颗粒分类、土壤分类以及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土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后大家可以去调查一下当地常见植物适合的土壤类型。板书设计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2) ——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的结构 结构类型: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 团粒结构特点:保水透水、透气保温 人类活动影响: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利于团粒结构形成 2.土壤颗粒的分类 砂粒:粗糙、通气透水强、保水差 粉砂粒:渗水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间 黏粒:细滑、通气透水差、保水强 3.土壤的分类 砂土类:砂粒多、通气好、保水差 黏土类:黏粒多、保水好、通气差 壤土类:比例适中、宜于耕种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土壤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讲解土壤结构和质地与土壤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的关系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后续可以增加更多生活实例或类比帮助理解。实验环节中,个别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指导。整体而言,学生对土壤类型的特点有了较好掌握,但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