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土壤与植物生长 (4)教学设计——【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学七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土壤与植物生长 (4)教学设计——【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学七下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4)——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4.3 土壤与植物生长 (4)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明确植物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理解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筛管自上而下运输;认识到物质运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水和无机盐、有机物运输的实验现象,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从茎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的联系中,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观点。 3.探究实践:参与探究水和无机盐、有机物运输的实验,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数据,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4.态度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对待实验结果;认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增强爱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探究物质运输实验的现象观察与结论分析。 2.教学难点:理解物质运输与茎结构的关系;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理物质运输的方式和部位。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要运输到植物各个部位。那大家想一想,它们是通过茎的哪个部位运输的呢?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猜测是茎的某一部分。 教师:大家的想法都很有意思,那到底是不是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新课内容(35分钟) 1.探究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教师:(展示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我们准备了几种不同处理的木本植物枝条,分别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大家看,A 组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B 组剥去下半部树皮;C 组不做处理。为什么要这样设置不同的实验组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得出是为了探究水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 教师:非常好。现在大家分组进行实验,15 分钟后,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枝条横切面和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A 组树皮未被染色,B 组和 C 组韧皮部和木质部被染色,C 组纵切面上从基部到顶端染色越来越浅。 教师:那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水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自下而上运输。 2.探究有机物的运输 教师:植物的叶制造了有机物,那有机物在茎中是怎么运输的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展示盆栽木本植物,讲解实验步骤)在枝条中部剥除一圈树皮,每隔一周观察环剥部位的变化。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 学生:思考并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教师:一段时间后,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形成枝瘤,且随时间长大。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环剥切断了运输通道,有机物积累形成枝瘤。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割裂橡胶树的树皮,胶乳会流出来,这是为什么?任意毁坏树皮会给树木带来什么后果?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这节课我们探究了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谁来总结一下? 学生:总结水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教师:大家总结得很准确。物质运输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课后大家可以观察身边的植物,想想它们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
板书设计 4.3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4)——物质的运输 1.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不同处理枝条插入红墨水 现象:A 组树皮未染色,B、C 组韧皮部和木质部染色 结论:通过木质部自下而上运输 2.有机物的运输 实验:枝条环剥 现象:切口上方形成枝瘤 结论: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对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但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后续可以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环节,个别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调。整体而言,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掌握,但在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