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下科学丨全册知识归纳和实验归纳核心知识归纳一、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项 目 概念 过程 意义或特点细胞分裂 1个细胞分裂成 2个细胞 细胞核先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 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一个 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前遗传物质先复 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 子细胞中[数量增多]细胞生长 细胞体积增大 从周围环境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物质 不能无限生长[体积增大]细胞分化 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 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性变化 分化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 [种类增加]二、植物体和动物体的基本组织类别 结构特点及功能 分布植 物 组 织 保护组织 细胞排列整齐;具有保护功能 叶表皮、种皮、果皮、根冠等输导组织 细胞呈管状,上下连通;具有运输功能 叶脉(筛管、导管)、根、茎等营养组织 细胞壁薄,液泡较大,具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叶肉细胞、果肉细胞等机械组织 细胞呈细长形,细胞壁增厚; 对植物体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根、茎中的木纤维、 韧皮纤维等分生组织 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排列紧密, 无细胞间隙;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 生长部位(根尖分生区、芽 生长点、茎形成层)等动 物 组 织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皮肤、内脏器官表面等结缔组织 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较多,形态多样;具有运输、 支撑 和连接等功能 血液、软骨、肌腱等肌肉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四肢、躯体、心脏等神经组织 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具有接收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神经、脑、脊髓等三、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项目 绿色开花植物 人或高等动物细胞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织 主要包括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 营养组织、机械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 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由组织构成各种器官系统 无系统 有八大系统,由系统构成人或高等动物体结构 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或高等动物体四、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及胚胎发育过程(主要生殖器官主要生殖器官)女性 卵巢男性 睾丸五、生物的生长时期和生殖方式的比较项 目 生长时期 生殖方式昆虫 卵(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受精卵→幼虫→成虫两栖类 受精卵→幼体→成体(变态发育) 有性生殖、体外受精被子植物 受精→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幼苗生长发育 →植株开花结果→死亡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如分根、 压条、扦插、嫁接等)六、开花、结果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花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花蕊 雄蕊 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里面有花粉,每粒花粉中含有两个精子雌蕊 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内有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传粉 概念 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方式 自花传粉 一朵花的花粉,从花药散发出以后,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异花传粉 花粉依靠外力(风力、昆虫)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风媒花、虫媒花]受精 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果实和 种子的 形成七、种子的结构及萌发1. 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比较项 目 菜豆种子(双子叶植物种子) 玉米种子(单子叶植物种子)不同点 子叶数目 2片 1片有无胚乳 无 有营养物质储存部位 主要是子叶 主要是胚乳相同点 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最主要的结构 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组成2. 种子萌发的条件及过程条件 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等自身条件 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和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且种子不处于休眠期过程 种子吸水膨胀,子叶或胚乳(与外界无关)中营养物质输送到胚根、胚轴、胚芽 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随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八、细菌和真菌的比较项 目 细菌 真菌不 同 点 有无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但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有无鞭毛、荚膜 有的细菌有 无细胞的数目 单细胞 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常见种类 球菌、杆菌、螺旋菌 青霉、曲霉、酵母菌、蘑菇相同点 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都无叶绿体,一般以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九、单细胞动植物常见种类 大肠杆菌、酵母菌、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眼虫等草履虫的结 构及其作用 纤毛 依靠纤毛的摆动游泳表膜(细胞膜) 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口沟 食物由口沟进入形成食物泡食物泡 食物泡随细胞质流动,食物被消化胞肛 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收集管和伸缩泡 收集并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特点 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能独立生活,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十、分子分子 ①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分子极小;②分子间存在空隙(空隙距离气体>液体 >固体);③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如铅块粘合)和斥力(压缩气体)扩散现象 ①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空隙的现象叫扩散;②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 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作热运动)十一、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对比【重点】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②都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③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且质量、体积都很小 ④都在不停地运动,粒子间都有一定空隙 ⑤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点 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可构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 ③分子、原子呈电中性,离子显电性(阴离子-带负电;阳离子-带正电) ④原子和离子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原子得电子→ 阴离子;原子失电子→ 阳离子) ⑤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分子来保持;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 原子来保持(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保持铁化学性质的微粒是铁原子)联系十二、原子的构成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质子 ①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②相对质量约为1;③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中子 ①中子不带电;②相对质量约为1;③与质子共同决定了原子质量核外电子 (带负电) ①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②电子质量很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质子&中子)上关系式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十三、元素、原子间的关系项 目 元素 原子定义 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 宏观概念,通常在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到 例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概念,通常在描述物质微观构成时用到 例如: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如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联系 ①元素和原子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②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如H-1/1H 、H-2/2H 、H-3/3H十四、元素的分布元素的分布 分布情况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元素在人体中的分布 氧、碳、氢(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如锌)元素在海水中的分布 氧、氢、氯、钠十五、元素符号与化学式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 化学式定义 (或规定) 元素符号是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 , 通常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 字母大写来表示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叫作化学式,每种单一物质的化学式只有一个写法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 写(如碘元素写为I);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 第一个字母大写, 第二个字母小 写(如铁元素写为Fe) ①单质:单原子—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多原子—在 元素符号右下角加数字。②化合物:金属在前,其他 在后; ③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可用“十字”交 叉法,应“先 排列、后标价、约最简、再交叉 ”, 如Al2 (SO4)3意义 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 还表示这种单质) 宏观:①表示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①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物质 的分子构成或表示组成这种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比读法 按元素符号的意义读,例如,Ar: 氩元素、一个氩原子、氩气 单质:直接读 化合物:某化某,某酸某,氢氧化某,某酸;例如, FeCl3:氯化铁;CuSO4 :硫酸铜十六、化合价的书写与离子符号书写的区别与联系项 目 化合价 离子表示方法 ①用+1、+2、+3、+4、+5、+6、+7、-1、-2 、-3、-4 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②“ 1 ”不能省略 ①用+ 、2+、3+ 、4+、5+ 、6+ 、7+ 、— 、2— 、3—、 4—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②“ 1 ”能省略实例 +1 -1 +2 -1 +1 -2 NaCl 、Mg(OH)2 、H2SO4 Na+ 、Cl— 、Mg2+ 、OH— 、H+ 、SO42—联系 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和离子的电荷数通常数字相等,正、负号相同,只是书 写的位置不同,书写的次序不同,“ 1 ”是否省略不同,即“两同三异 ”十七、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项 目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得出与性质 由实验测出的,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比较得出的,是相对质量单位 有单位(kg/g) 是一个比值,单位是“ 1 ”联系(计算公式) (12)★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1十八、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十九、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重难】计算题型 计算公式 应用举例求相对分子质量 Mr =Ar×原子个数之和 Mr(CuSO4·5H2O)= 64+32+16×4+5×(1×2+16)=250求组成纯净物的 各元素的质量比 各元素的质量比=Ar×原子 个数之比 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硝酸铵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4×2):(1×4):(16×3)=7:1:12求纯净物中某元 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NH4NO3) 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4+16×3=80,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N3 × 100% = × 100% = 35%求一定量的纯净 物中某元素的质 量 一定质量纯净物中某元素质 量 = 物质的质量×物质中 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10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 解:100g×35% = 35g 答:100g硝酸铵中含35g氮元素二十、质量、密度的对比项 目 质量 密度定义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作质量 某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叫作物质的密度单位 t、kg、g 、mg kg/m3或g/cm3特点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 量不随物体温度、位置、形状、 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形状、体积、质量无关, 即对于同状态的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 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也不同第 5 页 共 13 页二十一、物态变化【重点】二十二、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比较★【重难】晶体 固体中的粒子整齐、有规则的 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 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温度 保持不变,有熔点 海波、食盐、 冰、水晶、萘、 各种金属等非晶体 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 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 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同时 温度不断升高,无熔点 松香、塑料、 玻璃、橡胶等种类 晶体 非晶体熔化特点 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不断吸热熔化曲线举例 冰、海波、各种金属、明矾 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二十三、蒸发和沸腾的比较不同点 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快慢 缓慢 剧烈现象 不容易观察到 迅速产生大量的气泡温度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只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且与气压有关液体自身温度变化情况 吸热,液体自身温度降低 吸热,液体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主要应用 制冷,降温 水浴加热,分馏相同点 物态变化 都属于汽化现象吸、放热情况 都是吸热过程二十四、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项 目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念 无新物质产生的 变化 有新物质产生 的变化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 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 来的性质示例或 内容 水结成冰、汽油 挥发、铁丝折成 各种形状等 酒精燃烧、钢 铁生锈、食物 腐败等 颜色、气味(或味道)、硬度、 密度、熔点、沸点、磁性、导热性 、导电性、溶解性、挥发性、延 展性、吸附性和吸水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 、氧化性、稳定性、酸碱 性、毒性、腐蚀性等区别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 质的具体体现,变化发生需要一 定的时间,可用“在 ”“ 了 ”等 字 眼描述“变 ”的过程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通常用 “能 ”“会 ”“可 ”“ 易 ”“难 ”“具有 ”等词来表达联系 决定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反映二十五、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层 组成 其他说明水圈 由海洋、湖泊、河流和冰 川 中的水以及大气圈中 的水 等水体构成 海洋覆盖了近71%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 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陆,然后流回到大海;水无比重要,是所有 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 大气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 需 的,它能减少来自太阳辐射的伤害,保持地球上的温度使之 适合生 物生存,也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生物圈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 跃的圈层二十六、地球的内部圈层内部圈层 深度 其他特征地壳 平均约为17 km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 厚度很不均匀,海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地幔 上地幔 17 km 至 1000 km 固态,上地幔存在软流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 上)构成岩石圈;温度达1500 ℃左右下地幔 1000 km 至 2900 km地核 外地核 2900 km 至 5000 km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温度达2000~ 3000℃ , 地心可达6000℃内地核 5000 km 至 6371 km二十七、地形的类型类型 海拔 地面起伏状况山地 一般在500m以上 峰峦起伏高原 一般在500m以上 顶面平坦宽广,边缘陡峻丘陵 一般在200~500m 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平原 一般在200m以下 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二十八、等高线及其特点等高线含义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等高线特点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除峭壁(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不分支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二十九、山体部位的判读【重点】地形部位 景观图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山顶 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 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 用“▲ ”表示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 海拔低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 海拔高处凸出峭壁 (陡崖) 等高线重叠、相交 处,常用符号“m ”表 示盆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 中间向四周逐渐增大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 的部位,形似马鞍三十、土壤土壤成分 土壤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非生物 气体、水、有机物、无机盐等土壤的类型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 有机物 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 强,通气、 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 透水,能保 水、保肥,宜于耕种土壤问题及保护 土壤问题 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土壤保护方法 因地形耕作、保护性耕作和轮作土壤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 覆盖式客土法、深翻耕法化学修复技术 土壤钝化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 植物吸取修复技术三十一、根尖的结构及特点★【重难】根尖结构图 根尖结构 特点根毛区 细胞停止分裂,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 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 养。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伸长区 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伸长分生区 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具 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可使根的细胞数量不断增加根冠 位于根尖的最顶端,对根起着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 壤中不断地生长;根冠细胞的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 比较疏松,内部细胞排列紧密三十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水分 的吸收 主要部位 根尖的根毛区吸水或失水 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吸水;反之,根毛细胞失水水分 的运输 运输结构 导管,根中的导管和茎、叶中的导管相通运输途径 土壤溶液→根毛细胞→根毛内层细胞→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花、果实等三十三、木质茎的结构和功能结构 特点 功能树皮 表皮(外树皮)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 起保护作用韧皮部 (内侧) 韧皮 纤维 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 状排列,质地较软 韧皮纤维属于机械组织 最大的特点是韧性强 起支持作用筛管 一般由活细胞构成 属于输导组织 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形成层 只由2~3层细胞组成,呈环状排列 (草质茎的植物没有形成层) 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能不 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向外 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 质部,使茎加粗木质部 导管 在多年生木质茎中, 质地较硬 较大型的细胞,一般是由死 细胞构成的,属于输导组织 自下而上运输水分、无机盐木纤维 等 较小的细胞,细胞壁比较 厚 , 属于机械组织 对茎的直立起支持作用髓 位于茎的中央,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壁比较薄,有 些植物髓的中央部分会在生长过程中逐渐消失, 形成髓腔 储藏营养三十四、制造技术与工程现代先进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纳米制造、生物制造物品制造技术 金属品制造 成型技术:轧制、挤压、拉拔、锻造、冲压等铸造技术:砂型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塑料品制造 模压成型、挤出成型、注射成型、浇铸成型等陶瓷器制造 揉泥、制坯、干燥、素烧、施釉及烧制等实验专题归纳1. 解剖和观察花实验目标 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学习解剖和观察花结构的方法实验器材 花朵(如桃花、梅花、水仙花、百合花等),镊子,放大镜,刀片,解剖针,白纸实验过程 辨认花的结构 取几朵具有雌蕊和雄蕊的花,观察和辨认各部分结构解剖并观察花 的结构 用镊子由外向内逐层剥下花的各部分,并把它们按花萼、花瓣、雄蕊、 雌蕊的顺 序,自下而上粘在白纸上,将观察到的各部分结构的颜色、数 量等记录在表中(以 桃花为例) 花名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桃花绿色,5片粉红色,5 片多枚,由花药 和花丝组成1枚,由柱头、 花柱、子房构成观察 雄蕊和雌蕊 观察雄蕊结构,用手指捏一捏花药,手指上会沾着一些黄色的花粉。用 镊子夹开 一个花药,用放大镜观察花药里面的花粉。观察雌蕊结构, 用刀片纵向剖开子房, 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子房内有胚珠2. 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目标 认识种子的结构,学习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实验器材 培养皿,刀片,镊子,放大镜,滴管,稀碘液,浸胀的菜豆种子,浸胀的玉米种子实验过程 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取一粒浸胀的菜豆种子,观察发现菜豆种子呈肾形剥去种皮,掰开子叶,用放大镜观察菜豆种子内部各个结构的 形状及位置用刀片在菜豆种子的子叶上划几行,再滴上稀碘液,会发现没 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取一粒浸胀的玉米种子,观察发现玉米种子呈盾状用刀片在玉米种子中央纵向剖开(纵切) ,用放大镜观察玉米 种子内部各个结构的形状及位置在玉米种子的剖面滴上稀碘液,可看到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 果皮、种皮和胚未被染成蓝色3. 水的电解电极 气体的体积 检验方法及现象 产物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 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 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通直流电 实验结论:水- - - -- >氢气+ 氧气 ,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4. 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名称 实验图 实验简要过程及结论 实验解读及方法用天平测 固体和液 体的质量 用天平测固体的质量 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 固体:①把天平放置在水 平桌 面上,用镊子将游码 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 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 梁水平平衡(指针指向分 度盘中央); ②将待测固体放在左盘, 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 游码,至横梁水平平衡 (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 ③将天平右盘中砝码的总 质量和游码所指示的质量 数相加,得出所测固体的 质量。 液体:将空烧杯放入左盘, 称出其质量,然后称出待测 液体和烧 杯的总质量,求 出待测液体的 质量 ①称量时,左物 右码不可放反 , 加减砝码要 用镊子,要轻拿 轻放; ②实验时要保 持天平和砝码 干燥清洁; ③加砝码时按 “ 由大到小 ” 的顺序 ,取砝 码时按 “ 由小到大 ” 的顺序5.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名称 实验图 实验简要过程及结论 实验解读及方法测量 固体 的密 度 ①用天平测固体(如石块) 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 读出体积V; ③将待测固体用细线拴住浸 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总体 积 V2; ④求出待测固体的密度为ρ = m V2 V1 在测量时不能先测 体积,后测质量, 那样会使固体沾上 水,测得的质量偏 大,由公式ρ = 可知,求得的密度 值偏大测量 液体 的密 度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待测 液体(如盐水),用天平测出 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 中一部分,读出量筒中液体 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 体的总质量m2; ④求出待测液体的密度为ρ = 实验时若先测空烧 杯的质量,再测液 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 然后将液体全部 倒入量筒中测体积 , 会因烧杯中残留 部分液体,使测得 的体积偏小,由公 式ρ = 可知, 求得密度值偏大6. 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实验图 实验简要过程及结论 实验解读及方法①组装器材,把装有海波的试管水浴加热,观 察海波状态的变化。 ②待温度升到40℃开始,每隔0.5 min记录一次 温度,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③把装有松香的试管水浴加热,记录松香熔化 过程中的温度值并观察松香状态的变化。 结论:①海波熔化前吸热温度上升,固态;熔 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态;熔 化完成后吸热温度上升,液态。 ②松香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松 香由硬变软再变稀,最后熔化为液态 ①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自 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②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 测物质中,别碰到试管壁和底 ③海波和松香要碾成小颗粒且 海波采用水浴法加热。 ④记录海波温度的时间间隔不 能太长,否则可能记录不到熔 化时温度不变的过程7. 探究根的吸水部位的实验实验步骤 ①培育小麦种子,直到它们长出较长的根 ②选取4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幼苗,随机分为A 、B两组。将A组小麦植株所有 根的尖端剪去3~5毫米(即根尖),并在切口处涂上石蜡,B组不做处理 ③将两组小麦幼苗分别放在相同的土壤浸出液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实验现象 A组小麦植株最先开始出现萎蔫现象实验结论 根尖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8. 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实验步骤 ①选取4株生长旺盛的同种植物(如白菜等)幼苗,随机分成2组 ②将2组植物的根部洗净,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清水和浓盐水的2只锥形瓶中 ③过20~40 min后观察2组植物,加以比较,并做好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在清水中的植物基本保持原来的状态,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出现萎蔫现象实验分析 清水中的植物能吸收水分,保持一定的形态; 浓盐水中的植物不能吸水,且体内的水分流失,出现萎蔫现象实验结论 根毛细胞吸水需要一定的条件进一步研究表明,当植物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根毛细胞能从土 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当土壤溶液的浓度>植物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时,根毛细胞失水9. 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实验材料 和器具 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实验步骤 取粗细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若干根,标记为A 、B 、C组,将各组枝 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A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不做处理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个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将装置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5分钟后从每组取出一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的 中上部,用 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再从每组取出另一枝条,将枝条纵切, 观察纵切面的染色情况 实验组别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A. 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未被染色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C.带叶枝条(不做处理)韧皮部和木质部实验结论 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表达与交流 B 、C组枝条的木质部均被染色,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运输的; A组枝条的树皮未被染色,说明树皮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若将C组枝条进行纵切,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颜色变得越浅, 因为水分和无机盐是自下向上运输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