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科学丨第03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模拟卷(120分制)(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七下科学丨第03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模拟卷(120分制)(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单元测试卷
科学
考试范围:七下第三章;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考生须知:
1.本卷按照新中考标准命题,祝同学们考出佳绩;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5分)
1.绍兴老酒历史悠久,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有醇厚香味的物质
2.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是(  )
A.一辆汽车 B.一瓶1L的可乐 C.一本科学书 D.一支普通铅笔
3.2021年5月,天问一号登陆火星,两面五星红旗出现在火星地表,其中一面国旗还会迎风飘扬。五星红旗从地球到太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置变了,五星红旗的质量不变 B.位置不变,五星红旗的质量不变
C.位置变了,五星红旗的质量变小 D.位置变了,五星红旗的质量变大
4.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情况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
A.用铜丝做导线
B.用塑料做炒锅的手柄
C.用水给发动机冷却
D.用塑料泡沫表演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5.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罐氧气用掉部分后,罐内氧气的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B.一只气球受热膨胀后,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密度变大
C.一支粉笔用掉部分后,它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小
D.一块冰熔化成水后,它的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6.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到干果机的工作原理:采用发热丝加热,通过开关温控器可控制温度在35~70℃之间,同时配带一个风扇,通过风扇将热风吹出;将切成片的水果放入干果机内,很快达到风干的效果。由于是通过热风循环抽走食材的水分,所以食材的营养得到了大部分的保留和富集。 小明利用干果机原理并采用上述方法制作干果,此过程利用了哪些方法加快水的蒸发(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7.“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是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的一种装置。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蒸发,后沸腾
8.如图为竖直放置的“口”字形管子,管内装有酒精,要使管中的酒精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方向流动,最好将冰块放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9.如图是某同学,若将图丙的水继续加热2分钟,则水温将是(  )
A.100℃ B.98℃ C.99℃ D.96℃
10.如图所示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第4min时,水开始沸腾 B.在第4~6min的过程中,水不吸热
C.在第6min后继续加热,水温仍是100℃ D.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
11.在通常状态下,气体的密度与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成正比的。空气的主要成分是N2和O2,因此,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在29左右。根据上述信息,下列气体中密度最大的是(  )
A.氢气 B.二氧化碳 C.氨气 D.空气
12.如图所示是“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根据这个图象,可说明水的温度从6℃降到2℃的过程中(  )
A.水的密度保持不变 B.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C.水的密度一直变大 D.水的密度先变小后变大
13.如图所示为底面积不同的甲、乙两个实心均匀圆柱体,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若沿水平方向将甲、乙切去相同的高度,切去质量恰好相等,那么甲、乙密度以及甲、乙切去前的质量关系(  )
A.ρ甲<ρ乙,m甲>m乙 B.ρ甲>ρ乙,m甲>m乙
C.ρ甲<ρ乙,m甲<m乙 D.ρ甲>ρ乙,m甲<m乙
14.架设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等体积的M、N两种固态物质。它们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在26min内,M物质从固体变为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根据图象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ab为M物质的熔化图象,oa′b′为N物质的沸腾图象
B.在16~18min内,M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不吸收热量
C.M物质肯定是晶体,N物质可能是非晶体
D.M、N物质熔化过程都持续了10min
15.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2(ρ2<ρ1)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则(  )
A.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ρ1+ρ2)
B.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
C.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为
D.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为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33分)
16.如图是气态水和液态水的模型(表示水分子)。
(1)表示气态水的是    (选填“甲”或“乙”)图。
(2)在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的变化中,水分子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的变化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17.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塑料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    无关;将一小块冰放入杯中用天平称量总质量,当冰熔化成水后,再称水和杯的总质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        
    无关;若塑料瓶随神舟十九号飞船进入空间站,其质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8.茶圣陆羽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小舟同学很感兴趣,开展了以下实验研究。
(1)实验时应利用酒精灯的    (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加热,若甲装置中铁圈位置过低,小舟需要调节乙中的    (选填“A”或“B”)。
(2)实验中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中图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图线    。
19.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决定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他们选择了水和酒精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两个容器放在同一通风的环境中,还需设置B组的温度为   ℃。
(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过程,描绘了容器中水和酒精在蒸发时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其中C为酒精,D为水。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越慢,如果将A组的环境湿度调节为50%,请在图中画出容器中水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0.(1)如图甲,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   (选填“大”或“小”),所以热空气   (选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2)如图乙是一根环形管,内注满水,内有一只乒乓球。若在A处加热,则乒乓球会向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3)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在长途运输海鲜时,应将冰块放置在海鲜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有利于食物的保鲜。
21.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选填“小水珠”或“水蒸气”)。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水蒸气仍然保持气体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    ,形成“白气”。(②③两题填物态变化名称)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   是火焰熄灭前的图片。
22.丹顶鹤立立跟同伴打架,失去了上喙。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团队利用3D打印做出塑料上喙的大致模样,接着手工打磨得到形状完美的塑料上喙。在手工打磨的过程中,塑料上喙的质量    、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打磨完成后,又根据塑料上喙铸造得到同形状的金属钛上喙,帮助立立重获长久捕食能力。从塑料上喙到金属钛上喙,质量增加了68g,已知ρ塑料=1.1×103kg/m3,ρ钛=4.5×103kg/m3 ,由此可知立立上喙的体积为    cm3。
23.(绍兴月考)有一个塑料矿泉水瓶,上面标有“600mL”的字样,某同学用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616g,他喝完后测得空瓶的质量为10g。
(1)此矿泉水的密度为   kg/m3。
(2)若此同学喝掉的矿泉水后,则剩下的矿泉水和瓶的总质量为   g。
(3)若在瓶中放入400g水和194g的酒精,刚好装满,则此混合溶液的密度为   g/cm3。
24.如图一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二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三是“探究液体的沸点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得到的温度-时间图像。
(1)如图一所示,试管内的冰完全熔化为水后,水浴加热足够长时间,试管内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2)由图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在“探究液体的沸点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金选用完全相同的电热棒、烧杯和温度计,分别对200g水、100g水、100g煤油进行测量,得到图三所示的图像。实验中选用完全相同的电热棒的目的是               。根据探究目的,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25.某实验小组在测某种液体密度时,测了四组液体的体积及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请根据记录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液体的体积V/cm3 50 70 90 110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g 100 120 140 160
(1)该液体的密度是   ;
(2)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所画的总质量m随液体体积V变化的图象,其坐标原点为O(0,0),图中延长线与纵轴的交点为P点,则P点对应的纵坐标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6.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于是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小红所测盐水的凝固点分别是   ℃、   ℃。
(3)为什么测得的盐水凝固点不相同呢?对比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毫升,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于是他们又做了如下实验:配制了不同浓度的食盐水,并测出他们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由表可知,他们做出的猜想是:          。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4)结合上表分析,为了更加准确地找到盐水最低的凝固点对应的浓度,你该如何继续操作?     
                                             。
27.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同学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某中学七年级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自制天平项目活动。
【观察】观察标准托盘天平,分析各部分作用。其中平衡螺母的作用是:         。
【制作】小金利用环保材料自制天平如图乙。
【评价】评价量规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将表中“______”处补充完整:         。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 _______________ 结构不完整,有3处及以上缺失
测量精度 用砝码可以测量 只能比较质量 无法测量,也无法比较
环保与成本 材料环保易得,成本低 材料环保,但成本高 材料不环保且成本较高
【改进】为了制作出精确度更高的“天平”,可行的改进措施是           (写出1处改进即可)。
28.同学们有当过“管长”吗?不知道会不会好奇核酸采样管里的红色液体(如图所示)是什么?某科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红色液体叫核酸保存液。为了测量核酸保存液的密度,该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如图所示的探究活动。
【探究准备】
(1)为了测量核酸保存液的质量,小科同学通过平衡螺母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如图所示),该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                   。小科纠正错误后继续探究。
【探究过程】
①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量筒量取适量核酸保存液,记录其体积V;
③将量筒中的核酸保存液全部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m2。
【探究结果】
(2)核酸保存液的密度是     。
【探究反思】
(3)小科同学认为采用该方法测量得到的核酸保存液的密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评价交流】
(4)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小科同学建议先将步骤③改成“将量筒中的部分核酸保存液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并记录           ,再通过相关数据得到更加准确的密度。
【探究总结】
兴趣小组采纳小科同学的建议完成核酸保存液的密度测定,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比对发现测量得到的密度基本准确。
四.解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29.小金测定一块合金的密度,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将两只相同的空烧杯放在已调平的天平两盘内,把合金块放入左盘烧杯中。②向右盘烧杯中缓缓倒水,再用滴管调节,直至天平平衡。③将烧杯内水倒入空量筒中,液面静止后如图甲所示。④用细线拴好合金,将其放入图甲的量筒内,液面静止后如图乙所示。
求:
(1)合金块的体积;
(2)合金块的质量;
(3)合金块的密度。
30.熔模精密铸造是工艺铸造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做法如图。先用蜡做成铸件的模型(蜡模),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模。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铸件材料的熔液,冷却后便铸成器物。现对某准备用于铸造的固态材料持续加热使其变成液态,温度达到400℃后开始记入下表格: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金属温度/℃ 400 482 563 645 660 660 660 660 660 660 702 778
(1)分析表格,该材料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为制造某工件,事先用密度为0.9g/cm3的蜡制成蜡模,蜡模的质量为1800g。
①问该蜡模体积为多少?
②若用密度为2.7×103kg/m3的金属浇铸工件,该工件的质量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单元测试卷
科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D A D A B B B B B A C D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5分)
1.(金华月考)绍兴老酒历史悠久,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C )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有醇厚香味的物质
【答案】C
【解析】A.“糖化”过程中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发酵”过程中葡萄糖转化为酒精,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
C.“蒸馏”过程中沸点不同分离混合物得到白酒,没有生成新物质,只发生物理变化,C正确。
D.“窖藏“过程中封存白酒转化成的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C。
2.(金华月考)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是( B )
A.一辆汽车 B.一瓶1L的可乐 C.一本科学书 D.一支普通铅笔
【答案】B
【解析】A、一辆汽车的质量在1500kg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瓶1L的可乐的质量约为1kg,故B符合题意;
C、一本科学书的质量在300g=0.3kg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6g,一支普通铅笔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5g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温州月考)2021年5月,天问一号登陆火星,两面五星红旗出现在火星地表,其中一面国旗还会迎风飘扬。五星红旗从地球到太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位置变了,五星红旗的质量不变 B.位置不变,五星红旗的质量不变
C.位置变了,五星红旗的质量变小 D.位置变了,五星红旗的质量变大
【答案】A
【解析】将五星红旗带到太空只是改变了它的位置,但五星红旗的质量不会改变。
故选:A。
4.(嘉兴月考)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情况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D )
A.用铜丝做导线 B.用塑料做炒锅的手柄
C.用水给发动机冷却 D.用塑料泡沫表演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答案】D
【解析】A、用铜丝做导线,利用的是金属的导电性。不符合题意;
B、用塑料做炒锅的手柄,利用的是塑料的隔热性。不符合题意;
C、水做发动机的工作物质是利用水的比热比较大的性质。不符合题意;
D、塑料泡沫做成表演场景中的石头是利用塑料泡沫的密度比较小,在相同体积时,质量比较小,重力比较小,砸在人身上,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符合题意。
故选:D。
5.(金华月考)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一罐氧气用掉部分后,罐内氧气的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B.一只气球受热膨胀后,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密度变大
C.一支粉笔用掉部分后,它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小
D.一块冰熔化成水后,它的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答案】A
【解析】A、一罐氧气用掉部分后,罐内氧气的质量变小,体积不变,由公式ρ可知,密度变小,故A正确;
B、一只气球受热膨胀后,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变大,由公式ρ可知,密度变小,故B错误;
C、一支粉笔用掉部分后,它的体积变小,密度不变,故C错误;
D、一块冰熔化成水后,它的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故D错误。
故选:A。
6.(金华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到干果机的工作原理:采用发热丝加热,通过开关温控器可控制温度在35~70℃之间,同时配带一个风扇,通过风扇将热风吹出;将切成片的水果放入干果机内,很快达到风干的效果。由于是通过热风循环抽走食材的水分,所以食材的营养得到了大部分的保留和富集。 小明利用干果机原理并采用上述方法制作干果,此过程利用了哪些方法加快水的蒸发( D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采用发热丝加热,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将水果切片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用风扇吹风,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所以小明制作干果时采用了①②③三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故D正确。
故选:D。
7.(宁波月考)“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是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的一种装置。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蒸发,后沸腾
【答案】A
【解析】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又变为了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所以蒸馏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故选:A。
8.(杭州月考)如图为竖直放置的“口”字形管子,管内装有酒精,要使管中的酒精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方向流动,最好将冰块放在( B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B
【解析】要使管中的酒精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流动,最好将冰块放在B处,这样B处酒精遇冷时温度降低,密度增大而下降,AB间的酒精过来补充,酒精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方向流动。
故选:B。
9.(温州月考)如图是某同学,若将图丙的水继续加热2分钟,则水温将是( B )
A.100℃ B.98℃ C.99℃ D.96℃
【答案】B
【解析】甲图水的初温是94℃,加热2分钟之后,乙图中水的水温是96℃,水泡从下到上越来越小,说明水还没有沸腾。再加热2分钟,如图丙,水泡从下到上越来越大,说明水已经沸腾,水的沸点是98℃。水沸腾之后再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温保持在98℃。
故选:B。
10.(温州月考)如图所示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在第4min时,水开始沸腾 B.在第4~6min的过程中,水不吸热
C.在第6min后继续加热,水温仍是100℃ D.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
【答案】B
【解析】A、由图象可知,水达到沸点,能够吸热,故水开始沸腾,A正确,要求选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B、在在第4-6min的过程中,由图象知水已沸腾,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故水不吸热,错误,故B符合题意;
C、在第6min后继续加热,由图象知水已沸腾,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水温仍是100℃,C正确,要求选错误的故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知,固定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可知为100℃,D正确,要求选错误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宁波月考)在通常状态下,气体的密度与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成正比的。空气的主要成分是N2和O2,因此,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在29左右。根据上述信息,下列气体中密度最大的是( B )
A.氢气 B.二氧化碳 C.氨气 D.空气
【答案】B
【解析】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所以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二氧化碳,那么密度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故选:B。
12.(金华月考)如图所示是“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根据这个图象,可说明水的温度从6℃降到2℃的过程中( B )
A.水的密度保持不变 B.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C.水的密度一直变大 D.水的密度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B
【解析】由图示可知,从6℃降到2℃的过程中水的体积的变化是先减小,到4℃后又逐渐增大,利用密度公式ρ分析可知,一定质量的水,体积减小时,密度增大;反之,减小;所以,从6℃降到2℃的过程中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故选:B。
13.(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底面积不同的甲、乙两个实心均匀圆柱体,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若沿水平方向将甲、乙切去相同的高度,切去质量恰好相等,那么甲、乙密度以及甲、乙切去前的质量关系( A )
A.ρ甲<ρ乙,m甲>m乙 B.ρ甲>ρ乙,m甲>m乙
C.ρ甲<ρ乙,m甲<m乙 D.ρ甲>ρ乙,m甲<m乙
【答案】A
【解析】由密度公式可知m=ρV=ρhS,由题意可知,切去高度相等的均匀圆柱体,则h甲=h乙、S甲>S乙,
由V=Sh可知切去部分的体积:ΔV甲>ΔV乙,而切去部分的质量相等,即Δm甲=Δm乙,由ρ可知,ρ甲<ρ乙;相同高度的甲、乙质量相等,由于切去前甲的高度大于乙的高度,甲、乙切去前的质量:m甲>m乙。
故选:A。
14.(宁波月考)架设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等体积的M、N两种固态物质。它们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在26min内,M物质从固体变为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根据图象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oab为M物质的熔化图象,oa′b′为N物质的沸腾图象
B.在16~18min内,M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不吸收热量
C.M物质肯定是晶体,N物质可能是非晶体
D.M、N物质熔化过程都持续了10min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M在 10~20min的10min 内,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oab 为 M 物质的熔化图象;
在26min内N物质始终是固体,N之所以温度不变是因为水浴法加热,水达到了沸点温度不变导致的,故不能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N物质有可能是非晶体,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5.(杭州月考)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2(ρ2<ρ1)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则( D )
A.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ρ1+ρ2)
B.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
C.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为
D.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为
【答案】D
【解析】(1)设混合的每种液体的体积为V,则混合液体的体积为2V,则混合液体的质量为m=m1+m2=ρ1V+ρ2V;所以混合液体的密度为,故A、B错误;
(2)因为ρ2<ρ1,且m0一定,由可知,液体的体积V2>V1,使混合液质量最大,即V1全取,V2有剩余,那么剩余的液体的体积V剩=V2﹣V1,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33分)
16.(丽水月考)如图是气态水和液态水的模型(表示水分子)。
(1)表示气态水的是    (选填“甲”或“乙”)图。
(2)在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的变化中,水分子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的变化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答案】(1)乙;(2)间隔;物理。
【解析】(1)气态分子间的间隔比液态分子间的间隔大,表示气态水的是乙图。
(2)在水的固、液和气这三种状态的变化中,水分子之间间隔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1)乙;(2)间隔;物理。
17.(宁波月考)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塑料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    无关;将一小块冰放入杯中用天平称量总质量,当冰熔化成水后,再称水和杯的总质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        
    无关;若塑料瓶随神舟十九号飞船进入空间站,其质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形状;状态;不变。
【解析】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塑料瓶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结果再次测量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形状无关;用天平测杯和冰的总质量,当冰熔化成水后,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果再次测量水和杯的总质量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状态无关;若将塑料瓶带上月球其位置变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没变,即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形状;状态;不变。
18.(舟山月考)茶圣陆羽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小舟同学很感兴趣,开展了以下实验研究。
(1)实验时应利用酒精灯的    (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加热,若甲装置中铁圈位置过低,小舟需要调节乙中的    (选填“A”或“B”)。
(2)实验中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中图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图线    。
【答案】(1)外焰;B;(2)c。
【解析】(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图乙中B是调节铁圈上下位置的,A是调节铁圈松紧的,故若甲装置中铁圈位置过低,小舟需要调节乙中的B;
(2)仅水的质量增加,水温度升高的速度减慢,但沸点不变,所以应为c图线。
故答案为:(1)外焰;B;(2)c。
19.(宁波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决定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他们选择了水和酒精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两个容器放在同一通风的环境中,还需设置B组的温度为   ℃。
(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过程,描绘了容器中水和酒精在蒸发时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其中C为酒精,D为水。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越慢,如果将A组的环境湿度调节为50%,请在图中画出容器中水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答案】(1)30;(2)当其他因素全部相同时,酒精的蒸发速度比水快;(3)见解析。
【解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A、B两个容器的液体种类不同,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所以控制液体的初温相同,A中的水温度是30℃,所以B中的酒精也要设置为30℃;
(2)由图可知,全部蒸发完,水用时较长,由此可以得出:当其他因素全部相同时,酒精的蒸发速度比水快;
(3)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越慢,相同的水,用时就要越长,如图:
故答案为:(1)30;(2)当其他因素全部相同时,酒精的蒸发速度比水快;(3)见解析。
20.(宁波期末)(1)如图甲,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   (选填“大”或“小”),所以热空气   (选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2)如图乙是一根环形管,内注满水,内有一只乒乓球。若在A处加热,则乒乓球会向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3)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在长途运输海鲜时,应将冰块放置在海鲜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有利于食物的保鲜。
【答案】(1)小;上升;(2)逆时针;(3)上方。
【解析】(1)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密度变小,由于流体密度小的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2)图乙中在A处加热,A处的水温度升高,密度减小,由于流体密度大的向下流动,所以A处的水上升,环形管中的水逆时针流动,于是乒乓球也随水流逆时针运动;
(3)由于冰块的温度低于空气温度,冰块吸热,使得周围空气温度降低,密度增大,冷空气向下流动,所以冰块应放在海鲜的上方。
故答案为:(1)小;上升;(2)逆时针;(3)上方。
21.(绍兴月考)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选填“小水珠”或“水蒸气”)。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水蒸气仍然保持气体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    ,形成“白气”。(②③两题填物态变化名称)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   是火焰熄灭前的图片。
【答案】(1)小水珠;①高;②液化;③汽化。(2)乙。
【解析】(1)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①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仍是气态,所以看不到“白气”;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温度降低了,水蒸气液化,形成了小水珠,所以看到了“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发生汽化,又变成了水蒸气,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因为水蒸气遇冷时才易发生液化,所以在火焰熄灭前,炉子上方空气温度较高,液化现象不明显,我们所看到的“白气”较少,故可以确定乙是火焰熄灭前的图片。
故答案为:(1)小水珠;①高;②液化;③汽化。(2)乙。
22.(杭州月考)丹顶鹤立立跟同伴打架,失去了上喙。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团队利用3D打印做出塑料上喙的大致模样,接着手工打磨得到形状完美的塑料上喙。在手工打磨的过程中,塑料上喙的质量    、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打磨完成后,又根据塑料上喙铸造得到同形状的金属钛上喙,帮助立立重获长久捕食能力。从塑料上喙到金属钛上喙,质量增加了68g,已知ρ塑料=1.1×103kg/m3,ρ钛=4.5×103kg/m3 ,由此可知立立上喙的体积为    cm3。
【答案】变小;不变;20。
【解析】(1)打磨过程中,组成塑料上喙的物质减少,所以其质量变小;但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不变,所以密度不变;
(2)设立立上喙的体积为V,由ρ得ρ钛V﹣ρ塑料V=Δm,代入数值得4.5g/cm3×V﹣1.1g/cm3×V=68g,解得V=20cm3。
故答案为:变小;不变;20。
23.(绍兴月考)有一个塑料矿泉水瓶,上面标有“600mL”的字样,某同学用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616g,他喝完后测得空瓶的质量为10g。
(1)此矿泉水的密度为   kg/m3。
(2)若此同学喝掉的矿泉水后,则剩下的矿泉水和瓶的总质量为   g。
(3)若在瓶中放入400g水和194g的酒精,刚好装满,则此混合溶液的密度为   g/cm3。
【答案】(1)1.01×103;(2)515;(3)0.99。
【解析】(1)瓶子的容积:V=600mL=600cm3,某同学用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616g,他喝完后测得空瓶的质量为10g,矿泉水的质量:m=616g﹣10g=606g,矿泉水的密度:ρ矿泉水1.01g/cm3=1.01×103kg/m3;
(2)喝掉矿泉水后,剩下的矿泉水和瓶的总质量为:m′=616gm=616g606g=515g;
(3)水和酒精的总质量m总=400g+194g=594g,由题意可得,此混合溶液的体积V=600cm3,则混合溶液的密度为:ρ混合液0.99g/cm3。
故答案为:(1)1.01×103;(2)515;(3)0.99。
24.(杭州期末)如图一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二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三是“探究液体的沸点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得到的温度-时间图像。
(1)如图一所示,试管内的冰完全熔化为水后,水浴加热足够长时间,试管内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2)由图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在“探究液体的沸点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金选用完全相同的电热棒、烧杯和温度计,分别对200g水、100g水、100g煤油进行测量,得到图三所示的图像。实验中选用完全相同的电热棒的目的是               。根据探究目的,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不会;(2)不变;(3)使液体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液体的沸点与液体种类有关。
【解析】(1)沸腾的特点:吸热温度不变,故加热足够长的时间,烧杯中的水沸腾了,但试管中的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由于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故不能沸腾;
(2)由图丙可知,冰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熔点,由图可知冰的熔点是0℃;
(3)实验中,控制了电热棒完全相同,使液体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时间越长,液体吸收的热量才越多,才可以说明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了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由图象可知,甲、乙均为水,质量不同,但沸点相同,说明同种液体的沸点与质量的大小无关;不同液体沸点不同,说明液体的沸点与液体种类有关。
故答案为:(1)不会;(2)不变;(3)使液体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液体的沸点与液体种类有关。
25.(金华月考)某实验小组在测某种液体密度时,测了四组液体的体积及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请根据记录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液体的体积V/cm3 50 70 90 110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g 100 120 140 160
(1)该液体的密度是   ;
(2)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所画的总质量m随液体体积V变化的图象,其坐标原点为O(0,0),图中延长线与纵轴的交点为P点,则P点对应的纵坐标为   。
【答案】(1)1.0g/cm3;(2)50。
【解析】(1)分析第1、2列数据可知,增加的质量数与增加的体积是对应的,液体的密度ρ1.0g/cm3;
(2)由图象知,图线延长线与纵轴交点P的物理意义:当液体的体积为0时(液体质量为0),可得容器的质量。由表中数据可知,容器的质量为50克,则P点对应的纵坐标的值为50。
故答案为:(1)1.0g/cm3;(2)50。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6.(绍兴期末)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于是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小红所测盐水的凝固点分别是   ℃、   ℃。
(3)为什么测得的盐水凝固点不相同呢?对比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毫升,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于是他们又做了如下实验:配制了不同浓度的食盐水,并测出他们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由表可知,他们做出的猜想是:          。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4)结合上表分析,为了更加准确地找到盐水最低的凝固点对应的浓度,你该如何继续操作?     
                                             。
【答案】(1)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2)﹣4;-6;(3)盐水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4)配制浓度分别为19%、20%、22%、23%的四杯盐水,测量其凝固点,结合上表,分析比较浓度在18%~24%之间的这7杯盐水的凝固点,得出结论。
【解析】(1)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主要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分析图象可知,小明的盐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4℃不变,则该盐水的凝固点是﹣4℃;小红的盐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6℃不变,所以凝固点为﹣6℃;
(3)由图象知,小红的盐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6℃不变,所以凝固点为﹣6℃,而小红放入的盐更多些,可猜想,盐水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
(4)为了更加准确地找到盐水最低的凝固点对应的浓度,配制18%~24%之间相差1%的7杯烧杯盐水,测量其凝固点,并分析对比。
故答案为:(1)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2)﹣4;-6;(3)盐水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4)配制浓度分别为19%、20%、22%、23%的四杯盐水,测量其凝固点,结合上表,分析比较浓度在18%~24%之间的这7杯盐水的凝固点,得出结论。
27.(杭州期末)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同学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某中学七年级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自制天平项目活动。
【观察】观察标准托盘天平,分析各部分作用。其中平衡螺母的作用是:         。
【制作】小金利用环保材料自制天平如图乙。
【评价】评价量规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将表中“______”处补充完整:         。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 _______________ 结构不完整,有3处及以上缺失
测量精度 用砝码可以测量 只能比较质量 无法测量,也无法比较
环保与成本 材料环保易得,成本低 材料环保,但成本高 材料不环保且成本较高
【改进】为了制作出精确度更高的“天平”,可行的改进措施是           (写出1处改进即可)。
【答案】使横梁平衡;结构不完整,有1~2处缺失;刀口(轴承处)加滑油。
【解析】(1)天平横梁上平衡螺母的作用是使横梁平衡;
(2)评价指标中结构完整性:良好标准可定:结构不完整,有1到2处及以上缺失;
(3)刀口(轴承处)加润滑油,可能增加天平的灵敏度。
故答案为:(1)使横梁平衡;(2)结构不完整,有1到2处及以上缺失;(3)刀口(轴承处)加润滑油。
28.(温州月考)同学们有当过“管长”吗?不知道会不会好奇核酸采样管里的红色液体(如图所示)是什么?某科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红色液体叫核酸保存液。为了测量核酸保存液的密度,该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如图所示的探究活动。
【探究准备】
(1)为了测量核酸保存液的质量,小科同学通过平衡螺母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如图所示),该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                   。小科纠正错误后继续探究。
【探究过程】
①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量筒量取适量核酸保存液,记录其体积V;
③将量筒中的核酸保存液全部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m2。
【探究结果】
(2)核酸保存液的密度是     。
【探究反思】
(3)小科同学认为采用该方法测量得到的核酸保存液的密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评价交流】
(4)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小科同学建议先将步骤③改成“将量筒中的部分核酸保存液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并记录           ,再通过相关数据得到更加准确的密度。
【探究总结】
兴趣小组采纳小科同学的建议完成核酸保存液的密度测定,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比对发现测量得到的密度基本准确。
【答案】(1)没有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2);(3)偏小;(4)量筒中剩余的核酸保存液的体积。
【解析】(1)天平使用前要调平衡,要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后,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据此判断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没有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
(2)已知空烧杯的质量m1,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食用油的质量m=m2﹣m1,食用油的密度为ρ油。
(3)当将量筒中的核酸保存液全部倒入烧杯时,量筒上会沾有少量液体,导致称量的液体质量偏小,根据ρ知测量的液体密度偏小;
(4)为防止容器壁沾液体影响所测结果,先将步骤③改成“将量筒中的部分核酸保存液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并记录量筒中剩余的核酸保存液的体积。
故答案为:(1)没有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2);(3)偏小;(4)量筒中剩余的核酸保存液的体积。
四.解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29.(杭州月考)小金测定一块合金的密度,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将两只相同的空烧杯放在已调平的天平两盘内,把合金块放入左盘烧杯中。②向右盘烧杯中缓缓倒水,再用滴管调节,直至天平平衡。③将烧杯内水倒入空量筒中,液面静止后如图甲所示。④用细线拴好合金,将其放入图甲的量筒内,液面静止后如图乙所示。
求:
(1)合金块的体积;
(2)合金块的质量;
(3)合金块的密度。
【答案】(1)合金块的体积为10cm3;(2)合金块的质量为30g;(3)合金块的密度为3g/cm3
【解析】(1)根据甲、乙量筒的示数可知,合金块体积为:V=40mL﹣30mL=10mL=10cm3;烧杯内水的体积为:V水=30mL=30cm3;根据ρ可知,水的质量为:m水=ρ水V水=1.0g/cm3×30cm3=30g;故合金块的质量为:m=30g;
(3)合金块密度:ρ3g/cm3。
答:(1)合金块的体积为10cm3;(2)合金块的质量为30g;(3)合金块的密度为3g/cm3。
30.(温州月考)熔模精密铸造是工艺铸造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做法如图。先用蜡做成铸件的模型(蜡模),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模。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铸件材料的熔液,冷却后便铸成器物。现对某准备用于铸造的固态材料持续加热使其变成液态,温度达到400℃后开始记入下表格: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金属温度/℃ 400 482 563 645 660 660 660 660 660 660 702 778
(1)分析表格,该材料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为制造某工件,事先用密度为0.9g/cm3的蜡制成蜡模,蜡模的质量为1800g。
①问该蜡模体积为多少?
②若用密度为2.7×103kg/m3的金属浇铸工件,该工件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1)晶体;(2)①2×103cm3;②5.4kg。
【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材料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材料属于晶体。
(2)①根据ρ可得,该蜡模体积为V2×103cm3;
②金属工件的体积V′=V=2×103cm3=2×10﹣3m3,则金属工件的质量m′=ρ′V′=2.7×103kg/m3×2×10﹣3m3=5.4kg。
故答案为:(1)晶体;(2)①2×103cm3;②5.4k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