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清明节主题班会 《慎终追远,缅怀先烈》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清明节主题班会 《慎终追远,缅怀先烈》 素材

资源简介

《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小学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深入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清晰阐释清明节蕴含的文化内涵;能够声情并茂地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显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故事分享、讨论交流、手工制作、趣味游戏等多样化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度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使其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清明节丰富的由来、习俗等文化知识;全面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教学难点: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强烈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将缅怀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游戏竞赛法
四、教学准备
精心收集整理清明节的相关资料,涵盖文字、图片、故事、诗词,以及本地清明节特色习俗介绍。
准备彩色卡纸、剪刀、胶水、彩笔、竹签、风筝纸、面团、馅料等手工制作材料。
准备小奖品,如书签、明信片、带有清明元素的小挂件等。
制作清明节知识问答卡片、故事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开场白: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题:“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大家开动聪明的小脑袋,猜猜这描述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老师再给点小提示,这个节日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哦!
互动猜想:鼓励同学们自由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答案。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给予口头表扬。
引出主题:同学们都很积极,答案五花八门。实际上,这个节日就是清明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传统习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明节,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清明节知识小课堂(10 分钟)
清明节的由来:绘声绘色地讲述清明节的由来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后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介子推依旧不愿出来。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去。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 “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 “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
清明节的习俗:详细介绍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柳、吃青团等。同时解释每个习俗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扫墓是为了缅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踏青则是因为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放风筝寓意着放走晦气,带来好运。
(三)缅怀先烈故事汇(15 分钟)
老师示范讲述:同学们,在清明节,我们不仅要缅怀自己的祖先,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刘胡兰的故事。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接触革命道理。1946 年,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1947 年 1 月 12 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 “复仇自卫队” 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尚未满 15 周岁。
学生分享: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知道的革命先烈故事。提前让同学们做好准备,鼓励他们讲述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对于讲述出色的同学,给予小奖品作为鼓励。
(四)讨论与交流(10 分钟)
提出问题: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问题如下:革命先烈们为什么能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革命先烈的付出有什么关系?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缅怀革命先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传承革命先烈的精神?
小组讨论: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讨论结果。老师巡视各小组,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问题。
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老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明白革命先烈的精神对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手工制作寄哀思(10 分钟)
纸花制作:
材料分发:为每个同学发放彩色卡纸、剪刀、胶水、彩笔等手工制作材料。
制作指导:示范制作纸花的步骤:首先,将彩色卡纸剪成花瓣的形状,可以多剪几片;然后,将花瓣一片一片地粘在一起,形成花朵的形状;最后,用彩笔在花朵上添加一些装饰,如叶子、花蕊等。同学们可以按照老师的示范,制作纸花,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作品展示:同学们完成纸花制作后,进行作品展示。老师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肯定同学们的用心和创意。
风筝绘制:
材料分发:给同学们发放风筝纸、彩笔、竹签等材料。
制作指导:指导同学们绘制风筝,风筝上可以画一些与清明节、革命先烈相关的图案,如菊花、五星红旗、英雄人物等。画好后,用竹签将风筝固定好。
放飞风筝:如果条件允许,带领同学们到操场放飞风筝,让风筝带着对革命先烈的思念和敬意飞向蓝天。
(六)知识竞赛欢乐多(10 分钟)
分组准备: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队长。老师提前准备好清明节知识问答卡片,卡片内容涵盖清明节的由来、习俗、革命先烈故事等方面。
竞赛规则:老师依次读出问题,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讨论并回答问题。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不扣分。可以设置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增加竞赛的趣味性。
竞赛过程:进行知识竞赛,老师在一旁监督,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对于积极参与、回答正确的小组,给予小奖品作为奖励。
总结颁奖:竞赛结束后,统计各小组的得分情况,宣布获胜小组。老师对本次知识竞赛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清明节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
(七)总结与升华(5 分钟)
内容回顾:带领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清明节的由来、习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大家的讨论和手工制作成果,以及知识竞赛的收获。
情感升华:同学们,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更是一个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时刻。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革命先烈的奉献,传承他们的精神,让清明节的意义在我们心中永放光芒。
六、教学延伸
组织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革命先烈的故事,制作成手抄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在清明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去祭扫烈士墓,亲身感受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开展 “清明节的意义” 主题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清明节的理解和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