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zhào)中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导入新课盲目( ) 缅怀( ) 袖手旁观( )毅力( ) 遵照( ) 不知所措( )瞭望( ) 荣誉( ) 授予( )彷徨( )mángmiǎnxiùyìzūncuòliàoyùshòupáng huáng给红色的字词注音根据意思写词语1.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2.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3.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4.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5.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6.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授予缅怀清谈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一帆风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希望(2-12)(13)提出论题首先,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自读课文,理清文脉1.课文开头引出一个论述的话题是什么?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提示找论点的方法有:1.位置四看:题目、开头、中间、结尾。2.根据论据判断。3.抓标志。(判断动词“是”“不是”,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总结性词语“总之”“我认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因此”、“足以证明”等)提示3. 什么叫“格物”“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提示4.判断第2自然段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作用:引用《大学》里的话,并进行分析,既点明了题目,又说明了实验的重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道理论证5.“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重视和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6.第4段举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7.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方法: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更要有适当的目标。8.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9.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①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②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10.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现身说法,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体验证明"以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从而证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亲切而有说服力。属于举例论证。11.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1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既讲道理又摆事实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者简介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