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西湖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西湖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漳州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考
生物科 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调查法是研究种群和群落特征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种群密度,可帮助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的情况
B.调查发现某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就会越来越大
C.调查某片菜地某种蜗牛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和避热性,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2.某些鱼类具有洄游的习性,根据洄游的目的可划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越冬洄游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洄游途经某地时的种群数量
C.鱼类洄游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的作用
D.研究鱼类洄游规律,有利于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促进渔业生产
3.图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数量变化情况。图2为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计数时,得到的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分布情况(其他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与此近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曲线 de段下降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因素有关
B.取样时为了计数准确,培养液要摇匀,计数过程中死菌、活菌全部进行计数
C.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滴管在其边缘滴加培养液
D.由图2可知,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约为5×10 个/mL
4.诗歌词赋等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起关键作用的是分解者
C.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里有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5.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压力,并引发了诸多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足迹小
B.生活方式不同会导致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C.臭氧层破坏不是导致雾霾、酸雨频发的主要原因
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稳态造成严重威胁
6.在群落中,不同物种各自生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下图表示在a、b两个生态系统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
B. W值越大,代表物种可利用的资源越丰富
C. 同一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
D.生态系统a中物种间的竞争比b中更剧烈
7.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B.若乙的数量增加,短时间内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
C.若乙大量捕食甲,短时间内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
D.若丁的数量发生变化,则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
8.调查2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鼠,第二次捕获45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密度约为最接近
A. 150只/公顷 B.135只/公顷 C. 68只/公顷 D.75 只/公顷
9.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①②③均表示呼吸作用,⑤中碳以CO 形式传递
B.鼠在图1中属于乙,B的能量为鼠流入图1中生物甲的能量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丙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D.若C伴随着③过程散失,则D表示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C增加1 kg, 则需要消耗A约42 kg
B.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C. 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 C营养级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1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图中a 、a 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且所占比例基本相符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 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12.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下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这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 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
B. K对策的珍稀濒危生物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 点
C. K对策的生物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等于零
D.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
1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 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 从理论上计算,A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14.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为其中 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B.图1中狐为第三、四营养级,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C. 图2中 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a→b→c
D. 图2中 a、b、c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15.人体皮肤表面有多种微生物,某同学拟从中分离出葡萄球菌。下述操作不正确的是
A.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
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 D.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进行初步判断
16.在一些传统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灭菌、消毒、防腐等是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常用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制作果酒过程中,葡萄用清水冲洗后需用70%的酒精消毒
B.金华火腿制作过程中盐腌等防腐措施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C.制作泡菜时泡菜坛要密封,主要目的是避免外界杂菌的污染
D.泡菜腌制过程中,通常用加入抗生素的方法来抑制杂菌
17.下图装置既可用于生产果酒,又可用于生产果醋。以下对于果酒和果醋生产时的控制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果酒时,开关1、2、3都要始终关上
B.生产果醋时,开关1、2、3都要打开
C.生产果醋时,开关1要打开,开关2、3要关上
D.生产果酒时,开关1、3要始终关上,开关2要间断打开
18.下表是某公司研发的一种培养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基配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成分 蛋白胨 乳糖 蔗糖 K HPO 指示剂 琼脂
含量 (g) 10. 0 5. 0 5. 0 2. 0 0. 2 12. 0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 mL
A.蛋白胨可为目标微生物提供氮源
B.根据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C.该培养基也可用来筛选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
D.该培养基的制备流程为灭菌→加入琼脂→倒平板
19.自生固氮菌是土壤中能独立进行固氮的细菌。科研人员进行了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和固氮能力测定的研究,部分实验流程如下图。已知步骤④获得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90、95、100,对照组平板为0。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步骤②振荡20min的目的是扩大菌种数量,属于选择培养
B.步骤⑤使用接种环划线接种,使用前需要灼烧灭菌
C.1g土壤中平均自生固氮菌数约为 个
D.所用培养基应加入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琼脂
20.下图表示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优质玉米的过程,对此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用该技术获得试管苗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B. D试管中组织分化的调控与激素的浓度及比例密切相关
C.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病原体的致病毒素可筛选出抗病突变体
D.图中培养获得的玉米试管苗即可用于推广种植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研究人员对其开展研究,其中鹭科鸟类繁殖期巢址选择调查结果如表1。回答下列问题。
表1 鹭科鸟类在集群营巢区巢址
种类 白鹭 池鹭 绿鹭 牛背鹭
植株平均高度(m) 2.77 2.8 2.85 2.31
巢平均高度 (m) 2.14 2.25 2.35 2.31
集群营巢区位置 中央区 边缘区 西南区 东北区
(1)红树林一方面固碳功能强大,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另一方面为旅游观光增添资源,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这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红树植物树皮富含单宁酸,单宁酸的涩味可以帮助红树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该过程释放的单宁酸属于 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作用。
(3)研究红树植物的生态位,包括调查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 、植株高度和 等方面特征。
(4)科研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记录鹭科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这种统计方法具有的优点是 。
(5)4种鹭科鸟类的巢址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其依据是
22. (12分)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雄性有角,雌性无角。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 、中(3-5龄) 、小(1-3龄) 、幼(0-1龄) 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 ,预测此后一段时间, 地区藏羚羊种群数目将增加。
(2)图2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 (R=出生率/死亡率),b-c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 。如果在d时间,少量藏羚羊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 。
(3)成年藏羚羊一年中除繁殖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群。生态学家为解释此现象,提出如下假说: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使其难以果断选择捕食对象,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为检验该假说的正确性,研究小组用狗(能将抛到草坪上的物体叼回来),质量和大小等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做了如表的模拟实验: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1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两个相同橡胶圈 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物体所用的时间
2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两个相同橡胶棒
对照组
①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模拟的对象是 。
②对照组应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
③若实验结果为 ,则假说成立。
23. (14分)某研究小组建立贝一鱼一藻复合生态系统,在贝类养殖区开展网箱养鱼,间养大型海藻,其物质循环如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据图判断珠母贝可能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下图为该生态系统部分能量[单位为 流动过程示意图, A、B、C、 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保留一位小数),A流向C的能量包括自身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 中的能量。
(3)与单一网箱养鱼相比,此生态系统往往受自然灾害及病害影响较小,即 稳定性较强,原因是 。
(4)此生态养殖需要不断进行物质投入,原因是 。
(5)此生态系统中鱼类的残饵和粪便可以为珠母贝提供营养物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还可以为大型海藻和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
24. (10分)如图是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 两方面的内容。
(2)该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作用等途径消除污染,这体现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 调节。
(3)该河流的AB段,溶解氧含量 ,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 ,同时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 。
(4)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地点采集了水样经分析后,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样品1、样品2、样品3三种水样的取样地点分别为 。
25.(12分)土壤中的磷大部分以难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效态(如磷酸钙等难溶态,在水中呈白色沉淀)存在,溶磷菌能够把无效态的磷转化为可被直接利用的可溶性磷。科研人员为此开展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土壤中分离分解能力较强的溶磷菌,需要 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后若菌落周围出现 ,则该菌落有可能为溶磷菌菌落。
(2)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溶磷菌进行计数时,每个平板滴加0.2mL菌液后,需用 进行操作,使菌液分布均匀。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平均200个,滴加的溶磷菌菌液被稀释了10 倍,则每毫升菌液原液中细菌数为 个。
(3)将获得的溶磷菌配制成菌悬液,取适量接入已灭菌的含难溶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每天取样测定溶磷量和 pH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②据图可知,在加入溶磷菌后一段时间,溶液pH ,溶磷量开始增加,随着pH变化,溶磷量 ,据此推测溶磷菌可能通过 分解难溶性磷。
漳州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考
生物科答案
1-5 BBDDA 6-10 DACCA 11-15 DCBDC 16-20 BDACD
21. (除标注外, 每空1分, 共12分)
(1) 间接、直接(2分)
(2)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分)
(3)种群密度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或种间关系)
(4)避免标记物对鹭科鸟类造成个体伤害(或影响)(2分)
(5)水平 4种鹭科鸟类的巢平均高度基本一致且分布在集群营巢区不同位置(2分)
22.(除标记外, 每空1分, 共12分)
(1)衰退型 丙
(2)先增加后减少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2分)
(3)雄性或雌性藏羚羊 (2分)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分别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相同的一个橡胶圈和一个橡胶棒(2分)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2分)
23.(除标记外, 每空2分, 共14分)
(1)消费者、分解者
(2) 16. 7% B粪便(1分)
(3) 抵抗力(1分)
该生态系统中组分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4)人工生态系统不断有产品输出,带走了部分元素,据物质循环原理,需要不断投入物质
(5)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减少N、P等元素直接排放至无机环境中,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24. (除标记外, 每空1分, 共10分)
(1)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2)自我调节 负反馈
(3)下降(减少) 减少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 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2分)
(4) 丙、乙、丁(2分)
25. (除标注外, 每空1分, 12分)
(1)培养基中的磷只有无效态磷(2分) 透明 (溶磷)圈
(2)涂布器 (2分)
(3)①培养时间 溶磷量和pH(2分)
②(迅速)降低 降低 酸性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