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陋室铭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疏通课文大意,背诵并默写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对比衬托的作用。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分别感受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石头城》《杨柳枝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和柳宗元一同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运动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和州知县欺刘禹锡被贬而来,令他半年内连搬三次家,住所也越来越小、越来越简陋。因此,刘禹锡愤然写下此文。
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什么叫铭?
知识链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德馨(xīn) 鸿儒(hónɡ 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读准字音
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对,这样的句子叫骈句,也就是修辞中的 。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对偶
小知识
找出课文中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神异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疏通文意

语气词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
蔓延到……上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映入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泥金书写的佛经。
不加装饰的琴。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调弄,弹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指官府文书。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扰乱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有何陋 倒装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整体感知
1. 找出能点明主旨、统领全文的一句话。
2. 开篇四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举例分析。
4.在《陋室铭》一文的结尾,作者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5. 《陋室铭》采用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1.找出能点明主旨、统领全文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变式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的?
概括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点明主旨,统领全篇。
2.开篇四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头用比喻起兴,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3.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举例分析。(《陋室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德馨”的?)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幽雅(清幽)表现“陋室不陋”;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交往人物文雅(博学)表现“陋室不陋”;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高雅表现“陋室不陋”。
从三方面来表现:陋室环境幽雅(景);交往人物文雅(人);生活情趣高雅(事)。
4 . 在《陋室铭》一文的结尾,作者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这两句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引古代圣贤之居室证明“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表明自己和这些古代名贤一样,也是品德高尚的人。)
变式题:举例分析类比手法在《陋室铭》中的运用及作用。
开头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结尾呼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了自己以这二人为楷模,也说明了自己具有与他们一样的德操和才能。
5. 《陋室铭》采用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我们能看出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人。
《陋室铭》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所谓托物言志,即在创作中为“志”写“物”,以“物”显“志”,使二者融为一体,即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物体,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说自己寄托在该物体上的情志。
例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1.你是如何理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的?
品味赏析
概括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点明主旨,统领全篇。
2.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
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把景物写活了,写出了室外环境的幽雅,以景色之雅表现了“陋室不陋”。
变式提问: 陋室的环境怎样?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苔藓、青草写活了,写出了苔藓和青草的精神和韵味,使人非但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清幽雅致。
台阶上长满了青苔,窗前、门旁长满青草。
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4. 文章中存在言外之意的句子,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庸俗的官僚们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5.思考·探究·积累二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深意: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一方面暗含作者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 “君子居之” ,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①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坚守良好品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随波逐流,做一个不为物役的人。
思考·探究·积累二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只有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才能不为利诱,不为势趋,才能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③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我们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的事。
【变式题1】作者开头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这屋子到底是“陋”还是“不陋” 为什么
不陋。“斯是陋室”的“陋”是说居室环境设施简陋,而“何陋之有”与前文“惟吾德馨”相呼应,意在表明因为“我”品德美好,所以不觉得居室简陋。前者说环境,后者是内心所想,故陋室不陋。
【变式题2】班级开展“不一样的刘禹锡”题味语文活动,你抽到的题目是“你从《秋词(其一)》《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 请结合诗文内容简析”。请将你的答案写下来。
《秋词(其一)》中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明丽秋景,引出豪迈诗情,展现出一个豪迈乐观的刘禹锡;《陋室铭》中借“陋室”来写“德馨”,表现出一个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出一个乐观进取 、积极向上的刘禹锡。
6.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刘禹锡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链接材料]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战,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颜回在陋巷却不改其乐,这表明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总 结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情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2.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课堂练习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