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24 带上她的眼睛 课件(26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公开课】24 带上她的眼睛 课件(26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导入
播放《流浪地球片段》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部电影吗?
提问:有没有同学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流浪地球》的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补充)在经过木星的时候,原计划是通过木星的引力将地球甩出去。没想到出了差错,由于木星的引力过大,全球发动机陆续停摆。为了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陷入木星,全球开展饱和式营救,航天员刘培强点燃国际空间站,促成了最后的爆炸,使地球脱离危险。
《流浪地球》是根据(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那么刘慈欣是谁呢?我们来认识一下他。
了解作者
刘慈欣,男,汉族,山西阳泉人,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中短篇小说 《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
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三体》和《流浪地球》的体裁都是科幻小说,那么什么是科幻小说呢?
;了解文体知识
本文的体裁——科幻小说
全称为科学幻想小说,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否则就是科学奇幻小说)。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需具备三个要素。那么是哪三个因素呢?
(作业本任务二3.)
刘慈欣在科幻评论随笔集自序《时间足够你爱》中写道,小时候他在看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时,与父亲的一段简单对话奠定了他日后科幻创作的核心理念——
父亲说:“这叫科学幻想小说。”
“这里面,都是幻想的?”我问。
父亲答:“是,但有科学依据。”
这一段对话所构成的核心理念在我心中仍坚如磐石,我仍然认为那是科幻文学存在的基础,这也是所有这些文章想表明的。
可见科幻小说必须有“科学”、“幻想”、“小说”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科幻小说有“软”和“硬”之分,硬科幻更具备科学依据,软科幻回避小说中的科技原理,凭借大胆的想象,带领读者在科学领域里无拘无束地“异想天开”。但根据一定科学原理展开的幻想,一直是科幻小说的不懈追求。
很多人认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写科幻小说是两个极端,文科生笔下的科幻小说情节性较强,但科学性不强,带有逻辑上的硬伤,而理科生笔下的科幻小说,常堆砌着许多定义和数字,缺少人情味,但刘慈欣却很好地平衡了二者,他的作品兼具科学探索和人文关怀,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
课文学习
(一)故事情节+写作手法
1.首先,我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来齐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①“她”是谁?
第29段,“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板书,第3行)
②“她”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第8段,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号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另一个带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他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③“我”是谁?
第8段:现在,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一双眼睛,由这里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儿带上这双眼睛。
第25段: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
连续工作多日的宇航员
④“我”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板书,第1行)
第1段: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第8段: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一双眼睛,由这里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儿带上这双眼睛,让身处外太空的思乡者分享他的快乐。
一是主任要求,二是帮宇航员返回地球,感受地球
⑤“我”带着“她的眼睛”去了哪里?看见了(改为感受到了)什么?
大家看第12段至第22段,进行总结归纳
看见了草原上美丽的花儿
闻到了轻淡的花香
感受到了溪水的清凉
抚摸着凉爽的草原之风
看到了初生的月亮
⑥小姑娘在“我”度假时的表现是不是有哪些奇怪的地方?同学们来找一找。(板书,第2行)
第11段,沉默 第22段,她没有回答我的话
第15段,“热,热得像--地狱。”
第24段。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⑦后来,“我”还得知“她”发生了什么事?
第36段:“落日六号”在液态的地核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
“飞船被裹在6 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 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第41段:“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第42段: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总结:作为一名宇航员,“我”在度假时,主任让“我”带上了另一名宇航员的传感眼镜,后来“我”得知“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因事故被困地心。“我”带上“她的眼睛”去旅行是“她”最后一次看地球。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的板书并没有按照问题的顺序来写,而是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来写的?那么按照老师的提问顺序写,与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写,哪一个更吸引人呢?作者先在前面设置问题,做出暗示,然后在后面回答问题,照应前文,用了什么手法?——悬疑+伏笔(板书,第4行)
板书:
④带上眼镜度假?
⑥奇怪的表现?
①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⑦被困地心
3.本文曾获得1999年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在文中多处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那么什么是悬念,什么是伏笔呢?
①悬念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 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引人入胜的魅力。
②伏笔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暗示或提示。
4.伏笔对科幻小说有什么意义?
意义:前文漫不经心的简单情节,下文富有科技含量的内容相对应产生。这样一来使读者对文章中的科学技术产生深刻的使读者对文章中的科学技术产生深刻印象,二来使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受,产生美好而深刻的体验。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6个问题和第7个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发现了吗?他们是对应的关系。前文小女孩奇怪的表现都在后文有了相应的解释。那同学们能发现这些奇怪的表现分别对应了后文的什么内容吗?
6.作者还设置了哪些有科技含量的悬念和伏笔呢?同学们来补充一下。
(1)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前面交代失重的铅笔是为后文与壁画上的铅笔叠印一起而推测“她”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主任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写出了小姑娘的年轻,花季才刚刚开始,就被终身囚禁,写出了命运的凄惨和悲壮)
(二)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1.一部能吸引人眼球的科幻小说,不仅构思要巧妙,更要有丰富的内涵,在一次采访中,作者刘慈欣就说过说“(科幻)小说关注显示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唤起对欣赏美的欲望,展现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同学们认为,在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可以让读者的心中唤起“美的欲望”?(小姑娘)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她到底“美”在何处呢?
文中的“我”和小姑娘并没有见过面,那是通过什么来交流的呢?(对话)
知道她的身份前
①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②“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③“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④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
⑤“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老师示范:来到了起航前的草原,“她”陶醉于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的星星点点的小花,并且闻到了花的清香;走到草原中的小溪旁,把手伸进溪水,感受到了水的清凉;感受到了微风的清爽;看到了升空的月亮;感受到了笼罩在蒙蒙小雨中的草原;听到了雨中的第一声鸟叫。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可爱单纯、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的人。
我知道她的身份后
①“……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学生训练:从_____中,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小姑娘。
小姑娘的人物形象:坚强、勇敢、乐观,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
文中除了小姑娘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我”,那么“我”在小姑娘的故事里担任了什么角色?
明确:我”是参与者,是见证者,是改变者。
解释“改变者”:
(1)在遇见小女孩之前,“我”对待工作是怎么样的态度:(第25段)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对工作感到厌烦
(2)在遇见小女孩之后,“我”的精神世界变了,从哪里看出:(第46、47段)常常想到她,感受她的心跳→悲悯情怀。
“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我”更加理解在地球中心的“她”是多么伟大,表达了“我”对“她”深刻的同情和敬意。
师总结:
“我”是参与者,是见证者,“我”参与了小姑娘最后一次看地球的过程,见证了她沉入地心,并被她改变。在文末,“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两个主人公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
明确主旨:
我们再来看刘慈欣先生的这句话:“(科幻)小说关注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唤起对欣赏美的欲望,展现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读完全文,你可以透过文本看见哪些关注和思考?
大自然的残酷与人类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惨烈的极端环境中,人类表现出人性的光辉和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甘于奉献一切的崇高情怀。
(“我”精神贫乏、孤寂、无聊、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而小姑娘有诗意心灵,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我”行动相对自由,而小姑娘“永远封闭在地心”。我和小姑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代人心灵的空虚和乏味。)
这篇小说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幻想,反映了当代人们心理上的窘迫和思想上的困乏、封闭。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当下,人们疯狂地追求物质享受,心灵却越来越空虚,甚至有一种危机感。刘慈欣的这部小说,带领读者在烦躁的、压力巨大的工作中,寻找到一片心灵的乐土,一个纯净的极乐世界。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珍视生活,用心体会生活真知的人。
课文总结
全文构思巧妙,采用了悬念和伏笔的手法,意蕴深刻,通过富有奇特功能的传感眼镜,将科幻小说中的“我”与失事后身处地心的地航飞船领航员小姑娘连接了起来,将现实中看起来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出来。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学会了珍惜眼前的生活。(共26张PPT)
23.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刘慈欣,男,汉族,山西阳泉 人,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中短篇 小 说 《流 浪 地 球》《乡 村 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
作者简介
其中《 三体 》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本文体裁
科幻小说:
全称为科学幻想小说,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需具备三个要素。
刘慈欣在科幻评论随笔集自序《时间足够你爱》中写道,小时候他在看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时,与父亲的一段简单对话奠定了他日后科幻创作的核心理念——
父亲说:“这叫科学幻想小说。”
“这里面,都是幻想的?”我问。
父亲答:“是,但有科学依据。”
这一段对话所构成的核心理念在我心中仍坚如磐石,我仍然认为那是科幻文学存在的基础,这也是所有这些文章想表明的。
科幻小说三要素:科学、幻想、小说
科幻小说有“软”和“硬”之分,硬科幻更具备科学依据,软科幻回避小说中的科技原理,凭借大胆的想象,带领读者在科学领域里无拘无束地“异想天开”。但根据一定科学原理展开的幻想,一直是科幻小说的不懈追求。
“软科幻”和“硬科幻”之分
23.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①“她”是谁?
②“她”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③“我”是谁?
④“我”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⑤“我”带着“她的眼睛”去了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⑥“她”在“我”度假时的表现有哪些奇怪的地方?
⑦后来,“我”还得知“她”发生了什么事?
在课文中寻找
这些问题的答案:
①“她”是谁?
完成下列问题:
“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②“她”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号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另一个带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完成下列问题:
③“我”是谁?
连续工作多日的宇航员。
一是主任要求,
二是帮宇航员返回地球,感受地球
④“我”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去了广阔的草原
看见了草原上美丽的花儿
闻到了轻淡的花香
感受到了溪水的清凉
感受到了凉爽的草原之风
看到了初生的月亮
完成下列问题:
⑤“我”带着“她的眼睛”去了哪里?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⑥小姑娘在我度假时的表现有哪些奇怪的地方?
⑦后来,“我”还得知“她”发生了什么事?
从原文中找到语句来回答
故事情节:
作为一名宇航员,“我”在度假时,主任让“我”带上了另一名宇航员的传感眼镜,后来“我”得知“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因事故被困地心。“我”带上“她的眼睛”去旅行是“她”最后一次看地球。
①“她”是谁?
②“她”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③“我”是谁?
④“我”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⑤“我”带着“她的眼睛”去了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⑥“她”在“我”度假时的表现有哪些奇怪的地方?
⑦后来,“我”还得知“她”发生了什么事?
在课文中寻找
这些问题的答案:
伏笔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暗示或提示。
悬念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 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引人入胜的魅力。
本文写作手法:
⑥小姑娘在我度假时的表现有哪些奇怪的地方?
我说:“可你现在……这草原太小了。”(第10段)
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
“热,热得像……地狱。”(第15段)
我伸了个懒腰,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还能看到呢。”她没有回答我的话。(第21段)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第24段)
⑦后来,“我”还得知“她”发生了什么事?
“落日六号”在液态的地核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第36段)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第38段)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第41段)
那个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第42段)
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第2段)
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第31段)
还有哪些有科技含量的伏笔?
伏笔对科幻小说有什么意义?
前文漫不经心的简单情节,下文富有科技含量的内容相对应产生。这样一来使读者对文章中的科学技术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来使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受,产生美好而深刻的体验。
①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②“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③“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④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
⑤“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小姑娘的语言:
刘慈欣:“(科幻)小说关注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唤起对欣赏美的欲望,展现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来到了起航前的草原,“她”陶醉于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的星星点点的小花,并且闻到了花的清香;
走到草原中的小溪旁,把手伸进溪水,感受到了水的清凉;
感受到了微风的清爽;看到了升空的月亮;
感受到了笼罩在蒙蒙小雨中的草原;
听到了雨中的第一声鸟叫。
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可爱单纯、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的人。
“……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训练:从_____中,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小姑娘。
坚强、敬业、勇敢、乐观,热爱地球,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
“我”是____者,是____者,是____者。
“我”在小姑娘的故事里担任了什么角色?
参与
见证
改变
(1)了解小姑娘之前
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
→对工作感到厌烦、孤独寂寞
(2)了解小姑娘之后
我看到了停泊在地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听到了她吟唱的《月光》。
“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我”对“她”有了一种悲悯情怀,更加理解在地球中心的“她”是多么伟大,对“她”有了深刻的同情和敬意。
“我”是参与者,是见证者,“我”参与了小姑娘最后一次看地球的过程,见证了她沉入地心,被她改变了。在文末,“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小姑娘的热爱生活、坚强乐观、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打开了“我”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
刘慈欣:“(科幻)小说关注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唤起对欣赏美的欲望,展现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透过文本可以看见哪些关注和思考?
①大自然的残酷与人类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惨烈的极端环境中,人类表现出人性的光辉和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甘于奉献一切的崇高情怀。
②“我”精神贫乏、孤寂、无聊、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而小姑娘坚强乐观、热爱生活;“我”行动相对自由,而小姑娘“永远封闭在地心”。“我”和小姑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代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珍视生活,用心体会生活真知的人。
课堂总结
全文构思巧妙,采用了悬念和伏笔的手法,意蕴深刻,通过富有奇特功能的传感眼镜,将科幻小说中的“我”与失事后身处地心的地航飞船领航员小姑娘连接了起来,将现实中看起来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出来。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学会了珍惜眼前的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