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同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念:理解法治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增强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形成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的人格特质。责任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为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贡献力量。学习内容(P62-64)1、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导入新课清明节以祭扫祖先为核心活动,通过清理墓地、供奉祭品、焚烧纸钱等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这一行为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传统伦理,帮助人们明确生命根源与道德责任。清明节通过家庭团聚祭扫、红色文化活动(如参观纪念馆、诵读经典)等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形成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端午节既是对古代先贤的追思,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通过纪念屈原等历史事件,提醒人们珍惜和平、担当责任;同时,赛龙舟等习俗也融入了现代体育精神,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活动。端午节是文化传承、精神弘扬、家庭团聚与历史教育的综合体,其核心在于通过传统习俗传递爱国、诚信、团结等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知多少导入新课传统节日知多少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尽力赶回家中与亲人共度佳节。这种团聚不仅增进了亲情,还通过共同庆祝活动(如年夜饭、守岁)强化了家庭凝聚力。春节通过祭祖仪式、家谱传承和家风家训的延续,帮助家庭成员建立与家族历史的连接,增强文化认同感。尤其对现代家庭结构碎片化趋势具有修复作用。思考:请你谈谈上述节日具有什么作用?这三个节日通过不同视角诠释中华文化,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也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体现了民族精神与生活智慧的融合。传承这些节日,实则是延续民族记忆与精神血脉,有利于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我国的人文精神在传统节日中展示得淋漓尽致,那人文精神还可能渗透在哪些方面呢?环节一寻找中华人文精神的足迹寻找中华人文精神的足迹---《诗书》楚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思考:从屈原的作品中,你领悟到怎样的人文精神?这句诗不仅是屈原个人遭遇的写照,更代表了先秦时期知识分子“知耻而后勇”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民本”思想的经典范式。高度的爱国之情寻找中华人文精神的足迹---《礼乐》视频赏析礼乐中国礼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是多维度的,贯穿政治、伦理、文化等层面。礼乐通过规范行为、教化民众、强化象征,成为古代中国维护社会秩序与文化统一的重要工具,其思想内核至今仍对现代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思考: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请你谈谈《礼乐》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 P62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笔记区我国的人文精神内涵丰富,那我们应该弘扬哪些思想文化呢?环节二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从“六尺巷“中谈人文精神做法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清康熙年间,张家与吴家因两家院落间狭小的空地起了争执,大学士张英一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成功化干戈为玉帛,两家人各让出的三尺地,成了方便大家通行的六尺巷。从六尺巷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与人相处要和睦谦让——以”和“为贵。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从“新时代好少年“谈悟人文精神做法“新时代好少年”每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好少年,有的热心公益,有的关爱他人,有的热爱科学,有的勇于创新,有的乐观向上,有的爱护环境,有的传承文化,有的勤学善思...体现了向上向善,是弘扬时代新风,正做时代新人的先锋。新时代好少年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呢?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新时代好少年呢?关爱他人、乐观向上、品学兼优、热爱祖国争做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刻准备着!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我们要积极进取,择善而行,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P63-64笔记区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立己达人,兼善天下。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中华人文精神,历经五千年风雨,塑造了我们的民族品格,铸就了国家的脊梁。身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重任。让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汲取精神养分,以文化自信为帆,以实际行动为桨,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让中华人文精神跨越时空,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续写民族辉煌篇章!教师寄语1.下列名言警句与“尚和合”、弘扬促进社会和谐思想文化一致的是( )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②“物之不齐,物之情也”③“四海之内皆兄弟”④“形具而神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课堂训练课堂训练2.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家国情怀。“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古今同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下名人诗句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③寄意寒星基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B课堂训练3.“小家”和,方能“大家”安。某地紧扣“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工作目标,以促进家庭和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落脚点,深入挖掘优秀家教家风文化、培育文明家庭风尚、倡导科学家庭教育,积极培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平安家庭”等示范典型。这一做法( )①需要每个家庭成员主动放弃个人利益②有利于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③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体谅和包容④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2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pptx 7.2礼乐中国.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