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7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7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
专题过关检测练
题组一
1.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
B.“孟德尔发现F2性状分离比显性∶隐性=3∶1”属于假说—演绎法“假说”的内容
C.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是“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D.“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假说—演绎法中“假说”的内容
2.复等位基因(S1~Sn)与烟草的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关,若花粉中的S基因与母本中任一S基因类型相同,则不能参与受精。下列说法错误是(  )
A.任意两亲本杂交,子代基因型与亲本均不同
B.不同S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C.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保证烟草的遗传多样性
D.若S基因不影响烟草的存活力,则在自由交配的烟草群体中,S1的基因频率趋向于1/n
3.油菜花有黄花、乳白花和白花三种,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会使体内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致死。选择黄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正反交结果均为F1全部开乳白花,F1植株自交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故基因A/a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根据F1油菜植株的花色可知,A基因对a基因为完全显性
C.F1自交,F2油菜植株中,黄花∶乳白花∶白花=2∶3∶1
D.以F1乳白花植株作父本,其测交后代中乳白花占1/3
4.“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仅由母本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自身基因型支配的现象。椎实螺外壳的旋向符合“母性效应”,右旋(S)对左旋(s)为显性。研究发现,第一次卵裂的纺锤体向右旋转约45°,则椎实螺的外壳会右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椎实螺第一次卵裂纺锤体的角度由细胞质中的物质直接决定
B.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有三种可能
C.利用纯合子验证旋向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至少需要繁殖两代椎实螺
D.通过与一只右旋的椎实螺杂交,可推断出任一椎实螺的旋向相关基因型
5.某观赏性植物花色受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D/d控制,其中基因B控制黄色素合成,基因b无色素合成功能,基因D可将黄色素转变为红色素。A/a不直接控制色素合成,但基因A可抑制基因B的表达。现利用3个纯合品系红色植株甲、白色植株乙、白色植株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实验一:甲×乙 白花 白花∶红花=13∶3
实验二:甲×丙 白花 白花∶红花∶黄花=12∶3∶1
A.植株甲、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
B.实验一中F2白花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占3/13
C.实验二中F2红花随机交配后代中黄花占1/9
D.白色植株乙、丙杂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白花
6.辣椒果色受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其中一对控制色素能否合成,另外两对控制紫色深浅,紫色的深浅跟显性基因的个数相关。将白色亲本甲和紫色亲本乙杂交,得到F1植株全部结白色辣椒;F1自交得到F2,表型及株数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辣椒果色 白色 ++++ +++ ++ +
植株数量 98 2 8 12 8
注:+表示紫色,+越多表示紫色越深。
A.控制辣椒果色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
C.白色辣椒的基因型总共有18种
D.将表型为++++的个体和F1杂交,子代中结+++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4
7.某二倍体动物的体色由常染色体基因D/d和B/b控制,D对d、B对b为完全显性,其中D、B基因分别控制黑色素、灰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身体呈白色。D、B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能够相互配对形成双链,不能合成色素。用纯合黑体雌性个体和纯合灰体雄性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后代中黑体∶白体∶灰体≈5∶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亲本中基因B和d连锁,b和D连锁
B.F1减数分裂时有1/6的卵原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换
C.含D、B基因的个体中,D、B会干扰彼此的翻译
D.该实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
8.某昆虫Ⅲ号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黑腹)对基因a(白腹)为显性,基因B(棒状眼)对基因b(正常眼)为显性,基因A和基因B均属于纯合致死基因。该昆虫品系N全部为黑腹棒状眼,且该品系内的昆虫相互杂交后代也均为黑腹棒状眼。现有一该品系的昆虫与经诱变处理后的一只白腹正常眼雄虫M交配,从F1中挑选一只黑腹雄虫与品系N的雌虫杂交,在F2中选取黑腹正常眼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不考虑减数分裂中的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1中出现两种表型,且比例为1∶1
B.F2中出现白腹棒状眼的比例为1/3
C.F3中基因型为aabb的比例为1/3  
D.品系N中基因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9.孟加拉虎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野生型虎毛色为黄底黑纹(黄虎),此外还有白底黑纹(白虎)、浅黄底棕纹(金虎)、白底无纹(雪虎)等多种毛色。关于孟加拉虎的毛色的遗传和进化机制,科研人员经过基因测序发现白虎、金虎分别是控制黄底的S1基因、控制黑纹的Cn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突变导致各自功能丧失产生的突变体,请根据以下杂交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P:白虎×黄虎  ↓ F1:黄虎  ↓ F2:黄虎∶白虎= 3∶1 P:金虎×黄虎  ↓ F1:黄虎  ↓ F2:黄虎∶金虎= 3∶1 P:金虎×白虎  ↓ F1:黄虎  ↓ F2:黄虎∶金虎∶ 白虎∶雪虎= 9∶3∶3∶1
(1)由杂交实验可知,有关孟加拉虎毛色的显性性状是     。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S1基因   (填“位于”或“不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原因是                        。从实验三中的F2筛选出金虎和白虎,并让雌雄随机交配,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                。
(3)孟加拉虎还有一种黑虎,其形成的原因是黑纹纹路加粗和部分融合导致体表黑色面积增加。科研人员分别将黑虎与黄虎、白虎、金虎杂交后,得到的F1均为黄虎,说明                          。现有多只黄虎、黑虎的纯合个体,请设计实验验证黑虎的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               。
10.某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野生型表现为不耐寒。科研人员通过诱变育种得到了4种耐寒突变体,编号为①~④,它们都是单基因突变的隐性纯合子。研究者以突变体为亲本进行杂交,F1的表型结果如表所示(注:“+”表示野生性状,“-”表示突变性状)。
母本
① ② ③ ④
父本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④ - + + -
(1)据表推测,耐寒突变体    (填编号)可能由同一基因的突变所致。
(2)将表中②与③杂交的F1,植株随机交配,发现F2植株的性状分离比为9∶7,表明这两种突变体相应的突变基因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F2中存在    种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若F2的野生型植株自交,则子代中耐寒个体的比例为   。
(3)已知花色由等位基因A/a控制,自然状态下红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红花∶白花=2∶1,出现此比例的原因是              。研究发现,基因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还存在一对控制缺刻叶和圆叶的等位基因B/b,其中控制缺刻叶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工作人员通过杂交实验获得一个植株品系,无论种植多少代,所含有的B基因频率保持不变。据此判断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的位置关系是           。
(4)科研人员诱导该植物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四倍体新品种,并利用基因工程在某一组同源染色体上导入了两个抗病基因,但是基因存在的位置未知。让获得的抗性新品种进行自交,如果         ,两个抗性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如果           ,两个抗病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不同染色体上。
11.西瓜瓜形(长形、椭圆形和圆形)和瓜皮颜色(深绿、绿条纹和浅绿)均为重要育种性状。为研究两类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纯合体P1(长形深绿)、P2(圆形浅绿)和P3(圆形绿条纹)进行杂交。为方便统计,长形和椭圆形统一记作非圆,结果见表。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和比例
① P1、P2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浅绿∶圆形深绿∶圆形浅绿=9∶3∶3∶1
② P1、P3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绿条纹∶圆形深绿∶圆形绿条纹=9∶3∶3∶1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①结果推测,瓜皮颜色遗传遵循    定律,其中隐性性状为    。
(2)由实验①和②结果不能判断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若要进行判断,还需从实验①和②的亲本中选用   进行杂交。若F1瓜皮颜色为    ,则推测两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对实验①和②的F1非圆形瓜进行调查,发现均为椭圆形,则F2中椭圆深绿瓜植株的占比应为   。若实验①的F2植株自交,子代中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占比为   。
(4)SSR是分布于各染色体上的DNA序列,不同染色体具有各自的特异SSR。SSR1和SSR2分别位于西瓜的9号和1号染色体。在P1和P2中SSR1长度不同,SSR2长度也不同。为了对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电泳检测实验①F2中浅绿瓜植株、P1和P2的SSR1和SSR2的扩增产物,结果如图。据图推测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检测结果表明,15号植株同时含有两亲本的SSR1和SSR2序列,同时具有SSR1的根本原因是                            ,同时具有SSR2的根本原因是                                                            。
(5)为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圆形深绿瓜株系,对实验①F2中圆形深绿瓜植株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SSR进行扩增、电泳检测。选择检测结果为         的植株,不考虑交换,其自交后代即为目的株系。
题组二
1.下列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1高茎自交出现了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属于假说内容
C.测交实验结果出现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实验验证
D.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结果能直接体现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
2.桔梗花有雌雄异熟的特性,当雌蕊成熟时,同一朵花内的花粉早已失去了受精能力。桔梗的花色有紫色和蓝色,分别由细胞核内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状态下桔梗只能进行异花传粉,所以一般为杂合子
B.对桔梗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操作时,母本可不去雄
C.将AA和aa两种桔梗间行种植,后代基因型均为Aa
D.对桔梗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操作时,母本可不套袋
3.“割双眼皮”是一个非常盛行的医疗美容小手术,很多成年人选择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单眼皮变成双眼皮。已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日,生物兴趣小组成员逛街时遇到一对夫妇(均为双眼皮,但不确定是否为“割的”),带着一双儿女(是双胞胎,且哥哥为单眼皮,妹妹戴着墨镜未能观察到其眼皮性状),他们根据遗传学的相关原理做出了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对夫妇及儿子的眼皮性状表现可作为判断双眼皮为显性性状的依据
B.哥哥为单眼皮,其双胞胎妹妹一定也为单眼皮
C.若妹妹也是单眼皮,则该对夫妇一定都是割的双眼皮
D.若母亲是割的双眼皮,则妹妹一定携带单眼皮基因
4.某植物的叶缘浅波状和深波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其中A基因纯合的植物花粉不能正常发育,而a基因纯合的植物不能产生卵细胞,杂合子植株完全正常。某种群AA=25%、Aa=50%、aa=25%,以该种群作为亲本。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每一代全部自交,则该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B.若每一代全部自交,则该种群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C.若每一代全部自由交配,则该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D.若每一代全部自由交配,则该种群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5.(不定项)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中均放入20颗红色豆子和3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
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24%
C.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64%的男性群体
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
6.致死家鸡的正常喙和交叉喙分别由Z染色体上的E和e基因控制,其中某种基因型的雌性致死,现有一对家鸡杂交,子一代中♂∶♀=2∶1。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该家鸡种群中,与喙有关的基因型共有3种
B.子一代雄性个体中一定有杂合子
C.子一代自由交配,子二代中致死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11
D.该对家鸡连续自由交配若干代后,E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
7.复等位基因+配子致死某植物为二倍体雌雄同株同花植物,自然状态下可以自花受粉或异花受粉。其花色受A(红色)、AP(斑红色)、AT(条红色)、a(白色)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4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AP>AT>a。AT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会导致同株一定比例的其他花粉死亡,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基因型为ATa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B.两株花色不同的植株杂交,子代花色最多有3种
C.等比例的AAP与ATa植株随机交配,F1中含“自私基因”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3/28
D.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F1条红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
8.在拟南芥种子发育过程中,由受精极核(相当于含有一套精子染色体和两套卵细胞染色体)发育的胚乳到一定时期会被子叶完全吸收。在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功能是为胚发育成幼苗提供营养。
(1)M基因具有抑制胚乳发育的作用。研究者利用      法将T-DNA插入拟南芥的M基因中,使M基因功能丧失(记为m),导致胚乳发育过度,而使种子败育。
(2)M基因具有MD、MR两种等位基因,为研究M基因的遗传规律,研究者用不同基因型的拟南芥进行杂交实验(如下表)。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母本 MDMD MRMR MDMD MDm
父本 MRMR MDMD MDm MDMD
所结种子 的育性 可育 可育 可育 1/2可育、 1/2败育
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可得出的结论是MD和MR    (选填“会”或“不会”)影响种子育性。依据实验三和四的结果推测,来自    (选填“母本”或“父本”)的M基因不表达。
(3)为进一步用杂交实验验证上述推测,将实验三的F1植株全部进行自交。若推测成立,F1植株所结种子中能发育成植株的占    。
(4)为从分子水平再次验证上述推测,研究者对实验一和实验二中所结种子的M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鉴定,结果如下图。
鉴定杂交实验结果时,分别提取种子中胚和胚乳的总RNA,通过逆转录获得cDNA,进行PCR扩增后电泳。结果表明  。
(5)研究发现某些基因过量表达时会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上述研究,拟南芥的M基因具有独特的遗传规律。请分析这种遗传规律对种子发育的意义是  。
题组三
1.人类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与血型关系见表。研究表明,人ABO血型不仅由9号染色体上的IA、IB、i基因决定,还与19号染色体上的H、h基因有关。IA、IB、i基因与H、h基因共同决定血型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凝集原 B凝集原 对应血型
红细胞表面 有 没有 A型
红细胞表面 没有 有 B型
红细胞表面 有 有 AB型
红细胞表面 没有 没有 O型
A.IA、IB、i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可与H、h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B.表型为O型血的人群的基因型共有9种
C.具有凝集原B的人应同时具有H基因和IB基因
D.若夫妇二人的基因型均为HhIBi,理论上B型血后代中杂合子个体占8/9
2.研究人员在野生型绿叶水稻种植中偶然发现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浅绿叶突变体pgl,并用X射线处理野生型水稻得到另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浅绿叶突变体y45,分别用pgl与y45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①将浅绿叶突变体pgl与绿叶野生型水稻分别进行正反交,F1均为绿叶水稻,F2中绿叶与浅绿叶之比约为3∶1②将突变体y45与突变体pgl杂交,F1均为绿叶水稻,F2中绿叶水稻723株,浅绿叶水稻为564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突变体pgl与y45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B.根据①实验,浅绿叶突变体pgl为隐性突变
C.根据②实验,y45的突变基因与pgl的突变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D.将②实验的F1与F2中浅绿叶水稻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绿叶∶浅绿叶=17∶11
3.(不定项)某种动物(XY型)的体色与细胞内的色素种类有关,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XY同源区段),相关色素的合成过程如图1所示。科研人员为了研究该动物体色的遗传规律,选择纯合的白色和灰色个体进行了图2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由图2中的F2表型及比例可知控制该动物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结合图1和图2可知,图2两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
C.图1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D.若让图2 F2中的白色雌性与白色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色的概率为1
4.果蝇的多翅脉/正常翅脉、短刚毛/正常刚毛以及钝圆平衡棒/正常平衡棒三对相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A/a、S/s和D/d控制。现用基因型为AaSsDd的多翅脉短刚毛钝圆平衡棒的雌果蝇与纯合隐性的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下列表中所示基因型的后代,判断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
基因型 A_S_D_ A_S_dd A_ssD_ A_ssdd aaS_D_ aaS_dd aassD_ aassdd
数目 38 101 99 40 41 100 102 39
A B C D
5.果蝇的灰体(B)对黑体(b)是显性,长翅(D)对残翅(d)是显性。科研人员用纯合灰体长翅和黑体残翅果蝇杂交,F1个体均为灰体长翅。如表为F1雌、雄果蝇分别与黑体残翅果蝇杂交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 别 杂交组合 子代
雄蝇 雌蝇
实 验 一 F1雄蝇×黑体残翅雌蝇 灰体长翅占50% 黑体残翅占50% 灰体长翅占50% 黑体残翅占50%
实 验 二 F1雌蝇×黑体残翅雄蝇 灰体长翅占42% 黑体残翅占42% 灰体残翅占8% 黑体长翅占8% 灰体长翅占42% 黑体残翅占42% 灰体残翅占8% 黑体长翅占8%
A.控制果蝇灰体和黑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控制果蝇体色和翅形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F1雌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D.若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比例与表中一致)交配,子代中黑体残翅所占比例为21/100
6.(不定项)香豌豆的紫花和白花这一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均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一株纯合白花香豌豆与一株纯合紫花香豌豆杂交,所得F1相互授粉,F2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84∶16。不考虑突变和致死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F1的表型为紫花香豌豆,且基因型一定为双杂合子
B.F2中紫花基因型有8种,其中杂合子比例为9/42
C.将F1与白花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白花∶紫花=3∶2
D.F2中紫花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7.玉米是遗传实验常用的材料,在自然状态下,花粉既可以落到同一植株的柱头上,也可以落到其他植株的柱头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团队为研究玉米甜与非甜的显隐性,将甜玉米与非甜玉米间行种植,甜玉米植株上有非甜玉米,非甜玉米植株上全为非甜玉米,据此可判断    (填“甜”或“非甜”)是显性。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有   (答出两点即可)。
(2)玉米甜与非甜性状是由基因B、b控制。基因a对甜玉米增强效应有累积效应,aa使甜度增加100%表现为很甜,Aa使甜度增加25%表现为较甜,AA无增强甜味效应。a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为探究B、b基因的位置,某团队种植AaBb植株,随机传粉,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
①若子代              ,则B/b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              ,则B/b基因不位于9号染色体上。
(3)玉米的非糯与糯性分别由WX、wx基因控制,WX基因编码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如果WX基因缺失,导致胚乳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支链淀粉含量升高,表现为糯性。由此说明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  。
8.细裂银莲花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和王文采在云南发现并命名的新物种。它的两性花有三种颜色:白色、蓝色和紫色,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研究人员以该细裂银莲花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研究人员认为这两对基因为互补基因(某一性状只有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非等位基因共存时才表现出来,互补的非等位基因称为互补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亲本 组合 白×白 白×蓝 白×紫 蓝×蓝 蓝×紫 紫×紫
子代 表型 白 蓝 白、蓝、 紫 紫 白、蓝、 紫 白、蓝、 紫
(1)当只有显性互补基因存在时,其表型为    花,花的颜色由花青素(酚类化合物)决定,基因控制花色性状的方式为             ,理由是                       。
(2)请写出第③组亲本的基因型:白花    ,紫花    。
(3)研究人员让第③组子代中的紫花个体自交,发现得到的子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白花∶蓝花∶紫花=1∶6∶7。研究人员猜测可能与某种基因型的花粉部分致死有关,基因型为    的花粉有    %死亡,并设计实验验证该猜测。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
9.黄瓜通过数千年的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的不断淘汰和改良,发展到现在的众多栽培品种。根据不同黄瓜果实的特性,在取食过程中,黄瓜嫩果果皮颜色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1)某黄瓜植株甲的一个原始雄性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花粉,推测该原始雄性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    (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了交换。据现有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基因A/a与B/b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现用纯种黄瓜嫩果黄绿色果皮品系P1与黄瓜嫩果白色果皮品系P2进行杂交,F1再自交。所得F2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据此判断,黄瓜嫩果果皮颜色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预计P2与F1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约为   。
代系 F1 F2
表型 黄绿色果皮 黄绿色果皮 浅绿色果皮 白色果皮
数量 全部 138 45 59
(3)为确定决定白色果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研究者将纯合嫩果白色果皮品系H4与绿色果皮品系Q1杂交,F1表现为绿色,自交获得F2,F2绿色果皮与白色果皮比例为3∶1。SSR是各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异性短核苷酸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都不同,可作为基因定位的遗传标记。研究者在黄瓜的7条染色体上选择了179对SSR位点进行PCR。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的SSR15进行PCR及电泳后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白色果皮基因
    (填“位于”或“不位于”)3号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
(4)以上黄瓜品系均不抗虫,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新品种,基因工程选用的外植体来自(2)中的F1,科研人员从获得的转基因抗虫新品种中筛选出了2株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仅导入一个抗虫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命名为S1、S2。若S1和S2植株中各含有两个抗虫基因,S1与S2杂交,所得子代的表型比例为135∶45∶60∶9∶3∶4,则S1和S2的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与果皮颜色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
10.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水稻(2n=24)立枯病和褐飞虱引起的水稻虫害,常常造成水稻减产。某科研团队为培育抗褐飞虱、抗立枯病的水稻新品种,以对褐飞虱不具有抗性的连粳11号、龙粳39号、荃优822号三个纯合水稻品种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为建立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科学家须完成水稻    条染色体的DNA测序。
(2)连粳11号对镰刀菌表现为易感病,对立枯丝核菌表现为抗病,而龙粳39号则相反。水稻对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抗性分别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a、B/b基因控制。连粳11号和龙粳39号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统计F2结果如图所示。据图1可知,连粳11号和龙粳39号的基因型分别为      ,F2中对两种菌均具有抗性的个体占   。请简要写出简便获得对两种菌均具有抗性的纯合子(标记为甲)的方案:       。
(3)该团队利用X射线对荃优822号水稻进行处理后,发现少数水稻(标记为乙)对褐飞虱产生了较高抗性。其5号染色体上某DNA区段与高抗虫性相关,对荃优822号的该区段设计重叠引物,提取乙和荃优822号的5号染色体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
据图2推测5号染色体上第    对引物对应区间的基因(标记为N基因)发生了碱基的    (填“增添”“缺失”或“替换”)。
(4)研究者对N基因进行分离和克隆,以其作为目的基因与Ti质粒的    进行拼接,并运用农杆菌转化的方法导入水稻甲的叶肉细胞,经        获得转基因植株(标记为丙)。
(5)对丙进行扩大培养,发现有部分丙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个N基因,让其自交后得到可以稳定遗传的抗褐飞虱新品种丁。请参照图3画出、标出丁植株细胞内N基因在染色体上可能的相对位置(圆圈表示细胞,竖线表示染色体,圆点表示基因位点,字母表示基因)。
11.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约占食用油产量的60%。我国育种学家发现某大豆叶柄突变体,可以增加植株下层叶片的光能吸收比例进而提高产量。同时尝试从大豆黄化叶突变体来分析控制大豆叶绿体合成基因的作用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用某纯合黄化叶突变体与正常绿叶植株杂交,F1均为正常绿叶植株,自交后F2中绿叶、黄化叶植株分别为271株、89株。现将F2中的绿叶植株自交,并收获种子种植,其后代出现黄化叶的比例为    。
(2)科研人员将偶然发现的叶柄超短突变体经过多代自交纯化,得到两种纯合突变体d1和d2。已知控制d2的叶柄超短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为探究d1叶柄超短基因的位置,现将二者杂交后代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
①预期一:若F1均为叶柄正常,F2叶柄超短:叶柄正常为7∶9,则d1和d2叶柄超短性状的遗传遵循    (填“分离”或“自由组合”)定律,且叶柄超短均为
    (填“显性”或“隐性”)突变。
②预期二:若F1均为叶柄正常,F2叶柄超短:叶柄正常为1∶1,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则控制d1和d2叶柄超短基因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
(3)DNA中存在一些简单重复序列标记(简称SSR标记),不同来源的DNA中的SSR特异性强、稳定性高,常用于DNA分子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以下实验若干个体中的SSR序列,用于确定控制d1叶柄超短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图所示:
注:F2中的2,5,8个体表现叶柄超短,其余表现叶柄正常
请根据电泳图中结果推测(2)中的预期    (填“一”或“二”)正确,依据是   。
专题过关检测练
题组一
1.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
B.“孟德尔发现F2性状分离比显性∶隐性=3∶1”属于假说—演绎法“假说”的内容
C.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是“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D.“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假说—演绎法中“假说”的内容
答案 C 
2.复等位基因(S1~Sn)与烟草的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关,若花粉中的S基因与母本中任一S基因类型相同,则不能参与受精。下列说法错误是(  )
A.任意两亲本杂交,子代基因型与亲本均不同
B.不同S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C.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保证烟草的遗传多样性
D.若S基因不影响烟草的存活力,则在自由交配的烟草群体中,S1的基因频率趋向于1/n
答案 A 
3.油菜花有黄花、乳白花和白花三种,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会使体内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致死。选择黄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正反交结果均为F1全部开乳白花,F1植株自交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故基因A/a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根据F1油菜植株的花色可知,A基因对a基因为完全显性
C.F1自交,F2油菜植株中,黄花∶乳白花∶白花=2∶3∶1
D.以F1乳白花植株作父本,其测交后代中乳白花占1/3
答案 C 
4.“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仅由母本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自身基因型支配的现象。椎实螺外壳的旋向符合“母性效应”,右旋(S)对左旋(s)为显性。研究发现,第一次卵裂的纺锤体向右旋转约45°,则椎实螺的外壳会右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椎实螺第一次卵裂纺锤体的角度由细胞质中的物质直接决定
B.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有三种可能
C.利用纯合子验证旋向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至少需要繁殖两代椎实螺
D.通过与一只右旋的椎实螺杂交,可推断出任一椎实螺的旋向相关基因型
答案 A 
5.某观赏性植物花色受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D/d控制,其中基因B控制黄色素合成,基因b无色素合成功能,基因D可将黄色素转变为红色素。A/a不直接控制色素合成,但基因A可抑制基因B的表达。现利用3个纯合品系红色植株甲、白色植株乙、白色植株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实验一:甲×乙 白花 白花∶红花=13∶3
实验二:甲×丙 白花 白花∶红花∶黄花=12∶3∶1
A.植株甲、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
B.实验一中F2白花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占3/13
C.实验二中F2红花随机交配后代中黄花占1/9
D.白色植株乙、丙杂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白花
答案 B 
6.辣椒果色受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其中一对控制色素能否合成,另外两对控制紫色深浅,紫色的深浅跟显性基因的个数相关。将白色亲本甲和紫色亲本乙杂交,得到F1植株全部结白色辣椒;F1自交得到F2,表型及株数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辣椒果色 白色 ++++ +++ ++ +
植株数量 98 2 8 12 8
注:+表示紫色,+越多表示紫色越深。
A.控制辣椒果色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
C.白色辣椒的基因型总共有18种
D.将表型为++++的个体和F1杂交,子代中结+++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4
答案 C 
7.某二倍体动物的体色由常染色体基因D/d和B/b控制,D对d、B对b为完全显性,其中D、B基因分别控制黑色素、灰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身体呈白色。D、B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能够相互配对形成双链,不能合成色素。用纯合黑体雌性个体和纯合灰体雄性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后代中黑体∶白体∶灰体≈5∶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亲本中基因B和d连锁,b和D连锁
B.F1减数分裂时有1/6的卵原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换
C.含D、B基因的个体中,D、B会干扰彼此的翻译
D.该实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
答案 B 
8.某昆虫Ⅲ号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黑腹)对基因a(白腹)为显性,基因B(棒状眼)对基因b(正常眼)为显性,基因A和基因B均属于纯合致死基因。该昆虫品系N全部为黑腹棒状眼,且该品系内的昆虫相互杂交后代也均为黑腹棒状眼。现有一该品系的昆虫与经诱变处理后的一只白腹正常眼雄虫M交配,从F1中挑选一只黑腹雄虫与品系N的雌虫杂交,在F2中选取黑腹正常眼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不考虑减数分裂中的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1中出现两种表型,且比例为1∶1
B.F2中出现白腹棒状眼的比例为1/3
C.F3中基因型为aabb的比例为1/3  
D.品系N中基因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 D 
9.孟加拉虎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野生型虎毛色为黄底黑纹(黄虎),此外还有白底黑纹(白虎)、浅黄底棕纹(金虎)、白底无纹(雪虎)等多种毛色。关于孟加拉虎的毛色的遗传和进化机制,科研人员经过基因测序发现白虎、金虎分别是控制黄底的S1基因、控制黑纹的Cn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突变导致各自功能丧失产生的突变体,请根据以下杂交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P:白虎×黄虎  ↓ F1:黄虎  ↓ F2:黄虎∶白虎= 3∶1 P:金虎×黄虎  ↓ F1:黄虎  ↓ F2:黄虎∶金虎= 3∶1 P:金虎×白虎  ↓ F1:黄虎  ↓ F2:黄虎∶金虎∶ 白虎∶雪虎= 9∶3∶3∶1
(1)由杂交实验可知,有关孟加拉虎毛色的显性性状是     。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S1基因   (填“位于”或“不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原因是                        。从实验三中的F2筛选出金虎和白虎,并让雌雄随机交配,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                。
(3)孟加拉虎还有一种黑虎,其形成的原因是黑纹纹路加粗和部分融合导致体表黑色面积增加。科研人员分别将黑虎与黄虎、白虎、金虎杂交后,得到的F1均为黄虎,说明                          。现有多只黄虎、黑虎的纯合个体,请设计实验验证黑虎的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               。
答案 (1)黄底黑纹 (2)不位于 实验三中F2性状分离比为9∶3∶3∶1,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S1不位于Ⅱ号染色体上 黄虎∶白虎∶金虎∶雪虎=2∶3∶3∶1 (3)黑虎是隐性突变体,且不是S1或Cn基因突变产生的 黄色雄虎与黑色雌虎杂交得F1,F1均为野生型,选择F1中雄虎与多只黑色雌虎杂交得F2,观察F2的表型 F2无论雌雄均有黄虎和黑虎
10.某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野生型表现为不耐寒。科研人员通过诱变育种得到了4种耐寒突变体,编号为①~④,它们都是单基因突变的隐性纯合子。研究者以突变体为亲本进行杂交,F1的表型结果如表所示(注:“+”表示野生性状,“-”表示突变性状)。
母本
① ② ③ ④
父本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④ - + + -
(1)据表推测,耐寒突变体    (填编号)可能由同一基因的突变所致。
(2)将表中②与③杂交的F1,植株随机交配,发现F2植株的性状分离比为9∶7,表明这两种突变体相应的突变基因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F2中存在    种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若F2的野生型植株自交,则子代中耐寒个体的比例为   。
(3)已知花色由等位基因A/a控制,自然状态下红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红花∶白花=2∶1,出现此比例的原因是              。研究发现,基因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还存在一对控制缺刻叶和圆叶的等位基因B/b,其中控制缺刻叶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工作人员通过杂交实验获得一个植株品系,无论种植多少代,所含有的B基因频率保持不变。据此判断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的位置关系是           。
(4)科研人员诱导该植物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四倍体新品种,并利用基因工程在某一组同源染色体上导入了两个抗病基因,但是基因存在的位置未知。让获得的抗性新品种进行自交,如果         ,两个抗性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如果           ,两个抗病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不同染色体上。
答案 (1)①④ (2)两/2/二 3/三 11/36 (3)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致死 基因A与b连锁,基因a与B连锁 (4)后代不抗病的个体占1/4 后代不抗病的个体占1/36
11.西瓜瓜形(长形、椭圆形和圆形)和瓜皮颜色(深绿、绿条纹和浅绿)均为重要育种性状。为研究两类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纯合体P1(长形深绿)、P2(圆形浅绿)和P3(圆形绿条纹)进行杂交。为方便统计,长形和椭圆形统一记作非圆,结果见表。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和比例
① P1、P2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浅绿∶圆形深绿∶圆形浅绿=9∶3∶3∶1
② P1、P3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绿条纹∶圆形深绿∶圆形绿条纹=9∶3∶3∶1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①结果推测,瓜皮颜色遗传遵循    定律,其中隐性性状为    。
(2)由实验①和②结果不能判断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若要进行判断,还需从实验①和②的亲本中选用   进行杂交。若F1瓜皮颜色为    ,则推测两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对实验①和②的F1非圆形瓜进行调查,发现均为椭圆形,则F2中椭圆深绿瓜植株的占比应为   。若实验①的F2植株自交,子代中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占比为   。
(4)SSR是分布于各染色体上的DNA序列,不同染色体具有各自的特异SSR。SSR1和SSR2分别位于西瓜的9号和1号染色体。在P1和P2中SSR1长度不同,SSR2长度也不同。为了对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电泳检测实验①F2中浅绿瓜植株、P1和P2的SSR1和SSR2的扩增产物,结果如图。据图推测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检测结果表明,15号植株同时含有两亲本的SSR1和SSR2序列,同时具有SSR1的根本原因是                            ,同时具有SSR2的根本原因是                                                            。
(5)为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圆形深绿瓜株系,对实验①F2中圆形深绿瓜植株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SSR进行扩增、电泳检测。选择检测结果为         的植株,不考虑交换,其自交后代即为目的株系。
答案 (1)分离 浅绿 (2)P2、P3 深绿 (3)3/8 15/64 (4)9号 F1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染色体片段互换,产生了同时含P1、P2的SSR1的配子 F1产生的具有来自P11号染色体的配子与具有来自P21号染色体的配子受精 (5)SSR1的扩增产物条带与P1亲本相同
题组二
1.下列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1高茎自交出现了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属于假说内容
C.测交实验结果出现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实验验证
D.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结果能直接体现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 C 
2.桔梗花有雌雄异熟的特性,当雌蕊成熟时,同一朵花内的花粉早已失去了受精能力。桔梗的花色有紫色和蓝色,分别由细胞核内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状态下桔梗只能进行异花传粉,所以一般为杂合子
B.对桔梗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操作时,母本可不去雄
C.将AA和aa两种桔梗间行种植,后代基因型均为Aa
D.对桔梗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操作时,母本可不套袋
答案 B 
3.“割双眼皮”是一个非常盛行的医疗美容小手术,很多成年人选择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单眼皮变成双眼皮。已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日,生物兴趣小组成员逛街时遇到一对夫妇(均为双眼皮,但不确定是否为“割的”),带着一双儿女(是双胞胎,且哥哥为单眼皮,妹妹戴着墨镜未能观察到其眼皮性状),他们根据遗传学的相关原理做出了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对夫妇及儿子的眼皮性状表现可作为判断双眼皮为显性性状的依据
B.哥哥为单眼皮,其双胞胎妹妹一定也为单眼皮
C.若妹妹也是单眼皮,则该对夫妇一定都是割的双眼皮
D.若母亲是割的双眼皮,则妹妹一定携带单眼皮基因
答案 D 
4.某植物的叶缘浅波状和深波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其中A基因纯合的植物花粉不能正常发育,而a基因纯合的植物不能产生卵细胞,杂合子植株完全正常。某种群AA=25%、Aa=50%、aa=25%,以该种群作为亲本。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每一代全部自交,则该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B.若每一代全部自交,则该种群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C.若每一代全部自由交配,则该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D.若每一代全部自由交配,则该种群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答案 D 
5.(不定项)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中均放入20颗红色豆子和3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
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24%
C.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64%的男性群体
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
答案 ABD 
6.致死家鸡的正常喙和交叉喙分别由Z染色体上的E和e基因控制,其中某种基因型的雌性致死,现有一对家鸡杂交,子一代中♂∶♀=2∶1。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该家鸡种群中,与喙有关的基因型共有3种
B.子一代雄性个体中一定有杂合子
C.子一代自由交配,子二代中致死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11
D.该对家鸡连续自由交配若干代后,E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
答案 D 
7.复等位基因+配子致死某植物为二倍体雌雄同株同花植物,自然状态下可以自花受粉或异花受粉。其花色受A(红色)、AP(斑红色)、AT(条红色)、a(白色)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4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AP>AT>a。AT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会导致同株一定比例的其他花粉死亡,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基因型为ATa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B.两株花色不同的植株杂交,子代花色最多有3种
C.等比例的AAP与ATa植株随机交配,F1中含“自私基因”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3/28
D.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F1条红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
答案 D 
8.在拟南芥种子发育过程中,由受精极核(相当于含有一套精子染色体和两套卵细胞染色体)发育的胚乳到一定时期会被子叶完全吸收。在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功能是为胚发育成幼苗提供营养。
(1)M基因具有抑制胚乳发育的作用。研究者利用      法将T-DNA插入拟南芥的M基因中,使M基因功能丧失(记为m),导致胚乳发育过度,而使种子败育。
(2)M基因具有MD、MR两种等位基因,为研究M基因的遗传规律,研究者用不同基因型的拟南芥进行杂交实验(如下表)。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母本 MDMD MRMR MDMD MDm
父本 MRMR MDMD MDm MDMD
所结种子 的育性 可育 可育 可育 1/2可育、 1/2败育
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可得出的结论是MD和MR    (选填“会”或“不会”)影响种子育性。依据实验三和四的结果推测,来自    (选填“母本”或“父本”)的M基因不表达。
(3)为进一步用杂交实验验证上述推测,将实验三的F1植株全部进行自交。若推测成立,F1植株所结种子中能发育成植株的占    。
(4)为从分子水平再次验证上述推测,研究者对实验一和实验二中所结种子的M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鉴定,结果如下图。
鉴定杂交实验结果时,分别提取种子中胚和胚乳的总RNA,通过逆转录获得cDNA,进行PCR扩增后电泳。结果表明  。
(5)研究发现某些基因过量表达时会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上述研究,拟南芥的M基因具有独特的遗传规律。请分析这种遗传规律对种子发育的意义是  。
答案 (1)农杆菌转化 (2)不会 父本 (3)3/4 (4)M基因在胚细胞中均可转录,来自父本的M基因在胚乳细胞中不转录 (5)M基因抑制胚乳发育,来自父本的M基因不表达,使三倍体的胚乳不会因M基因表达过量而导致胚乳无法发育
题组三
1.人类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与血型关系见表。研究表明,人ABO血型不仅由9号染色体上的IA、IB、i基因决定,还与19号染色体上的H、h基因有关。IA、IB、i基因与H、h基因共同决定血型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凝集原 B凝集原 对应血型
红细胞表面 有 没有 A型
红细胞表面 没有 有 B型
红细胞表面 有 有 AB型
红细胞表面 没有 没有 O型
A.IA、IB、i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可与H、h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B.表型为O型血的人群的基因型共有9种
C.具有凝集原B的人应同时具有H基因和IB基因
D.若夫妇二人的基因型均为HhIBi,理论上B型血后代中杂合子个体占8/9
答案 B 
2.研究人员在野生型绿叶水稻种植中偶然发现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浅绿叶突变体pgl,并用X射线处理野生型水稻得到另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浅绿叶突变体y45,分别用pgl与y45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①将浅绿叶突变体pgl与绿叶野生型水稻分别进行正反交,F1均为绿叶水稻,F2中绿叶与浅绿叶之比约为3∶1②将突变体y45与突变体pgl杂交,F1均为绿叶水稻,F2中绿叶水稻723株,浅绿叶水稻为564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突变体pgl与y45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B.根据①实验,浅绿叶突变体pgl为隐性突变
C.根据②实验,y45的突变基因与pgl的突变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D.将②实验的F1与F2中浅绿叶水稻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绿叶∶浅绿叶=17∶11
答案 D 
3.(不定项)某种动物(XY型)的体色与细胞内的色素种类有关,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XY同源区段),相关色素的合成过程如图1所示。科研人员为了研究该动物体色的遗传规律,选择纯合的白色和灰色个体进行了图2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由图2中的F2表型及比例可知控制该动物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结合图1和图2可知,图2两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
C.图1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D.若让图2 F2中的白色雌性与白色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色的概率为1
答案 ACD 
4.果蝇的多翅脉/正常翅脉、短刚毛/正常刚毛以及钝圆平衡棒/正常平衡棒三对相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A/a、S/s和D/d控制。现用基因型为AaSsDd的多翅脉短刚毛钝圆平衡棒的雌果蝇与纯合隐性的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下列表中所示基因型的后代,判断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
基因型 A_S_D_ A_S_dd A_ssD_ A_ssdd aaS_D_ aaS_dd aassD_ aassdd
数目 38 101 99 40 41 100 102 39
A B C D
答案 A 
5.果蝇的灰体(B)对黑体(b)是显性,长翅(D)对残翅(d)是显性。科研人员用纯合灰体长翅和黑体残翅果蝇杂交,F1个体均为灰体长翅。如表为F1雌、雄果蝇分别与黑体残翅果蝇杂交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 别 杂交组合 子代
雄蝇 雌蝇
实 验 一 F1雄蝇×黑体残翅雌蝇 灰体长翅占50% 黑体残翅占50% 灰体长翅占50% 黑体残翅占50%
实 验 二 F1雌蝇×黑体残翅雄蝇 灰体长翅占42% 黑体残翅占42% 灰体残翅占8% 黑体长翅占8% 灰体长翅占42% 黑体残翅占42% 灰体残翅占8% 黑体长翅占8%
A.控制果蝇灰体和黑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控制果蝇体色和翅形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F1雌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D.若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比例与表中一致)交配,子代中黑体残翅所占比例为21/100
答案 B 
6.(不定项)香豌豆的紫花和白花这一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均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一株纯合白花香豌豆与一株纯合紫花香豌豆杂交,所得F1相互授粉,F2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84∶16。不考虑突变和致死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F1的表型为紫花香豌豆,且基因型一定为双杂合子
B.F2中紫花基因型有8种,其中杂合子比例为9/42
C.将F1与白花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白花∶紫花=3∶2
D.F2中紫花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答案 BCD 
7.玉米是遗传实验常用的材料,在自然状态下,花粉既可以落到同一植株的柱头上,也可以落到其他植株的柱头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团队为研究玉米甜与非甜的显隐性,将甜玉米与非甜玉米间行种植,甜玉米植株上有非甜玉米,非甜玉米植株上全为非甜玉米,据此可判断    (填“甜”或“非甜”)是显性。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有   (答出两点即可)。
(2)玉米甜与非甜性状是由基因B、b控制。基因a对甜玉米增强效应有累积效应,aa使甜度增加100%表现为很甜,Aa使甜度增加25%表现为较甜,AA无增强甜味效应。a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为探究B、b基因的位置,某团队种植AaBb植株,随机传粉,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
①若子代              ,则B/b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              ,则B/b基因不位于9号染色体上。
(3)玉米的非糯与糯性分别由WX、wx基因控制,WX基因编码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如果WX基因缺失,导致胚乳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支链淀粉含量升高,表现为糯性。由此说明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  。
答案 (1)非甜 子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分析;生长周期短;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①非甜∶很甜=3∶1或非甜∶甜=3∶1 ②非甜∶甜∶较甜∶很甜=12∶1∶2∶1 (3)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8.细裂银莲花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和王文采在云南发现并命名的新物种。它的两性花有三种颜色:白色、蓝色和紫色,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研究人员以该细裂银莲花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研究人员认为这两对基因为互补基因(某一性状只有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非等位基因共存时才表现出来,互补的非等位基因称为互补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亲本 组合 白×白 白×蓝 白×紫 蓝×蓝 蓝×紫 紫×紫
子代 表型 白 蓝 白、蓝、 紫 紫 白、蓝、 紫 白、蓝、 紫
(1)当只有显性互补基因存在时,其表型为    花,花的颜色由花青素(酚类化合物)决定,基因控制花色性状的方式为             ,理由是                       。
(2)请写出第③组亲本的基因型:白花    ,紫花    。
(3)研究人员让第③组子代中的紫花个体自交,发现得到的子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白花∶蓝花∶紫花=1∶6∶7。研究人员猜测可能与某种基因型的花粉部分致死有关,基因型为    的花粉有    %死亡,并设计实验验证该猜测。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
答案 (1)紫色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 花青素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不可能由基因直接控制合成 (2)aabb AaBb (3)AB 50 取第③组子代中的紫花个体作为父本与白花个体杂交,观察子代表型及比例;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紫花∶蓝花∶白花=1∶4∶2
9.黄瓜通过数千年的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的不断淘汰和改良,发展到现在的众多栽培品种。根据不同黄瓜果实的特性,在取食过程中,黄瓜嫩果果皮颜色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1)某黄瓜植株甲的一个原始雄性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花粉,推测该原始雄性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    (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了交换。据现有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基因A/a与B/b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现用纯种黄瓜嫩果黄绿色果皮品系P1与黄瓜嫩果白色果皮品系P2进行杂交,F1再自交。所得F2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据此判断,黄瓜嫩果果皮颜色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预计P2与F1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约为   。
代系 F1 F2
表型 黄绿色果皮 黄绿色果皮 浅绿色果皮 白色果皮
数量 全部 138 45 59
(3)为确定决定白色果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研究者将纯合嫩果白色果皮品系H4与绿色果皮品系Q1杂交,F1表现为绿色,自交获得F2,F2绿色果皮与白色果皮比例为3∶1。SSR是各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异性短核苷酸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都不同,可作为基因定位的遗传标记。研究者在黄瓜的7条染色体上选择了179对SSR位点进行PCR。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的SSR15进行PCR及电泳后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白色果皮基因
    (填“位于”或“不位于”)3号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
(4)以上黄瓜品系均不抗虫,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新品种,基因工程选用的外植体来自(2)中的F1,科研人员从获得的转基因抗虫新品种中筛选出了2株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仅导入一个抗虫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命名为S1、S2。若S1和S2植株中各含有两个抗虫基因,S1与S2杂交,所得子代的表型比例为135∶45∶60∶9∶3∶4,则S1和S2的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与果皮颜色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
答案 (1)等位基因 不能 (2)2 黄绿色∶浅绿色∶白色=1∶1∶2 (3)位于 F2白色植株的SSR15的PCR结果与H4保持一致 (4)S1和S2的抗虫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与F1控制果皮颜色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均不同
10.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水稻(2n=24)立枯病和褐飞虱引起的水稻虫害,常常造成水稻减产。某科研团队为培育抗褐飞虱、抗立枯病的水稻新品种,以对褐飞虱不具有抗性的连粳11号、龙粳39号、荃优822号三个纯合水稻品种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为建立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科学家须完成水稻    条染色体的DNA测序。
(2)连粳11号对镰刀菌表现为易感病,对立枯丝核菌表现为抗病,而龙粳39号则相反。水稻对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抗性分别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a、B/b基因控制。连粳11号和龙粳39号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统计F2结果如图所示。据图1可知,连粳11号和龙粳39号的基因型分别为      ,F2中对两种菌均具有抗性的个体占   。请简要写出简便获得对两种菌均具有抗性的纯合子(标记为甲)的方案:       。
(3)该团队利用X射线对荃优822号水稻进行处理后,发现少数水稻(标记为乙)对褐飞虱产生了较高抗性。其5号染色体上某DNA区段与高抗虫性相关,对荃优822号的该区段设计重叠引物,提取乙和荃优822号的5号染色体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
据图2推测5号染色体上第    对引物对应区间的基因(标记为N基因)发生了碱基的    (填“增添”“缺失”或“替换”)。
(4)研究者对N基因进行分离和克隆,以其作为目的基因与Ti质粒的    进行拼接,并运用农杆菌转化的方法导入水稻甲的叶肉细胞,经        获得转基因植株(标记为丙)。
(5)对丙进行扩大培养,发现有部分丙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个N基因,让其自交后得到可以稳定遗传的抗褐飞虱新品种丁。请参照图3画出、标出丁植株细胞内N基因在染色体上可能的相对位置(圆圈表示细胞,竖线表示染色体,圆点表示基因位点,字母表示基因)。
答案 (1)12 (2)aabb、AABB 3/16 取F2中对两种菌均具有抗性的植株自交,选择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即为纯合子 (3)3 缺失 (4)T-DNA 植物组织培养
(5)
11.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约占食用油产量的60%。我国育种学家发现某大豆叶柄突变体,可以增加植株下层叶片的光能吸收比例进而提高产量。同时尝试从大豆黄化叶突变体来分析控制大豆叶绿体合成基因的作用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用某纯合黄化叶突变体与正常绿叶植株杂交,F1均为正常绿叶植株,自交后F2中绿叶、黄化叶植株分别为271株、89株。现将F2中的绿叶植株自交,并收获种子种植,其后代出现黄化叶的比例为    。
(2)科研人员将偶然发现的叶柄超短突变体经过多代自交纯化,得到两种纯合突变体d1和d2。已知控制d2的叶柄超短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为探究d1叶柄超短基因的位置,现将二者杂交后代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
①预期一:若F1均为叶柄正常,F2叶柄超短:叶柄正常为7∶9,则d1和d2叶柄超短性状的遗传遵循    (填“分离”或“自由组合”)定律,且叶柄超短均为
    (填“显性”或“隐性”)突变。
②预期二:若F1均为叶柄正常,F2叶柄超短:叶柄正常为1∶1,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则控制d1和d2叶柄超短基因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
(3)DNA中存在一些简单重复序列标记(简称SSR标记),不同来源的DNA中的SSR特异性强、稳定性高,常用于DNA分子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以下实验若干个体中的SSR序列,用于确定控制d1叶柄超短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图所示:
注:F2中的2,5,8个体表现叶柄超短,其余表现叶柄正常
请根据电泳图中结果推测(2)中的预期    (填“一”或“二”)正确,依据是   。
答案 (1)1/6 (2)①自由组合 隐性 ②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或同一对染色体上的两个突变基因) (3)一 F2叶柄超短个体7号染色体上的SSR与亲本d1的SSR相同,与亲本11号染色体上的SSR无关联,说明d1叶柄超短基因在7号染色体上,又已知控制d2的叶柄超短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二者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预期一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