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
专题过关检测练
题组一
1.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阅读和记忆就是靠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完成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血管收缩等也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B.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消退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
D.学习与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2.自律神经失调即自律神经系统内部失去平衡,中医认为自律神经紊乱是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如图是人体自律神经及其相关神经结构的一部分结构图(图中a、b分别表示脑干和脊髓,①、②、③、④表示一些自律神经)。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b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
B.植物人有心跳、呼吸和血压,则其a中的神经中枢可能未受损
C.②、③、④兴奋分别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胃肠蠕动加强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抗衡、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机体的调节
3.血压是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在高温环境下脱水的病人血压会降低,机体会发生升压反射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升压反射的反射弧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压反射的效应器是心肌、血管和肾上腺
B.升压反射中,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C.升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该反射需要不断强化刺激,否则会减弱
D.睡前剧烈运动,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上升,可能影响睡眠
4.5-羟色胺(5-HT)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在大脑中扮演着调节情感、情绪和行为的关键角色。如图为5-羟色胺在突触处发挥作用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5-HT起作用后,可被5-HT转运蛋白(SERT)回收或转化为其他物质排出体外
B.5-HT被5-HT转运蛋白识别并转运回收的过程,会引起突触前膜产生兴奋
C.抑郁症患者的5-HT水平较低,可能与5-HT的合成、释放或再摄取异常有关
D.MAOID(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可用作抗抑郁药物
5.为研究神经元电位变化,研究者设计了图甲所示实验,两个神经元之间以突触联系;电表Ⅰ的电极分别在细胞的内、外侧,电表Ⅱ的电极都在细胞的外侧。图乙表示发生在神经元间信号传递中的长时程增强现象(LTP)的产生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刺激P点,电表Ⅰ可检测到动作电位的产生
B.图甲中刺激P点,电表Ⅱ的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
C.图乙中N受体大量转运Ca2+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D.图乙中发生的正反馈效应能促使神经元间信号传递长时程增强
6.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以叠加。图1表示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连接图示,图2为a、b处测得的动作电位相对值。在刺激电极处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B.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不同导致显示屏2测得的动作电位叠加值低
C.若电极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显示屏1和2也会出现类似图2所示结果
D.兴奋从a到b传导过程中,膜内电流方向是从左到右,而膜外是从右到左
7.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两者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相似,但动作电位明显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大
B.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后,一定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出现0期
C.在2期中,Ca2+内流量和K+外流量相等,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
D.在4期中,Ca2+运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8.(教考衔接:选必1第2章第1节生物科技进展)重度抑郁症(MDD)是一种致残性精神疾病,表现为情感和情绪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疲劳以及新陈代谢、内分泌改变。该病的发生与大脑5-羟色胺(5-HT)的减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失调以及海马区神经元发生异常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DD患者有时不能听懂话,与大脑皮层H区功能障碍有关
B.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应激反应会使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增加
C.用抑制5-HT再摄取的药物进行治疗,有利于情感、情绪的恢复
D.MDD患者下丘脑细胞可能发生病变,导致内分泌改变和生物节律失调
9.(不定项)青光眼是一种致盲性眼科疾病,主要是由眼压升高超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承受范围,引起神经节细胞凋亡,导致视觉的进行性不可逆损害,进而使人失明。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对眼球壁产生的压力叫作眼压。下列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有( )
A.图中M为连接在神经节细胞轴突表面上的电表,且AC=CD,则刺激B点时,电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视觉中枢是大脑皮层中与形成视觉有关的神经细胞群,其中的视觉性语言中枢若受损会出现失读症
C.双极细胞通常以谷氨酸为递质,则谷氨酸进入神经节细胞后,会引起膜外Na+内流,使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从而产生兴奋
D.临床上可采用减少房水生成或增加房水流出的药物来治疗青光眼
10.尼古丁对于机体生命活动的部分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下丘脑中的前阿黑皮素原(POMC)神经元是参与调节的关键传感器(中脑腹侧被盖区),受多巴胺神经元兴奋传递效能的影响,图2表示与成瘾相关的多巴胺神经元与GABA能神经元之间构成的突触。
(1)据图1分析,参与POMC神经元和“饱腹感”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物质是 。尼古丁刺激下的小鼠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比无尼古丁时有所提高,说明尼古丁的作用机理是
。
(2)已知尼古丁还能够刺激下丘脑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的作用,促进肾上腺相关激素的分泌,最终导致体重下降;除此之外, 减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图2中a神经元末梢呈膨大的结构是 。电刺激b,a释放的多巴胺会减少,由此判断GABA可引起突触后膜 (填“Na+”或“Cl-”)内流。
(4)研究表明,对尼古丁成瘾小鼠经过2周的实验,有氧运动戒断组比安静戒断组小鼠寻求用药的行为明显较少,可推断有氧运动能使尼古丁戒断小鼠VTA多巴胺神经元接受的GABA (填“增强”或“减少”)。从突触的结构看,尼古丁成瘾机制还可能与c神经元上 的减少有关。
11.阿尔兹海默病常表现出记忆丧失等症状。AMPA受体是神经递质Glu的一种受体。研究发现大脑海马区神经元上的AMPA受体内化与长期记忆的遗忘有关(如图)。
(1)阿尔兹海默病患者 反射数量会明显减少;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 ;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轴突末梢, 中储存的Glu释放到突触间隙中。Glu作用后会被 ,以防止后膜持续兴奋。
(2)海马区突触后膜AMPA受体的内化与长期记忆的遗忘有关,原理是AMPA受体的内化导致
,阻碍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3)酪氨酸激酶会催化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磷酸化。为探究AMPA受体磷酸化与其内化的关系,研究人员将野生型AMPA受体肽链的Glu-3Y区段的三个酪氨酸替换为丙氨酸,获得突变型AMPA受体,该区段称为“Glu-3A”。激素S作用下,体外培养的野生型细胞和突变型细胞的AMPA受体磷酸化水平和细胞膜表面AMPA受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激素S能够促进AMPA受体的 区段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 AMPA受体的内化。
(4)修饰后的Glu-3Y能够进入海马区神经元内,与AMPA受体竞争酪氨酸激酶的催化活性中心。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修饰后的Glu-3Y可以抑制长期记忆的遗忘。
。材料有正常小鼠,修饰后的Glu-3Y,修饰后的Glu-3A,生理盐水;用“避暗行为”检测小鼠记忆的方式如图所示。
注:小鼠是夜行性动物,喜欢黑暗的地方,而回避光亮之地。训练时,在小鼠进入暗室后给予电击,小鼠会因记忆暗室中存在电击伤害,而避免进入暗室。检测时,将小鼠置于光亮,记录小鼠进入暗室前的滞留时间。
题组二
1.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其中,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胸腹段灰质的侧角,副交感神经起源较为广泛。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通过脑和脊髓发出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相反的
C.由排尿反射可知,自主神经系统也可受到意识支配
D.副交感神经兴奋,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2.排尿反射过程中,人体不会发生的是( )
A.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
B.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副交感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后产生动作电位
C.神经冲动传导到脊髓产生尿意,经上行神经束传导至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并将兴奋传至效应器
3.肠神经胶质细胞(EGC)是一种特殊的神经胶质细胞,可以对细胞外环境中的细胞因子、细菌和神经递质等免疫调节信号作出反应,也有研究表明,EGC具有吞噬并随后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的能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EGC具有支持和营养肠神经元的功能
B.EGC细胞膜上存在多种信号分子的受体
C.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关系
D.神经系统能够取代免疫系统发挥免疫功能
4.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如图为支配猫唾液腺的某神经共存递质释放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题中递质的生理作用,推测该神经为交感神经
B.血管活性肠肽增加唾液腺的血液供应属于反馈调节
C.与低频刺激相比,唾液腺在高频刺激下分泌的唾液少
D.低频刺激会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5.重庆火锅的特点是“麻、辣、烫”,它们都是通过人体脑神经中的三叉神经形成的感觉,其中麻是一种震动感,刺激的是震动感受器,一定范围内震动频率的大小与震动感受器产生兴奋的强度呈正相关,如图是部分三叉神经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辣椒素与辣椒素受体结合后在大脑产生“麻、辣、烫”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B.刺激舌头的震动频率在一定范围内越高,三叉神经膜外Na+内流量越少
C.在移到体外的三叉神经刺激点受到刺激时,电流计c的指针一定会先左后右各偏转一次
D.三叉神经a点在传递一次神经冲动后K+内流、Na+外流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6.一系列间隔很短的单个强刺激会使肌肉发生的各单收缩融合起来,甚至变成一次更大的收缩。每次动作电位之后肌肉出现一次完整的收缩和舒张过程称为单收缩。若肌肉收缩波的波峰仍可分辨,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若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表示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产生完全强直收缩所需要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兴奋和肌肉收缩是不同步的
B.临界融合频率在22.5~33.5次/s之间
C.不同刺激频率下,动作电位的叠加导致肌肉收缩波融合
D.肌肉的收缩,可受到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
7.科学家以果蝇为实验材料揭示了AC-DN1P-PI神经介导的高温促进夜间觉醒的调控过程,如图所示。高温使阳离子通道蛋白TrpA1被激活,AC神经元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PI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间觉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高温引起夜间觉醒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神经递质CNMa与其受体结合不会使PI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
C.干扰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
D.用药物抑制CNMa的合成和释放,可降低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
8.图1表示多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其中神经元A对神经元B起到抑制作用,现将一示波器的两极连接在D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用同种强度的电流分别刺激A、B、C。不同刺激方式(Ⅰ表示分别单次电刺激A或B,Ⅱ表示连续电刺激B,Ⅲ表示单次电刺激C)产生的结果如图2所示(注:阈电位表示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元A会引起神经元B的电位变化,不会引起D的电位变化
B.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分别刺激A和B,示波器均会发生偏转
C.分别刺激神经元B和神经元C,示波器均会偏转且偏转方向相反
D.神经元B和神经元C对神经元D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
9.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如图为自主神经系统的部分组成和功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 (填“传入”或“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作自主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兴奋时,①心跳 (填“加快”或“减慢”);②大部分血管
(填“收缩”或“舒张”);④ (填“会”或“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3)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4)某些植物人出现“尿失禁”现象,是由于 。
(5)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结合图中③分析其原因: 。
10.哺乳动物幼崽的母亲依恋行为是生命历程中的第一种社会行为,近期我国科学家揭示了该行为的调控机制。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母亲气味作为刺激,使幼崽的相关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 传导,经过综合处理最终使幼崽表现出母亲依恋行为。
(2)基因T表达产物是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合成必需的酶。为探究5-HT对幼鼠母亲依恋行为的影响,取一对基因T缺失突变杂合小鼠(+/-)进行杂交,利用杂交子代幼鼠进行如下实验。
①如图1,在测试盒子的两侧分别放置来自幼鼠母亲的巢穴物品(A)和未使用过的巢穴物品(B),幼鼠放置在中间空白处,统计幼鼠在两侧的停留时间,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说明 。
②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研究人员对①操作进行了改进:将未使用过的巢穴物品替换为其他雌鼠的巢穴物品,其余处理均相同。所得实验结果支持上述结论。改进的目的是 。
(3)母亲气味可激活幼鼠脑中的5-HT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为5-HT)和催产素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催产素)。研究人员提出假设:5-HT能神经元对幼鼠母亲依恋行为的调控需通过催产素能神经元。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以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幼鼠和试剂分别为 (填字母序号),预期实验结果为 。
a.基因T缺失纯合突变体 b.催产素受体基因缺失纯合突变体 c.5-HT d.催产素
题组三
1.(不定项)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两者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相似,但动作电位明显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中的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小
B.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后,一定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出现0期
C.在2期中,Ca2+内流量和K+外流量相等,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
D.在4期中,Ca2+运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2.北京大学罗冬根团队发现了果蝇的一种新的视觉信号传递模式:一细胞、两递质。果蝇复眼的光感受细胞(R8)同时释放两种神经递质来分离视觉信号,其中组胺(Histamine)介导精细的运动视觉,而乙酰胆碱(Ach)通过作用于AMA神经元来调节昼夜节律。每个AMA神经元的树突像巨伞一样延伸覆盖了整个视觉脑区,且不同AMA神经元间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从而整合大视野光亮度信息。具体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图示说明:Vision split via cotransmission:通过共同传输实现视觉分离;Ort:组胺受体;AchR:乙酰胆碱受体;Feedback:反馈;未翻译的不在图中标注。
(1)AMA神经元的树突具有的功能是 。在人脑中,生物昼夜节律调节中枢位于 。
(2)组胺作用于其受体后,突触后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图中显示组胺、乙酰胆碱的释放存在反馈调节,意义是 。
(3)光感受细胞(R8)这种“一细胞、两递质”功能的优点是 (答1点)。
(4)研究发现某种药物X的副作用是影响光感受细胞对光信号的处理,但不清楚其作用的对象是组胺还是乙酰胆碱。请利用相关抑制剂处理,简要写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
3.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癫痫性发作为特征。如图表示三种抗癫痫药物氨乙烯酸、拉考沙胺和托吡酯的作用机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谷氨酸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B.过度释放谷氨酸和GABA都可能诱发癫痫
C.氨乙烯酸与拉考沙胺抗癫痫的作用机理相同
D.由图推测托吡酯比拉考沙胺的治疗效果更佳
4.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恶心—呕吐”脑肠传递神经通路,绘制出了当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肠道到大脑的防御反应神经通路(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毒素刺激肠道引起呕吐感觉,为非条件反射
B.5-HT与感觉神经末梢受体结合,会引起K+内流
C.可通过抑制Ca2+进入肠嗜铬细胞来缓解呕吐症状
D.脑干中存在控制呕吐的高级中枢以及呼吸中枢等
5.下图为躯体运动调节示意图,其中上运动神经元主要控制头面部的运动,下运动神经元主要控制躯干及四肢的运动,控制上肢运动的低级中枢在颈髓和腰髓之间,控制下肢运动的低级中枢在腰髓之下,四肢高级的有意识精细运动必须有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参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央前回运动中枢相关部位产生兴奋,其控制的脊髓灰质粗角处一定能检测到兴奋信号
B.若右侧内囊受损,可能出现躯体右侧偏瘫
C.若脊髓在腰髓某层面发生截断,上肢的低级反射运动和有意识精细运动不受影响,下肢的低级反射运动和有意识精细运动均受损
D.若某病患的右下肢知觉及低级反射运动均正常,但无法进行有意识精细运动,应重点检查其大脑左半球的中央前回运动中枢
6.谷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在人体内的合成、储存、释放和摄取的途径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包括 两部分。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神经元起着辅助作用,如具有 (答出2点)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2)谷氨酸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后,储存在 (填结构)中。释放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其转移途径是 。
(3)突触间隙中谷氨酸积累过多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涨破,原因是 。
若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上述病症,则其作用机理可能是
(答出1点)。
(4)自突触是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是神经元的轴突与自身的胞体形成的突触连接。请利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离体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电位计等,证明自突触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7.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与体内炎症反应有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慢性炎症等过度应激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持续激活,进而影响海马区(H区)结构及功能,使人表现出抑郁症状。炎症细胞因子还可进入下丘脑等脑区,使5-HT能神经元等神经元活性增强,进而引起抑郁。5-HT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很少被降解,大部分通过转运蛋白SERT回收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回答下列问题。
(1)炎症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分泌,可引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关反应,使炎症反应会得到缓解。这表明 。
(2)炎症细胞因子可刺激下丘脑等脑区神经元,使5-HT的回收增强,炎症细胞因子还能降低与5-HT合成密切相关的色氨酸前体等物质的利用率,最终引起抑郁。据此,提出关于抑郁症发生原因的假说: 。
若该假说成立,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突触前膜SERT的表达量 。
(3)为研究HPA轴持续激活引起H区损伤的机理,研究者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处理大鼠的H区,并检测H区兴奋性突触后膜的电流产生情况,以及突触前膜标志性蛋白SYN-1与突触后膜标志性蛋白PSD95的表达量。H区突触后膜的电流产生情况的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与对照组相比,CRH处理组突触后膜电流产生频率和幅度 ,可能的原因 。检测SYN-1与PSD95的表达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RH处理组 ,说明CRH能抑制H区神经元间的突触形成。
(4)抗抑郁药物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请基于以上研究解释理由 。
专题过关检测练
题组一
1.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阅读和记忆就是靠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完成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血管收缩等也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B.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消退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
D.学习与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 A
2.自律神经失调即自律神经系统内部失去平衡,中医认为自律神经紊乱是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如图是人体自律神经及其相关神经结构的一部分结构图(图中a、b分别表示脑干和脊髓,①、②、③、④表示一些自律神经)。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b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
B.植物人有心跳、呼吸和血压,则其a中的神经中枢可能未受损
C.②、③、④兴奋分别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胃肠蠕动加强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抗衡、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机体的调节
答案 C
3.血压是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在高温环境下脱水的病人血压会降低,机体会发生升压反射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升压反射的反射弧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压反射的效应器是心肌、血管和肾上腺
B.升压反射中,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C.升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该反射需要不断强化刺激,否则会减弱
D.睡前剧烈运动,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上升,可能影响睡眠
答案 D
4.5-羟色胺(5-HT)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在大脑中扮演着调节情感、情绪和行为的关键角色。如图为5-羟色胺在突触处发挥作用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5-HT起作用后,可被5-HT转运蛋白(SERT)回收或转化为其他物质排出体外
B.5-HT被5-HT转运蛋白识别并转运回收的过程,会引起突触前膜产生兴奋
C.抑郁症患者的5-HT水平较低,可能与5-HT的合成、释放或再摄取异常有关
D.MAOID(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可用作抗抑郁药物
答案 B
5.为研究神经元电位变化,研究者设计了图甲所示实验,两个神经元之间以突触联系;电表Ⅰ的电极分别在细胞的内、外侧,电表Ⅱ的电极都在细胞的外侧。图乙表示发生在神经元间信号传递中的长时程增强现象(LTP)的产生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刺激P点,电表Ⅰ可检测到动作电位的产生
B.图甲中刺激P点,电表Ⅱ的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
C.图乙中N受体大量转运Ca2+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D.图乙中发生的正反馈效应能促使神经元间信号传递长时程增强
答案 C
6.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以叠加。图1表示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连接图示,图2为a、b处测得的动作电位相对值。在刺激电极处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B.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不同导致显示屏2测得的动作电位叠加值低
C.若电极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显示屏1和2也会出现类似图2所示结果
D.兴奋从a到b传导过程中,膜内电流方向是从左到右,而膜外是从右到左
答案 C
7.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两者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相似,但动作电位明显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大
B.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后,一定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出现0期
C.在2期中,Ca2+内流量和K+外流量相等,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
D.在4期中,Ca2+运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D
8.(教考衔接:选必1第2章第1节生物科技进展)重度抑郁症(MDD)是一种致残性精神疾病,表现为情感和情绪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疲劳以及新陈代谢、内分泌改变。该病的发生与大脑5-羟色胺(5-HT)的减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失调以及海马区神经元发生异常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DD患者有时不能听懂话,与大脑皮层H区功能障碍有关
B.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应激反应会使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增加
C.用抑制5-HT再摄取的药物进行治疗,有利于情感、情绪的恢复
D.MDD患者下丘脑细胞可能发生病变,导致内分泌改变和生物节律失调
答案 B
9.(不定项)青光眼是一种致盲性眼科疾病,主要是由眼压升高超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承受范围,引起神经节细胞凋亡,导致视觉的进行性不可逆损害,进而使人失明。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对眼球壁产生的压力叫作眼压。下列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有( )
A.图中M为连接在神经节细胞轴突表面上的电表,且AC=CD,则刺激B点时,电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视觉中枢是大脑皮层中与形成视觉有关的神经细胞群,其中的视觉性语言中枢若受损会出现失读症
C.双极细胞通常以谷氨酸为递质,则谷氨酸进入神经节细胞后,会引起膜外Na+内流,使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从而产生兴奋
D.临床上可采用减少房水生成或增加房水流出的药物来治疗青光眼
答案 ABD
10.尼古丁对于机体生命活动的部分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下丘脑中的前阿黑皮素原(POMC)神经元是参与调节的关键传感器(中脑腹侧被盖区),受多巴胺神经元兴奋传递效能的影响,图2表示与成瘾相关的多巴胺神经元与GABA能神经元之间构成的突触。
(1)据图1分析,参与POMC神经元和“饱腹感”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物质是 。尼古丁刺激下的小鼠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比无尼古丁时有所提高,说明尼古丁的作用机理是
。
(2)已知尼古丁还能够刺激下丘脑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的作用,促进肾上腺相关激素的分泌,最终导致体重下降;除此之外, 减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图2中a神经元末梢呈膨大的结构是 。电刺激b,a释放的多巴胺会减少,由此判断GABA可引起突触后膜 (填“Na+”或“Cl-”)内流。
(4)研究表明,对尼古丁成瘾小鼠经过2周的实验,有氧运动戒断组比安静戒断组小鼠寻求用药的行为明显较少,可推断有氧运动能使尼古丁戒断小鼠VTA多巴胺神经元接受的GABA (填“增强”或“减少”)。从突触的结构看,尼古丁成瘾机制还可能与c神经元上 的减少有关。
答案 (1)神经递质 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膜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打开Na+通道,引起Na+内流,提高小鼠POMC神经元的兴奋 (2)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 (3)突触小体 Cl- (4)增强 多巴胺受体
11.阿尔兹海默病常表现出记忆丧失等症状。AMPA受体是神经递质Glu的一种受体。研究发现大脑海马区神经元上的AMPA受体内化与长期记忆的遗忘有关(如图)。
(1)阿尔兹海默病患者 反射数量会明显减少;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 ;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轴突末梢, 中储存的Glu释放到突触间隙中。Glu作用后会被 ,以防止后膜持续兴奋。
(2)海马区突触后膜AMPA受体的内化与长期记忆的遗忘有关,原理是AMPA受体的内化导致
,阻碍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3)酪氨酸激酶会催化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磷酸化。为探究AMPA受体磷酸化与其内化的关系,研究人员将野生型AMPA受体肽链的Glu-3Y区段的三个酪氨酸替换为丙氨酸,获得突变型AMPA受体,该区段称为“Glu-3A”。激素S作用下,体外培养的野生型细胞和突变型细胞的AMPA受体磷酸化水平和细胞膜表面AMPA受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激素S能够促进AMPA受体的 区段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 AMPA受体的内化。
(4)修饰后的Glu-3Y能够进入海马区神经元内,与AMPA受体竞争酪氨酸激酶的催化活性中心。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修饰后的Glu-3Y可以抑制长期记忆的遗忘。
。材料有正常小鼠,修饰后的Glu-3Y,修饰后的Glu-3A,生理盐水;用“避暗行为”检测小鼠记忆的方式如图所示。
注:小鼠是夜行性动物,喜欢黑暗的地方,而回避光亮之地。训练时,在小鼠进入暗室后给予电击,小鼠会因记忆暗室中存在电击伤害,而避免进入暗室。检测时,将小鼠置于光亮,记录小鼠进入暗室前的滞留时间。
答案 (1)条件 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突触小泡 降解或回收 (2)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数量减少 (3)Glu-3Y 促进 (4)将正常小鼠分为甲、乙、丙三组,进行避暗行为训练后,甲注射生理盐水,乙组注射修饰后的Glu-3A,丙组注射修饰后的Glu-3Y。各组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避暗行为的检测,记录小鼠进入暗室前的滞留时间并比较三组滞留时间减少的幅度
题组二
1.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其中,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胸腹段灰质的侧角,副交感神经起源较为广泛。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通过脑和脊髓发出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相反的
C.由排尿反射可知,自主神经系统也可受到意识支配
D.副交感神经兴奋,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答案 C
2.排尿反射过程中,人体不会发生的是( )
A.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
B.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副交感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后产生动作电位
C.神经冲动传导到脊髓产生尿意,经上行神经束传导至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并将兴奋传至效应器
答案 C
3.肠神经胶质细胞(EGC)是一种特殊的神经胶质细胞,可以对细胞外环境中的细胞因子、细菌和神经递质等免疫调节信号作出反应,也有研究表明,EGC具有吞噬并随后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的能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EGC具有支持和营养肠神经元的功能
B.EGC细胞膜上存在多种信号分子的受体
C.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关系
D.神经系统能够取代免疫系统发挥免疫功能
答案 D
4.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如图为支配猫唾液腺的某神经共存递质释放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题中递质的生理作用,推测该神经为交感神经
B.血管活性肠肽增加唾液腺的血液供应属于反馈调节
C.与低频刺激相比,唾液腺在高频刺激下分泌的唾液少
D.低频刺激会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答案 D
5.重庆火锅的特点是“麻、辣、烫”,它们都是通过人体脑神经中的三叉神经形成的感觉,其中麻是一种震动感,刺激的是震动感受器,一定范围内震动频率的大小与震动感受器产生兴奋的强度呈正相关,如图是部分三叉神经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辣椒素与辣椒素受体结合后在大脑产生“麻、辣、烫”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B.刺激舌头的震动频率在一定范围内越高,三叉神经膜外Na+内流量越少
C.在移到体外的三叉神经刺激点受到刺激时,电流计c的指针一定会先左后右各偏转一次
D.三叉神经a点在传递一次神经冲动后K+内流、Na+外流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答案 D
6.一系列间隔很短的单个强刺激会使肌肉发生的各单收缩融合起来,甚至变成一次更大的收缩。每次动作电位之后肌肉出现一次完整的收缩和舒张过程称为单收缩。若肌肉收缩波的波峰仍可分辨,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若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表示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产生完全强直收缩所需要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兴奋和肌肉收缩是不同步的
B.临界融合频率在22.5~33.5次/s之间
C.不同刺激频率下,动作电位的叠加导致肌肉收缩波融合
D.肌肉的收缩,可受到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
答案 C
7.科学家以果蝇为实验材料揭示了AC-DN1P-PI神经介导的高温促进夜间觉醒的调控过程,如图所示。高温使阳离子通道蛋白TrpA1被激活,AC神经元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PI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间觉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高温引起夜间觉醒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神经递质CNMa与其受体结合不会使PI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
C.干扰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
D.用药物抑制CNMa的合成和释放,可降低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
答案 C
8.图1表示多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其中神经元A对神经元B起到抑制作用,现将一示波器的两极连接在D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用同种强度的电流分别刺激A、B、C。不同刺激方式(Ⅰ表示分别单次电刺激A或B,Ⅱ表示连续电刺激B,Ⅲ表示单次电刺激C)产生的结果如图2所示(注:阈电位表示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元A会引起神经元B的电位变化,不会引起D的电位变化
B.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分别刺激A和B,示波器均会发生偏转
C.分别刺激神经元B和神经元C,示波器均会偏转且偏转方向相反
D.神经元B和神经元C对神经元D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
答案 B
9.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如图为自主神经系统的部分组成和功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 (填“传入”或“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作自主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兴奋时,①心跳 (填“加快”或“减慢”);②大部分血管
(填“收缩”或“舒张”);④ (填“会”或“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3)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4)某些植物人出现“尿失禁”现象,是由于 。
(5)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结合图中③分析其原因: 。
答案 (1)传出 (2)加快 收缩 不会 (3)交感 (4)没有高级中枢(大脑皮层)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不受意识控制 (5)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不利于食物消化
10.哺乳动物幼崽的母亲依恋行为是生命历程中的第一种社会行为,近期我国科学家揭示了该行为的调控机制。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母亲气味作为刺激,使幼崽的相关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 传导,经过综合处理最终使幼崽表现出母亲依恋行为。
(2)基因T表达产物是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合成必需的酶。为探究5-HT对幼鼠母亲依恋行为的影响,取一对基因T缺失突变杂合小鼠(+/-)进行杂交,利用杂交子代幼鼠进行如下实验。
①如图1,在测试盒子的两侧分别放置来自幼鼠母亲的巢穴物品(A)和未使用过的巢穴物品(B),幼鼠放置在中间空白处,统计幼鼠在两侧的停留时间,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说明 。
②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研究人员对①操作进行了改进:将未使用过的巢穴物品替换为其他雌鼠的巢穴物品,其余处理均相同。所得实验结果支持上述结论。改进的目的是 。
(3)母亲气味可激活幼鼠脑中的5-HT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为5-HT)和催产素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催产素)。研究人员提出假设:5-HT能神经元对幼鼠母亲依恋行为的调控需通过催产素能神经元。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以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幼鼠和试剂分别为 (填字母序号),预期实验结果为 。
a.基因T缺失纯合突变体 b.催产素受体基因缺失纯合突变体 c.5-HT d.催产素
答案 (1)反射 神经中枢 (2)①5-HT是幼鼠产生母亲依恋行为所必需的 ②明确5-HT影响的是幼鼠对母亲气味的特异性反应 (3)b,c 幼鼠在A和B的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
题组三
1.(不定项)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两者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相似,但动作电位明显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中的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小
B.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后,一定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出现0期
C.在2期中,Ca2+内流量和K+外流量相等,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
D.在4期中,Ca2+运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AD
2.北京大学罗冬根团队发现了果蝇的一种新的视觉信号传递模式:一细胞、两递质。果蝇复眼的光感受细胞(R8)同时释放两种神经递质来分离视觉信号,其中组胺(Histamine)介导精细的运动视觉,而乙酰胆碱(Ach)通过作用于AMA神经元来调节昼夜节律。每个AMA神经元的树突像巨伞一样延伸覆盖了整个视觉脑区,且不同AMA神经元间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从而整合大视野光亮度信息。具体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图示说明:Vision split via cotransmission:通过共同传输实现视觉分离;Ort:组胺受体;AchR:乙酰胆碱受体;Feedback:反馈;未翻译的不在图中标注。
(1)AMA神经元的树突具有的功能是 。在人脑中,生物昼夜节律调节中枢位于 。
(2)组胺作用于其受体后,突触后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图中显示组胺、乙酰胆碱的释放存在反馈调节,意义是 。
(3)光感受细胞(R8)这种“一细胞、两递质”功能的优点是 (答1点)。
(4)研究发现某种药物X的副作用是影响光感受细胞对光信号的处理,但不清楚其作用的对象是组胺还是乙酰胆碱。请利用相关抑制剂处理,简要写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
答案 (1)接收信息并将其传导到胞体 下丘脑 (2)负电位→正电位 有利于维持组胺和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从而保证神经元对视觉信号的正常处理 (3)有利于高效分离视觉信号,确保视觉形成和生物节律的控制;在光暗变化时实现内源节律与外部时间相同步 (4)用组胺受体抑制剂、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剂分别处理果蝇光感受细胞及其突触,再用药物X分别处理果蝇,检测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
3.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癫痫性发作为特征。如图表示三种抗癫痫药物氨乙烯酸、拉考沙胺和托吡酯的作用机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谷氨酸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B.过度释放谷氨酸和GABA都可能诱发癫痫
C.氨乙烯酸与拉考沙胺抗癫痫的作用机理相同
D.由图推测托吡酯比拉考沙胺的治疗效果更佳
答案 D
4.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恶心—呕吐”脑肠传递神经通路,绘制出了当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肠道到大脑的防御反应神经通路(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毒素刺激肠道引起呕吐感觉,为非条件反射
B.5-HT与感觉神经末梢受体结合,会引起K+内流
C.可通过抑制Ca2+进入肠嗜铬细胞来缓解呕吐症状
D.脑干中存在控制呕吐的高级中枢以及呼吸中枢等
答案 C
5.下图为躯体运动调节示意图,其中上运动神经元主要控制头面部的运动,下运动神经元主要控制躯干及四肢的运动,控制上肢运动的低级中枢在颈髓和腰髓之间,控制下肢运动的低级中枢在腰髓之下,四肢高级的有意识精细运动必须有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参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央前回运动中枢相关部位产生兴奋,其控制的脊髓灰质粗角处一定能检测到兴奋信号
B.若右侧内囊受损,可能出现躯体右侧偏瘫
C.若脊髓在腰髓某层面发生截断,上肢的低级反射运动和有意识精细运动不受影响,下肢的低级反射运动和有意识精细运动均受损
D.若某病患的右下肢知觉及低级反射运动均正常,但无法进行有意识精细运动,应重点检查其大脑左半球的中央前回运动中枢
答案 D
6.谷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在人体内的合成、储存、释放和摄取的途径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包括 两部分。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神经元起着辅助作用,如具有 (答出2点)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2)谷氨酸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后,储存在 (填结构)中。释放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其转移途径是 。
(3)突触间隙中谷氨酸积累过多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涨破,原因是 。
若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上述病症,则其作用机理可能是
(答出1点)。
(4)自突触是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是神经元的轴突与自身的胞体形成的突触连接。请利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离体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电位计等,证明自突触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答案 (1)脑和脊髓 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 (2)突触小泡 被EAAT转运,在神经胶质细胞内转化为谷氨酰胺,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储存在突触小泡中 (3)Na+过度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的渗透压升高,引起吸水增多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EAAT转运谷氨酸 (4)实验思路:将离体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B组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情况 预期结果: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或A组神经元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
7.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与体内炎症反应有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慢性炎症等过度应激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持续激活,进而影响海马区(H区)结构及功能,使人表现出抑郁症状。炎症细胞因子还可进入下丘脑等脑区,使5-HT能神经元等神经元活性增强,进而引起抑郁。5-HT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很少被降解,大部分通过转运蛋白SERT回收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回答下列问题。
(1)炎症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分泌,可引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关反应,使炎症反应会得到缓解。这表明 。
(2)炎症细胞因子可刺激下丘脑等脑区神经元,使5-HT的回收增强,炎症细胞因子还能降低与5-HT合成密切相关的色氨酸前体等物质的利用率,最终引起抑郁。据此,提出关于抑郁症发生原因的假说: 。
若该假说成立,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突触前膜SERT的表达量 。
(3)为研究HPA轴持续激活引起H区损伤的机理,研究者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处理大鼠的H区,并检测H区兴奋性突触后膜的电流产生情况,以及突触前膜标志性蛋白SYN-1与突触后膜标志性蛋白PSD95的表达量。H区突触后膜的电流产生情况的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与对照组相比,CRH处理组突触后膜电流产生频率和幅度 ,可能的原因 。检测SYN-1与PSD95的表达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RH处理组 ,说明CRH能抑制H区神经元间的突触形成。
(4)抗抑郁药物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请基于以上研究解释理由 。
答案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调节 (2)炎症细胞因子使5-HT的回收增强以及5-HT合成减少,使得突触间隙5-HT含量减少,从而引发抑郁症 提高 (3)均下降 CRH处理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神经递质受体数量或活性下降 两种蛋白质表达量下降 (4)引发抑郁症的原因涉及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中相应突触前膜标志性蛋白SYN-1与突触后膜标志性蛋白PSD95的表达量以及突触间隙5-HT的含量,故抗抑郁药物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