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18章 种群及其动态(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18章 种群及其动态(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
专题过关检测练
题组一
1.南方铁杉为中国特有第三纪孑遗物种,分布于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其植株高大,材质坚实,适于作建筑、家具等用材,有一定的经济及科研价值。为实现对南方铁杉的有效保护,科考团队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种群进行了相关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方铁杉在经济和科研方面的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
C.采用样方法调查南方铁杉的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D.若南方铁杉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则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保持稳定
2.在气候温暖、植被覆盖度高的低海拔地带,团状福禄草种群主要由老龄个体组成,幼龄个体占比低,种群破碎化程度高;在气温较低、植被覆盖度低的高海拔地带,团状福禄草主要由幼龄个体组成,老龄个体占比低,种群破碎化程度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位于高海拔地带的团状福禄草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温室效应会引发团状福禄草种群更多分布于低海拔处
C.团状福禄草的种群密度变化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
D.低海拔地区团状福禄草种群破碎化程度高,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3.(教考衔接:选必2第1章第1节探究·实践)为调查内蒙古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随机划定1 hm2的样方并封闭,连续6天捕鼠并灭鼠,每天捕获数分别为19、16、10、12、9、7,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科研人员根据6天的捕鼠情况绘制出曲线图(如图)并得出计算公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蒙古草原的优势物种是草本植物,均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B.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数量N接近110只
C.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
D.调查样方的数量越多,结果越准确,调查样方的面积尽可能大且相同
4.某种鸟在树上筑巢,一年繁殖一次,幼鸟需要雌雄成鸟共同喂养长大。如图表示一繁殖地中成鸟的对数与平均每对成鸟养育成活幼鸟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雄性个体比例上升,种群出生率下降
B.可通过样方法调查鸟巢估算该鸟的种群密度
C.随着成鸟数量增加,种群幼鸟成活数量下降
D.每对成鸟抚养成活幼鸟数量受生物因素制约
5.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常以小型绿藻浒苔为食,如图1表示该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图2中甲、乙表示该潮间带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推测滨螺可能会改变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
B.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增加后下降
C.浒苔中有机物的能量会有10%~20%进入滨螺体内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
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中,某次样品稀释102倍后,在25×16型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5个中方格酵母菌总数为360个,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天定时从上层培养液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
B.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方格1~2个再计数
C.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结果往往偏大
D.本次抽样检测可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约为1.8×108个/mL
7.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J”形曲线的增长率会受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B.图像反映出“S”形曲线的K值要低于“J”形曲线的K值
C.曲线Ⅱ可以代表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种群数量的变化
D.阴影面积表示因环境阻力导致“S”形曲线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8.蝗灾指飞蝗聚集引起的自然灾害,干旱年份,更容易发生蝗灾。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能够反映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缺失突变体,发现其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蝗迁移能力强,调查其幼虫的种群密度宜用标记重捕法
B.4VA通过负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
C.飞蝗释放的引发大量聚集的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
D.干旱等自然灾害对飞蝗的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9.糖醋鲤鱼是鲁菜十大经典代表菜之一。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中的鲤鱼经捕捞后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t2时为了估算种群的数量,投放带标记的个体共300条,待投放个体均匀分布后进行重捕,捕获1 000条,其中带标记的个体20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进行捕捞,为了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剩余量不能小于K/2
B.捕捞后t0~t1期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降低
C.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估算出t2时该鱼塘中鲤鱼的种群数量约为15 000条
D.研究该鱼塘中鲤鱼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等
10.(新情境·根据曲线判断环境容纳量)如图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可表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由图可知,λ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
C.有害动物的防治应在种群数量处于低点时进行
D.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使保护区的a点增大
11.(不定项)城市夜间照明的迅速蔓延,导致城市绿地昆虫种类与数量急剧下降,引发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失衡。昆虫普遍具有趋光性,被人造光吸引后,改变原始觅食等活动路径,使其最终因能量枯竭或被天敌捕食而死亡。筛选出对昆虫趋光性友好的光谱,可为生态光源的研发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城市照明的生态风险。研究人员利用不同光谱诱捕昆虫,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应在夜间诱捕昆虫,且要排除现有城市光源的影响
B.夜间城市照明对鳞翅目昆虫的影响较小
C.由图可知,该地鳞翅目昆虫的数量最少
D.远红色光和深红色光是对昆虫友好的光谱
12.人工孵化饲养幼鱼释放到自然水域是恢复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但是简单的人工饲养环境导致幼鱼没有足够的野外生存能力。
(1)影响鱼类种群数量特征的生物因素有        ,非生物因素有        。
(2)科研人员利用黑鲉(沿海经济鱼种)探究环境丰富对幼鱼生长的影响。环境丰富包括栖息地丰富(人工设置海草、礁石等复杂环境)和社交丰富(加入竞争鱼种)。将幼鱼进行适应性培养后,选择        的幼鱼在环境丰富不同的条件下人工投喂饵料饲养。7周后测量生长指标,结果如图1。
H+:栖息地丰富;S+:社交丰富;H-和S-:简单环境
图1
①结果说明                            。
②研究者进一步评估幼鱼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如图2。
促生长因子:GH、IGF-1;抑生长因子:SS
图2
根据图中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趋势推测黑鲉的体重应该增加,这与①中实验结果相反,请从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的角度解释:               
                    。
(3)T型迷宫可用于评估动物认知能力。研究者每天对以上四组黑鲉进行T型迷宫测试,并记录幼鱼到达终点(有食物的人工栖息地)的时间,连续测试7天,结果如图3。
①测试结果表明,环境丰富下饲养的幼鱼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显著增强,依据是          
                。
②研究者进一步评估幼鱼的认知相关因子的变化,发现环境丰富下饲养的幼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均增加,从分子与细胞水平解释幼鱼各项能力均增强的原因:                
                                 
                                  。
题组二
1.中国科学家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检测技术而研发出“虫脸识别”技术,能够让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关于该技术的论述,错误的是(  )
A.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
B.根据同一特征识别同种幼虫和成虫
C.需多个采样点的数据来评估虫害等级
D.有利于防止盲目大量使用农药灭虫
2.大熊猫主要以各种竹子的嫩茎、嫩芽和竹笋为食,饥饿状况下,也不排斥吃羊、鸽子等动物性食物。目前大熊猫生存的主要问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水电站的建立、矿山的开采、道路的开通、景区的开发等将大熊猫生境碎片化,相关部门实行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大熊猫繁殖基地,生态走廊等以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逐个计数法不适用于统计大熊猫种群数量
B.大熊猫与其它以竹子为食的动物一定存在生态位重叠
C.某些小种群大熊猫的灭绝,会降低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D.可以建立生态走廊联系碎片化生境,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3.为揭示祁连圆柏种群天然更新障碍机制,研究人员调查了祁连山中段不同海拔高度6个400 m2的样地祁连圆柏幼苗的数量与空间分布,幼苗数量如图所示(幼苗暂无繁殖能力,按高度划分为8个高度级,级别越高树龄越大),在母树周围一定距离内其幼苗分布较为密集,而超出这一距离范围时聚集程度逐渐降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幼苗总数除以样方总面积所得估算值即为祁连圆柏的种群密度
B.调查结果表明3 400 m海拔处祁连圆柏的年龄结构一定为增长型
C.海拔2 600 m处幼苗数量较少可能是因为种子萌发率低或幼苗死亡率高
D.母树周围距离不同时幼苗的聚集程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4.(不定项)通常情况下,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种群中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迁出的个体数逐渐增加。图示曲线①~④表示影响某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曲线③、④可分别表示该种群的迁出率和迁入率
B.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曲线①来间接影响该种群数量
C.在t1~t2期间,推测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
D.t2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导致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5.自然情况下某水库罗非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0。下图为调查期间罗非鱼种群数量变化图,已知调查期间有人在此放生过某种生物。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罗非鱼种群数量在a~c增长,c~e下降,e之后波动
B.其增长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至零
C.出现图示波动可能与b点时出现强干扰有关
D.该罗非鱼最终的环境容纳量在K2附近
6.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的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猎物净增长说明增长率大于死亡率,猎物净减少说明增长率小于死亡率
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
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
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对应数量
7.帽贝主要分布于布满岩石的狭长海岸,涨潮时会脱离岩石在海水中游走并以海藻为食,退潮后再回到原来的岩石上。科学家统计了某帽贝种群的相关数据并绘制了如下图像,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退潮时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应采用五点取样法
B.帽贝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在A点达到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帽贝个体大小与种内竞争激烈程度呈负相关,以此实现对种群生物量稳定的调控
D.在B点进行渔业捕捞可获得品质较好的最大捕捞量
8.(不定项)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群聚激素,在群聚激素影响下,飞蝗种群可由散居型转变为群聚型,形成超大型种群,导致蝗灾。为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聚激素,科研人员分别向A区和B区(两区域相通)通入不同物质,记录飞蝗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A区 B区
通入 物质 停留时间 (s) 通入挥 发性物质 停留时间 (s)
第1组 溶剂 430 苯乙腈(PAN) 170
第2组 溶剂 190 4-乙烯基 苯甲醚(4VA) 410
第3组 溶剂 285 苯乙醇(PhA) 315
A.可根据群聚激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B.群聚激素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可以用喷洒农药的方法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从而从根本上阻止蝗虫的爆发
D.因为B区1、2、3组数据中,2组停留时间最长,所以4VA最可能是群聚激素
9.(不定项)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下图是采用K对策和r对策的生物当年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北虎属于K对策生物,一般个体大、数量少但存活率高
B.蛙属于r对策生物,在种群密度较高时也能迅速回升
C.K对策种群数量低于X时,可能逐渐走向灭绝
D.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与进化,K对策生物比r对策生物占据优势
10.(不定项)在捕捞业中,为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一般有两种简单的方式:配额限制和努力限制。配额限制即控制一个繁殖周期内收获对象个体的数量,允许收获者一个繁殖周期内收获一定数量的猎物。努力限制是当捕猎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必须要增加收获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收获量。如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种群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一个繁殖周期内出生数超出死亡数的部分)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SY表示最大持续生产量,即种群密度为Nm时的净补充量
B.若种群密度低于Nm,而收获持续保持在MSY努力水平,则会导致种群灭绝
C.图中实线代表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超过MSY的配额限制方式易导致种群灭绝
D.资源条件不变、不考虑种群的年龄结构、不考虑繁殖力随年龄改变等是净补充量曲线模型成立的前提
11.生态学家在研究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动物种群有一个合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这种现象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图是某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Ⅰ表示    ,根据阿利氏规律,判断的理由是   。
除图示因素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还有      。
(2)据图分析,该种群的K值为    。当该种群数量小于    时,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3)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集群分布对动物种群生存的生态学意义是     (多选)。
A.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
B.有利于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协同进化
C.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
D.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概率
E.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
(4)请结合阿利氏规律,阐述将某种动物引入其他地区时的注意事项:        (答出1点即可)。
专题过关检测练
题组一
1.南方铁杉为中国特有第三纪孑遗物种,分布于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其植株高大,材质坚实,适于作建筑、家具等用材,有一定的经济及科研价值。为实现对南方铁杉的有效保护,科考团队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种群进行了相关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方铁杉在经济和科研方面的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
C.采用样方法调查南方铁杉的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D.若南方铁杉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则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保持稳定
答案 D 
2.在气候温暖、植被覆盖度高的低海拔地带,团状福禄草种群主要由老龄个体组成,幼龄个体占比低,种群破碎化程度高;在气温较低、植被覆盖度低的高海拔地带,团状福禄草主要由幼龄个体组成,老龄个体占比低,种群破碎化程度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位于高海拔地带的团状福禄草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温室效应会引发团状福禄草种群更多分布于低海拔处
C.团状福禄草的种群密度变化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
D.低海拔地区团状福禄草种群破碎化程度高,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答案 B 
3.(教考衔接:选必2第1章第1节探究·实践)为调查内蒙古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随机划定1 hm2的样方并封闭,连续6天捕鼠并灭鼠,每天捕获数分别为19、16、10、12、9、7,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科研人员根据6天的捕鼠情况绘制出曲线图(如图)并得出计算公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蒙古草原的优势物种是草本植物,均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B.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数量N接近110只
C.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
D.调查样方的数量越多,结果越准确,调查样方的面积尽可能大且相同
答案 A 
4.某种鸟在树上筑巢,一年繁殖一次,幼鸟需要雌雄成鸟共同喂养长大。如图表示一繁殖地中成鸟的对数与平均每对成鸟养育成活幼鸟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雄性个体比例上升,种群出生率下降
B.可通过样方法调查鸟巢估算该鸟的种群密度
C.随着成鸟数量增加,种群幼鸟成活数量下降
D.每对成鸟抚养成活幼鸟数量受生物因素制约
答案 C 
5.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常以小型绿藻浒苔为食,如图1表示该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图2中甲、乙表示该潮间带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推测滨螺可能会改变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
B.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增加后下降
C.浒苔中有机物的能量会有10%~20%进入滨螺体内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
答案 A 
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中,某次样品稀释102倍后,在25×16型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5个中方格酵母菌总数为360个,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天定时从上层培养液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
B.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方格1~2个再计数
C.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结果往往偏大
D.本次抽样检测可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约为1.8×108个/mL
答案 C 
7.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J”形曲线的增长率会受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B.图像反映出“S”形曲线的K值要低于“J”形曲线的K值
C.曲线Ⅱ可以代表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种群数量的变化
D.阴影面积表示因环境阻力导致“S”形曲线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答案 C 
8.蝗灾指飞蝗聚集引起的自然灾害,干旱年份,更容易发生蝗灾。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能够反映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缺失突变体,发现其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蝗迁移能力强,调查其幼虫的种群密度宜用标记重捕法
B.4VA通过负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
C.飞蝗释放的引发大量聚集的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
D.干旱等自然灾害对飞蝗的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 C 
9.糖醋鲤鱼是鲁菜十大经典代表菜之一。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中的鲤鱼经捕捞后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t2时为了估算种群的数量,投放带标记的个体共300条,待投放个体均匀分布后进行重捕,捕获1 000条,其中带标记的个体20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进行捕捞,为了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剩余量不能小于K/2
B.捕捞后t0~t1期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降低
C.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估算出t2时该鱼塘中鲤鱼的种群数量约为15 000条
D.研究该鱼塘中鲤鱼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等
答案 B 
10.(新情境·根据曲线判断环境容纳量)如图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可表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由图可知,λ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
C.有害动物的防治应在种群数量处于低点时进行
D.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使保护区的a点增大
答案 B 
11.(不定项)城市夜间照明的迅速蔓延,导致城市绿地昆虫种类与数量急剧下降,引发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失衡。昆虫普遍具有趋光性,被人造光吸引后,改变原始觅食等活动路径,使其最终因能量枯竭或被天敌捕食而死亡。筛选出对昆虫趋光性友好的光谱,可为生态光源的研发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城市照明的生态风险。研究人员利用不同光谱诱捕昆虫,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应在夜间诱捕昆虫,且要排除现有城市光源的影响
B.夜间城市照明对鳞翅目昆虫的影响较小
C.由图可知,该地鳞翅目昆虫的数量最少
D.远红色光和深红色光是对昆虫友好的光谱
答案 ABD 
12.人工孵化饲养幼鱼释放到自然水域是恢复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但是简单的人工饲养环境导致幼鱼没有足够的野外生存能力。
(1)影响鱼类种群数量特征的生物因素有        ,非生物因素有        。
(2)科研人员利用黑鲉(沿海经济鱼种)探究环境丰富对幼鱼生长的影响。环境丰富包括栖息地丰富(人工设置海草、礁石等复杂环境)和社交丰富(加入竞争鱼种)。将幼鱼进行适应性培养后,选择        的幼鱼在环境丰富不同的条件下人工投喂饵料饲养。7周后测量生长指标,结果如图1。
H+:栖息地丰富;S+:社交丰富;H-和S-:简单环境
图1
①结果说明                            。
②研究者进一步评估幼鱼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如图2。
促生长因子:GH、IGF-1;抑生长因子:SS
图2
根据图中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趋势推测黑鲉的体重应该增加,这与①中实验结果相反,请从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的角度解释:               
                    。
(3)T型迷宫可用于评估动物认知能力。研究者每天对以上四组黑鲉进行T型迷宫测试,并记录幼鱼到达终点(有食物的人工栖息地)的时间,连续测试7天,结果如图3。
①测试结果表明,环境丰富下饲养的幼鱼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显著增强,依据是          
                。
②研究者进一步评估幼鱼的认知相关因子的变化,发现环境丰富下饲养的幼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均增加,从分子与细胞水平解释幼鱼各项能力均增强的原因:                
                                 
                                  。
答案 (1)捕食、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寄生 阳光、水、温度 (2)形态和生理状况一致 ①环境丰富会抑制幼鱼生长 ②环境丰富下饲养使幼鱼取食难度增加,获得的物质和能量较少,消耗能量增加,因此体重增加缓慢;幼鱼的促生长因子增多,抑生长因子减少,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3)①环境丰富下饲养的幼鱼到达终点的时间比简单环境下饲养的幼鱼短;并随测试天数的增加,S+H+组所需时间减少最多 ②认知相关因子的增多会促进神经细胞生长以及新的突触的形成,利于幼鱼的学习和记忆,从而增强认知和学习能力
题组二
1.中国科学家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检测技术而研发出“虫脸识别”技术,能够让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关于该技术的论述,错误的是(  )
A.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
B.根据同一特征识别同种幼虫和成虫
C.需多个采样点的数据来评估虫害等级
D.有利于防止盲目大量使用农药灭虫
答案 B 
2.大熊猫主要以各种竹子的嫩茎、嫩芽和竹笋为食,饥饿状况下,也不排斥吃羊、鸽子等动物性食物。目前大熊猫生存的主要问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水电站的建立、矿山的开采、道路的开通、景区的开发等将大熊猫生境碎片化,相关部门实行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大熊猫繁殖基地,生态走廊等以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逐个计数法不适用于统计大熊猫种群数量
B.大熊猫与其它以竹子为食的动物一定存在生态位重叠
C.某些小种群大熊猫的灭绝,会降低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D.可以建立生态走廊联系碎片化生境,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答案 C 
3.为揭示祁连圆柏种群天然更新障碍机制,研究人员调查了祁连山中段不同海拔高度6个400 m2的样地祁连圆柏幼苗的数量与空间分布,幼苗数量如图所示(幼苗暂无繁殖能力,按高度划分为8个高度级,级别越高树龄越大),在母树周围一定距离内其幼苗分布较为密集,而超出这一距离范围时聚集程度逐渐降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幼苗总数除以样方总面积所得估算值即为祁连圆柏的种群密度
B.调查结果表明3 400 m海拔处祁连圆柏的年龄结构一定为增长型
C.海拔2 600 m处幼苗数量较少可能是因为种子萌发率低或幼苗死亡率高
D.母树周围距离不同时幼苗的聚集程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C 
4.(不定项)通常情况下,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种群中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迁出的个体数逐渐增加。图示曲线①~④表示影响某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曲线③、④可分别表示该种群的迁出率和迁入率
B.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曲线①来间接影响该种群数量
C.在t1~t2期间,推测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
D.t2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导致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 AD 
5.自然情况下某水库罗非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0。下图为调查期间罗非鱼种群数量变化图,已知调查期间有人在此放生过某种生物。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罗非鱼种群数量在a~c增长,c~e下降,e之后波动
B.其增长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至零
C.出现图示波动可能与b点时出现强干扰有关
D.该罗非鱼最终的环境容纳量在K2附近
答案 B 
6.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的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猎物净增长说明增长率大于死亡率,猎物净减少说明增长率小于死亡率
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
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
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对应数量
答案 A 
7.帽贝主要分布于布满岩石的狭长海岸,涨潮时会脱离岩石在海水中游走并以海藻为食,退潮后再回到原来的岩石上。科学家统计了某帽贝种群的相关数据并绘制了如下图像,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退潮时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应采用五点取样法
B.帽贝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在A点达到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帽贝个体大小与种内竞争激烈程度呈负相关,以此实现对种群生物量稳定的调控
D.在B点进行渔业捕捞可获得品质较好的最大捕捞量
答案 C 
8.(不定项)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群聚激素,在群聚激素影响下,飞蝗种群可由散居型转变为群聚型,形成超大型种群,导致蝗灾。为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聚激素,科研人员分别向A区和B区(两区域相通)通入不同物质,记录飞蝗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A区 B区
通入 物质 停留时间 (s) 通入挥 发性物质 停留时间 (s)
第1组 溶剂 430 苯乙腈(PAN) 170
第2组 溶剂 190 4-乙烯基 苯甲醚(4VA) 410
第3组 溶剂 285 苯乙醇(PhA) 315
A.可根据群聚激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B.群聚激素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可以用喷洒农药的方法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从而从根本上阻止蝗虫的爆发
D.因为B区1、2、3组数据中,2组停留时间最长,所以4VA最可能是群聚激素
答案 C 
9.(不定项)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下图是采用K对策和r对策的生物当年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北虎属于K对策生物,一般个体大、数量少但存活率高
B.蛙属于r对策生物,在种群密度较高时也能迅速回升
C.K对策种群数量低于X时,可能逐渐走向灭绝
D.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与进化,K对策生物比r对策生物占据优势
答案 AC 
10.(不定项)在捕捞业中,为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一般有两种简单的方式:配额限制和努力限制。配额限制即控制一个繁殖周期内收获对象个体的数量,允许收获者一个繁殖周期内收获一定数量的猎物。努力限制是当捕猎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必须要增加收获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收获量。如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种群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一个繁殖周期内出生数超出死亡数的部分)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SY表示最大持续生产量,即种群密度为Nm时的净补充量
B.若种群密度低于Nm,而收获持续保持在MSY努力水平,则会导致种群灭绝
C.图中实线代表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超过MSY的配额限制方式易导致种群灭绝
D.资源条件不变、不考虑种群的年龄结构、不考虑繁殖力随年龄改变等是净补充量曲线模型成立的前提
答案 B 
11.生态学家在研究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动物种群有一个合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这种现象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图是某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Ⅰ表示    ,根据阿利氏规律,判断的理由是   。
除图示因素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还有      。
(2)据图分析,该种群的K值为    。当该种群数量小于    时,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3)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集群分布对动物种群生存的生态学意义是     (多选)。
A.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
B.有利于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协同进化
C.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
D.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概率
E.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
(4)请结合阿利氏规律,阐述将某种动物引入其他地区时的注意事项:        (答出1点即可)。
答案 (1)死亡率 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会下降,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2)80 20 (3)ACDE (4)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应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