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知识训练第 19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词语解释(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管夷吾举于士.:(3)百里奚举于市.:(4)空.乏.其身:(5)而后作.:2.古今异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今义:3.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2)衡.于虑:(3)入则无法家拂.士:4.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3)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词类活用(1)人恒过.: 用作 ,意为(2)入.则无法家拂士: 用作 ,意为6.特殊句式舜发于畎亩之中。 句7.重点句子翻译38/93文言文知识训练(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4)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8.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人才是在 中造就的。同时作者又重视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然后得出“ ”这一中心论点。9.问题探究(1)请分析本文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的。(2)[同主题·为政之道]阅读以下选文,谈一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选文在治国方面的观点论述中有哪些异同。《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①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③传序》)[注] ①逸豫:安乐。②忽微:极小的事。③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39/93文言文知识训练答案第 19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选拔、任用。 (2)狱官 (3)集市 (4)财资缺乏 (5)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2.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对的国家3.(1)同“增”,增加 (2)同“横”,梗塞、不顺 (3)同“弼”,辅佐4.(1)兴起,只被任用 显露、流露 (2)介词,从 介词,在 (3)表顺承 表并列5.(1)名词 动词 犯错误 (2)动词 状语 指国内6.倒装7.(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2)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3)(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4)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8. 艰苦环境 人的主观因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1)先列举六位名人历经磨难终担大任的事例,证明磨难可使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两个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2)同:选文和链接材料都认为“居安思危”对于一个国家很重要。(或答:都认同治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内要有坚持法度、辅佐君王的贤臣,外要有足以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是从国内、国外两方面来阐释的;选文则认为一个国家的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主要从国内来强调居安思危的重要性。20/4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名师精编】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PDF版,含答案).pdf 课时19(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