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知识训练第 29课时,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文学文化常识(1)韩愈,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昌黎先生集》传世。同时,他是“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2)“ ”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 。2.词语解释(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执策而临.之:3.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4.一词多义(1)食:食.之不能尽其才 食.不饱,力不足(2)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3)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5.词类活用(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用作 ,意为(2)食之不能尽.其材: 用法,意为6.特殊句式(1)马之千里者。 句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句(3)策之不以其道。 句7.重点句子翻译60/93文言文知识训练(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译文:(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文:(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文:(6)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8.中心概括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全文寄托了作者 、的愤懑之情,表达了对统治者 、 的讽刺。9.问题探究(1)后人对韩愈作品的艺术特点形象概括为“韩如潮”。请结合《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马也”三句,阐述其“似连天潮涌”的丰富情感。(2)[同主题·为政之道]《马说》中韩愈借评说千里马,控诉了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是否有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请简要分析。①【链接材料】(唐太宗)上 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③正:只61/93文言文知识训练答案第 29课时,《马说》1.(1)退之 韩昌黎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韩柳(2)说 文采2.(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有时 (3)犹,尚且 (4)通晓(5)面对3.(1)同“饲”,喂 (2)同“现”,表现4.(1)同“饲”,喂 吃 (2)用马鞭驱赶 马鞭 (3)能力,本领 能够5.(1)数量词 动词 日行千里 (2)使动 使……竭尽6.(1)倒装 (2)倒装 (3)省略7.(1)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2)因此,即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3)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4)(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6)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8.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不能识别人才 摧残埋没人才9.(1)“不以千里称也”以陈述的语气表达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充满同情痛惜;“安求其能千里也”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作者对食马者摧残和埋没千里马行径的强烈谴责和不平愤恨;“其真不知马也”则以猜测的语气表达作者对食马者愚昧蛮横的讽刺和鞭挞。(2)(示例)唐太宗没有摧残埋没人才。从他让封德彝推荐贤能的人的行为, 须重用人才;从责备封德彝不可冤枉当今一世的人才,可看出他是一位能重用人才的统治者。因此,唐太宗是一位重视人才、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他没有摧残埋没人才。30/4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名师精编】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29:马说(PDF版,含答案).pdf 课时29(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