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精编】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36:曹刿论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名师精编】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36:曹刿论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知识训练
第 36课时,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文学文化常识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 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
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 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
部叙事详细、完备的 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
方面的情况。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争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
又称“ ”。
2.词语解释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
(3)小信未孚.:
(4)虽不能察.:
(5)忠之属.也:
(6)战则请从.:
(7)既.克,公问其故:
(8)三而竭.:
(9)惧有伏.焉:
(10)望其旗靡.:
3.古今异义
79/93
文言文知识训练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1)从: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2)故:公问其故. 故.逐之
(3)以: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情
5.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用作 ,意为
(2)公将鼓.之: 用作 ,意为
6.特殊句式
(1)何以战。 句
(2)战于长勺。 句
(3)可以一战。 句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句
7.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80/93
文言文知识训练
译文: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
(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8.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论述曹刿关于战争的理论,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 、 、
掌握战机是弱小国家战胜强国的重要条件。
9.问题探究
(1)有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作为本文题目,后《古文观止》的编者改为《曹刿论战》,你
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2)[同主题·为政之道]曹刿认为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先决条件,但在作战和论战时并
未提及“取信于民”,你认为这一点是取胜的关键因素吗?请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写出你的观点。
81/93文言文知识训练答案
第 36课时,《曹刿论战》
1.儒 左丘明 编年体 长勺之战
2.(1)参与 (2)遍及、普遍 (3)使信服 (4)明察 (5)类 (6)跟随(7)已经 (8)
穷尽 (9)埋伏 (10)倒下
3.(1)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浅陋。这里指目光
短浅 粗俗,低下 (3)指诉讼事件 监狱
4.(1)听从 跟随 (2)原因,缘故 所以 (3)凭借 把 按照
5.(1)名词 动词 赐福、保佑 (2)名词 动词 击鼓进军
6.(1)倒装 (2)倒装 (3)省略 (4)省略
7.(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4)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夸大数目,一定按照实情。
(5)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6)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
(7)(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8)我发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望见他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8.取信于民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9.(1)(示例)《曹刿论战》更好。《齐鲁长勺之战》这个标题只交代了战争发生的背景情况,
但这篇文章主旨并非记叙这场战争,而是论述曹刿关于战争的理论,曹刿的言论始终贯穿全文,
中心突出,照应全文,所以改为《曹刿论战》更好。
(2)(示例)“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这场战争中鲁国战士们团结一心、奋勇杀
敌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到的“人和”都是“取信于民”的具体表现。君王只有得到
拥护,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因此,“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37/4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