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四章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举一反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第四章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举一反三(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考点一、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圈层: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岩石圈 地球表面由岩石构成,这层岩石是地球的“外壳”,它和地幔顶部岩石共同组成岩石圈
水圈 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气圈中的水等水体,构成了地球的水圈,海洋覆盖了近71% 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陆,然后流回大海。水无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圈 地球上分布着水和大气,大气形成了大气圈。地球被大气所包裹。大气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减少来自太阳辐射的伤害,保持地球上的温度使之适合生物生存,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地球上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既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大气与岩石、岩石与水、水与大气之间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
生物圈 地球上的矿物质、空气和水,加上适宜的温度,造就了适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带,称为生物圈(土壤:在地球的表面还覆盖着很薄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土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成)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
(1)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圈层名称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密度很小且很薄,厚度很不均匀,海洋部分地壳较薄,大陆部分地壳较厚
地幔 上地幔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处,上地幔在地壳以下至1000千米处 密度较小,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岩石圈
下地幔
地核 外地核 在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处 密度高,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地核 在5000千米以下到6371千米处 密度高,呈固态
典例1: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内部圈层:A   、B   、C   。
(2)各圈层厚度按照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   。
(3)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字母   所示圈层顶部。
(4)岩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层和字母   所示圈层顶部。
【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
(2)ABC
(3)B
(4)A;B
【解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
【解答】(1)A、B、C所示意的地球内部圈层:A地壳、B地幔、C地核。
(2)各圈层厚度按照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ABC。
(3)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字母B地幔所示圈层顶部。
(4)岩石圈包括字母A所示圈层和字母B所示圈层顶部。
故答案为:(1)地壳;地幔;地核(2)ABC(3)B(4)A;B
变式1: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
C.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C层中
D.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为A<B<C
【答案】D
【解析】A、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故A错误。
B、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故B错误。
C、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B),故C错误。
D、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地核半径平约3470千米,所以图中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为A<B<C
变式2: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的内部结构很相似,蛋壳对应______,蛋白对应地球的______;蛋黄对应地球的______。
【答案】地壳 地幔 地核
【解析】地球内部分为三部分,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好像是一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变式3:如图是地球的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黄相当于地球的______;
(2)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____中。
【答案】地核 B
【解析】(1)蛋黄位于最内层,相当于地核。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中,图中B为地幔,故填B
考点二、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
(1)地势:地表形态高低起伏的态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和地表的相对高度。
(2)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国各地的海拔,均指相对于黄海基准面的高度。例如,下图中A地的海拔为500米,B地的海拔为290米。
(3)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例如,上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00米 290米=210 米。
(4)基本地形类型: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种类型。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丘陵 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二)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
①等高线和等高距
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②等高线地形图
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实质: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③等高线的投影原理
如下图所示,用透明胶片做成圆锥山体,上面用黑笔画上等高线,然后在上方用光进行照射,在白纸上会留下投影。这些投影组成的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⑤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表示状态及特征
山顶:闭合曲线、内高外低,海拔最高处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合处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典例1:(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某地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
(2)图中画了甲河的四条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条是错误的,并说明理由   :。
【答案】(1)东北
(2)b,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不能发育河流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判断,乙村在丙村的东北方向。
(2)图中画出了甲河流的四条支流(α、b、c、d)中b是错的,因为b处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acd三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山谷部位有河流。
变式1:(2024七上·临平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根据该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E处的地形为鞍部
B.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C.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答案】A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解答】A、图中E点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A正确;
B、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D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B错误;
C、图示比例尺为1:50000,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0米,C错误;
D /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D错误。
故答案为:A。
变式2:(2024七上·衢州期末)元旦期间,某校组织部分学生前往市内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游活动,右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1)该研学基地有一处地形要特别小心,可能是图中的   处;
(2)小溪B的流向是   ;
(3)沿A和C两条登山路线,比较省力的是   。
【答案】(1)F
(2)自东北流向西南
(3)A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该研学基地有一处地形要特别小心,可能是图中的F处,该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
(2)图中没有指向标,按照上北向南,左西右东判别方向,因此小溪B的流向是自东北流向西南。
(3)沿A和C两条登山路线,比较省力的是A,该路线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变式3:(2024七上·温州期末)如图是我市某公园的等高线地形图,小明班级开展了登山的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计划分两批从1、2两条路线登山。
(1)小明观察发现,有部分等高线的海拔未标出。据图推测C处的海拔为   米。
(2)若要选出一个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1、2两条路线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A还是B,结合等高线特点说明理由:   。
(3)研学后,小明利用红薯、刀片、记号笔、竹签等材料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他将半个红薯模拟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签串好在白纸上依次描出每片红薯的边缘线,绘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两种切法合理的是   。(选填"乙"或"丙")
【答案】(1)50
(2)乙,等高线稀疏,所以此处地势开阔。
(3)丙
【解析】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地形平坦地区,等高线越稀疏,地形越平坦。根据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绘制地图等知识点进行分析。
【解答】(1)读图可知,等高距为10m,C处是40m相邻的等高线,所以C处为50m。
(2)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地形平坦地区,B比A等高线稀疏,更平坦。
(3)由甲图可知,右侧等高线稀疏,所以右侧要缓一些,对应的是丙。
考点三、地形的变化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
(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它改变了地表形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内力作用常常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地壳运动形成高山裂谷等。
(1)地壳变动的证据: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
生物化石等。
(2)地球上山脉和谷地的形成:地壳变动表现为上升、下沉或水平运动。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剧
烈、很迅速(如火山喷发、地震等),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如珠穆朗玛峰上升速度很慢)。以下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
岩石的弯曲 岩石的断裂
形成示意图 ___
岩层受到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 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过度而发生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
总结 水平岩层在内力作用下,或发生弯曲,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实例 喜马拉雅山脉是典型的褶皱山 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的山脉叫断层山,如庐山、泰山、华山。岩层断裂后也会凹陷,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3)海陆的变迁:地壳的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如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如图所示。石柱上横线代表曾经被火山灰覆盖,小点部分保留着海洋生物活动的痕迹。
(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主要有侵蚀(沟谷、熔洞)、搬运(泥石流)和沉积(三角洲、平原)作用。
①流水的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②流水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
③泥沙沉积形成的江河出口处的三角洲平原
(2)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力作用影响大。风力主要有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①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堡
②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③由风沙沉积而形成的沙丘、沙漠
(3)在高寒地区,冰川的作用影响大。
(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对地形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典例1:(2024七上·滨江期末)下列地形中,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另外三项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答案】C
【解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长江三角洲,属于水流的作用,属于外力作用;海岸边的怪石,属于水流的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喜马拉雅山,属于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沙漠中的石蘑菇,属于风力作用,属于外力作用。故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喜马拉雅山。
故答案为:C。
变式1:(2023七上·宁海期末)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答案】C
【解析】地形的变化是地区的内力因素和外地因素共同的作用;内力因素是地势趋于陡峭;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因素使地势趋于平坦;
【解答】A长江三角洲是外力因素中流水的冲刷而形成的;
B.海边的怪石主要是外力因素中的流水撞击而成的;
C.喜马拉雅山主要是地球内力因素导致的,它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D.沙漠石蘑菇是外力因素中的风力作用而成的;
变式2:(2023七上·临海期末)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称作”潮涌”(如图),意源于钱塘江潮。钱塘江湖与钱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状有关,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 冰川 B.生物 C.风力 D.流水
【答案】D
【解析】钱塘江口是典型的河口湾三角洲,平面呈喇叭形,是由于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流水入海口处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即如图所示的钱塘江口的形状。因此形成此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流水。
【解答】A.冰川作用主要发生在极地或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钱塘江是平原地带,故A错误;
B.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主要是参与碳循环,而钱塘江潮主要是水引起的,故B错误;
C.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而钱塘江是湿润地区,故C错误;
D.钱塘江口是典型的河口湾三角洲,是由流水冲击形成的,故D正确;
变式3:(2023七上·玉环期末)下列地形地貌与风蚀作用有关的是(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冰斗谷 D.冲积平原
【答案】A
【解析】 风吹经地表时,由于风的动压力作用,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沙物质)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这种作用称为吹蚀作用
【解答】A. 沙漠中的石蘑菇是由于风蚀作用产生的,A正确
B. 火山湖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B错误
C. 冰斗谷是由于冰蚀形成的,C错误
D. 冲积平原是由于流水冲击形成的,D错误
1.(2024七上·宁波期末)如图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带的月灵谷,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岖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头,如棋子一样散落在月亮谷中。这些石头的成因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沙侵蚀 D.人工雕刻
【答案】C
【解析】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图中的景观是在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带,水资源缺乏,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最可能是风沙侵蚀形成的,故C正确,A错误。冰川侵蚀形成的石头外表不光滑,棱角分明,大小混杂,故B错误。材料中说到这些石头是天然形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024七上·杭州期末)2023年杭州亚运会会徽称作”潮涌”,意源于钱塘江潮。钱塘江湖与钱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状有关,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冰川 B.生物 C.风力 D.流水
【答案】D
【解析】流水作用可以导致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搬运;在流水的冲刷作用下,地表岩石和土壤会被剥离并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各种地貌特征。
【解答】读图,钱塘江的江口是入海口,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作用导致的,与风力、生物和冰川等外力因素关系不大,D正确,ABCD错。
故答案为:D。
3.(2024七上·杭州期末)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下列地形是由流水堆积形成的是(  )
A.河口三角洲 B.蘑菇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丘
【答案】A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外力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解答】A、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形成的;故A正确;
B、蘑菇石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故B错误;
C、喜马拉雅山板块挤压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故C错误;
D、沙丘是风力形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答案】B
【解析】A C、盆地的海拔有的比高原高;故A C错误;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地势相对平缓,而盆地是内部相对外部要低;故B正确;
D、高原的外围海拔没有内部海拔高;故D错误;
5.(2023七上·新昌期中)地球内部结构中最薄的部分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一样厚
【答案】A
【解析】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又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地幔平均深度在2900多千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深度在2900千米到地心6300千米处,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解答】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地核位于到2900千米以下。
故答案为:A。
6.(2023七上·临海期中)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
C.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C层中
D.岩石圈包括A所示圈层和B所示圈层的顶部
【答案】D
【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慢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慢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慢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一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解答】A、全球内部圈层按照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慢和地核三层,不符合题意。
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不符合题意。
C、图中A是地壳,B是地慢,C是地核,软流层位于B层中,不符合题意。
D、岩石圈包括地壳A和B地慢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2022七上·绍兴期中)由内到外,地球可分为(  )
A.岩石圈、地幔、地心 B.岩石圈、软流层、地核;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核、地幔、地壳
【答案】D
【解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解答】由内到外,地球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
故选D。
8.(2022七上·长兴月考)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地壳中的一部分
B.岩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
C.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D.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部分共同组成的
【答案】D
【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解答】岩石圈是地壳和地幔中上地幔以上的部分称为岩石圈,D符合此概念;
故答案为:D.
9.(2023七上·德清期末)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内部地壳以下都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B.地球是一个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D.地球内部结构平均厚度由小到大分别是地核、地幔、地壳
【答案】C
【解析】①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②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地核位于地壳以下2900 千米到6371千米范围,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③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 年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④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解答】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故A错误;
B、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故B错误;
C、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故C正确;
D、地球内部结构平均厚度由大到小分别是地核、地幔、地壳,故D错误;
10.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单位:m)。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答案】B
【解析】 等高线重合处为峭壁;等高线像低处凸起是山脊;等高线想高出凸起为山谷。山顶是指删的最高处,山的顶部;鞍部指的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
【解答】由图形得:①是山谷,②是山谷,③是山顶,④是鞍部。
11.(2022七上·温州期中)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等高线闭合,等高线从中间向四周增大,是盆地;故A错误;
B、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是山脊;故B错误;
C、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是山谷;故C正确;
D、等高线重叠,是陡崖;故D错误;
12.(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自然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方面,在如图所示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从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B
【解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解答】由图可知,甲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乙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丙处等高线重叠,是峭壁;丁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地方是山谷,即乙;
故答案为:B。
13.(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海拔高于b处 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
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答案】D
【解析】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平原地形是指海拔在200米以内,地势较为低平的广阔区域,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高原地形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的广阔区域 ; 丘陵和山地地形都是指地表崎岖,有一定起伏的地形形态,不过丘陵的海拔在200至500米之间,起伏相对较小;山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相对较大。盆地地形是指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形态 ;
【解答】A.该地形形成河流,说明是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所以a处海拔低于b处,A错误;
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是无法判断的,B错误;
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谷,C错误;
D.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D正确;
故答案为:D.
14. 在陆地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原与平原的共同特点都是地势低平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都是地势高峻
C.盆地的海拔可高可低
D.除平原之外的其他地形起伏都较大
【答案】C
【解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解答】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选项AB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2023七上·东阳期末)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如图所示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地为峭壁,适合毕岩
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
D.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
【答案】C
【解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2)地图上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指示标;经纬网;一般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定方向,要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示方向来确定;在经纬网地图上,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3)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的缩小程度。。
【解答】A.读图可知,B地等高线重合为陡崖,适合攀岩运动,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困难,因为E点到A点等高线密集坡陡,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据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6.(2024七上·拱墅期末)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让很多国人开始关注远在新疆、西藏边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线可以表示该河谷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解答】形成河谷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所以B正确;A是山脊;C是山地;D是峭壁;
故答案为:B.
17.(2024七上·鹿城期末)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 m
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 m
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
【答案】C
【解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由图中等高线可知,图中最高处可能超过1000米;故A错误;
B、图中①②两点的距离不足1cm,根据比例尺计算可知,两地的实际距离不足1000米;故B错误;
C、③是山谷,可能发育成为河流;故C正确;
D、由图可知,BC的等高线更加密集,所以BC线路较陡,所以爬山路线BC比AC费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8.(2023七上·鹿城期末)如图序号与山体部位名称相符的是(  )
A.①鞍部 B.②山谷 C.③山脊 D.④陡崖
【答案】D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读图可得,①是山顶,②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③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④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
故答案为:D。
19.(2023七上·鹿城期末)下列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外力作用主要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答案】C
【解析】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地形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变化有陆地部分,也有海洋地形的变化;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C正确。
20.(2023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是小嘉学习地形的变化后画出的部分思维导图。
(1)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   。
(2)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   。
【答案】(1)地壳变动(2)流水
【解析】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解答】(1)地球内力作用造成了地壳变动;
(2) 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流水;
21.(2022七上·东阳期中)如图为地球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A、B、C代表的是地球内部圈层,其中B 代表的名称是   。
(2)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
【答案】(1)地幔
(2)CBA
【解析】A地壳,B地幔,C地核;
【解答】(1)地球内部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B是地幔;
(2)最厚的是地核,其次是地幔,最薄的是地壳,所以厚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为CBA。
故答案为:(1)地幔(2)CBA
22.(2024七上·仙居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去某山地研学。小科兴致勃勃地找到了该山地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大约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A.东 B.南 C.西 D.北
(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   哪条路。
【答案】(1)C
(2)DB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相对位置。
【解答】(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定方向,要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右侧为东方,左侧为西方的方法确定。读图可知,A地大约位于B地的西方,故选C。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DB路线。
23.如图所示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侧是北、右侧是南)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C的海拔是________,山顶A的海拔是________。
(2)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
【答案】(1)930m;570m (2)360m;710m
【解析】(1)山顶C的海拔是930m,350m+220m=570m,故山顶A的海拔是570m。
(2)930m-(350m+220m)=360m,故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360m,930m-220m=710m,故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710m。
24.(2023七上·临海期末)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米。
(2)分别从C点和D点出发,沿实线和虚线登上山顶B,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填“BC”或”BD”)。
(3)山顶B位于山顶A的   方向。
【答案】(1)50 (2)BD (3)正东
【解析】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地;反之,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鞍部;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等高线重合处——陡崖。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解答】(1)山顶A海拔高度300米,B地海拔高度为1350米,两地相对高度是350米-300米=50米;
(2)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BD处的等高线与BC处的等高线疏,所以BD 坡度较缓 ;
(3)根据指向标判断,该图正上方是北,山顶B位于山顶A的正东方向。
25.(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2)小柯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   地比较容易。
(3)若图中虚线处发生泥石流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则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填序号)。
【答案】(1)山脊
(2)甲
(3)②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泥石流发生时,应向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
【解答】(1)依据位置,图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名称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2)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可判定,从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原因在于甲线路等高线稀疏、坡缓。
(3)在山区,躲避泥石流的正确路线是沿着与泥石流流动的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②路线。
26.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答案】(1)B (2)B
【解析】人们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一般海拔在200~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是丘陵。
(1)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读,该地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确定图示地形是山地。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读,B地的海拔是700米,A地的海拔是1000米,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700=300米,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    层,B是    层,C是   (层),D是   层。
(2)地壳由图中字母    表示的层次构成,上地幔由图中字母    表示的层次构成。
(3)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和   。
(4)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层次是    层,在图中用字母    表示。图中A、B、C组成的圈层叫    。
【答案】(1)硅铝;硅镁;上地幔顶部;软流
(2)A、B;C、D、E
(3)地壳厚度不均;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4)软流;D;岩石圈
【解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解答】(1)一般认为,地壳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叫硅铝层(图中A层)。 大洋地壳一般缺少硅铝层;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图中 B层)。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下深度约 1000km以下,由E、D、C三层构成的是上地幔。其中C层位于地幔和地壳的接触地带,为上地幔顶部;D层位于上地幔的中部,为熔融状态的物质,叫软流层。
(2)地壳分为硅铝层(图示 A、层)和硅镁层(图示 B层)。
(3)受地质作用不均匀的影响,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构成地壳的硅铝层是不连续的,硅镁层是连续的。
(4)在上地幔中存在熔融状态的物质圈层,叫软流层,为图示 D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即A+B+C层)
28.(2023七上·上虞期末)图①、②、③是三个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
(1)图①中甲乙两地相对高度为   米。图①中甲乙的坡度比图②中丙丁的坡度   。(填“陡峭”“平缓”或“相同”)
(2)图②中丙丁的实地距离比图①中甲乙   。(填“大”“小”或“相同”)
(3)图③中a处海拔比b处   (填“高”“低”或“相同”)。
【答案】(1)200;平缓 (2)小 (3)低
【解析】(1)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的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是: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读图可知,(1)图①中甲地海拔高度为20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00米-0米=200米。图①中的比例尺比图2中的比例尺小,小比例尺比大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之间的实际距离长,因此图1中甲乙的坡度比图②中丙丁的坡度平缓。
(2)图②中的比例尺比图①中的比例尺大,比例尺越大,相同等高距之间的实际距离短,因此图②中丙丁的实地距离比图①中甲乙的小实际距离短。
(3)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因此图③中a处海拔比b处低。
29.(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小金用半个土豆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制作过程依次为图一中的a、b、c所示,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中的_________(选填字母);
A.B.C.D.
(2)“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图三中沿甲、乙两条线路登山,比较容易攀登的是_________线路(选填“甲”或“乙”)
(3)若图三中虚线C为泥石流的运动轨迹,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_________(选填图中的数字序号)。
【答案】A 甲 ②
【解析】(1)读图可知,土豆山由三截组成,截面为闭合的曲线,因此“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有三条闭合等高线,因此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A,A符合题意。故选A。
(2)甲地比乙地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容易攀登,因此比较容易攀登的是线路是甲。
(3)发生泥石流时,人逃生时方向应尽量与泥石流流动方向垂直,逃向地势较高的山坡。根据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的规律,④方向与河流中水流方向一致,①方向与河流中水流方向相反,②、③方向与泥石流发生的山谷走向大致垂直,但③路线要越过河谷,因此在O点的人合理的逃生路线为②。
30.(2023七上·温州期末)隧道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常见形式。如图为某山区等高线与隧道修建示意图,该地山体以岩石为主。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为隧道两端洞口,如何估算图中隧道AB的实际长度?不限材料,写出测算步骤。
(2)长隧道通风差,需在山体中挖井来增强隧道通风。从开采量与通风效果考虑,选择甲、乙、丙中的一处挖井,并说明选址的理由。
【答案】(1)将棉线与图中隧道路线重合,在棉线上标记起点和终点;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点间的长度;将所测长度乘以地图比例尺即为隧道实际长度
(2)选择丙处,该处位于隧道正上方,与隧道海拔高度相差小,向下开采的工程量小或该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风;
选择乙处,该处与隧道海拔高度相差最小,斜向下挖井的开采量小或该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风
【解析】(1)采用画曲为直法,将棉线与图中隧道路线重合,在棉线上标记起点和终点;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点间的长度;将所测长度乘以地图比例尺即为隧道实际长度;
(2)从开采量与通风效果考虑 ,乙和丙都适合选择, 选择丙处,该处位于隧道正上方,与隧道海拔高度相差小,向下开采的工程量小或该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风;选择乙处,该处与隧道海拔高度相差最小,斜向下挖井的开采量小或该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风;
31.(2021·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某山区水资源丰富,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要从图上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选C点,由于C点两侧都是山脊,此处可以建大坝省工,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汇集了山谷内所有的水流,水资源丰富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析】选C点,由于C点两侧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都是山脊,此处可以建大坝省工,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汇集了山谷内所有的水流,水资源丰富。
32.(2024七上·衢江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制作烂柯山等高线地形图”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山体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和评价交流等环节。
【观察】制作山体模型前,先利用卫星云图观察烂柯山山体轮廓并确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为164米。
(1)【制作】某同学按图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体模型,并在山体上画出了所有等高线。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   。
(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具体的操作是   。
(3)依据同学描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乙),若要登上顶峰,你会选择从A、B哪一侧登山,请说明理由。   
(4)【评价】评价量规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制定的量规,请将表中“_?_”处内容补充完整。
等高线地形图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材料与匹配 材料环保易得,制作的山体模型轮廓易调整与实际轮廓匹配度高 材料环保易得,制作的山体模型轮廓不易调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 材料不环保,山体模型轮廓无法调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
作图与标注 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 曲线封闭,    曲线未封闭,缺少海拔标示和比例尺
(5)【改进】根据量规中“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有同学认为用土豆制作的山体模型很难修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只能评为“合格”。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请将表中“?”处内容补充完整。
所选材料 选择理由
       
【答案】(1)保证等高距相同
(2)【应用】将山体模型沿等高线切开,从底层依次向上,将切开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纸上,将投影的曲线画成平滑的曲线即可。
(3)B,B坡等高线较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
(4)比例尺不明确或没有标示海拔高度
(5)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
【解析】(1)为了保证等高距的高度相同,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
(2)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作是模型的俯视图。
(3)B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更易攀登。
(4)根据表中信息填写即可,例如 比例尺不明确等。
(5)优秀需要材料易得,所以选择橡皮泥来制作。
【解答】(1)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保证等高距的高度相同。
(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步骤:首先将山体模型沿等高线切开,从底层依次向上;其次,将切开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纸上;再次,将投影的曲线画成平滑的曲线即可。
(3)从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难以攀登。
(4)优秀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而合格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比例尺不明确或海拔没有标示。
(5)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所选材料应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据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
(1)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保证等高距的高度相同。
(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步骤:首先将山体模型沿等高线切开,从底层依次向上;其次,将切开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纸上;再次,将投影的曲线画成平滑的曲线即可。
(3)从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难以攀登。
(4)优秀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而合格的等高线模型曲线封闭,比例尺不明确或海拔没有标示。
(5)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所选材料应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据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考点一、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圈层: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岩石圈 地球表面由岩石构成,这层岩石是地球的“外壳”,它和地幔顶部岩石共同组成岩石圈
水圈 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气圈中的水等水体,构成了地球的水圈,海洋覆盖了近71% 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陆,然后流回大海。水无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圈 地球上分布着水和大气,大气形成了大气圈。地球被大气所包裹。大气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减少来自太阳辐射的伤害,保持地球上的温度使之适合生物生存,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地球上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既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大气与岩石、岩石与水、水与大气之间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
生物圈 地球上的矿物质、空气和水,加上适宜的温度,造就了适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带,称为生物圈(土壤:在地球的表面还覆盖着很薄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土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成)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
(1)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圈层名称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密度很小且很薄,厚度很不均匀,海洋部分地壳较薄,大陆部分地壳较厚
地幔 上地幔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处,上地幔在地壳以下至1000千米处 密度较小,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岩石圈
下地幔
地核 外地核 在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处 密度高,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地核 在5000千米以下到6371千米处 密度高,呈固态
典例1: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内部圈层:A   、B   、C   。
(2)各圈层厚度按照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   。
(3)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字母   所示圈层顶部。
(4)岩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层和字母   所示圈层顶部。
变式1: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
C.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C层中
D.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为A<B<C
变式2: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的内部结构很相似,蛋壳对应______,蛋白对应地球的______;蛋黄对应地球的______。
变式3:如图是地球的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黄相当于地球的______;
(2)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____中。
考点二、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
(1)地势:地表形态高低起伏的态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和地表的相对高度。
(2)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国各地的海拔,均指相对于黄海基准面的高度。例如,下图中A地的海拔为500米,B地的海拔为290米。
(3)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例如,上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00米 290米=210 米。
(4)基本地形类型: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种类型。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丘陵 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二)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
①等高线和等高距
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②等高线地形图
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实质: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③等高线的投影原理
如下图所示,用透明胶片做成圆锥山体,上面用黑笔画上等高线,然后在上方用光进行照射,在白纸上会留下投影。这些投影组成的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⑤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表示状态及特征
山顶:闭合曲线、内高外低,海拔最高处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合处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典例1:(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某地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
(2)图中画了甲河的四条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条是错误的,并说明理由   :。
变式1:(2024七上·临平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根据该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E处的地形为鞍部
B.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C.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变式2:(2024七上·衢州期末)元旦期间,某校组织部分学生前往市内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游活动,右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1)该研学基地有一处地形要特别小心,可能是图中的   处;
(2)小溪B的流向是   ;
(3)沿A和C两条登山路线,比较省力的是   。
变式3:(2024七上·温州期末)如图是我市某公园的等高线地形图,小明班级开展了登山的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计划分两批从1、2两条路线登山。
(1)小明观察发现,有部分等高线的海拔未标出。据图推测C处的海拔为   米。
(2)若要选出一个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1、2两条路线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A还是B,结合等高线特点说明理由:   。
(3)研学后,小明利用红薯、刀片、记号笔、竹签等材料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他将半个红薯模拟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签串好在白纸上依次描出每片红薯的边缘线,绘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两种切法合理的是   。(选填"乙"或"丙")
考点三、地形的变化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
(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它改变了地表形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内力作用常常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地壳运动形成高山裂谷等。
(1)地壳变动的证据: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
生物化石等。
(2)地球上山脉和谷地的形成:地壳变动表现为上升、下沉或水平运动。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剧
烈、很迅速(如火山喷发、地震等),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如珠穆朗玛峰上升速度很慢)。以下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
岩石的弯曲 岩石的断裂
形成示意图 ___
岩层受到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 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过度而发生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
总结 水平岩层在内力作用下,或发生弯曲,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实例 喜马拉雅山脉是典型的褶皱山 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的山脉叫断层山,如庐山、泰山、华山。岩层断裂后也会凹陷,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3)海陆的变迁:地壳的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如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如图所示。石柱上横线代表曾经被火山灰覆盖,小点部分保留着海洋生物活动的痕迹。
(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主要有侵蚀(沟谷、熔洞)、搬运(泥石流)和沉积(三角洲、平原)作用。
①流水的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②流水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
③泥沙沉积形成的江河出口处的三角洲平原
(2)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力作用影响大。风力主要有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①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堡
②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③由风沙沉积而形成的沙丘、沙漠
(3)在高寒地区,冰川的作用影响大。
(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对地形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典例1:(2024七上·滨江期末)下列地形中,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另外三项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变式1:(2023七上·宁海期末)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变式2:(2023七上·临海期末)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称作”潮涌”(如图),意源于钱塘江潮。钱塘江湖与钱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状有关,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 冰川 B.生物 C.风力 D.流水
变式3:(2023七上·玉环期末)下列地形地貌与风蚀作用有关的是(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冰斗谷 D.冲积平原
1.(2024七上·宁波期末)如图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带的月灵谷,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岖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头,如棋子一样散落在月亮谷中。这些石头的成因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沙侵蚀 D.人工雕刻
2.(2024七上·杭州期末)2023年杭州亚运会会徽称作”潮涌”,意源于钱塘江潮。钱塘江湖与钱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状有关,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冰川 B.生物 C.风力 D.流水
3.(2024七上·杭州期末)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下列地形是由流水堆积形成的是(  )
A.河口三角洲 B.蘑菇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丘
4.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5.(2023七上·新昌期中)地球内部结构中最薄的部分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一样厚
6.(2023七上·临海期中)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
C.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C层中
D.岩石圈包括A所示圈层和B所示圈层的顶部
7.(2022七上·绍兴期中)由内到外,地球可分为(  )
A.岩石圈、地幔、地心 B.岩石圈、软流层、地核;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核、地幔、地壳
8.(2022七上·长兴月考)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地壳中的一部分
B.岩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
C.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D.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部分共同组成的
9.(2023七上·德清期末)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内部地壳以下都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B.地球是一个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D.地球内部结构平均厚度由小到大分别是地核、地幔、地壳
10.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单位:m)。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11.(2022七上·温州期中)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A. B. C. D.
12.(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自然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方面,在如图所示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从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3.(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海拔高于b处 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
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14. 在陆地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原与平原的共同特点都是地势低平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都是地势高峻
C.盆地的海拔可高可低
D.除平原之外的其他地形起伏都较大
15.(2023七上·东阳期末)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如图所示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地为峭壁,适合毕岩
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
D.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
16.(2024七上·拱墅期末)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让很多国人开始关注远在新疆、西藏边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线可以表示该河谷的是(  )
A. B.
C. D.
17.(2024七上·鹿城期末)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 m
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 m
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
18.(2023七上·鹿城期末)如图序号与山体部位名称相符的是(  )
A.①鞍部 B.②山谷 C.③山脊 D.④陡崖
19.(2023七上·鹿城期末)下列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外力作用主要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20.(2023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是小嘉学习地形的变化后画出的部分思维导图。
(1)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   。
(2)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   。
21.(2022七上·东阳期中)如图为地球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A、B、C代表的是地球内部圈层,其中B 代表的名称是   。
(2)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
22.(2024七上·仙居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去某山地研学。小科兴致勃勃地找到了该山地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大约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A.东 B.南 C.西 D.北
(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   哪条路。
23.如图所示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侧是北、右侧是南)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C的海拔是________,山顶A的海拔是________。
(2)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
24.(2023七上·临海期末)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米。
(2)分别从C点和D点出发,沿实线和虚线登上山顶B,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填“BC”或”BD”)。
(3)山顶B位于山顶A的   方向。
25.(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2)小柯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   地比较容易。
(3)若图中虚线处发生泥石流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则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填序号)。
26.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    层,B是    层,C是   (层),D是   层。
(2)地壳由图中字母    表示的层次构成,上地幔由图中字母    表示的层次构成。
(3)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和   。
(4)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层次是    层,在图中用字母    表示。图中A、B、C组成的圈层叫    。
28.(2023七上·上虞期末)图①、②、③是三个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
(1)图①中甲乙两地相对高度为   米。图①中甲乙的坡度比图②中丙丁的坡度   。(填“陡峭”“平缓”或“相同”)
(2)图②中丙丁的实地距离比图①中甲乙   。(填“大”“小”或“相同”)
(3)图③中a处海拔比b处   (填“高”“低”或“相同”)。
29.(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小金用半个土豆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制作过程依次为图一中的a、b、c所示,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中的_________(选填字母);
A.B.C.D.
(2)“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图三中沿甲、乙两条线路登山,比较容易攀登的是_________线路(选填“甲”或“乙”)
(3)若图三中虚线C为泥石流的运动轨迹,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_________(选填图中的数字序号)。
30.(2023七上·温州期末)隧道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常见形式。如图为某山区等高线与隧道修建示意图,该地山体以岩石为主。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为隧道两端洞口,如何估算图中隧道AB的实际长度?不限材料,写出测算步骤。
(2)长隧道通风差,需在山体中挖井来增强隧道通风。从开采量与通风效果考虑,选择甲、乙、丙中的一处挖井,并说明选址的理由。
31.(2021·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某山区水资源丰富,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要从图上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32.(2024七上·衢江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制作烂柯山等高线地形图”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山体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和评价交流等环节。
【观察】制作山体模型前,先利用卫星云图观察烂柯山山体轮廓并确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为164米。
(1)【制作】某同学按图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体模型,并在山体上画出了所有等高线。他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一致,是为了   。
(2)若要把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描绘到白纸上,形成图乙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具体的操作是   。
(3)依据同学描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乙),若要登上顶峰,你会选择从A、B哪一侧登山,请说明理由。   
(4)【评价】评价量规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制定的量规,请将表中“_?_”处内容补充完整。
等高线地形图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材料与匹配 材料环保易得,制作的山体模型轮廓易调整与实际轮廓匹配度高 材料环保易得,制作的山体模型轮廓不易调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 材料不环保,山体模型轮廓无法调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
作图与标注 曲线封闭,海拔标示正确,比例尺清晰明确 曲线封闭,    曲线未封闭,缺少海拔标示和比例尺
(5)【改进】根据量规中“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有同学认为用土豆制作的山体模型很难修整,与实际轮廓存在较大差异,只能评为“合格”。为了使“材料与匹配”评价指标达到“优秀”水平,请将表中“?”处内容补充完整。
所选材料 选择理由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