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扫墓祭祖清明节背后体现的是什么一种人文精神呢?明节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祭祀节日,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每逢清明,人们不管身处何方,都会尽量回乡祭祖,这背后体现的是我们对先人的敬重、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是一种“慎终追远”的情怀。这种情怀历经千百年,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一部分。环节一对话屈原,领悟中华人文精神之作用议学情境一:《典籍》中的和谐思想中国浩瀚典籍中孕育的和文化,是一曲穿越千年的智慧交响,让我们一起诵读下面的语句,品味“和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议学任务一:我悟·我感——发现“和谐”DNA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学们就如何理解和谐展开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每个“小家”过得和和美美,国家这个“大家”才会更加和谐美好。古人说:“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相处要找到彼此合适的位置,形成恰当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美好的状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要坚信“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故事:六尺巷中天地宽安徽桐城六尺巷中流传300年的谦让佳话:清康熙年间,张家与吴家因两家院落间狭小的空地起了争执,大学士张英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功化干戈为玉帛,两家人各让出的三尺地。成了方便大家通行的六尺巷。课堂总结:亲爱的同学们:翻开《典籍里的中国》,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泛黄的书页,更是五千年文明跳动的脉搏。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们不仅是历史的阅读者,更应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承者与点亮者。愿你们:做一粒扎根文明的种子,在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文化自信与人文之光!共勉之!习近平总书记也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议学追问: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体现: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要求: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贰止于至善如何弘扬向善文化?议学情境二:六尺巷里天地宽安徽桐城六尺巷中流传300年的谦让佳话:清康熙年间,张家与吴家因两家院落间狭小的空地起了争执,大学士张英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功化干戈为玉帛,两家人各让出三尺地,成了方便大家通行的六尺巷。【议学任务】1.六尺巷的故事中传递了哪些人文精神?2.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议学提示:社会和谐、人与人和睦相处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和谐的名言“家和万事兴”“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四海之内皆兄弟”...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妨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议学拓展: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习近平总书记也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桐城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社区治理中,工作人员通过倾听双方诉求,辨别是非曲直,劝导双方互谅互让,借助故事案例、多方力量,引导双方作出让步,最终实现和谐共处。让听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核心有六步:劝借和【议学任务】结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说说今天我们应如何处理邻里矛盾?议学拓展: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议学任务】结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说说今天我们应如何处理邻里矛盾?宠物不系绳侵占楼道盗用网络绿化带种菜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议学小结】(笔记)2.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P63)议学情境三:六尺巷里人人都是志愿者【议学任务】志愿者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安徽桐城六尺巷社区共有7000多人,其中注册志愿者有911人,约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大家发挥所长,为社区生活添砖加瓦。走访独居老人、反诈宣传、带居民参观地震科普馆、开设老年大学黄梅戏课……志愿者们让六尺巷社区生活更加丰富美好。截至2024年,我国注册的志愿者数量为2511万,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议学提示: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分议题二:寻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之策2.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P63——P64)(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立己达人,兼善天下。分议题二:寻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之策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向社会推出50名(组)优秀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分议题二:寻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之策分享你身边向上向善的故事。生活观察结合视频及身边故事,说说如何做到向上向善?分议题二:寻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之策2.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P63——P64)(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要求:①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②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课堂小结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之因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之策历史原因: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现实原因: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课堂训练第四部分PART 04课堂训练1.每年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到一封挂号信,装有110张汇款收据,总计108万元。这是神秘人“顺其自然”连续第25年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累计1577万元。更多人为“顺其自然”的行为而感动,加入爱心接力。20多年来,宁波市慈善总会将“顺其自然”的捐款用于助学、助困,帮助许多人渡过难关。““顺其自然”的行为( )①弘扬了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②“他”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③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④纯属个人名利行为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A课堂训练2.某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生征集宣传标语。下列标语适用的有( )①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②和而不同,周而不比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④天地之大,黎元为本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课堂训练3.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下列做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是( )A.与人发生冲突时,逼迫对方让步B.参加班级劳动时,袖手旁观C.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D.不听父母劝告,沉迷网络游戏C课堂训练4.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这启示我们要( )①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②充满活力朝气,积极努力奋进③勇担使命,争做向上向善好少年④努力学习,一心只读圣贤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