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于新教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例设计案例名称 竹竿舞跨学科教学适用对象 五年级 课时建议 4课时涉及学科课程模块/内容 体育学科:跳竹竿舞语文学科:听、说能力数学学科:几何图形、角音乐学科:音乐、舞蹈、注重舞台效应美术学科:设计舞台、服装、道具案例简介(包括但不限于:设计背景、理念、思路、案例内容等,800字以内) 设计背景、理念:竹竿舞课程的完成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且这些知识和能力必须有机融合起来才能达成最终目标,而不能简单地通过某一个学科来简单进行灌输。所以,我们的设计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共同设计了此跨学科课程。本课程的开展可充分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为学生的必备品格的养成、关键能力的达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奠基。为学生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基。设计思路和案例内容:本课程的设计以“竹竿舞”为主题,以体育学科为统领学习竹竿舞知识。加以其他多个学科进行辅助完成一次真正的跨多学科主题学习,共同达成多元共生的跨学科学习目标。体育课时跳竹竿舞,在语文课上培养听、说、读的能力,在数学课上建构几何图形、角的概念,在音乐课上,跳舞蹈、注重舞台效应在美术课上设计舞台、服装、道具 。案例主题 竹竿舞跨学科教学 学科范围 体育、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课时建议 4课时 适用对象 小学5年级内容简介 该课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新课程理念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与交往。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民族体育文化带来的快乐学情分析 我校五年级二班有学生48名,男生22名,女生26名。他们有一定的跳跃基础、参与意识,模仿能力强,有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和协调性。但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参差不齐,性别差异逐渐明显,需要教师正确地启发和引导分学科教学目标 体育:1、学习民族体育舞蹈——竹竿舞的两种基本步法,学会有节奏的单脚交换跳的技术动作,掌握正确的敲杆动作方法,并能和同伴协调配合进行体育锻炼。2、发展下肢力量、弹跳力和身体协调性。3、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获得自尊和自信。二、语文:1. 了解竹竿舞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 通过学习竹竿舞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3. 通过竹竿舞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三、数学1. 通过竹竿舞的创意编排,理解几何图形与空间的概念。2.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舞蹈中的队形排列问题。3. 培养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四、音乐1. 了解竹竿舞的基本技巧和音乐节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2. 通过学习竹竿舞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3. 通过竹竿舞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五、美术1. 了解竹竿舞的基本技巧和美术融合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2. 通过学习竹竿舞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3. 通过竹竿舞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4. 探索舞蹈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在“开—合—开—合”的节奏下进行单脚交换跳和敲杆动作教学难点 在竹竿中连续的协调跳动。教学工具 1. 竹竿舞的视频资料。2. 竹竿舞的音乐和道具。3. 宽敞的舞蹈教室或操场4.美术材料,如画纸、颜料、剪刀、胶水等实施流程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1、师出示挂图引入本课教学内容。A、讲解竹竿舞的历史及民族特色。B、学习竹竿舞的好处。C、了解竹竿舞的各种节奏和多种跳法。2、教师讲解课堂要求和任务。二、热身活动1、师讲解游戏方法并示范。2、师带领学生一起练习。 要求:动作有力,节奏鲜明体验学习1、教师讲解动作方法和要领,并示范。2、教师巡回指导。3、师在生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语言提示。4、随时点评与表扬四、巩固提高1、教师讲解练习方法和要求2、教师个别指点与辅导。3、随时点评与表扬 1、体育委员整队集合、报告人数2、学生成四列横队站立。3、学生精神饱满。二、热身活动1、2人一组轮换进行节奏练习。2、师生同练。三、体验学习1、学生认真听方法和要领,模仿练习。2、学生8人小组合作配合用短绳代竿练习。3、学生8人小组合作配合用竹竿练习。4、学生8人小组讨论。5、学生协调配合进行敲杆和过杆完整动作练习。巩固提高1、生认真听游戏方法和要领。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练习。3、精神饱满、团结一致。 一、展示图片--引起注意;语言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和操的引入为动作学习做好铺垫和热身三、集体练习口令,空手敲杆为动作学习打好基础;用绳代竿克服学生恐惧心理,安全学习;分组讨论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四、任意姿势、2人组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播放竹竿舞的视频,并讲解:介绍竹竿舞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竹竿舞的文化背景。2. 示范:教师或专业舞蹈演员现场示范竹竿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讲解注意事项,。3. 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4. 表演:学生分组进行竹竿舞的表演,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5.自己组织语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观看视频,说说你的感受,了解竹竿舞的文化背景学生仔细看示范动作,讲解注意事项学生分组进行竹竿舞的练习学生分组表演5.学生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 1.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安静观看,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3.亲自练习,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说、写的能力第三课时 1. 导入:展示竹竿舞图片或视频。2. 讲解:介绍竹竿舞的数学概念,比如通过队形解释不同的几何图形。3. 学生分组设计竹竿舞的队形,要求包含特定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4. 测量与角度:在编排竹竿舞时,使用角度和距离的概念来设计舞步和队形变换。 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可能包含的数学元素认真听教师讲解学生分小组设计竹竿舞的队形测量角度,设计舞步和队形的变换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培养倾听及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第四课时 1. 导入:通过播放竹竿舞的视频2. 讲解:介绍竹竿舞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竹竿舞音乐的节奏,会打节奏3. 示范:教师或专业舞蹈演员现场示范竹竿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同时配合音乐节奏。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竹竿舞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5. 表演:学生分组进行竹竿舞的表演,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学生看视频,感受音乐节奏2.听教师介绍,学会节奏看教师示范,了解基本动作技巧学生分组进行竹竿舞的练习5.学生分组表演 1.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再次感受竹竿舞的音乐节奏3.为分组跳打好基础4学生亲自跳,感受音乐节奏5.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五课时 1. 导入:通过播放竹竿舞的视频,了解竹竿舞与美术的关系。2. 舞台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设计竹竿舞的舞台背景和布景,融入传统与现代美术元素3. 服装设计:学生尝试制作竹竿舞表演服装,体现文化特色与艺术风格。4. 道具制作:学生动手制作竹竿舞表演所需的道具,加强舞蹈的视觉效果。 1.观看视频,说说感受2.学生参与设计竹竿舞的舞台背景和布景,融入传统与现代美术元素3.学生尝试制作竹竿舞表演服装,体现文化特色与艺术风格。4.学生动手制作竹竿舞表演所需的道具,加强舞蹈的视觉效果 1.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4.培养美术素养,宣扬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