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课件 21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课件 21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3.3 物态变化
第2课时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区别
举例
联系 变化是一个“变”的过程,往往用动词表示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可以直接用感官感知或借助简单仪器测出,或从变化中体现出来,描述物质的性质常用“能”“能”“会”“易”“具有”“可以”等表示。
汽油燃烧——化学变化
汽油挥发——物理变化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汽油能挥发——物理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新知讲解
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建筑桥梁时桥面上设有伸缩缝,其作用是能够缓解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桥梁伸缩变形。
桥面上的伸缩缝
物体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间隔增大;物体遇冷时,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间隔减小,从而导致物体 “热胀冷缩”。
我们给冰块加热,冰块吸收热,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最后沸腾,水变成水蒸气,这是因为熔化和沸腾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反之,高温的水蒸气冷却,水蒸气放出热,逐渐液化成水,甚至凝固成冰,这是因为物质液化和凝固时要放出热量。
当温度改变时,物质会发生物理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密度等发生变化。
温度的变化除了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是否也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探索活动
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
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
3.将固体移入烧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的变化。
4.继续往烧杯中加20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蓝色
白色
白色粉末消失,得到蓝色溶液
温度升高
实验分析:
①加热硫酸铜晶体,蒸发皿内蓝色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这个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由此可知,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硫酸铜晶体 无水硫酸铜粉末+水
(蓝色) (白色)
加热
②往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升高,表示此反应会放出热。
由此可知,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的转化。
无水硫酸铜粉末+水 硫酸铜晶体
(白色) (蓝色)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许多变化都伴有一个或多个现象。
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而造成的
Pb(NO3)2 和KI
KNO3 和 PbI2
(无色、液)
(黄、固)
(现象:出现黄色沉淀)
温度的变化、状态发生变化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状态变化等。
沉淀
颜色
探索活动
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2.用砂纸轻轻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3.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呈银白色,颜色较暗;铜片呈紫红色;镁条呈暗灰色或灰黑色。
打磨后的铁丝光亮,呈银白色;
打磨后的铜片有紫红色光泽;
打磨后的镁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铁丝、铜片或镁条都能折断。
5.问题讨论:
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4.将1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再向3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
铜片没有变化;
镁条溶解,表面有大量气泡。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
铁丝、镁条与白醋反应。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结论: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和产生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吸热或放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并利用物质变化的规律造福人类。
错误说法 辨析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放出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改变颜色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生成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明显现象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放出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给水加热时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属于物理变化。
改变颜色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氧气变成液态时由无色变成淡蓝色是物理变化。
生成沉淀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蒸发食盐水有食盐析出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不一定伴随明显现象,有的化学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等)没有明显现象。
500℃以下
1000℃
1300℃以上
电热丝通电
思考:
1.发光、发热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2.产生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的根本依据
3.产生沉淀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4.颜色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生成新物质的同时,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也改变,所以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1、两者根本区别:
变化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2、两者的联系:
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不一定有伴随化学变化
思考与讨论
你是怎样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
课堂总结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二)
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温度改变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物质的状态、密度等发生变化
温度变化
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加热
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物质的变化常伴有一个或多个现象
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
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证据: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
课堂练习
1、关于温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B. 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
C.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一定加快
D. 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越高,其所含的热量越多
C
2、下列变化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丝放入白醋中溶解,产生气泡 B. 铁丝织网
C. 铁网编筐 D. 铁片抽丝
A
3、下列变化中,与其它三种有本质区别的一种变化是( )
A .鸡蛋变臭 B .分离空气制取氧气
C .碘加热升华 D. 西瓜榨成西瓜汁
A
4、电子消毒橱中的臭氧发生器在消毒过程中,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成臭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B. 氧气和臭氧都属于单质
C.相同质量的氧气和臭氧所含分子数目不同
D. 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D
5、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5克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反应完全后,将反应后固体移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B.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入水,颜色仍为白色
C.加热的条件下,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D.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会升高
B
6、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A.颜色改变 B.发光、放热 C.有气体产生 D.有新物质生成
D
7、学校购买了几瓶无水酒精,有人怀疑有假。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该酒精中是否真的含有水分?
取少量酒精样品装入试管,加入适量的白色CuSO4粉末,如果变蓝色,证明该酒精中含水。如不变色,证明是无水酒精。
白色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白色硫酸铜粉末可以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