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中考生物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1)生物与环境考情分析课标解读 1.生物的特征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调节能力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科学探究法及“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全国中考近两年考查情况 核心考点 试题分布 分数 热度生物的特征 经常出现在中考试卷的第1题 2分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经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大题以实验探究题为主 4-14分 ☆☆生态系统 选择题和大题常考试题 4-14分 ☆☆☆生物圈 选择题或大题中某一挖空题 2分 ☆科学探究方法 本专题涉及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及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实验,经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2分 ☆备考指导 生物的特征是每年的必考知识点,理解每个特征的内涵,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生态系统是热考点,需结合当代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污染等一起复习。考点突破1.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A.ChatCPT聊天机器人 B.美丽的珊瑚礁C.荒漠里的生石花 D.公园里的群马雕像2.2025年央视春晚上,人形机器人和舞蹈演员配合,共同演绎了一场创意满满的《秧Bot》舞蹈。与人相比,下列哪项不是机器人具备的( )A.能运动 B.能生长和繁殖C.能对指令作出反应 D.能存储信息3.调查法是为达到预期目标,制订方案,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下列采用此方法的是( )A.去某水域查看河流的源头是否有污染源B.振动的音叉轻碰含羞草的顶部和叶,含羞草的叶会合拢C.探究桑叶是否具有降血糖的药理作用D.用望远镜察看某种鸟的形态和行为4.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各项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B.生长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C.昆虫的体态与色彩往往巧妙地与环境融为一体D.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4小时,油菜才能形成花芽5.下列各项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蝉→螳螂→黄雀”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C.“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说明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南橘北枳”说明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6.我国研究生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尚书》曾记载“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似的是( )A.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C.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D.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7.“麦草方格固沙法”能阻止流沙,以提高方格中种子的萌发率。腐烂干枯的麦草被微生物分解后,有效缓解土地荒漠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适应生物C.肥料是影响沙漠中植物生长的唯一因素D.腐烂干枯的麦草和微生物都属于分解者8.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发现了大量鼠妇,于是小组成员想初步探究“潮湿土壤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使用了2只鼠妇,准备了干燥沙土和潮湿沙土,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可以有两个B.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C.将纸盒放在寒冷的环境中D.2只鼠妇具有偶然性,增加误差,需要至少10只鼠妇9.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某同学准备用河沙、池塘水、小鱼、小虾等材料制作生态瓶。下列建议不宜采纳的是( )A.材料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杀菌 B.需要加入适量的植物作为生产者C.生态瓶应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 D.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B.丁要增加20千焦能量,最多需要20000千焦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若丙的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乙的数量也减少D.这四种生物与它们生活的非生物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1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鸭子的食物链有3条,含有苍鹰的食物链有4条B.各种动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植物有机物中的化学能C.该食物网中苍鹰处于第四营养级,所获能量最少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12.2024年2月28日,日本正式开始排放第四批福岛核废水,对海洋造成了严重污染,海洋是许多生物的家园,保护海洋环境义不容辞,下列关于海洋的叙述中,错误的( )A.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产氧量最大的生态系统B.在“藻类→虾→海鱼”这条食物链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海鱼C.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海洋中的细菌等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13.南海子公园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有喜鹊、麻雀、白鹭等多种鸟类在此栖息,人工湖内生活着藻类、睡莲、鲢鱼等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公园中生物生存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藻类B.喜鹊和鲢鱼都是消费者C.公园中的所有动、植物共同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D.“藻类→鲢鱼→白鹭→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1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B.甲体内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乙C.②③④过程的实质都是细胞的呼吸作用D.丙是生态系统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15.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与植物(兔的食物)数量变化的模式图,该图无法说明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兔、植物处于动态平衡中B.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D.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会逐级递减1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主要展示了从生产者开始,各生物体内能量的摄取、传递、散失等关键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Z3指的是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B.图中Z、Y1、Y2、Y3过程表示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C.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7.“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对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C.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减少 D.各级产物均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18.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该食物网中,戊与丁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C.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及毒素最多D.5种动物中有2种肉食动物和3种植食动物19.“稻渔复合种养模式”(即水稻种植与虾、鱼,蟹、鳖、泥鳅等水产动物养殖有机结合)是我区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达到稳粮增收、稻渔双赢效果,助力乡村振兴。图为稻鱼共作模式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1)水稻和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部分。(2)鱼不仅吃杂草,还吃稻田害虫,它排出的粪便经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分解后,又可以被水稻吸收利用,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3)请写出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4)该环境中,阳光、空气、水、害虫和鱼等因素统称为____________,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这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必须____________环境才能生存下去。(5)稻渔复合种养模式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农业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广运用。请你就该种养模式的特点,拟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20.人们经常会在阴暗的地方发现鼠妇,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很少看到鼠妇。光照条件是否影响鼠妇的分布呢?某生物学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步骤一:在铁盒中铺上一层湿土;步骤二:以铁盒横轴中线为界,分别用玻璃板和纸板遮盖,形成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步骤三:在铁盒横轴中线处放10只鼠妇;步骤四:静置2分钟后,观察并记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A装置与B装置形成____________实验。(2)实验现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共统计10次。统计结果如下表。时间(分钟) 2 3 4 5 6 7 8 9 10 11 平均值环境 明亮 4 3 3 4 2 1 2 1 2 2 24阴暗 6 7 7 6 8 9 8 9 8 8 76(3)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____________的环境中生活。(4)在潮湿的地方经常发现鼠妇,而在干燥的地方很少发现鼠妇。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自然】21.如图一表示渤海湾的部分食物网,图二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若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2)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开始,将太阳能固定到生态系统中。在“浮游植物→扇贝→梭子蟹”这条食物链中,梭子蟹获得了1千焦的能量,那么浮游植物至少需要提供____________千焦的能量。(3)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4)曾经渤海湾发生溢油事故,对渤海湾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溢油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会沿着____________不断积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BD.聊天机器人、珊瑚礁、群马雕像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ABD错误。C.生石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C正确。故选C。2.答案:B解析:人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机器人不是生物,虽然能运动、能对指令作出反应、能存储信息,但不具备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如能生长和繁殖等,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3.答案:A解析:A.去某水域查看河流的源头是否有污染源,属于观察法,故A正确。B.振动的音叉轻碰含羞草的顶部和叶,含羞草的叶会合拢,属于实验法,故B错误。C.探究桑叶是否具有降血糖的药理作用,属于调查法,故C错误。D.用望远镜察看某种鸟的形态和行为,属于观察法,故D错误。故选A。4.答案:D解析:A.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B.生长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B不符合题意。C.昆虫的体态与色彩往往巧妙地与环境融为一体,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D.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4小时,油菜才能形成花芽,是非生物因素光照对油菜的影响,说明环境影响生物,D符合题意。故选D。5.答案:A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中蝉取食树的汁液,而螳螂以蝉为食,黄雀又捕食螳螂,它们之间有吃与被吃的关系,中间用箭头连接起来就是一条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食物链必须得有生产者,A错误;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所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正确;“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雀吃粮食属于捕食关系,兔吃草,没有草,兔子会饿死,狐也会因食物缺乏而死亡,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正确;橘是热带水果适宜生长在高温的南方,北方温度低不适宜橘子的生长,故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结不出甜美多汁的果实,主要是温度不同造成的,D正确。6.答案:B解析:A.真菌生活在人的体表,吸收营养物质引起手癣、足癣,属于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B.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B符合题意。C.杂草与水稻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说明二者存在着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D.蜜蜂往往成百上千地生活在一起,有的采集花蜜、有的建造蜂房、有的喂养蜂王和幼蜂;需要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生活,因此蜂群之间的这种关系属于种内合作,D不符合题意。故选B。7.答案:A解析:A.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A正确。B.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环境不能适应生物,B错误。C.光照、空气、水、温度、肥料等非生物因素都会影响沙漠中植物的生长,故肥料不是影响沙漠中植物生长的唯一因素,C错误。D.腐烂干枯的麦草属于非生物成分,导致其腐烂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D错误。故选:A。8.答案:D解析:A.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探究“潮湿土壤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理应是潮湿和干燥两种不同湿度条件的沙土。实验中,有且只能有一个自变量,这样才能确保结果是由于该变量的变化导致的,A错误。B.如果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实验将失去对照意义,因为所有的处理组都在相同的湿度条件下,无法检测出潮湿土壤对鼠妇的影响。因此,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应分别使用潮湿和干燥的土壤,B错误。C.将纸盒放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增加额外的环境变量,比如温度,可能会影响鼠妇的自然行为。因此,这样做不利于得出实验结论。理想情况下,实验应在温度适中、稳定的环境下进行,以减少环境对鼠妇行为的干扰,C错误。D.使用2只鼠妇的样本量太小,增加了偶然性,可能导致实验误差。使用至少10只或更多鼠妇能够获得更可靠的平均值,减少实验个体差异带来的随机错误,D正确。故选D。9.答案:A解析:A.材料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杀菌,会杀死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中应该有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存在,所以不用严格地消毒和杀菌,A错误。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所以可以加入植物作为生产者,B正确。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所以生态瓶应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以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有机物和能量,C正确。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所以,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进行,D正确。故选A。10.答案:D解析:A.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因此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A正确。B.在食物链甲→丙→乙→丁中,丁要增加20千焦能量,最多需要草的能量,按最低传递效率10%计算,传递了三次,则最多需要草的能量为:20÷10%÷10%÷10%=20000千焦,B正确。C.该生态系统中,若丙的数量减少,乙由于食物减少,短时间内其数量也会减少,C正确。D.这四种生物只有生产者、消费者,缺少分解者,故这四种生物与它们生活的非生物环境还不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D。11.答案:D解析:A.含有鸭子的食物链有3条:草→蚱蜢→鸭子→苍鹰,草→鸭子→苍鹰,藻类→虾→鸭子→苍鹰;含有苍鹰的食物链有6条:草→蚱蜢→山雀→苍鹰,草→蚱蜢→田鼠→苍鹰,草→蚱蜢→鸭子→苍鹰,草→鸭子→苍鹰,藻类→虾→鸭子→苍鹰,藻类→螺→水雉→苍鹰,A错误。B.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人和各种动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体内的有机物,而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因此人和各种动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错误。C.结合选项A的详解,苍鹰处在第三和第四营养级上。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苍鹰在这里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C错误。D.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固定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就在食物链、食物网中进行流动,D正确。故选D。12.答案:D解析:A.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因此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产氧量最大的生态系统,故A正确。B.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多。在食物链“藻类→虾→海鱼”中,营养级最高的是“海鱼”,因此海洋生态系统被核废水污染,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海鱼,故B正确。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故C正确。D.海洋中的细菌等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故D错误。故选D。13.答案:B解析:A.公园中生物生存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A错误。B.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喜鹊和鲢鱼都是消费者,B正确。C.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公园中的所有动、植物不能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C错误。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藻类→鲢鱼→白鹭”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D错误。故选:B。14.答案:D15.答案:D解析:A.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兔、植物处于动态平衡中,故A正确。B.由此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化者数量的变化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故B正确。C.从“兔数量与植物数量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故C正确。D.此题是说明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能说明能量在食物链中是逐级递减的,故D错误。故选D。16.答案:B解析:A.图中的Z3 实际上指的是次级消费者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而不是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的能量,A错误。B.图中Z、Y1、Y2、Y3过程均表示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向无机环境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B正确。C.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应该是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除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再乘以100%,C错误。D.能量的源头确实是太阳能,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X1,D错误。故选B。17.答案:C解析: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实现良性循环,A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开始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因此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增加,C错误;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排放,保护了环境,D正确。18.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给植物和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和人,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或是遗迹;非生物因素是指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和湿度等。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因捕食系形成的链状联系,许多条食物链就形成了食物网,一般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向后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至少由2—3个环节组成,在食物链中起点生产者,生物数量最多,越向后生物的数量越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具有蓄积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最高消费者体内的蓄毒是最多的。图中的甲是生产者,乙、已是草食动物、丙、丁和戊属于肉食动物,均属于生产者。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选项A不正确;该食物网中,戊与丁同时以己为食物来源,属于竞争关系,戊以丁为食物来源,属于捕食关系,选项B正确;食物链是传递物质和能量,逐级递减,戊获得的能量最少,但是蓄毒最多,选项C不正确;该食物网中有5种动物中有3种肉食动物和2种草食动物,选项D不正确。故选B。19.答案:(1)生物(2)分解者(3)水稻→人(4)生态因素;适应(5)稻渔共生,生态高效,助力乡村振兴解析:(1)水稻和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物部分,它们是该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2)鱼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仅吃杂草,还吃稻田害虫,起到了控制害虫数量的作用。它排出的粪便经过分解者(如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后,可以转化为水稻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3)图中的食物链如下:水稻、杂草→害虫→鱼→人;水稻→人;水稻、杂草→鱼→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人。(4)在该环境中,阳光、空气、水、害虫和鱼等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通过适应环境,利用环境中的资源和条件,进行生命活动和繁衍后代。(5)针对稻渔复合种养模式的特点,可以拟一条宣传标语:“稻渔共生,生态高效,助力乡村振兴”。这条标语突出了稻渔复合种养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强调了其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20.答案:(1)光照;对照;(3)阴暗;(4)湿度(水分)。解析:(1)A装置与B装置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3)根据阴暗环境中鼠妇的数量明显高于明亮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可以得出的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4)在潮湿的地方经常发现鼠妇,而在干燥的地方很少发现鼠妇。21.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成分(2)①;25(3)二氧化碳/CO2;②③④(4)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观察图一,其中有生产者浮游植物,也有各种消费者,但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所以图一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2)生态系统的能量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下来,转化为化学能,从而进入生态系统。所以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①光合作用过程开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即下一级生物获得的能量只是上一级生物能量的10%~20%。在“浮游植物→扇贝→梭子蟹”这条食物链中,梭子蟹获得了1千焦的能量,因为要求浮游植物至少提供的能量,所以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从梭子蟹往前推,扇贝至少要有1÷20%=5(千焦)能量,那么浮游植物至少需要提供5÷20%=25(千焦)能量。(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固定太阳能;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等有机物时也会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观察图二,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②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③分解作用,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等将碳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④化石燃料的燃烧,燃烧化石燃料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回到无机环境。(4)在生态系统中,存在一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即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而且其浓度会随着生物营养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渤海湾发生溢油事故,溢油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就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最终会危害到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健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