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点九 保护生物多样性【命题热点】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与时俱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任务。这是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核心工具,是切实推进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的国家行动,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下的中国行动 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对人类福祉和生存造成了深远影响,成为阻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风险。然而,至今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仍然面临多重威胁。生物栖息地退化丧失、自然资源过度消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我国作为最早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1994年率先编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发布,提出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水平,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地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目标、新任务。2022年,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带领各方达成“昆蒙框架”及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当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时期。《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明确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保护目标、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引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对塑造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体系起着关键作用。二、新时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设定 2030年目标是《行动计划》的核心目标,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得到有效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以及利用遗传资源和数字化序列信息及其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得到公正和公平分享等。《行动计划》也明确了中长期目标与愿景,即到2035年,形成统一有序、结构连通、动态调整的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可持续利用机制全面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民自觉行动;到2050年,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行动计划》基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引领者的新定位,紧密衔接“昆蒙框架”行动目标,将全球目标纳入国家层面进行实施,设定符合国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目标,激励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行动计划》目标设定与国际履约需求有效融合。一方面是目标时间节点相呼应。《行动计划》2030年目标与“昆蒙框架”2030年全球行动目标时间相呼应,中长期目标与愿景的时间与“昆蒙框架”2050年全球长期目标时间相呼应,明确了不同时间阶段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贡献。另一方面是目标及行动领域相衔接。《行动计划》2030年目标中包含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共享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个优先行动目标,与“昆蒙框架”2030年全球行动目标,即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通过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满足人类需求,及执行工作和主流化的工具和解决方案相衔接,其中《行动计划》2030年目标中的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为丰富地拓展了“昆蒙框架”中执行工作和主流化的工具和解决方案的2030年行动目标。三、新时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行动1.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主流化长效机制 从“昆蒙框架”到《行动计划》,完善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长效机制都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关键行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是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到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及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主流的过程,完善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和规划计划等,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各行各业及各类群体始终将生物多样性放在主要地位。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将预防生物多样性破坏行为,推进源头管控,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由国家战略转化为具体实践,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鉴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建立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长效机制尤为迫切,应加快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建设,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及制度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二是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治理机制,推进国家与地方、政府多部门间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作用;三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及其多重价值观持续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部门的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及有关行动方案等;四是出台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行动方案。2.加强就地保护监管与协同治理 加强就地保护监管与协同治理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是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迫切需要。生物多样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加强就地保护监管是守护生物多样性原生境最重要的途径。同时,应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因素,协同治理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局面,以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推进协同治理,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保护监督,优化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二是开展生态恢复重点区域识别与判定,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三是采取近自然工程措施开展栖息地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四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统筹制定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框架等。3.积极推动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共享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共享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路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地方形成自生动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稳态发展的双赢局面。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惠及整个社会,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 为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行动计划》也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国家层面种质资源利用平台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农牧、医药、传统文艺、民俗技艺等传统知识调查编目与评估;二是依托自然承载力统筹山区、平原、林区、海岛等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通过生态涵养、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科技创新等不同发展定位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强化生物多样性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应坚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升级。4.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 系统构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水平至关重要。目前,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仍处于发展阶段,全方位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能更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彰显中国智慧。 有效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应着力加快以下行动。一是提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备研发与国际接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二是积极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参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加强关键议题的交流磋商;三是充分发挥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的作用,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提升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能力,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挑战。四、完善工作协调机制,保障行动落地 工作协调机制是落实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与行动的重要保障,应围绕各项行动的组织实施、完善投融资机制及强化技术支撑等形成《行动计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方责任。建立统筹推进《行动计划》的工作机制,细化部署任务分工和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履行好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进行跟踪评估和监督检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和科技人才团队,引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库。加强各级财政资源统筹继续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多渠道、多领域筹集保护资金。三是强化技术支撑系统研究关键领域。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平台和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化技术支撑工作,科学研判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科学支撑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合作。【热点练习】1.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天然林往往比人工纯林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说明天然林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建立基因库、种子库,保护濒危物种C.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通过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野生蚯蚓对土壤的价值及生物多样性在人类农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图为某人工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野生蚯蚓能改良土壤主要体现了其直接价值B.该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C.鱼塘中不同鱼类的生态位分化越明显竞争越激烈D.牛粪便流向蚯蚓的能量属于水稻流向分解者的能量3.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与能源五大危机,都与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野猪采食玉米地部分玉米,降低了玉米地的物种多样性C.可以通过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对物种的遗传进行长期保存D.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越大,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4.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抗生素、微塑料、DDT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新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使其在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B.自然界中某些生物能够降解新污染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从而提高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D.微塑料污染区与未污染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5.高速公路、铁路等线性基础建设将东北虎种群分割在长白山、小兴安岭等4个独立的栖息板块,使东北虎生存空间被压缩。建设生态廊道,连通碎片化的栖息地,可有效保护东北虎种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栖息地中东北虎的种群数量B.栖息地碎片化不利于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增长C.栖息地碎片化使东北虎种群遗传的多样性增加D.生态廊道建设有助于东北虎种群基因交流6.某地正在打造一批森林公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人们在森林中游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森林中阔叶林涵养水源价值、固碳释氧价值均最高,因此只需对阔叶林进行保护D.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释放氧气、减轻空气污染7.将适量土壤移至矿业废弃地受损严重的区域,并在土壤上种植植物。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分析,这种保护措施属于(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C.建立种子库 D.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8.下列策略中,能直接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该种群的栖息地B.控制该种群的捕食者与竞争者的数量C.从同一物种的其他种群中引入新的个体D.捕捉该种群中所有的个体,经人工繁殖后再重新放回其栖息地9.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生物多样性锐减。下列各项中,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严重的是( )A.经济性物种的过度开发利用B.引入外来生物捕食当地物种C.大量燃烧煤等导致空气、水和土壤污染D.伐木和占地等导致栖息地丧失、退化与片段化10.如图是某乡村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A、B、C三处的溶解氧(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少量排放生活污水,河流能通过物理沉降等方式自净,若持续排放河流仍能恢复B.在湖泊的上下游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来处理生活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大幅度降低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消除污染、净化污水,需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神消费者D.AB段河流中DO上升可能是需氧微生物减少和藻类数量大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所以天然林往往比人工纯林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说明天然林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A正确;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建立濒危物种基因库、种子库,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补充,B错误;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可通过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来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 B。2.答案:B解析:野生蚯蚓能改良土壤主要体现了其间接价值,A错误;该人工农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秸秆、粪便等中的有机物,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正确;鱼塘中不同鱼类的生态位分化越明显竞争越弱,C错误;牛还摄入了饲料,其粪便流向蚯蚓中的能量可能来自水稻等农作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也可能来自问料,D错误。3.答案:B解析: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如食用、药用、科研和文学鉴赏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又叫生态功能,如森林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的作用。近年来发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正确;B、野猪采食玉米地部分玉米,但玉米种群并没有消失,因此没有降低玉米地的物种多样性,B错误;C、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是对物种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种子、动物精液、胚胎和真菌菌株等,进行长期保存,C正确;D、遗传多样性高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较强,进化速度较快,即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越大,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正确。故选B。4.答案:C解析:新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积累性等特征,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富集,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A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自然界中某些生物能够降解新污染物,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抗生素对细菌起到选择作用,不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抗生素的使用会提高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C错误;微塑料污染区与未污染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即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5.答案:C解析:A、东北虎是大型保护动物,常用调查的方法为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相对而言,这项调查方法的优势是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A正确;B、高速公路、铁路等线性基础建设将东北虎种群分割在长白山、小兴安岭等4个独立的栖息板块,使东北虎生存空间被压缩,降低了环境容纳量,不利于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增长,B正确;C、栖息地碎片化使得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下降,降低生物多样性,C错误;D、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使分布在不同栖息地的同种生物能突破地理隔离限制,可增加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正确。6.答案:C解析: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人们在森林中游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保护其中一种或一类生物,故C错误。7.答案:D解析:在受损严重的区域覆上土壤并种植植物,是为了改良和重建已经被破坏的矿业废弃地,属于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D正确。8.答案:C解析:选项A、BD所述都是在原种群的基础上保护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能直接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A、B、D均错误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因此从同一物种的其他种群中引入新的个体能直接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9.答案:D解析: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退化与片段化是物种绝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D正确。10.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少量排放生活污水,河流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等方式消除污染,实现河流的自净,若持续排放生活污水,会使下游水质不断恶化,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而难以恢复,A错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消除污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污水中有机物的减少需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来实现,而使水体富营养化的N、P元素被吸收利用需要经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因此,消除污染、净化污水需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产者,C错误。结合图示可知,AB段水体中生物耗氧量减少,可能是需氧微生物减少;藻类增加,可使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增多,二者共同作用使水体中DO上升,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