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2张PPT)五言绝句dí dàng 清除烦恼,使心灵清净。xìn shǒu niān lái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明诗意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作者】王维【朝代】唐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看标题交代写作内容——诗人晚年隐居在竹林里生活《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时期所创作的一首五绝,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40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宁静、淡泊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手法再读诗歌,分析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写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描绘清幽的环境,悠闲的生活,表现高雅绝俗的境界。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拟人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作知己,表现出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以及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表现诗人远离尘世喧嚣、名利羁绊的隐居生活和宁静淡泊的心境。七言绝句指声音的大小起伏春夜洛城闻笛唐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看标题明诗意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点明写作缘由、内容——因听到笛声有感而作。“春夜”点明时间,“洛城”点明闻笛的地点。这首诗是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故作此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明手法再读诗歌,分析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此处运用想象、夸张手法表现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侧面烘托其城之静。表现诗人的思乡心切。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三、四两句诗人由己及人,表现游子们思乡之切。“暗”字不知笛声来自何处,也有断续、隐约之意点明主旨pāng tuó,形容雨下得很大。比喻眼泪流得很多,哭得厉害。cén shēn逢入京使【作者】岑参 【朝代】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明诗意看标题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交代写作缘由,逢指遇见,入京使指进京的使者。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此时诗人三十四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岑参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岑参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因做过嘉州刺史,故后人称“岑嘉州” 。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明手法再读诗歌,分析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长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场面。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故园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思念亲人但振奋精神宽慰亲人沾湿路途遥远请求,烦劳七言绝句yé yú,嘲笑;讥讽。晚春【作者】韩愈 【朝代】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明诗意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看标题交代写作对象和时令韩愈,字退之,河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恢复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的传统,主张文章应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思想性,提倡质朴畅达的文风。)的主要倡导者和领袖之一,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再读诗歌,分析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明手法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拟人手法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惟解:只知道。比喻手法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而是避短用长,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勇于展现自我风采。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