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4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
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学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也指实录事迹令褒贬自现的叙事方式。
B. “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史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郑庄公和共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 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经济领域研究的不足,更尝试性地探索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
D. 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源自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
B. 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是因为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春秋笔法。
C. 虽然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中国叙事学还是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
D. 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C.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D.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4. 学术文章一般论述严密,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方面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
5. 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有人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请你根据材料,向他阐明分析“春秋笔法”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行旅
王倩
510年前,逃过生死劫的王守仁,往赴贵州龙场,迎接自己的命运。
在此之前,王守仁受褫衣杖责之辱后,被贬为龙场驿站驿丞。这个十二岁便立志要当圣人的状元之子,遭遇政治的狂风暴雨,身受死亡的威胁,逃脱锦衣卫追杀,他人生的苦雨终风并未停歇。他行走在泥途之中,前路茫茫。贵州“万山丛薄”,道路崎岖,瘴烟弥路,阴雨连绵,多少人在此荒山野岭中坐愁兴叹,行路如此艰难,效仿前人穷途之哭也并不赧然。
此时,王守仁又偏偏遭逢行旅的大敌——夜雨。
雨声潺潺,秋意渐浓,山中阴湿寒冷,让人不能成眠。端坐于柴扉堂中的王守仁,想到740年前的夔州,漂泊江湖已入老境的杜甫也遭遇了秋雨。大雨如注,凄凉萧索,高峡苍藤,古木荒村,杜甫眼见暴风骤雨中的飘摇之状,念及国家腥风血雨不断,以及自己流落饥寒、终身不用的遭际,悲从中来,长歌当哭,吟出《白帝》一诗。这个“一饭未尝忘君”的杜甫,历经万方多难而终成“诗圣”。王守仁或许想到,自己的成圣之路也必经这样的秋雨艰难之途。他拈来《白帝》诗中的韵脚,酝酿诗情,写成一首《因雨和杜韵》:“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惟怜菊尚存。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夜,连同风雨一点点浸染天地,天色渐暗,堂屋里阴冷又重了几分,沉甸甸地坠着人的心。紧掩的柴门慢慢模糊了苍凉寒素的轮廓,连天的雨终于收了声势,但疏落的雨点,与骤来的风,依然清寒袭人,并带走残存的温度。堂前有残荷,半枯半卷,随风左右欹斜,忽然一阵风疾驰而过,雨点儿也密了,打在残荷上,声声凄凉——残荷雨声,闲适的人听来是清心闲雅之声,而贬谪之人却不忍听闻。雨水在荷叶上越积越多,忽然倾泻如泉,①霎时间泻入养荷的石盆。王守仁此时所见疏雨、残荷,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喻象、一种心象呢?荷之“情信芳”,然终被风雨摧伤,又被秋气凋伤,王守仁见堂前雨打残荷,心灵颤动惊悸不已。
天色越来越黑,重峦叠嶂、山林岭树都沉入了黑夜。王守仁去国万里,离家亦万里,与亲人睽违,此番上路是长长的漂泊,龙场是等在前方的驿站,但人生苦旅不会就此停歇,下一站又将前往何处?他大概会想起南朝梁时任昉的感慨——“沧江路穷此,湍险方自兹”,也不免有途穷的大恸。沧江逝水滔滔,带不走忧愁,却带走时间,杜甫“一卧沧江惊岁晚’”而王守仁穷愁之时顿感自己心境苍老,②灵魂也生出几茎白发。屋外的雨时疏时密,闲时听来应有十足的诗意,只是当此之际,昏黄摇曳的灯火下,几个天涯倦客相对,没有“悟言一室之内”的快然自足,只是默默端然枯坐。一切喧嚣都在夜里退去,而孤独寂寥却在心里越长越大,身在何处?家在哪里?神思可飞越沧江,肉身却如此沉重。
王守仁坐在凄风冷雨的夜里,舟车劳顿,身体疲惫渐至麻木,③心灵却格外敏锐。王守仁经春历夏,一路走到了秋天,秋字入心变成“愁”,而这愁本就是行旅者的心灵底色。其实王守仁的一生如行旅,不论春秋,他都会与孤独愁苦相遇,他在《夜宿宣风馆》里也吟出:“天际浮云生白发,林间孤月坐黄昏。越南冀北俱千里,正恐春愁入夜魂。”落魄萧瑟,何尝有春秋之别呢!人生难免困顿,有人因此折节屈从于权势,有人因之和光同尘,折损生命光芒,王守仁此时心境依然沉郁,但他“发愤为圣人”之志,并不因“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的痛苦而消磨。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④身体与精神皆被放逐,羁旅天涯,找不到人生津渡,是怀瑾握瑜而自疏俗世,还是归隐田园以求自在从容?又或许前人开辟的两条路都与“此心光明”有碍?王守仁以圣人自期,心志不可谓不坚,但同时,他又感叹“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他咏叹“五月沧浪濯足归,正堪荷叶制初衣”,不肯俯首顺从,但可洁身自好。王守仁并不苛求富贵,当他于贬谪之路上奔波时;自然忆及故园,忆及江南山水,江南柔波当可洗去客袍上的征尘,而故园简单安静的田园生活正好安顿此身此心。恍惚间,他似乎魂魄入梦,梦里江南细雨如织,雨落水面漾起清浅涟漪,清江一曲极温柔地抱着粉墙黛瓦的村落,而他身着蓑衣,静坐江边,听到长笛清亮,吹得岁月也悠长静好……
王守仁当真如陶渊明一般“归去”吗?安稳自在的田园生活是对倦于仕途士子们永远的诱惑,然而,王守仁终究“归不得”。龙场在前方等他,等他悟得道,等他以“知行合一”的心学建不朽之奇功,并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圣人。多年之后,心地光明如焰的王守仁再回首那夜雨行旅萧瑟之际,大概会莞尔一笑,夜雨诗意犹在字间,行旅之苦原本是一生之必经,不可逃避,那就冲破夜雨,走向更广阔的世间,最终让旅程成为传奇。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州“万山丛薄”,瘴烟弥路,阴雨连绵,也映衬了王守仁此时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B. 夜雨中,王守仁创作了《因雨和杜韵》,表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
C. 故园山水是王守仁身处困境时的慰藉寄托,也一度成为他追逐梦想途中的牵挂羁绊。
D. 虽时运不济,王守仁却没有自疏俗世归隐田园,而是坚持悟道,最终成就人生传奇。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一个“泻”字表现了荷叶不堪承重瞬间动态,也引发了王守仁心灵的颤动。
B. ②用语新奇,形象地刻画出王守仁在穷愁之时心境的沧桑、孤寂、无奈、迷惘。
C. ③与肉体“疲惫麻木”形成鲜明对比,强调王守仁此刻异常愁苦、沉郁。
D. ④写王守仁身体被贬流放,精神也迷茫,是以深刻反思过往、找寻归宿。
8.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题目“夜雨行旅”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八佾篇》,有删改)
材料二:
或问郑之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④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有删改)
材料三: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⑤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政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仲列传》,有删改)
【注】①三归:三座诸侯才能享有的华丽的高合。②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③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时辅佐公子纠。④被(pī)发左衽: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⑤六亲,最为常见和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父、母、兄、弟、妻、子”。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区区之齐A在海滨B通货C积财D富国E强兵F与俗G同好恶。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摄,兼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摄乎大国之间”的“摄”词义不相同。
B. 善,善于,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的词义相同。
C. 微,如果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相同。
D. 小,以……为小,形容词意动用法,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小”的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佾篇》中孔子认为管仲“器小”,还指出管仲生活奢侈且不知礼,是因为管仲的行为违背了儒家对礼制和等级秩序的重视。
B. 《宪问》中孔子肯定了子产和子西的仁惠,也肯定了管仲的仁德,并且指出如果没有管仲,华夏文明可能会被蛮夷文化侵蚀。
C. 管仲善于把祸患化为祥福,当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时,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并称赞管仲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D.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凭借地域优势,积累财富,富国强兵,尽力让百姓过上顺心如意的生活,这也许是管仲富可敌国、奢侈僭越,齐国百姓却不足介意的原因。
13.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2)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14.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有不同态度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新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②斗草,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游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奠定了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
B.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巧笑”二字用衬托手法,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及情态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孩这一形象。
C.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而是着意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神态,笔调轻松欢快。
D. 此词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段,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
16. 有人评价晏殊的词“温润秀杰”,请结合这首词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沂水洗浴,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人景象。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赤壁山石陡峭,长江水浪巨大的景象,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最开始叫启蛰,后因汉景帝叫刘启,( 甲 )。惊蛰意思是天气转暖,春雷如战鼓敲响,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二月二,龙 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①惊蛰期间,部分地区有“射虫”等习俗。②远古时代,我 们的祖先住在山洞里、森林里,常受到虫蚁的滋扰,如果遇到毒蛇,会连命都保不住。③古时大家见面第一句话不是“你吃了吗”,而是“有它吗”。④对方如果答道“无它”,大家就都很开心。⑤“它”,就是蛇在古代的字型。
惊蛰在农忙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被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第一声春雷几时打响在农人们眼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用来( 乙 ):如果在惊蛰前打雷,这一年的雨水就特别多;如果春雷是在惊蛰当天响起,农田里面不管种的是什么都会大丰收。
18. 下列句子中的“不管”与文中加点的“不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
B. 那就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那些坏的意见吗?
C. 他从不计较后果,天塌下来也不管他的事。
D. 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
19.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一处语病和一处错别字,请分别指出序号并修改。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雨无休无止,已经下了五六十毫米,谁又能知道,塞罕坝的暴雨源于森林的恩赐,源于森林的恩泽。森林的根部和腐殖质储存了大量水分,这些水分蒸发到天空,再迅速地成为雨水……这里,已经形成了塞罕坝的小气候。天空的雷电,因为与森林的际遇,才能产生滂沱的激情。那天翻地覆、排山倒海的威力,也是源于塞罕坝一百万亩森林的加持。地底的水,天上的雨。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终于停了,我们进入雨后的塞罕坝森林中。往前走,两边的树木更加蓊翳,仿佛置身翡翠编织的宫殿,连每个人的衣裳也泛着绿莹莹的光。满目苍翠的林子里的亮翅抖羽的虫子用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一排排落叶松站得更加笔直,一眼望不到边,像一场大战的排兵布阵,这就是人工造林所产生的美感和韵律感。
21. 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材料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地底的水,天上的雨”是由两个名词性短语构成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其中“松弛感”一词使用频率很高,有人认为松弛感不是摆烂,而是允许一切发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4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B
3. D 4. 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加强表达的严密性。
5. ①“春秋笔法”在录与不录中,寄托作者的褒贬(价值判断),能使表达简练而含蓄。
②“春秋笔法”能留下空白,避免行文刻露,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和深入。
③“春秋笔法”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
④“春秋笔法”符合构建当代中国式话语体系的需要,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也有贡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C
8. ①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其孤独愁苦的心境,情感表达更细腻真实。
②增强文化意蕴,赋予文本历史厚重感,展现王守仁的精神传承与文化选择。
③深化主旨。强化其“成圣”之路的悲壮,暗示其精神超越。
9. ①表面指王守仁被贬赴龙场的具体旅途,风雨交加,人在旅途。
②具有象征意义。夜雨喻指政治迫害,人生困境,表达了他在政治风波中的挣扎与坚持。
③隐喻人生。雨行旅隐喻了王守仁一生中的坎坷与追求,体现王守仁对“知行合一”的探索过程。暗含心学“在磨难中悟道”,从“穷途之哭”到“此心光明”的升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B 12. C
13. (1)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懂得荣辱;君主遵循法度,六亲才会稳固。
(2)古话说:“要顺势成就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过错,所以君臣之间能互相亲近。”难道不是说管仲吗/难道说的不是管仲吗?
14. ①在材料一中,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因为管仲的一些器用与国君的标准一致。
②在材料二中,孔子认为管仲符合“仁”的标准,因为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不用武力(或匡正天下,百姓受益至今)。
③在材料三中,司马迁推测孔子轻视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齐桓公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看,诗中诗人描绘出一幅秀丽的春景图。燕子、梨花一静一动,一黑一白,相映成趣;碧水荡漾的池塘点缀着青苔,密林深处传来黄鹂的鸣叫声,空中飞舞着柳絮,显示出晴和美丽的景象。
②从诗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看,诗人通过白描、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描绘出两位聪明、富于想象力的纯洁无暇、活泼天真的少女形象。
③从本诗语言风格看,本词画面明媚,情调欢快,风格质朴,如“燕子”“梨花”“黄鹂”“飞絮”等,全诗使用乡间具有泥土气息的语句描绘乡村景象。
④从抒发情感上来看,词的上片通过感官感受传神绘景,生动而鲜活,下片写人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内心轻松愉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风乎舞雩 ②. 咏而归 ③. 为国以礼 ④. 其言不让 ⑤. 乱石穿空 ⑥. 惊涛拍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D 19. 病句:序号:④修改:如果对方答道“无它”
错别字:序号:⑤修改:“型”改为“形”
20. 甲:为了避讳才改叫惊蛰;乙:推测未来雨水和收成情况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示例一:林子满目苍翠,林中的虫子亮翅抖羽,发出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示例二:在满目苍翠的林子里,虫子亮翅抖羽,发出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22.
①“地底的水”与“天上的雨”结构一致,写出了二者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揭示二者的关系。
②简洁、凝练地突出塞罕坝森林对雨形成的作用,以及人工造林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③不直接揭示二者关系,引发读者思考。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松弛感非摆烂,乃接纳之智慧
在快节奏、高压力现代社会中,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身心俱疲。而“松弛感”这一网络热词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泉,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向往。然而,在追捧“松弛感” 的热潮中,不少人陷入了误解,将其与 “摆烂” 混为一谈。实则,松弛感绝非摆烂,而是一种允许一切发生的豁达与从容。
松弛感意味着允许一切发生,体现了人的心理适应性与成熟。当我们允许一切发生时,是在正视生活的不确定性。例如,工作中项目突然失败,拥有松弛感的人不会一味地自责、焦虑,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他们能够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将这次挫折视为成长的宝贵契机。因为他们深知,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是生活的常态。这种心态,不仅有助于缓解当下的负面情绪,更能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进步。与之相反,摆烂者面对失败时,选择的是消极逃避,放弃努力,任由自己沉沦在失败的阴影中,不再尝试改变与突破。
世间万物皆处于永恒的发展变化之中,我们无法掌控所有事情的发展方向。松弛感中的允许一切发生,正是顺应这一自然规律。以旅行遇天气突变为例,有松弛感的人不会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灵活地调整行程,去探寻阴雨天独特的景致与韵味。他们懂得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可能,在困境中发现别样的美好。摆烂者却可能在面对天气变化时,选择放弃旅行,或是全程沉浸在抱怨与不满中,白白浪费了原本可以享受旅途的时光。
在学习方面,松弛感体现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业压力。成绩的波动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拥有松弛感的学生不会因一次考试的失利而过度沮丧,影响后续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他们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学习方法,继续稳步前行。没有松弛感的学生则可能因成绩起伏而焦虑不安,陷入恶性循环,阻碍自身的学业发展。社交场合中,松弛感的人能够轻松自在地与他人交往,散发出一种让人如沐春风的舒适感,吸引他人与之亲近。他们不会因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紧张局促,能够真实地展现自我
总之,松弛感不是摆烂,不是消极地放弃努力,而是一种积极主动、顺应自然、接纳一切的生活态度。在这个充满压力与不确定性的时代,让我们学会拥有松弛感,允许一切发生,以更加豁达、从容的姿态拥抱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