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A(“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错误。原文“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为“慎终追远”,而对此世间的“人伦日
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少了“人伦日用”限定语,范围发生
变化。另外选项中因果关系错误。)
2.C(“材料二…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错误。材料二着重论述的是在儒家思想体系
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
3.A(A.句意: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明月相伴。体现的是幽
居独处的清寂恬淡,与“乐感文化”精神内涵无关。B.句意: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
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壮志也永不止息。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C,句意:为人弟为人子
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符合“乐感文化”的“乐
群”的生存智慧。D.句意:我试问:“岭南生活条件应该是很艰苦的吧?”回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该项体
现乐观豁达的精神。)
4.①“乐生”的生命精神:曾点说要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跳舞唱歌,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②“乐群”的生存智慧: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同游,这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
体现。(每点2分)
5.不矛盾。①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
慧;而“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②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每点3分,大意对即
可。回答“矛盾”不得分)
6.D(A.“不讨大家喜欢”错误。从文中大家开玩笑的语气看,李成器没有不讨大家喜欢。B.“因名声不够响亮”
错误。由“走遍中国你去问一”“谁人不识袁隆平”可见袁隆平名声大,贡献大。“沉浸在美梦中”错误。由
袁隆平“静若止水地拉着琴”,他说“俗累,俗累啊”,表明袁隆平看淡名利,并不是沉浸在申报国家科学院院士
的梦里。C.“充分表明他是一个深受封建迷信影响的农民”错误。应是表明他把袁隆平当神一样敬仰。)
7.D(“剧中人物纯用口语”错误。文中袁隆平说的话中,如“他用他的辞赋奎章,为后人留下了浩瀚纯真的文化
瑰宝!千百年来,他的肉体死了,精神却永存,像天上的星,像地上的河,历久弥新啦”就是书面语,不是纯用
口语。)
8.
材料运用一
利用矛盾冲突凸显人物
矛盾
举例
人物形象
①袁隆平和李成器等人的矛盾冲突。对于落选院士一事,李成器等
外部矛盾
农技员愤愤不平,袁隆平无动于衷并加以劝说。(或:袁隆平和鲍大
③淡泊名利(脚踏实
饼等村民的矛盾冲突。村民们诚心跪拜袁隆平,袁隆平摔碎菩萨玉
地、求真务实)
雕并给村民下跪)
内部矛盾
②袁隆平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他对院士落选内心平静,却为百姓
的跪拜深深感动。
④胸怀人民
总结
矛盾冲突的呈现多种多样。利用矛盾冲突,能形成强烈对比、鲜明反差,对展现人物命运,突
出人物的形象、品格等有重要作用。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突出了袁隆平淡泊名利、爱国爱民的形象特点。②写袁隆平此时的心境平和,与后文袁隆平被百姓感动形
成对比,使戏剧冲突更集中。③采用讲故事的手法,让剧本结构更加精巧,吸引观众兴趣,增强可读性。(每
点2分)
10.B D G
11,D(意思不相同。“比及三年”中的“比”意为“等到”。)
12.D“主动免除两地的赋税徭役”理解有误。主动免除的是沛县的赋税徭役,后经过沛县父老的坚决请求,高
祖才一并答应免除丰邑赋税徭役的要求。)
13.(1)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挑选沛县中一百二十名儿童,教他们唱歌。(“悉”“纵酒”
“发”各1分,句意1分。)
(2)于是离开沛县。这天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敬献(酒食)。(“去”“之”“献”各1分,句意
1分。)
【高一月考(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ZH250316A2025年春季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
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
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语文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多重内涵》)
考生注意:
材料二: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车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
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般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升进。
3.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必修下册1一3单元。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一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
h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材料一: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
《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
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
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
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
化”有多重内涵。
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
“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
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
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
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爱。“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一中国的人文精神》)
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所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
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
奋斗。
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
B.“乐群”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是既重视彼此相互扶持,又依靠个人奋斗的生存
智慧。
关怀。
“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
C,“乐观”是一种不提倡依赖虚无的宗教信仰,但对生活并不感到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的存在,因此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
D.刘禹锡身处陋室,依然“调素琴”“阅金经”等,这和“颜回之乐”都是“孔子生活之乐”的
体现。
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由于“乐感文
A.材料一中“乐感文化”的多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更能呈现出“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
B.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我们。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
C.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具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
D.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都有一定关涉。
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所以才会要求我们“入则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论证材料一“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项是(3分)
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侣宗救信仰,不依赖虚无的宗教信仰,但我们并没有因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
C.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
D.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高一月考(一)·语文第1页(共8页)】
ZH250316A
【高一月考(一)·语文第2页(共8页)】
ZH250316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