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光谷未来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未来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武汉光谷未来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3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思想的建立
孔子身处的时代,礼崩乐坏,西周的封建制度随着西周本土的沦陷,只剩下一个空名。在大崩溃的时候,孔子致力于重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普世价值观念,将依据理性道德建立的系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也作为世界可以遵行的、他所盼望的行为准则。
孔子教诲门下,并不像后世所谓的学校,而是与来自各方的同人和朋友们随机讨论问题,共同建立和发展一套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孔子注意的就不是个人“独善其身”的道德,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相处之道又建立在道德之上。
“道”在孔子心目中是永恒而且普世的原则,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天”,也不过是“道”的显现,“天”和“道”是一体两面。神的力量和永恒、普世的原则,虽然抽象,但“道”不只存在于人与人的相处之中,它还存在于万事之中。因此,儒家思想落实在人间事务上,是主导人间关系的大原则、确立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尺寸与尺度。孔子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思想脉络一锤定音,这是一门人间与社会的学问,而非今天学术界的认知学问。这个特点我们必须记得,它乃是中国和西方制度方向上最大的差异。
儒家思想中的“安人”与“安百姓”
孔子认为门下的弟子分别属于四个门类:德行、政事、语言、文学。这四科各有出色的代表人物。德行是修身,政事是为人服务,语言是处理社会事务和传达信息,文学是书写能力,与语言同为传达信息之用。
四门学科之中,有三门相当实用,都是为了处理世间事务、服务公职、安顿人民而努力。儒家思想中的“安百姓”和“安人”是两种志业。“人”是自己四周的人,“百姓”是天下所有的人,因此,儒家所关怀的对象不仅是国家的公民及其福祉,也有人类全体的福祉,这是普世和永恒的价值观念。在他们心目中,有志者必须“修己”,即整顿自己,才可以进而“安百姓”。从这个角度看,自己和群体是不能切割的连续体,所以,“忠恕”和“仁”可以并且必须一以贯之。
孟子将孔子的比较实用的儒家思想扩大为相当抽象的哲学。孟子思想的根本,是将人性和天道结合为相呼应的两种永恒的关怀,所以人心必须是善,天心是垂爱人间,也必须是善。天道与人性,个人与天下,都是连续而不能分割的关怀。
孔子、孟子或是孔门其他人,不是单单为了思想而思想,更是为了给人间带来一个理想的世界。孔门弟子忙忙碌碌地奔走各处游说,希望国君能够采纳他们的建议,利用国家的力量,一步一步地将世界带向更高的境界,创造更自在的安乐。人必须自己努力,砥砺修养,坚持以此为基础,才能安人、安百姓。先安顿自己的亲人,使其能彼此和睦相处,然后才可以安顿族群,才能治理好国家,最后的目标,则是天下太平。

孟子的时代是战国时期。孔门主旨:不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善天下,都着重“善”。四科之中,最主要的“德行”和“政事”,无非是为了个人或群体能够趋于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可能会因为欲望而丧失本性所具有的善。在他所处的时代,杨、墨理论遍行天下,孟子必须努力坚持儒家本色,主张持守本性的善,排除可能的恶。
于是,儒家开始有了二元的分野。
荀子时代已是战国晚期。他在善、恶二元的对立中,特别注意到“善是天生的,还是人为的修养”这个问题,他主张“性善是伪”。其实,他所谓的“伪”并不是假装,而是意指“人为的努力”。人性可为善,但是如果不加注意,受到种种诱惑就可能会沦落为恶。人必须努力让自己培养出向善的方向,才能做到善。
在政事方面,治理国家乃是走向太平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荀子的不少陈述都在讨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有什么样的境界以及如何走向这一境界。孟、荀二家都从善恶二分的二元下手,可是二人也都指陈,这二元可以彼此转换,在二极之间演变。
荀子门下,衍生了所谓“法家”的理论家。一个是韩非,他结合了许多从政人员的实际经验,将之综合为管理学和政治学的理论;另外一个学生李斯成为秦始皇的助手,为秦朝规划制度。儒家四科的“政事”一科,终于发展出一个政治学理论及实践,使得儒家在此后的几千年中,在皇帝制度的旁边,发展成为文官体系主要的理论基础。

儒家真正的对手乃是道家,老子和庄子两家都在末世楚国的疆域内发展。楚国地处淮汉地区,这里多丘陵、湖泊、溪流、森林,呈现出与北方黄土平原完全不同的景观。楚文化的南方传说系统,也呈现出与北方系统不同的风貌。南方诸神都在山间水涯活动,俊美的男神、绰约的女神和许多灵活的小精灵,是传说世界的角色。北方生活艰难,人人必须约束、节制,必须尊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南方容易维持生计,也因此有抒发自我的空间。南方人活泼而自由,个人有更多的自我,也获得更多的尊重,人兼容于自然之中,而不是与自然对抗。于是,在这个环境下发展出来的思想,着重点都在于尊重个性,甚至离弃集体,不愿有强大的集体妨碍个人自由,他们也主张“自然”之道不能绝对。
老子、庄子议论的出发点和北方自然环境中产生的观念很不一样,对于“真实”的本体,老子以为“有”出于“无”,一切都在流动中;在于则以为衡量和判断的角度和尺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老子的“虚无论”和庄子的“相对论”,都在绝对真理之外提出另一些选择,也否定了思想的武断。
(节选自许倬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基于理性道德,建立了比较实用的儒家思想体系,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
B. 儒家的四门学科都有明确具体的功能,其中“德行”和“政事”最重要,因为二者分别能够让个人或群体趋于完善。
C. 在人本性善恶的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有根本的分歧,孟子坚持认为“善”是天性,荀子则认为“性善”是培养的结果。
D. 作者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思想的重要因素。北方生活艰难,人们重视对抗自然;南方人容易维持生计,更崇尚自由。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思想不是认知的学问,缺乏抽象的哲学思考,学术研究价值有限,但它却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思想脉络和政治制度方向。
B. 在儒家思想中,“修己”是实现社会和政治目标的前提,只有先整顿好自己,才有可能安顿好亲族,进而实现“安天下”的目标。
C. 孟子在杨、墨理论遍行天下的时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认为人性与天道在“善”方面是共通的,二者相互呼应,不可分割。
D. 韩非和李斯的理论和实践,从儒家学说衍生和发展而来,荀子关于国家治理目标和方法的思考对法家主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注重实用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B.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D.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4. 请结合文章内容,给第二、三两节各拟一个小标题。(2分)
5. 材料中提到,“孔子、孟子或是孔门其他人,不是单单为了思想而思想,更是为了给人间带来一个理想的世界。”请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为例,分别阐释孔子、孟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核心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香
岳承贵
赶到暮色下的老屋,车在高速县道环山路上整整奔驰了三个多小时。跨下车,朝屋里喊一声“娘”,喊亮屋里的灯光,迎出母亲惊喜的笑脸,带着一句话:“还没吃晚饭吧?”后面跟着父亲清瘦的身影做陪衬点缀。他提起手里的茶叶袋,晃晃,老惯例,是送新茶回来,父母都懂茶爱喝茶。
“我和你大不喝茶了。”①母亲看过一眼包装精美的茶叶袋,淡淡地说,似乎毫无兴趣,仿佛未曾是茶癖。
他迟疑片刻,问:“医生说的?”
父母都没接话也没接茶。
“怕……怕喝茶睡不着觉。”父亲看着他把茶袋放桌上,好像怕他尴尬,消除他的担心和猜测,一带而过敷衍地说。
半信半疑的他跟母亲身后走进厨房。
想起大学毕业去单位报到的早上。母亲送他出门,又在村口追上,向他只装几件换洗衣服的旧帆布包里塞进个小牛皮纸包。他知道,那是家里留作过年招待亲戚的明前茶,自家种父母焙制的。母亲轻声说:“请同事们尝尝,自家的。”眼里躲闪着内疚和无奈,语气却自信。家里为供他们兄弟姐妹读书,如今已是家徒四壁,负债累累,这包茶叶是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
果然,领导和同事喝后对茶香和汤汁赞不绝口。之后,每年他都要请领导和同事品尝家乡的新茶。
吃过晚饭,母亲边收拾碗筷,边问孙子和媳妇怎么没回。他说是临时起意,明天早上就要赶回单位,有个重要的会。
和父母聊天时,母亲突然想起什么,给父亲一个眼神。
很快,父亲从房间拎来一盒茶叶。是他年前送回家的其中一盒。
“昨天早上拆盒才发现,正想送还给你,你回来正好。这茶不能喝!”父亲把茶袋放到他面前的桌上。
“你得想办法……”母亲连忙地帮腔。“茶叶怎么会变成这样?口还封得好好的。”
疑惑中,他取出茶罐,打开,傻眼,整整齐齐崭新的人民币,赶紧又取出一罐,拆封,还是。②一时,他失语了,像儿时犯错站到父母面前那般窘。父母看着他和茶,不说话,但脸色的态度毫不含糊。
当晚失眠。儿时兄弟姐妹起早跟父母采茶,月光下给焙茶的父母打下手的往事,如放电影样一一闪过。也正是靠茶叶,父母供他们读完书。其间,从喝夏季大片茶的父母处得知茶的好处,更听到许多家乡与茶有关的传奇故事。
他忘不了上班后第一次送茶回来,父母的兴奋和欣慰,在灯光下左右打量的眼光和表情,说包装都这么漂亮,茶叶品相肯定不孬。打听价格,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喝上耳闻的名茶。
他渐渐成为家乡大山里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官越做越大。愧疚的是,自那次还茶之后,父母就不再喝茶了。他记得,小时候,父母一年忙到头。得空闲时就泡杯茶,两人默默喝上几口,脸上又泛起幸福的笑容。有茶相伴的知足,用父亲的话叫“喝茶是苦中闻香品日子”,所以再苦再累咬咬牙过去。
他又接连主政几地,不再送茶给父母,他也就很少回家。偶尔一次路过回家,母亲却认不出他。父亲说母亲已患老年痴呆,怕干扰他工作,没跟他说。在他的诧异中,父亲说出一件事。几年前,在他刚调任邻县一把手,家里的茶叶被几位老板高价抢购,母亲很高兴,认为时来运转,撞上财运。后来被大姐看出,购茶的几位老板,是常找他的人,悄悄跟母亲一说,母亲吓得不轻,说干脆不喝也不种不做吧。可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的茶树荒芜,母亲想不通,无所事事时总爱自言自语:怎么会是这样?
他更加谨慎勤勉从政,直到安全着地,坚持裸退。办完手续,直奔藏在深山里的老家,要与父母一起种茶,家乡的茶香清汤纯,他想做名传承人,③因为他没有玷污家乡的茶。
第二年的春天,他邀请兄弟姐妹团聚,一起陪父母品新茶,喝着议着品着,母亲像突然回忆起来,看着他,问:④“老大,你退休了吧?阿弥陀佛,总算放心。”
他喉咙发酸,禁不住潸然泪下,忙给母亲续上沸腾的山泉水,端起茶杯,嗯一声,说敬娘一口新茶。
家人们起身呼应。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将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给儿子让其带给同事们尝尝,是希望儿子能做像“茶”一样的“清官”。
B.从家里带茶叶到回家给父母拿茶叶再到不送茶给父母的每次变化,都因为儿子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动。
C.父母不再喝茶,是因为他们怕儿子不能及时发现茶叶里的人民币,从而给他的工作带来困扰。
D.“喝茶是苦中闻香品日子”这句话,是父亲在喝茶和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信条,对儿子有较大影响。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①用“似乎”“仿佛”等词语设置悬念,更能激发读者去探究母亲变化的深层原因。
B.句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他”拆开茶罐看到钱时的窘迫和不知所措。
C.句③表意很丰富,既暗示了家乡茶的品质之高,也透露出家人具有质朴、高洁的美德。
D.句④运用语言描写,反映了“母亲”对儿子一直担忧,怕他走上邪路的真实内心世界。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反映了母亲哪些内心情感?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
9.本文以“家人们起身呼应”的场景收尾,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昭奚恤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所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珪璧,使诸侯,解忿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枹鼓以动百万之师,所使皆趋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司马子反在此。若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惧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斯之谓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一》)
材料二: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节选自《国语·楚语》)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若诸侯A之好B币具C而导之D以训辞E有不虞F之备G而皇神相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诸,是“之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识有诸”的“诸”用法相同。
B. 图,指谋取,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意思不同。
C. 当,指抵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D. 相,指主持赞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秦欲伐楚,因楚有卞和之璧和随侯之珠这两件宝物,便以“观宝”为名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国的昭奚恤识破了秦的真正意图。
B. 按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东方为上座。昭奚恤把秦使者当贵宾,请他坐了上座,自己作为宴会的主人居末座,这种安排是合乎礼数的。
C. 晋国大夫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含有炫耀之意。接下来的“问玉”说明其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
D. 王孙圉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语气于平淡中见正气,其从容大度的外交家风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赵简子形成鲜明对比。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叶公子高在此。
(2)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14. 两则材料中,昭奚恤、王孙圉所谈到的“楚之宝”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三)①
苏辙
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
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②遥知国计长。
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
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
【注】①又名《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②皮币,指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奉命出使途经雄州,历史上该州曾经是战乱频发之处,现已是和平安宁之地。
B. 望千里方塘烟波浩渺,诗人觉离契丹尚远,看着随行贵重的礼物,深感责任重大。
C. 诗人为错过雄州荷花盛开的美景而惋惜,但庆幸赶上了经霜之蟹,可以一饱口福。
D. 本诗押“江阳”韵,“嫌”“长”“霜”“黄”均字音洪亮,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感。
16. 诗人奉命北上,尾联却写“南来”“人日”之约,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3)《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飘浮在洞庭湖上的气势恢宏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锦上添花。“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含奥运标志、运动员和比赛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绵延起伏。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使得黑色的“BEIJING 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18.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文言文知识专题,按要求进行单选(12分)。
20.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点!尔何如 何如:怎么样,有什么打算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吾不如子房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23.下列各句中的“为”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何辞为 ③为之奈何 ④公为我献之 ⑤为击破沛公军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A.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②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导语:“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作品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曾激起我们的悲悯情怀,而现实生活中许多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更应得到深切关爱。
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更是善的表现。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关爱和扶助别人。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悲悯之心,那么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应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武汉光谷未来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3月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D 2. A 3. B
【1题详解】“北方生活艰难,人们重视对抗自然”错,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北方生活艰难,人人必须约束、节制,必须尊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南方容易维持生计,也因此有抒发自我的空间。南方人活泼而自由,个人有更多的自我,也获得更多的尊重,人兼容于自然之中,而不是与自然对抗”,可见,选项的说法在原文找不到根据。故选D。
【2题详解】A.“儒家思想不是认知的学问,缺乏抽象的哲学思考,学术研究价值有限”错,原文是说“孔子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思想脉络一锤定音,这是一门人间与社会的学问,而非今天学术界的认知学问”,可见,儒家思想是人间与社会的学问,而非今天学术界的认知学问,且“缺乏抽象的哲学思考,学术研究价值有限”的说法过于武断。故选A。
【3题详解】A.意为:不能像匏瓜那样白白地挂在那里不能吃,应该有所作为,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强调东西要具有使用价值,所以能体现儒家思想注重实用特点。
B.意为: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该句探讨的是个人修养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的关系问题,没有涉及到实用方面的内容,所以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注重实用特点。
C.意为:学习和做官都应该不断追求卓越,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讲的是对学和仕的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实用,所以能体现儒家思想注重实用特点。
D.意为:卖掉!卖掉!我正等待识货人呢来买。孔子待价而沽的说法能体现儒家思想注重实用特点。故选B。
4. ①儒家内部出现分歧。②儒家受到道家冲击。
5. ①孔子心中理想的世界是礼乐大成后长幼有序、和乐悠闲的社会。这种社会既有完备的礼仪制度供遵循,又能满足老百姓对自由、审美等的追求,“礼”和“乐”两方面都得到高度发展,相得益彰。
②孟子心目中理想的世界是仁君在位,百姓普遍有恒产、有恒心、明礼义的社会。君主施行“仁政”,注重保障百姓的经济利益,注重道德教化,发展教育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让老百姓在生活水平得到高水平保障的情况下懂得礼义教化。
6.(3分)D 7.(3分)B
8.(5分)①痛心,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茶树的荒芜而毫无办法;
②困惑,对社会上部分人无孔不入谋取利益、搞坏社会风气的不解;
③无奈,自己爱茶却不能喝茶。
9.(6分)①以场景收尾,留下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②表现了家人对母亲能够放心喝茶的喜悦;
③表达了家人对母亲做出巨大牺牲的感激;
④含蓄表达了家人对清白家风的认可的主题。
10. CEG “诸侯之好币具”中的“诸侯之好币”是主语,“具”是谓语,表意完整,故在C处断开;“而导之以训辞”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导之以训辞”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以训辞导之”,“导”是谓语,“之”作“导”的宾语,表意完整,故在E处断开;“有不虞之备”是动宾结构,“有”是谓语,“不虞之备”是宾语,结构完整,故在G处断开。
11. C
A.正确。“诸”,均为兼词,是“之乎”的合音。句意:可以拿给他们看吗?/不知道有这件事吗? B.正确。“图”,谋取/考虑。句意:这是想观察我国政治利弊而从我国谋取利益。/希望大王考虑一下这件事。C.错误。“当”,抵挡/对等、比得上。句意:来抵抗强大的敌人。/料想大王的士卒能够比得上项王的士卒吗?D.正确。“相”,动词,主持赞礼/名词,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句意:赵简子主持礼仪。/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相。
12.B “按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东方为上座”错误。原文中“东面”指面向东,即西方座位。昭奚恤把秦使者当贵宾,请他坐了上座,自己作为宴会的主人居末座,这种安排是合乎礼数的。可参考教材《鸿门宴》,宴会上的座位尊卑和这个是一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就是面向东方坐,即西方座位。项羽作为主人坐西朝东,自居上位,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
13.(1)保卫国土,严守疆界,不侵犯邻国,也不被邻国侵犯。(“封”,边界;“谨”,严守;“见”,表被动。)
(2)他能写外交辞令,和各诸侯国打交道,使我国国君不会有什么话柄。(“训辞”,外交辞令;“行事”,打交道;“口实”,话柄。)
14. 昭奚恤认为楚之宝不在于珠玉宝器,而在于贤臣;
王孙圉认为,除了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人才是楚国之宝,丰富的物产资源也是楚国之宝。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想攻打楚国,派使者去察看楚国的国宝,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召见昭奚恤来询问说:“秦国要看楚国的国宝,我的和氏璧、随侯珠,可以拿给他们看吗?”昭奚恤回答说:“这是想观察我国政治的利弊而从我国谋取利益,国家的宝物,在于贤臣,珠宝玉石这样的赏玩之物,不是值得珍爱重视的国宝。”楚王于是就派昭奚恤应对秦国使者。
昭奚恤派精锐部队三百人,在都城西门内列队。面向东建了一座土坛,面向南建了四座土坛,面向西建了一座土坛。秦国使者来到,昭奚恤说:“先生是客人,请你坐面向东的上位。”令尹子西、太宗子敖、叶公子高、司马子反四人面向南依次就坐,昭奚恤自己坐在面向西的土坛上,他说:“客人想看看楚国的国宝,楚国所珍视的是贤能的臣子。治理百姓,充实府库,使百姓各得其所,有令尹子西在这里。恭敬地捧着玉挂玉璧,出使各诸侯之国,化解怨怒愤恨,沟通两国的情谊,使国家没有战祸,有太宗子敖在这里。保卫国土,严守疆界,不侵犯邻国,也不被邻国侵犯,有叶公子高在这里。治理军队,整顿士兵,来抵抗强大的敌人,亲自擂战鼓来激励百万大军,他的部下都赴汤蹈火,亲冒白刃,万死不辞,不顾身家性命,有司马子反在此。心怀五霸三王留存下来的法则,摄取先王遗留下来治理国家的方法,有我昭奚恤在这里。敬请大国使者观看!”秦国使者惊惧敬畏,无言以对。于是昭奚恤拱手作揖后就离开了。秦国的使者回国后对秦王说:“楚国的贤臣不少,不能打楚国的主意。”于是就没有攻打楚国。《诗经》说:“众多的人士,文王藉以安宁。”说的就是这个了。
材料二:
楚国大夫王孙圉去晋国出使访问,晋定公设宴招待他,赵简子主持礼仪,他的佩玉叮当作响。赵简子问王孙圉说:“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还在。”简子说:“它是宝啊,价值多少啊?”王孙圉说:“楚国从没有把它当成宝物。楚国视为宝物的,叫观射父,他能写外交辞令,和各诸侯国打交道,使我国国君不会有什么话柄。还有左史倚相,能够引经据典,安排各种事物,成天向敝国国君进献历史上的成败,使国君不忘记先王的功业;还能取悦天地神明,顺应了解它们的好恶,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气。还有一片大泽叫云梦,它连接着徒洲,是金属、木材、粗竹、箭杆的产地,龟甲、珍珠、兽角、象牙、兽皮、犀牛皮、羽毛、牦牛尾,用于军备材料,足以戒备意外,也可以用来供应诸侯的礼品,以馈赠给各诸侯们享用。如果与各诸侯修好的礼物都已具备,再加上外交辞令,还有对意料不到的事件的防备,皇天神灵相辅佑,敝国国君大概能够在各诸侯国那里免于罪责,国家和百姓也得到了保全。这些才是楚国的宝贝。至于说到白珩,这只是先王的玩物,哪称得上是宝啊?”
【答案】15. B “诗人觉离契丹尚远”错,“烟波坐觉胡尘远”是描写此处美景让人留恋忘返,似乎出使一事都离自己很远,表达的是对雄州风景的赞美。
(1)使君约“我”从契丹回来重聚畅饮,“我”想这个约定在明年人日柳黄时就会实现;(2)想象出使归来与友人欢聚的情景;(3)表达对成功出使的信心;(4)也暗含对友人关心的回应。
①. 何伤乎 ②. 亦各言其志也 ③. 如其礼乐 ④. 以俟君子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示例:①. 会徽的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勾画出了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 ②.他们向前滑行,③.冲向胜利。
19. 示例: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原句语病有二:
“在……下,使得……”缺少主语,删掉“使得”;“显示……承诺”动宾搭配不当,“显示”应改为“表达”。)
20.解析:选C。 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21. 解析:选B。 题干中的“如”与B项中的“如”都是“或者”的意思;A项,如果,假如;C项,至于;D项,及,比得上。
22.解析:选A。 A.辞:推辞。B.若:如果,假如;及,比得上。C.微:没有;隐约。D.敝:损害;疲劳,困乏。
23.解析:选B。 ①介词,被;②句末语气词;③介词,对;④⑤介词,替;⑥动词,认为。
24.作文【答案】例文:
常怀悲悯之心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它就是爱,它驱使我们不断追寻着温暖,唯有拒绝冷漠,心怀悲悯才能实现人间大爱。
然而放眼当下,这个物欲横流、超速发展的社会,冷漠与无情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使之形成了一种隔岸观火的看客心态。重庆公交车事件中一车人湮没于浩浩长江中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对此,我们应拒绝“事不关己”的冷漠心态,心怀悲悯,才能实现人间大爱。
拒绝冷漠,心怀悲悯,使人得到提升。你可曾听见孔子于列国混乱中悲叹的“苛政猛于虎”?你可曾想起屈原在楚国高台上忧心忡忡吟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可曾向往杜甫于大唐落寞时高呼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如萧纲所言,“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正是他们深沉博大的悲悯之心,使其灵魂升越到了一个个冷漠不仁,安享富贵的官员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哪怕星移斗转,时过境迁,依旧闪耀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世人所称道。
拒绝冷漠,常怀悲悯之心,使社会得以发展。中国院士朱显漠因同情黄河决堤农民颗粒无收悲凉景象,立志改变局面。毅然告别工作环境优越的南京,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研究所,在黄土高原上反复考察二十多次,三次翻越昆仑,两度入疆,最终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具有建设性意见的28字方略,改善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心系国家,心怀悲悯的大爱让他扣开了科学研究厚重的大门。若是他对民生冷漠,视而不见,那么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
拒绝冷漠,常怀悲悯之心,使国家走向富强。焦裕禄为政心怀悲悯,关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顾方舟为医心怀悲悯,关注病人身体状况而不收受回扣;张丽莉为师心怀悲悯,关怀学生的安危不在乎自己……正是有如此之多的人在背后默默奉献,传递爱与温情,我们的国家才得以如此平稳地走向富强安康。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如今的我们应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让冷漠被悲悯化成春风,让无情被悲悯变成暖流。愿世人都能拒绝冷漠,常怀悲悯之心,人间大爱,则计日而待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引述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导语内容,引出“悲悯”“良知”这一写作主题,然后再借助本单元中《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作品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激发我们的悲悯情怀,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唤醒我们的悲悯情怀和良知,引导我们新生善念,以一颗悲悯之心,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去关怀身处困境的人们,启发我们心怀悲悯,对他们伸以援手,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和善意。此后,材料第二段,则进一步阐述“悲悯”所蕴含的“善”的本质,及其对于个人、社会、民族等等各方面的重要性。最后,材料在呼告中总结,告诫人们“应常怀悲悯之心”。
写作时,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心怀悲悯,传递温暖”;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悲悯之心是什么,怀悲悯情怀有什么好处;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从拥有悲悯情怀和冷漠两个角度对比论证;最后可以论述有悲悯情怀的具体做法,如对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抱以善意,伸出援手等。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可列举陆鸿帮助其他残疾人谋生、杨宁带领家乡人民脱贫等事例,来论证观点。
立意:
1.心怀悲悯,传递温暖。
2.同情、悲悯是美德的最高境界。
3.拒绝冷漠,心怀悲悯。■
武汉光谷未来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3月月考
语文答题卡
9(6分)


17(6分)


条码粘贴处


(正面朝上在此框内)
(1)

缺考标记口
(2)
■■■■
■■
(3)
选择题(单选题一个3分,多选题一个1分)
1
AB网D10AE DEEH21AB网D
2AB D]11 ABCD
22AIBI
23 A B C]D]
18(4分)
7 A]BC]D 20 A BC]D
13(8分)
主观题
13.1(4分)
1(2分)
13.2(4分)
5(6分)
14(4分)
19(4分)
8(5分)
16(6分)
写作
700
▲400
▲0
16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