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阳高四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月考试卷高一 语文 参考答案【答案】1.D 2.A 3.D 4.C5.①价值及特点简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比喻等。②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论语》,应与时代、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其对当下的启示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错,二者的原则并非“拿来主义”,而是认为传统文化可转化为先锋思想。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错,“氛围感”这一网络用语所表达的是对《论语》文学性的肯定。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A.“率尔”“哂”属于细节描写,体现了文学性。B.有细节描写,体现了文学性。C.使用了比喻,体现了文学性。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没有神态和表情的描写,也没有运用比喻,说明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所以,不能体现“文学性”。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语》是一部文学著作”错,应该是语录体散文。B.“层进式论证方式”错误,使用的是并列式论证,也没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证明“《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D.“……可以随意阅读《论语》”错误,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对《论语》的阅读还是要联系现实,有选择性的吸收,要继承更要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1)价值及特点简介:结合材料一“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材料二“《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可知,《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2)阅读方法指导:结合材料二“读《论语》要思,要体会”“《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答案】6.D 7.A 8.①写出了“我”没有听过诗意的卖花声的遗憾,表达对市井叫卖声的欣赏喜爱之情。②引用诗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气息。③虚实结合,丰富作品内容。在现实的声音之外,写资料里的声音,使作品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9.①错过了对大自然美好声音和人类迷人声音的感知。大自然的声音是优美的、丰富多彩的,市井中人类的声音是才华横溢的、诗意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但在生活中,“我们”的听觉却“荒废”了,错过了这些声音。②我们应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去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市井的温暖、和谐,为平凡的生活增加趣味和诗意。【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一个高雅、一个世俗”错误。猪肉铺子老板排开案板、放下猪肉的“砰”一声,以及早点铺子的忙碌准备,都被描绘得生动且真实,没有高雅与世俗之分,而是和谐共存,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早晨场景。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疑虑重重的内心世界”错误。这里是将“不定时地重物坠落的锐响”比作“等待另一只鞋落下”的故事,并进一步夸张地形容为“蜈蚣的鞋子,一个团的鞋子”,运用的是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声音接连不断响起,没有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语段作用的能力。①“吾生也晚,竟没听过”一句,写出了“我”由于出生的晚,没有听过优雅的卖花声,表达自己未曾亲身体验到卖花声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市井叫卖声的欣赏喜爱之情。②“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枕上鸣鸠唤晓晴,绿杨门巷卖花声”“数歇卖花声过耳,谁家斗草事关身”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将这些关于卖花声的古诗词写入文章中,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于传统市井生活的想象和怀念,增强了情感上的共鸣。③作者没有亲自听到卖花声,这是实写;但通过资料的引用,激发了想象力,使得自己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验那种可能从未经历过的场景,这是虚写。所以还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文章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文章通过几个具体场景,如夜晚龙眼果落下的声音、小狗肉掌摩擦石子路的“唰唰”声、乡村的蝉鸣、鸟叫、蛙鸣,以及各种叫卖声,揭示了我们日常感知的局限性和对听觉体验的忽视,所以我们错过了对大自然美好声的感知。②我们的耳朵曾错过的声音,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细微声响,更是那些在忙碌和日常喧嚣中被忽略的生活细节和文化韵味这样的声音。例如,卖鱼者的歌谣式叫卖声,既是一种生活技能,也是一种未经雕琢的民间艺术;收破烂者节奏明快的吆喝,蕴含着发音学和音律的智慧;甚至猪肉铺老板剁肉的声音,也能与古代音乐的节奏相呼应。所以我们错过了生活中对迷人声音的感知。③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热爱,去倾听,去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和谐乐章还是市井生活的交响曲,都有其独特的趣味和诗意。我们不仅能更全面地感受世界,还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答案】10.D 11.A 12.C13.(1)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2)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反复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14.①烛之武答应郑伯的要求出使秦军,是尽臣子之“礼”。郑国有难,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挺身而出,烛之武这么做是合“礼”的。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提醒秦伯,秦国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当作同盟国,那么郑国会对秦国尽好盟国的职责,郑国对秦国是“守礼”的。③“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历史上,晋国曾对秦国背信弃义、两面三刀,隐含“无礼”表现。④晋文公最后表现了他的“有礼”,这种做法有君子风度。晋文公自己反思“不仁”“不智”“不武”,“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外在表现就是“礼”。【导语】该阅读文章由两部分构成,节选自《左传》和《孟子》。文章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的外交策略和儒家思想对“仁政”的阐述。甲文讲述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军,展现了外交智慧;乙文则通过孟子的言论,强调安定民生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两部分文章内容各有侧重,但都反映了古代政治思想和人物的智慧。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奢求的土地)呢?省略主语“晋国”,“既……又”构成并列的句式,故应在“又”前断开,排除AC。“肆”是谓语,“西封”是宾语,“若”领起后面的句子,故应在“若”前断开,排除A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错误。《礼记》并非先秦时期的著作,而是西汉时期的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错误。根据乙文内容可知,应是在“养”的基础上有“教”,即先满足百姓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使百姓有“恒产”,然后再进行“谨庠序之教”,对百姓进行教化。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鄙”,把……作为边境;“焉”,哪里,怎么;“陪”,增加。(2)“谨”,慎重办理;“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顺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申”,告诫;“颁”,通“斑”;“负”,背;“戴”,用头顶着物件;“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正常的顺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1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①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可知,郑伯向烛之武求助,烛之武虽起初推辞,但最终答应出使秦军,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履行臣子保卫国家的责任,符合臣子对国家应尽的“礼”。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提醒秦伯,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秦国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当作同盟国,那么郑国会对秦国尽好盟国的职责,郑国对秦国是“守礼”的。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历史上,晋国曾对秦国背信弃义、两面三刀,隐含“无礼”表现。④结合“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可知,晋文公在面对秦国立场转变后,从“不仁”“不知”“不武”考虑后决定退兵,其中“仁”是儒家思想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他的行为体现出一种君子的“礼”。【答案】15.C16.①《垓下歌》首句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显示出罕见的自信;第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第四句表达了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②《大风歌》首句借对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表现了平叛争胜利后的自豪之情;第三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焦灼之情。【解析】15.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错,《大风歌》是以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为切入点,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借渲染大自然的壮阔来衬托自己的宏大气魄和英雄形象。故选C。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本题首先要知人论世,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楚汉之争中重要的历史人物项羽和刘邦,其次要结合语境,分析诗句的内容。《垓下歌》中“力拨山兮气盖世”一句,描写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乌骓马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无比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大风歌》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17.答案:比及三年 以俟君子 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三、语言运用(20分)18.①叹为观止 ②栩栩如生 ③万无一失 (3分)19.甲:传统木结构建筑通常不高 乙: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4分)20.现在,这座木塔已经开始倾斜,如果不及时对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有可能一百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我们将再也领略不到这座木构建筑的风采。 (4分)21.D (3分)22.①内容与主题不符:画线句主要描述木塔周边环境,未聚焦古建筑的艺术价值或保护问题;②影响前后连贯性:画线句是环境描写,与前、后文介绍木塔特色与价值的内容关联性不强;③语言风格不适宜:画线句的语言华美,抒情性较浓,与文稿偏说明性的语言风格不一致。(6分)四、写作(60分)23.例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道出了做人应该具备“同理心”的重要性。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这种“恕”道,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从日常的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来看,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强人所为,不夺人所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己成物,就能相处得和谐。能不能用忠恕道去理解人,帮助人,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是一个人是否文明,是否有教养的标志。一些缺乏教养的人,与别人发生一点点小的摩擦就出语伤人,有时把矛盾弄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甚至犯罪。个人教养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离不开孔子的忠恕之道的。从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中,从现实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体悟到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和意义。针对世界性的道德堕落、各种犯罪、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地区性战争冲突、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纠纷以及在我国大陆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等等现象,理应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古代哲人的智慧训导中汲取智慧,以此作为思想的指导,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国与国的关系来说,也需要“同理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国家主权丧失,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领土被霸占,都不希望国家统一受到破坏等等。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出发,那就任何一个国家就应该尊重别国的主权,不要去侵夺别国的领土,不要去破坏别国的统一,不要把战争强加给别国人民,不要去奴役别国人民,等等。要想自己的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别国的主权;要想自己的国家发达,也就要让别人国家也发达;要想自己的国家强盛,也就要让别人国家强盛等等。但是,有的国家不是这样,他找出种种借口,种种理由去干涉别国的内政,限制别国的经济发展,限制别国的贸易,甚至施加种种压力,生怕一些发展中国家富强了。世界上的这些奇怪现象,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面前。各国的政治家们,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家们,如果能够懂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欲达人”的训导,那么,世界将可能更安宁一些,将可能更人道一些,各种纠纷和摩擦就会更少一些。总之,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拥有同理心,对于修养一个完善的自我,建设一个文明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必须大力加以弘扬。(学校年级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密封线内不准答题,答题一律不给分))阳高四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月考试卷高一 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摘编自车风《〈论语〉中的以“文”化人》)材料二: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都不会打一下。《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B.《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C.《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D.《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B.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C.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D.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3.依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论语》“文学性”一项的是(3分) ( )A.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B.(曾晳)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C.子曰:“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阐述自己的观点,既要把观点表述清楚,又需要对观点作充分论证,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为证明《论语》是一部文学著作,作者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和大量运用比喻手法两方面论证。B.材料一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层进式论证方式,综合运用引证、事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C.鲁迅和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的问题上看似矛盾,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都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D.材料二最后一段告诉人们,《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已是“礼失而求诸野”的时代,当下可以随意阅读《论语》。5.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们的耳朵曾经错过一些什么陈思呈村子里的老式房屋,是瓦片做的屋顶,新修的那些却自甘堕落,屋顶都由两块铁皮中间夹着一大片泡沫。这是为了省钱,听说也能够隔热,但有个大问题,我不能忍。那天晚上我刚抵达这个村子,洗漱完毕正要入睡。就在醒和睡的夹缝里,头顶正上方一声锐响,有物体砸落屋顶,仿佛刺客正从屋顶用轻功逃窜。我没追它,重新躺下,抱着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再次入睡。谁知世界报我以暴击,不久,正上方又传来一声锐响,比刚才那声更挑衅,坠落之物的力度和体积似乎更大。这次我已经从乐观主义者变成怀疑主义者,果然,接下去整夜,重物坠落的锐响不定时地响起,那个“等待另一只鞋落下”的故事,在这里,变成了蜈蚣的鞋子,一个团的鞋子。天一亮,顶着一头鸡窝的我迫不及待地问屋主人,那个声音是什么。屋主人吃惊地反问,什么声音?!后来她沉思地说,该是屋后的龙眼树吧。难以置信,小小的龙眼掉在屋顶会有那样的锐响。但屋后确实有棵巨大的龙眼树,此时正是果季。加之南方的夏天,常有台风天,龙眼落得多。铁皮做的屋顶和夜的静,一起放大了这种声音。但村里人都习惯了,进入大音希声的境界。我在网上发了一条有奖竞猜:“在粤东乡村,夜里被某种大自然的不定时响起的声音吵醒,大家能不能猜得到是什么声音?”有150多个回复,只有一个答对了。所以我的无知也并非世间罕见。有一天下午,我坐在村子里的一条小石头路旁边的树下刷手机。用眼久了,便闭眼休息一下。四周是乡村特有的宁静。突然,我听到一阵非常轻微的声音,又轻又快的“唰、唰、唰”,不是风吹竹叶,风吹竹叶的声音高蹈一些,有猎猎之感。也不是细雨落池塘,雨落池塘,再小的声音也有共鸣,是连成一大片的,成规模的。原来,是一只小狗,在那条铺着小碎石头的路上来回地走,它厚厚的肉狗掌摩挲路面的小碎石头,就发出了那种非常轻快的“唰唰”声。真好听,让人心里毛茸茸的。更重要的是,这细微的声音,好像给我的耳朵开了光,我的耳朵仿佛瞬间有了明暗的对比,它突然听懂了此处的安静。此处并非纯粹的安静。如果混沌一片地听着,会觉得一切本该如此,但如果是一双新鲜的耳朵,就能听出多层次多声部。首先,蝉鸣,是一片不知疲倦的背景色,连绵一片又易被忽略,但它与蓝天是多么般配。然后一些鸟的啼叫点缀其上,勾勒出纵深。群鸟的叫声与远远的群山唱和。而这时,低音部不可或缺。那是蛙鸣。沼蛙的声音像狗叫,本来应该是刺耳的,但又融入了混沌的寂静,竟让人不觉突兀。还有弹琴蛙,叫起来是“哎哎哎,哎哎哎”的发声,与悠扬的鸟声相比,像以大老粗为荣的文盲。……那么我们到底错过了多少声音呢?作为一个用眼过度的资深近视者,我意识到自己对听觉的荒废。但比大自然的声音更迷人的,还是街市巷陌中,人类的声音。那天仍然在乡村,听到有人挑着担子来卖鱼。叫卖声笼罩整个村子。那是一首自创的歌谣,歌谣的内容不外是把各种鱼的鱼名,按它们的发音顺口程度连缀起来而已。但他天生的好歌喉,加上韵律的科学搭配、鱼名的合理罗列,整个过程,宛转高扬,气度不凡。琢磨很久,知道他非这么唱不可。鱼名是顺势而为,元音必须恰好用在高音,高音才能把叫卖声往外扩散,如果都用平常说话的方式来发音,如何扩散?另外,在发音方法上他故意含糊了原来的发音,一来可能是省力,二来听者会努力分辨他唱的是什么,分辨过程,注意力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了过去。民间的才华。想起来,有很多叫卖声都才华横溢。叫卖声一定是符合发音学和音律的,包括收破烂的“旧电器旧报纸,旧电视旧摩托,旧书旧被,旧铜沤铁”,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每一字不可调动位置,像前贤论诗所说,好的字有“黏”性,调动之后都不如原文贴切。每一类叫卖声又有区别。卖鱼的,叫卖声悠扬远传,高处直入云霄,低处拖曳不去,戏曲一般,竹筐里的每一片鳍翅鳞光大概都是他的底气。收破烂的,则短促简洁如快板,如三句半,讲究的是直入耳膜,不容置疑。但最为优雅的卖花声,吾生也晚,竟没听过。“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枕上鸣鸠唤晓晴,绿杨门巷卖花声”“数歇卖花声过耳,谁家斗草事关身”的情形,只在资料里得见。也不是只有卖花声才有诗意。几乎所有的市声都是诗意的,在某个时段。比如在老家,醒得很早很早的时候,天还没有亮透的时候,能听得到路口的小集市,猪肉铺老板率先排开案板,然后,有一大扇猪,沉重地甩在案板上,“砰”一声,意味一天开始。然后便是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他旁边的早点铺子,卖油条豆浆加肠粉的,当然也没闲着。风炉烧起来,炉膛里“呼呼”越来越响,碗、碟、筷,各就各位叮当恳切,间插着这一切的,是早点铺子老板娘和猪肉老板的大声聊天,他们比邻工作已经多年。这是平凡的一生中平凡的一天。(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详写夜里龙眼落下的声音,“我”对这种声音是陌生的,屋主人经常听,反而不觉得声音的存在。B.蝉鸣是背景,鸟啼勾勒出纵深,蛙鸣是低音部,这些多层次多声部的声音,对“我”来说都是迷人的。C.文中将叫卖声上升到发音学和音律的高度,赞美了市井声音的动人,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民间智慧。D.猪肉铺子和早点铺子的声音,一个高雅、一个世俗,但两个铺主人的聊天,又让“我”看出他们的和谐。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将“等待另一只鞋落下”说成是“蜈蚣的鞋子”,语言幽默诙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我”疑虑重重的内心世界。B.小狗的脚步声让“我”“突然听懂了此处的安静”,这里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细微的声音对“我”的耳朵和心灵的触动。C.在写猪肉铺子声音时,文中直接用了《庖丁解牛》中的句子,体现猪肉铺老板割猪肉动作的娴熟以及声音的美妙。D.在描写声音上,本文由龙眼掉落的自然之声写到街头巷陌的市井之声,层次分明,贴近生活而又意味深长。8.文中写“我”没有听过卖花声,却写了资料里的卖花声,这样处理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9.本文标题“我们的耳朵曾经错过一些什么”是一个问题。请根据文本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并谈谈这一问题对你的启发。(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B.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D.“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而后文的“民”指普通百姓。12.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一个“必”字显示佚之狐说得自信和坚定,体现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甲文晋文公面对秦国立场的突然转变,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角度阐明不进攻的理由,表现出他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C.乙文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D.甲乙两篇文章在劝说他人采纳自己的意见时有较多相似之处,如两者均站在对方角度进行游说,都抓住对方未来的利益进行游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4.《左传》重视“礼”。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叙中,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本文在其他地方,有无体现“礼”的思想?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小题。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宏大气魄和英雄形象。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16.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根据情景,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论语》记载,冉有曾经向孔子提及自己的政治理想,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____________ ”,可以让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则要“ 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写项庄舞剑,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 。”(3)“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向,比如含有“酒”的诗句有“ , 。”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作为《黑神话·悟空》取材点之一的山西应县木塔,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木塔始建于公元1056年,于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梁思成曾经高度评价应县木塔:“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他能做出这样的评价,一个原因就是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 甲 ),而应县木塔的高度却达到67.31米,相当于一座20多层的现代高楼,这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除此之外,整座木塔完全采用木头榫卯结构,不使用一颗铁钉或任何粘合剂,这种精湛的工艺结构,使得木塔在1000多年后依然屹立不倒,令人 ① 。在晴朗的秋日,秋风轻抚过应县的古韵之地,木塔的周围,枫叶如火,炽热而绚烂,银杏叶则披上了金黄的外衣,闪烁着秋日独有的温柔光辉,两者在秋风的低语中翩翩起舞,交织出一幅幅流动的画卷,与古塔形成了和谐的统一。应县木塔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观,更是一部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木塔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佛教故事,也有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每一幅壁画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塔内雕塑以佛像为主,每一尊佛像都 ② ,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现在,这座木塔已经开始倾斜,如果不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有可能几十年后,甚至一百年后,我们将再也领会不到这座木构建筑的风采。可喜的是,应县木塔的维护与修缮工作从未停歇。为确保修缮工作 ③ ,很多专家正在积极地讨论修缮方案,目前主要有落架大修、钢架支撑、上部抬升和现状加固四种思路。如果采取落架大修方案,就会存在旧构件更换过多的问题;钢架支撑方案难以落地的原因在于会和木塔结构不协调:上部拉升方案可能导致木塔外观不够美观;一番斟酌,只剩下现状加固方案,( 乙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木塔倾斜问题。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 根据材料中加点句的内容,下列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有采取落架大修方案,才会存在旧构件更换过多的问题。B.如果存在旧构件更换过多的问题,就意味着采取了落架大修方案。C.没有采取落架大修方案,说明了不存在旧构件更换过多的问题。D.不存在旧构件更换过多的问题,说明未采取落架大修方案。22. 上述材料是给某建筑杂志“古建筑艺术与保护”专栏提供的稿件,杂志编辑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不适合放入文章当中。请你以编辑的身份给供稿者写一份原因说明,不考虑格式要求,给出要点即可。(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会和更多经历不同、个性各异的人相遇。这时,同理心强的人,更能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这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对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也有重要意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四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四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