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7.2《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框内容。承接上一框对人文精神内涵的阐述,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教材先阐述中华人文精神在历史上发挥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白其重要性。再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从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两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弘扬人文精神的路径,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传承责任感,提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成长为中华人文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学情分析初中的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理性思维有限但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对中华人文精神有一定感知。他们自我意识觉醒,有表现欲,渴望在课堂讨论、活动中展现对人文精神理解。但因知识经验不足,理解抽象概念存在困难,如理解“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思想时,难以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而且他们易受外界影响,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难以坚定传承人文精神信念,需教师引导辨析,激发其传承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三、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积极态度。健全人格: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中华人文精神,树立爱人利人,择善而行的优秀品质。责任意识:明确将中华人文精神传承弘扬下去,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理念的积极态度。教学难点: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积极态度,树立爱人利人,择善而行的优秀品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播放《2024年新时代好少年——来丁丁》的视频,思考来丁丁同学为什么如此热爱诗词。教师过渡:来丁丁立志做一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小传承者和传播者。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立数千年不倒的精神支撑,有其独特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新审视、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之传承弘扬下去,使民族的精神之魂永驻,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新课讲授1.中华人文精神发挥的作用展示屈原的作品及相关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2“生活观察” ,思考并讨论:从屈原的作品及其故事中,领悟到怎样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体会屈原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分享自己看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及观后感,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教师总结: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2.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3上面的“探究与分享” ,让学生列举知道的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相和”的故事等 。开展小组讨论:结合以上讨论,说说今天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总结①表现: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②现实要求: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安排学生阅读教材P63下面的“探究与分享” ,查找“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分组讨论他们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学习,如吴增阳勤奋刻苦、勇于创新;李王喆的孝心与担当;熊莎莎的善良、坚持和责任感;张瑾瑜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向这些榜样学习,做到向上向善?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课堂总结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探寻了中华人文精神,从屈原的故事中,知晓它在历史上熏陶教化、凝聚示范的作用,也明白弘扬人文精神,需从促进社会和谐与向上向善着手,生活里做到求同存异、积极进取、爱人利人,中华人文精神是民族瑰宝,希望大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肩负起弘扬的重任,让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短文,字数300字左右。2.让学生收集身边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的事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五、板书设计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1.中华人文精神发挥的作用2.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可进一步增加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反馈,提高活动效果。在今后教学中,持续引导学生将中华人文精神融入生活,通过开展更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传承活动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传承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