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五课 审美自律 课件(共49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五课 审美自律 课件(共49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插视频
第五课 审美自律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
曹全碑(东汉)
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
礼器碑(东汉)
记述了鲁相修饰孔庙、造加孔庙礼器等的功绩。
在历史的长河中,美术其实总是依附于一定的实用功能而存在的。美术家被赋予这样或者那样的任务,美术作品的创作也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现实需要。
艺术家通常只能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体现自己的个人特色。
王羲之(东晋)
横撇的处理与第三个略同而捺以方拙出之
点头似鹅,横撇的转折处顿笔明显,捺笔以反捺内收,意味含蓄
找一找涂改的“之”字在哪?
顾及前后的“之”字,我们试试进行交换,谈谈你的感受。
插视频
王羲之出身于东晋书法世家的,被后人尊为“书圣”。他饱读诗书,官至大臣。
书法已不再是简单书写与记录的工具了,从中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有意将书法创作赋予个人的独特理解、书写技巧,以形成个人的风格。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
什么是“审美自律” ?
“审美自律”有何特征?
从东晋到北宋的大约6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绘画呈现出发展成熟的局面,出现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分类,中国山水画在北宋逐渐走向高峰。
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开始,书法家的审美观念无意中从实用向个人兴趣的需要发展,而在绘画领域是不是有相同的境地呢?
(1)作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早春图(北宋)郭熙
(1)作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2)画面构图布局有什么特点?
早春图(北宋)郭熙
《早春图》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早春图(北宋)郭熙
林 泉 高 致
“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春山淡冶而如笑
宫廷御用画家
夏山苍翠而如清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平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
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
(1)作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2)画面构图布局有什么特点?
(3)作品是供谁欣赏的?
早春图(北宋)郭熙
(1)作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2)画面构图布局有什么特点?
(3)作品是供谁欣赏的?
(4)作者能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兴趣所好吗?
早春图(北宋)郭熙
北宋中期,不是职业化家,但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官员成为美术的参与者,凭着自己的喜好也加入到美术创作与收藏行列中来了。他们的出现,使美术标准和趣味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产生了巨大变化。
这对绘画有什么影响呢?
米友仁(南宋)《潇湘奇观图》
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不拘形色勾皴
烟峦飘渺,树影迷离,淋漓尽致,生动有趣
在笔墨运用、构图章法及表达意图有何不同?
《早春图》
《潇湘奇观图》
作者 (身份)
绘画目的
服务对象
郭熙(北宋)
宫廷画家
米友仁(南宋)
有艺术修养的文人
自己或普通人等
有感而作,真切的表达自
己的感受,不是为了赚钱
或是取悦别人而作。
皇帝、大臣
供皇帝政务之余
消遣观赏的
对比与总结
迎寒而开,高洁傲岸
色淡香清,谦谦君子
刚直谦逊,不卑不亢
清丽淡雅,傲然不屈
元代以后,文人画全面兴起。多以山水花鸟以及墨竹墨梅最为盛行。
作画“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书画作为文人思想寄托和抒情遣兴的手段进一步流行起来
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与带有民主色彩的文化思想激烈碰撞,文人画家更注意个性的抒发和风格的独创。
插视频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天池
注重个性表现
借物抒情



画面构成
创作手法
审美情趣
诗 书 画 印
多种艺术形式
强调笔墨趣味
文人画
个人的兴趣出发
审美自律
个性化的表达
无需屈从
内在规律
不受干扰
(明)董其昌
文人画家以空灵虚静的心,深解大自然无言之美,也透视生命之根源
我们要从 文化角度 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