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预习反馈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一:丝绸之路
1.概念: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条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中国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欢迎。
3.标志性事件:“凿空”——张骞通西域
(1)背景:①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②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③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力;④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2)影响:张骞出使西域获得大量的西域资料,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没达到目的,但是有一定成果的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意义 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和中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预习反馈
(3)作用
①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推动了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有力地促进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开辟了贯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国和亚欧之间的积极文化联系,推动了中西文明的进步;
③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力,有利于官方和民间贸易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第 9 课
能够运用历史地图,说出丝绸之路等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路的时空分布。能够运用考古材料和相关文献记载,描述古代商路上文化交流的情况。
古代的商路、贸易
与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丝绸之路
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陕西出土二枚罗马金币
和一枚波斯银币
罗马的凯撒大帝(中国西汉时期)曾穿着丝绸长袍去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观众都在观赏这件华美的长袍。经考证,当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来自中国长安。
中外文明之间存在着一条贸易之路……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长安和罗马的商业往来、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从未中断,而这两种文明的交流和交融,对于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条贯通东西的传统商路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它是怎么开辟的、有何发展?
(一)定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在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将源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直达西方的这条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狭义: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广义: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
广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一、丝绸之路
(二)“凿空”——张骞通西域(标志性事件)
1.时间:
2.目的:
公元前138年
计划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大月氏与匈奴的世仇:前162年,大月氏再度被匈奴攻击,老单于还把大月氏的国王杀掉,并把国王的首级割下带返匈奴,把他的头盖骨作杯来使用。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募能者。
——《史记·大宛列传》
3.背景
政治: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政治的推动。
经济: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
军事: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及日后反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交通: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
首先是中央集权政治推动。封建社会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使国家得以统....是开展贸易的重要政治前提与保证。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也是这种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其次,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西域的开通固有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但经济原因是原始的,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必须,对域外文明而言也有同样的需要....再次,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内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
当然,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动因是多方面的,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联系、语言的传播都会加强相互的联系与往来。
——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有意的外交,无意的“凿空”
张骞通西域之前的陆上丝绸之路,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此举实为“创举”。
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立了西域都护,直接统治中亚和新疆等地区。所以开通丝绸之路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安全,任何的贸易交通安全性都是第一位的,出去以后九死一生的话,是没人敢去的,利润再高也没用。张骞就是九死一生,100个人出去仅剩下2个人回来,损失率高达98%,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侯杨方《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
4.评价:
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思考点】P50: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4.影响:
材料一 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
——荣新江《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 》
【知识回顾】
“纲要上”:西汉稳固边疆的措施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③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
④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经济:促进物种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结合材料和《知识回顾》表,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三)发展: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1.东段(汉代开辟):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2.中段(汉代开辟):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
3.西段(唐代开辟):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拓展思考】:根据以上材料概述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并挑选其中某一阶段分析其原因?归纳影响丝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四)丝路的兴衰:
(四)丝路的兴衰:
汉代陆路兴起海路发端
①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②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
③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 ④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①国家统一强盛;②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③对外政策开放;
④设机构管辖,保护沿途商旅;⑤唐朝文化繁荣,制度先进;
⑥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衰落。
宋代海路繁荣陆路中断
①北方战乱,宋室南迁,陆上丝路中断;②经济重心南移;
③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④政府鼓励对外贸易;⑤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⑥海路运输的优势;⑦沿线环境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明清衰落
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
③天朝上国观念和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④欧洲新航路开辟与中国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1.“赛里斯”(seres)由希腊文sere即“丝”一词演化而来,意思是“产丝之国”。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赛里斯人以从森林中获取毛料而著称,他们将树叶浸入水以将白丝梳理下来,然后将这些线解开再织好,供应给罗马的妇女。直到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确地认识到丝是来自于蚕这一小动物。这段材料最有助于研究(  )
A.丝绸之路的影响 B.罗马帝国的繁荣
C.希腊文明的扩展 D.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双方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汉代中国丝织业发达,罗马人对中国的认识得益于丝绸之路上的交往,因此材料有助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罗马帝国的繁荣、希腊文明的扩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无关,B、C、D项排除。
【能力提升】
A
(2024·北京朝阳区高二下期末·3)“以骞度之,大夏(古国名,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古国名,即古印度)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竹杖蜀布),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汉书·张骞传》)以下四位学生对材料做出的分析能够成立的是(  )
A.甲:西汉与大夏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建立了直接贸易联系
B.乙:窦宪出击北匈奴获胜为丝绸之路通畅提供实力保障
C.丙:汉政权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较之以前更加有效
D.丁:四川特产蜀锦历史悠久工艺精美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蜀,宜径,又无寇”可知,从蜀地去大夏,方便安全,可见汉朝时期对蜀地的管理是非常成功的,故选C项;材料中“以骞度之”表明后文均是张骞推测的,且“蜀物”出现在身毒,张骞认为可以从蜀地到大夏,表明西汉与大夏之间并无直接贸易联系,排除A项;窦宪是东汉名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竹杖、蜀布等物品出现在国外,没提及有大宗数量,排除D项。
C
预习反馈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3)特点:全方位、文化传播速度快、多样性、复杂性。
2.“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发展: ①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②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3)地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4、补充:汉志商道
概念: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称亦
“香料之路”。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集市。后来,汉志商道逐渐淡出历史。
3、“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时期):辐射范围较广
(1)概念: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
(2)地位变迁: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形成过程
时期 内容 西汉 开始管理海外贸易,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宋元 条件 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
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
路线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影响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明朝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预习反馈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自主学习,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指出商路位置,建立准确的时空观念。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路线:
2.影响:
漠北草原
(南西伯利亚)
咸海、里海以北
欧洲
小亚细亚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一)“草原丝绸之路”
文化的传播范围广、速度较快,持续性长。
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西南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1.路线:
关中平原→蜀(成都平原)→横断山麓南下→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1)汉武帝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2.形成发展:
2)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3.地位: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於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史记·西南夷列传》
1.含义: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2.地位: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时期 形成过程 西汉 宋元 条件
路线
影响
明朝 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巨舟、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建立联系
广州、泉州、明州等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三)海上丝绸之路
宋代的丝绸之路与汉唐相比发生了明显转变。
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产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宋代,陆地“丝绸之路”被西夏王朝所占据,海外贸易受阻,南宋偏安江南,对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此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统治者实行奖励海外贸易的政策。
材料二: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印度洋及中国海一带……这个贸易体系自产生以来总体上就是和平安定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优秀的商业才能和开拓精神更促进了贸易的良性循环……此时从东亚、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直到欧洲都处在经济文化的上升发展时期……两宋时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日益发展、交换能力逐步增强、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有效地刺激了贸易的繁荣。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四: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五: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变化:
①宋以前,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主通道。
②陶瓷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原因:
①政治:宋代西北局势长期动荡,民族政权并立;政府积极的对外政策;设置机构专门管理。
②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
③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④海路优势:海路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运载量大,成本低。
(四)汉志商道(香料之路)
作用:沟通了印度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商品贸易
“汉志商道”:
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亦称“香料之路”。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集市。后来,汉志商道逐渐淡出历史。
古代中国的丝路兴衰
名称 路线 开通时间 兴盛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特点
陆上丝路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西汉 汉-唐 明清 丝绸
草原丝路 东北-漠北-欧洲、小亚细亚; 西汉 宋元 明清 民族迁徙
西南丝路 成都-横断山-澜沧江、怒江-缅甸; 西汉 汉唐 宋明之后 茶马
海上丝路 中国沿海-东南亚-印度-非洲、红海; 西汉 宋元、明清(闭关前) 鸦片战争后 瓷器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1.茶马贸易由来已久,宋代已经出现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等机构。明朝茶马贸易制度达到顶峰,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暂停了兴盛的川藏地区间的茶马贸易,以保证甘肃河州的茶马贸易开展。由此可知茶马贸易( )
A.丰富了国家边疆治理的手段 B.开发出草原丝绸之路新通道
C.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双向交流 D.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答案】A
【解析】明朝政府通过调整茶马贸易政策来满足边疆地区的军事需求,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手段在边疆治理中的应用。这种手段不仅灵活有效,而且能够减少直接的军事冲突和财政负担,因此可以视为边疆治理手段的一种丰富,故选A项;草原丝绸之路主要在塞外草原,与材料中的西北地区无关,排除B项;茶马贸易是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双向交流,不是中外交流,排除C项;虽然茶马贸易对政府财政有一定贡献,但在古代中国,农业税收才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茶马贸易的更多价值在于其政治和军事意义,而非单纯的经济利益,排除D项。
【能力提升】
A
2.有关下图中的商路说法正确的是(  )
A.商路①在匈奴、日耳曼人西迁中发挥作用
B.商路②③分别是汉朝、隋唐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
C.商路④被称为“香料之路”
D.商路⑤上的重要枢纽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答案】D
【解析】商路⑤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其重要枢纽有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故选D项;商路①是草原丝绸之路,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中发挥作用,与日耳曼人的迁徙无关,排除A项;商路②③都是汉朝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包含向西和向南两条,唐代向西加以拓展,最远到达了欧洲,所以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商路④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而不是“香料之路”,排除C项。
D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表现
(1)物质和技术交流方面
1)对外输出(中国传入外国)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随着丝绸向西出口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使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内引入(外国传入中国)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预习反馈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2)精神和文化方面
内容 交流概况
宗教 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②继佛教之后,祆(xiān)教(波斯国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艺术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中医药 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2.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预习反馈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物质和技术的交流
中国→西方
西方→中国
铁器
瓷器
漆器
丝绸
养蚕缫丝
四大发明
汗血马 葡萄
香料 胡瓜
玻璃 胡豆
宝石 苜蓿
金银器 棉花
方向 商品、技术 路径/时间 地区/渠道
中国对外输出
西方传入中国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
③四大发明
陆路和海路
中亚
向西传播
东罗马帝国
陆路
④陶瓷,特别是瓷器
沿海路外销
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
西方
①“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
③服饰、饮食
④棉花
隋唐
西汉
西汉
由西域传入
中亚大宛国
中亚和西亚
宋元时期
陆海两个渠道传入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
早期多由陆路,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⑥玻璃是古埃及人最早制造,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物质和技术的交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二)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方向 文化类型 传播情况
中国 对外输出
外国 传入中国
中医
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
宗教
艺术
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入中国
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广受欢迎
特点
①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②交流内容丰富。
(三)丝绸之路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
材料: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
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对中国:
①经济:农牧品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②文化:佛教基督教及艺术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
③生活:影响饮食结构,扩大食物来源。
2、对世界:
①地位:丝绸之路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重要象征;
②生活:丰富了中外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③经济:促进了中外物质技术交流;
④外部:加强中外友好往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三)丝绸之路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名称 路线 兴盛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商品
陆上丝路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汉-唐 明清 丝绸贸易
草原丝路 东北-漠北-欧洲、小亚细亚 宋元 明清 皮毛交易
西南丝路 成都-横断山-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 汉-唐 宋明之后 茶马贸易
海上丝路 中国沿海-东南亚-印度-非洲、红海 宋元、明清(闭关前) 鸦片战争之后 瓷器贸易
小结
归纳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并说说你得出的认识
特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 ②线路多,覆盖面广;
③时间长,历时千年; ④重经济,互利互惠;
⑤由以陆路贸易为主到以海路贸易为主;
⑥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⑦注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睦邻友好。
1.(2024·福建高考·4)“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A.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答案】C
【解析】本题提供的情境表明,元代绿松石的来源渠道更加多元,且不需贸易中转便可从原产地直接进入元代市场。元代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重新畅通,是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历史前提,故选项C正确。元代的统治版图虽然广大,但未能直接控制波斯地区,而且版图的大小与经济贸易的往来,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故选项A不正确;绿松石是一种宝石,比较珍贵,“乞里马泥”的传入也说明当时市场上绿松石的种类更加多元,但题干并未介绍绿松石的使用范围、输入数量等信息,也就无法反映元代奢侈品的需求问题,故选项B不正确;元代统治范围的扩大,虽然有助于元朝人获得更多的地理信息,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但题干中的“中亚”“西亚”等内容,均指向具体的地理区域,与地理学取得的成就无关,故选项D不正确。
【能力提升】
C
2.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李二曲在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  )
A.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 B.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
C.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 D.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明朝末期,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这一行为引发了内地儒生学者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自然科学的风气。 同时,“关西夫子”李二曲在推荐书目时也包括了西书如《泰西水法》。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科学的传入和学习,确实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思想,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故选D项;虽然西方科学的传播对社会思想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说它是社会思想转型的唯一或主要原因 。此外,材料并未直接表明西方科学传播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全面转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民族危机的信息,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夷夏观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民族观,强调华夏族与蛮夷(夷原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后泛指外国)的区分。材料中并未明确表明夷夏观念发生了剧变,只是表明了对西方科学知识的接纳和学习,排除C项。
D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讲读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学目标:
1.把握中国古代商路及其贸易的基本概况,理解古代商路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古代商路发展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古代商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对彼此间的影响,认识到文明交流的历史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流通促进了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难点:理解商路贸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一:丝绸之路
1.概念: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条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中国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欢迎。
3.标志性事件:“凿空”——张骞通西域
(1)背景:①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②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③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力;④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2)影响:张骞出使西域获得大量的西域资料,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没达到目的,但是有一定成果的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意义 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和中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作用
①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推动了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有力地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开辟了贯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footnoteRef:0],密切了中国和亚欧之间的积极文化联系,推动了中西文明的进步; [0: ]
③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力,有利于官方和民间贸易的发展。
二、自学讨论
思考:P49页思考点: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答案】①一方面,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中国古代学者会认为“西域险阸,本无道路”,将张骞通西域是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
②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拓展探究:结合材料和《知识回顾》表,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材料一: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
——荣新江《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
【知识回顾】
“纲要上”:西汉稳固边疆的措施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③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
④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答案】①政治: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经济:促进了物种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④对外:促进丝绸之路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检测巩固
1.“赛里斯”(seres)由希腊文sere即“丝”一词演化而来,意思是“产丝之国”。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赛里斯人以从森林中获取毛料而著称,他们将树叶浸入水以将白丝梳理下来,然后将这些线解开再织好,供应给罗马的妇女。直到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确地认识到丝是来自于蚕这一小动物。这段材料最有助于研究( A )
A.丝绸之路的影响 B.罗马帝国的繁荣 C.希腊文明的扩展 D.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双方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汉代中国丝织业发达,罗马人对中国的认识得益于丝绸之路上的交往,因此材料有助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罗马帝国的繁荣、希腊文明的扩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无关,B、C、D项排除。
2.(2024·北京朝阳区高二下期末·3)“以骞度之,大夏(古国名,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古国名,即古印度)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竹杖蜀布),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汉书·张骞传》)以下四位学生对材料做出的分析能够成立的是( C )
A.甲:西汉与大夏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建立了直接贸易联系
B.乙:窦宪出击北匈奴获胜为丝绸之路通畅提供实力保障
C.丙:汉政权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较之以前更加有效
D.丁:四川特产蜀锦历史悠久工艺精美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蜀,宜径,又无寇”可知,从蜀地去大夏,方便安全,可见汉朝时期对蜀地的管理是非常成功的,故选C项;材料中“以骞度之”表明后文均是张骞推测的,且“蜀物”出现在身毒,张骞认为可以从蜀地到大夏,表明西汉与大夏之间并无直接贸易联系,排除A项;窦宪是东汉名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竹杖、蜀布等物品出现在国外,没提及有大宗数量,排除D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3)特点:全方位、文化传播速度快、多样性、复杂性。
2.“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发展: ①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②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3)地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时期):辐射范围较广
(1)概念: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
(2)地位变迁: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形成过程
时期 内容
西汉 开始管理海外贸易,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宋元 条件 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
路线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影响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明朝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补充:汉志商道
概念: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称亦“香料之路”。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集市。后来,汉志商道逐渐淡出历史。
二、自学讨论
思考:宋代的丝绸之路与汉唐相比发生了明显转变。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产生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材料一:宋代,陆地“丝绸之路”被西夏王朝所占据,海外贸易受阻,南宋偏安江南,对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此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统治者实行奖励海外贸易的政策。
材料二: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印度洋及中国海一带……这个贸易体系自产生以来总体上就是和平安定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优秀的商业才能和开拓精神更促进了贸易的良性循环……此时从东亚、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直到欧洲都处在经济文化的上升发展时期……两宋时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日益发展、交换能力逐步增强、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有效地刺激了贸易的繁荣。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四: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五: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答案】
变化:①宋以前,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主通道。②陶瓷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原因:政治: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传统的商路(陆上丝路)断绝;
②政府积极的对外政策;
③设置机构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经济:①经济重心的南移;制瓷业发达;
②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的推动;
③经济发展对商品需求量增加;
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海路优势:海路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运载量大,成本低。
三、检测巩固
1.茶马贸易由来已久,宋代已经出现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等机构。明朝茶马贸易制度达到顶峰,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暂停了兴盛的川藏地区间的茶马贸易,以保证甘肃河州的茶马贸易开展。由此可知茶马贸易( A )
A.丰富了国家边疆治理的手段 B.开发出草原丝绸之路新通道
C.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双向交流 D.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答案】A
【解析】明朝政府通过调整茶马贸易政策来满足边疆地区的军事需求,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手段在边疆治理中的应用。这种手段不仅灵活有效,而且能够减少直接的军事冲突和财政负担,因此可以视为边疆治理手段的一种丰富,故选A项;草原丝绸之路主要在塞外草原,与材料中的西北地区无关,排除B项;茶马贸易是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双向交流,不是中外交流,排除C项;虽然茶马贸易对政府财政有一定贡献,但在古代中国,农业税收才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茶马贸易的更多价值在于其政治和军事意义,而非单纯的经济利益,排除D项。
有关下图中的商路说法正确的是( D )
A.商路①在匈奴、日耳曼人西迁中发挥作用
B.商路②③分别是汉朝、隋唐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
C.商路④被称为“香料之路”
D.商路⑤上的重要枢纽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答案】D
【解析】商路⑤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其重要枢纽有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故选D项;商路①是草原丝绸之路,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中发挥作用,与日耳曼人的迁徙无关,排除A项;商路②③都是汉朝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包含向西和向南两条,唐代向西加以拓展,最远到达了欧洲,所以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商路④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而不是“香料之路”,排除C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表现
(1)物质和技术交流方面
1)对外输出(中国传入外国)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随着丝绸向西出口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使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内引入(外国传入中国)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精神和文化方面
内容 交流概况
宗教 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②继佛教之后,祆(xiān)教(波斯国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艺术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中医药 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2.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自学讨论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丝绸之路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
材料一: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
(1)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①社会经济: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生活: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③社会进步: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①经济:西方农作物传入中国,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推动中国手工业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②文化:基督教、佛教等传入中国,印度天文学成就传入中国。
③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
检测巩固
1.(2024·福建高考·4)“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C )
A.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答案】C
【解析】本题提供的情境表明,元代绿松石的来源渠道更加多元,且不需贸易中转便可从原产地直接进入元代市场。元代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重新畅通,是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历史前提,故选项C正确。元代的统治版图虽然广大,但未能直接控制波斯地区,而且版图的大小与经济贸易的往来,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故选项A不正确;绿松石是一种宝石,比较珍贵,“乞里马泥”的传入也说明当时市场上绿松石的种类更加多元,但题干并未介绍绿松石的使用范围、输入数量等信息,也就无法反映元代奢侈品的需求问题,故选项B不正确;元代统治范围的扩大,虽然有助于元朝人获得更多的地理信息,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但题干中的“中亚”“西亚”等内容,均指向具体的地理区域,与地理学取得的成就无关,故选项D不正确。
2.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李二曲在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 D )
A.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 B.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
C.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 D.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明朝末期,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这一行为引发了内地儒生学者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自然科学的风气。 同时,“关西夫子”李二曲在推荐书目时也包括了西书如《泰西水法》。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科学的传入和学习,确实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思想,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故选D项;虽然西方科学的传播对社会思想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说它是社会思想转型的唯一或主要原因 。此外,材料并未直接表明西方科学传播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全面转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民族危机的信息,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夷夏观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民族观,强调华夏族与蛮夷(夷原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后泛指外国)的区分。材料中并未明确表明夷夏观念发生了剧变,只是表明了对西方科学知识的接纳和学习,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