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风掣(chè) 饮归客(yìn) 兜鍪(móu) 寥落(liáo)
B.咨诹(zōu) 长史(zhǎnɡ) 阙漏(quē) 行阵(hánɡ)
C.陟罚(zhì) 崩殂(cú) 朝服(zhāo) 间进(jiàn)
D.旗靡(mǐ) 曹刿(ɡuì) 昳丽(yì) 窥镜(ɡuī)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遍 彼竭我盈 一鼓作气 妄自菲薄
B.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作奸犯科 性行淑均
C.三顾茅庐 猥自枉屈 察纳雅言 庶竭驽钝
D.斟酌损益 瀚海阑干 意踌躇  志虑中纯
3.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B.后值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死亡)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感到痛心、愤恨)
D.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听到)
4.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与今意相同的一项是( C )
A.可以一战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彼竭我盈 D.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5.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B.望其旗靡     以彰其咎
C.皆以美于徐公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必以情     以数谏故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神弗福也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以光先帝遗德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这三首诗词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朝代。
B.《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C.《曹别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相传是春秋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D.《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备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治国寄予的期望。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零丁洋》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表明自己为国事惶恐不安和为自己孤苦伶仃的处境而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著阅读。
走进《简·爱》,与人物的心灵对话,与高贵的精神同行,请完成下列问题。
(1)《简·爱》的作者是英国的  ,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勇敢地宣布了对 的爱。
(2)从整部作品看,简·爱经历了哪些挫折与磨难 从中可看出简·爱怎样的性格品质
10.综合性学习。
(1)同学们在济南拍摄了下面一组“老玩意儿”的照片,请从中选择一张,仿照示例,为其配上一句优美的话,体现出物件的特征。(2分)
示例:缠蜜——缠缠绵绵,缠出儿时的欢乐。
(2)对联作为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瑰宝,从用途来看,分为春联、喜联、寿联、行业联、谐趣联等。猜猜下列行业联分别适合张贴在哪种店铺的门口。
①欲知古今千年事,且读中西万本书。
②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③架上丹丸长生妙药,壶中日月不老仙龄。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1. 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登亭远眺,感慨历史兴衰,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
B. 褒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孙权,气魂宏大雄壮,在小令中含如此大题材的,并不多见。
C. 融典故入词,曹操的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阙,毫无斧凿痕迹,融经诗史,驱遣自如。
D. 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层层推进,创前所未有的意境,情感豪迈奔放。
12. 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欲攻周①,周最②谓秦王③日:“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④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⑤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罢,则令不横行⑥于周矣。”(节选自刘向《秦欲攻周》
[注释]①周:西周。②周最: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③秦王:指秦昭襄王。④声畏:名声不
好。畏,恶。⑤罢:同“疲”,使疲惫困顿。⑥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入朝见威王 朝:
(2)臣之妻私臣 私:
(3)莫不私王 莫:
(4)周最谓秦王日 谓:
(5)令不横行 令:
14.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
15.甲文中,邹忌指出齐王身边的人 ,齐王难以听到真实的话;乙文中,周最分析了 。
16.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周最分别是如何谏言的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注释:
瓦瓮: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向:将近、将近的意思。铃铎:代指车马。
缣:线织品,此处用作货币的代用品。结络:捆扎瓦瓮的绳子。
1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
文中,两处加点词“于”的意思是 的;两处加点词“得”的意思是 的。
A相同 B不同
根据文意,“属天寒”中“属”一词的解释,应选的一项是
A同“嘱”,嘱托。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类,一类。例——“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C适逢,适才。例——“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1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载瓦瓮车“进退不得”的原因是 、 和

20.从刘颇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个性特征中的两大亮点: 、 。(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回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
宋春光
①在近日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古诗词相关的图书、分享会、谈话活动等都备受读者青睐。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正展现了人们对古诗词文化的热情。但若要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把握古诗词文化普及的方向并作有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②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普及。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
③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诗词中的这些“意味”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理解与体认中被不断丰富,从而不断生成利于社会发展的、契合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意味”。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与典故,所承载的都是人们的情感积淀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吟诵古诗词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这些“意味”产生情感认同和审美体认的过程,将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诸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这些经典的诗词,它们各自虽有其不同的风格与历史文化语境,却往往蕴含着相似的主题: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本真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珍视。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具有跨越古今的普遍性意义。因此,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古诗词文化普及所指向的,应是每位读者道德和情感的自觉能力的提升。每一个个体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为我们民族走向未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途径,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2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从当下热门的古诗词类综艺节目引发人们对古诗词的热情的社会现象入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B. 文章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引论部分提出问题,中间引论部分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C. 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名家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证明了长期的吟诵与体会,诗词中的意蕴对人的价值构建与心灵成长有着积极作用。
D. 文章围绕“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背诵”,从着力记诵,体会诗歌的“意味”、这些“意味”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诗歌“意味”对人的价值构建与心灵成长有着积极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3. 下面两则材料哪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两难选择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诗的艺术魅力由此氤氲开来,人们沉浸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和选择不断进行着发现、认识和确认,心灵也在不断成长。
【材料二】
江西某知府欲砍掉一棵树百年的古树。有位路过的行人得知,觉得甚是可惜,于是在树上题诗一首:“遥知此去作栋材,无复清阴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知府读了后,为古树感伤、可惜,于是销了砍树的命令。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山
明前茶
①55岁那年,老印染工徐师傅退休了,回到他离京杭运河很近的老家。回家第二天起,邀请他重操旧业做印染行当的人,就没断过。但邻居总听见老徐扯着大嗓门:“快把你的礼物拎走。开这么多小印染厂做甚?平白无故搞出那么多污染。我老了,而今只愿每天能在河里钓鱼,钓上来的鱼自己敢吃。”
②老伴劝他对客人和气些,他眼睛瞪得跟长坂坡上的张翼德一样:“脾气不刚,怎么轰得走这些死乞白赖的家伙?你不晓得,我以前见过那许多小印染厂排出来的水,红的绿的蓝的,上面浮着一层油膜。别说鱼了,水鸟不小心沾上那油膜,几天就死了。不处理就排放,政府不让,没良心的就半夜偷着排。这将来得花多大的力气来治理?如今我老了,至少可以不去造孽。”
③隔了些时日,老徐却出山了,去帮萍水相逢的王老板搞蓝印花布作坊。老伴笑话他:“讲话不算数,这会儿又肯染布了?”老徐急了:“你自己到作坊里来看,咱用的啥颜料,有白花的地方盖的是黄豆粉和石灰调成的浆,染缸里的染料是蓼蓝,原本就是野生的中草药。不相信?你换上胶靴,随我来看。”
④老伴真随他去了运河边的作坊。那是一个简陋的院落,宽绰的厂房中依次排列着十口巨大的染缸,除第一口缸盛着清水外,其余九口,盛着一模一样的蓼蓝染液。
⑤徒弟们依照老徐的指导,将镂空花版铺在湿润的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黄豆粉和石灰调成的浆,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这工序,与当年的雕版印刷,原理几乎是一样的。防染白浆刷好后,缓慢晾干,让白浆长到布的肌理中,然后就到了老徐大显身手的时刻。
⑥他动手将布一层层围绕到绷架上,每层布之间留有均匀的空隙。缠绕好的布,像一个八角形的巨型灯笼,徒弟们用滑轮,慢悠悠地把“灯笼”浸入池水中。第一次是清水润布,从第二个蓝池子里出来,“灯笼”就变成淡淡的绿色,几分钟后,蓼蓝颜料氧化,布就变成浅蓝色;透风半小时,让颜料在布的经纬间“长牢”了,将“灯笼”上下颠倒,入下一个池子。老徐解释说:“天然植物染料,容易沉淀;绷架上下颠倒,是布帛染色均匀的关键。”九遍染色之后,布被摊放晾晒,氧化还在继续。
⑦空气中弥散着蓼蓝的药香,布的蓝色逐渐变得老成。这种老成之色,难以形容,它是沧桑的,又不失纯真烂漫;它是厚实又沉静的,却又不失野性活泼之味。
⑧布晒得透透的,一左一右,拉扯布面,防染浆面就这样扯松了。把它们轻轻刮掉,入水清洗,就只见蝴蝶飞舞、飞鸟衔枝、云朵变幻、花果绽放,自然的生气,就从高高悬挂在竹竿上的晾布上飘下来,随风鼓荡。半天下来,老徐和徒弟们的手和脸都变成蓝色的了,衣服也是蓝的,眼睫毛上染着黄豆的粉灰,却是白的。老伴与他端着大海碗,坐在工坊门口吃饭,初冬的太阳暖融融照着,晒到骨头缝里像泡温水一样舒服。老伴瞄了一眼老徐的碗:“饭量比儿子还大,你这算返老还童了?”
⑨老徐以筷子指天,_______道:“你瞧不见这活计的分量?”是的,这由半空中悬挂下来、瀑布一般的蓝印花布,都是老徐用竹竿一挂又一挂地挑上去的,那几十斤重的湿布,可都是体力活。然而,这活计干得舒心顺意。老徐刚退休回乡时那两个松塌塌的腮帮子,如今都长出鼓鼓的肌肉来了呢。
⑩老徐说:“要谢谢那些肯用蓝印花布的人,那些开茶楼民宿、书坊面馆的人,那些拿蓝印花布做布包帽子的人,是他们让我这一胳膊的力气,又派上了用场。”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减)
24.围绕“出山”,老徐的行为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具体情节 行为态度
刚退休时,老徐面对缺乏环保意识、请他出山的小印染厂 愤怒拒绝
帮助萍水相逢的王老板搞蓝印花布作坊 ①
社会能给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空间,让自己一展所长 ②
25.文章的主角是老徐,可第⑧段却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染好的布,请探寻原因。
26.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伴劝他对客人和气些,他眼睛瞪得跟长坂坡上的张翼德一样……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老徐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
老徐以筷子指天,_______道:“你瞧不见这活计的分量?”
27.文章结尾写到老徐“要谢谢那些肯用蓝印花布的人”,这里的“谢谢”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用第一人称描写此时老徐的心理活动。
三、写作
2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王勃一生短暂,留下《滕王阁序》;曹雪芹呕心沥血,留下《红楼梦》;即将中考的你,此刻也许行囊满满,踌躇满志,留下了……
请以“留下”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30行);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
1、D 2.D 3.A 4.C 5.B 6.C 7.D
8.(1)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亲贤臣 远小人
(4)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5)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6)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9.(1)夏洛蒂·勃朗特  罗切斯特
(2)挫折和磨难:①自幼父母双亡;②寄住在舅妈家,受尽舅妈和表哥的虐待;③被送往寄宿学校,受到校长和老师的严厉惩罚;④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时,赢得了男主人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不料在举行婚礼时却横生枝节,婚事受阻后离开自己所爱的人,远走他乡。性格品质:勇敢坚强,有反抗精神,有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尊。
10、(1)示例:明湖画舫——摇摇荡荡,摇出泉城的雅韵。
趵突泉花灯——流光溢彩,展现节日的祥和。
面人——惟妙惟肖,成就指尖的艺术。(任选其一即可)
(2)①书店;②理发店;③药店。
11、C
12. 示例:我选“悠悠”。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13. (1)朝廷 (2)偏爱 (3)没有谁 (4)告诉 (5)命令,号令
14. (1)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
(2)为大王的国家利益着想的话,不应该攻打西周。
15.阿谀奉承 不能攻周的原因(或攻周的坏处)
16.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劝说齐王除弊纳谏;周最采用直接谏言(单刀直人)的方法,劝说秦王放弃攻周的想法。
17.(1)B A (2)C
18.刘颜于是打开行囊拿出缣(货币代用品),马上偿还(抵补)给那个人(瓦瓮主人)
19.道路峻滑 车马太多 车身太重
20.当机立断(处事果断) 慷慨大度(豪爽大方)
21. B
22. 首先用熟悉的话题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提出“普及”的指向问题,指出真正的普及在于普及诗词中的“意味”;接着阐述了这些“意味”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举例论证诗词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有着积极作用;最后指明诗词普及的方向,点明中心论点。
23. 第一则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理由:第一则材料赏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看出,吟诵古典诗词,能让人在审美愉悦的同时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确认自我,对心灵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和选文第④段的观点相契合。第二则材料中所举的诗词,只体现出诗词在知府欲砍掉百年古树这件事中的作用,和第一则材料相比意蕴不够深入,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24. 欣然出山 心怀感恩(由衷感激) 25.①通过写布的自然气息,表现了传统工艺发于自然、融于自然的独特之美;②通过写布面律动的图案,表现了老徐染布技艺的高超;③侧面烘托出文中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也暗含着作者对传统工艺的欣赏与支持。 26.(1)“瞪”是对老徐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对小印染厂破坏环境这种做法的愤怒,也体现了他刚正耿直的性格特点。(2)爽朗地笑(眉开眼笑)因为联系上下文可知老徐此时是舒心惬意的。 27.示例:我要①感谢那些肯用蓝印花布的人和机构,能让自己在退休后发挥余热,一展所长;②感谢他们肯用蓝印花布,从行动上支持了环保;③感谢社会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理解和包容,让它们得以生存和延续。
28、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